(1)读者的期望阈
韦勒克认为,读者接受过程中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一首诗的意义因不同时空的读者而不断发生着变迁。对此,赫什在其《阐释的有效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一书中提出了质疑。赫什尽管承认同一首诗的确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但他认为韦勒克所说的“意义”并非诗中真正的意义,而是一些触及读者主观因素的“历史关联”。赫什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一首诗的真正意向性(即关于一首诗的客观阐释)是可以建立的,其出发点来自19世纪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Dilthey)所提供的“心理重建论”,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与意图的表达,所以阐释者必须让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作者的思想境地里去重新经历创作的过程。姚斯则提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时,其意识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具有某种倾向性、审美要求、欣赏标准等等,这些是同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社会思想等相关的,这种阅读前已存在并进入接受过程的意识即为“期望阈”。
“期望阈”这个术语用德文表示为Erwartungshorizont,用英文表示为Horizon of Expectations,它来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Popper)的著作《自然律令与理论体系》。波普尔在该书中写道,无论在科学发展以前及以后的进程中,人们都有一种可称之为“期望阈”的意识,它对新的认识活动具有参照系的意义,若没有它的存在及参与,新的实验与观察就显示不出任何价值。波普尔据此认为,人们在有目的地从事科学研究时,往往根据以前的经验对新的实验与观察抱有期望。姚斯将波普尔的这一见解引入文学接受理论,意在说明读者的主动性有其心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波普尔那里,“失望”(disappointment)是个颇有理论价值的术语,他认为只有失望才能使人清醒地意识到原来的期望,并且修正期望中不合理的部分。在姚斯看来,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失望”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它表明作品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期望阈,并将逐渐建立起新的读者群。当具有新的期望阈的读者普遍存在时,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会发挥作用,读者日益感到过去的名作已经不合口味了,对它的热情也随之荡然无存。
姚斯认为,只有与读者的期望阈既和谐又矛盾的作品,才能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超越原有的水平;那些完全符合读者期望阈的作品并不值得重视,因为它们没有创新;那些与读者期望阈全然相反的作品也不一定有太大的价值,因为读者可能因读不懂其中的意思而无法获得明显的“接受效果”。
期望阈不仅是一种个人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宏观角度看,每一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期望阈,它控制着当时文学接受的深度与广度。对此,姚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垂直接受”研究,即对文学作品在历史纵向上受到读者不同评价、不同理解的状况进行研究。有的作品问世时默默无闻,日后突然风行于世,诸如爱伦.坡的小说、波德莱尔的诗歌等,从作品声名的沉浮中可以发现当时公众期望阈的方向和性质,并可从期望阈的演变中总结一些规律;二是“水平接受”研究,即对同一时代的人在文学接受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等情况进行研究,找出不同阶层、文化素养、社会背景的读者群的不同期望阈,并对占主导地位的期望阈是如何形成的进行研究。“垂直接受”研究与“水平接受”研究两方面的结合,可以再现自古至今的期望阈的历史。
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选择的过程。从个体能动方面看,选择功能反映着读者心理的自适应水平,选择作为一种定向性的反应,只有在主体内在方面深化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它的定向或专一性是主体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产物。库恩曾经指出:一个人看到什么,既取决于他所看到的对象,也取决于先前已有的视觉——概念的经验引导他如何去看。这里的所谓“引导”,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向,是对所观察对象的具有自适应意义的反应,影响着读者阅读时的选择。从另一方面看,读者获取自适应反应的深化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方式,在群体的文化意识系统中也同样真实地实现着这种深化。在普遍的意义上,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这里所说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指主体所处的外部世界中的社会影响方式,而且应该是经过主体吸收、调制和内化了的反应态势。正如威廉.詹姆士所说:“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对其他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思想的全部时间,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读者对文学艺术的阅读、理解和接受也是如此,其选择功能注定了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唯一的释义。
人类自身的角色期待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约瑟夫.本斯曼和伯纳德.罗森勃格曾指出,“假如我们的文化不委派我们去充当各种角色,那人类就不可能有表现相互作用的群体生活”,“角色”的具体效应在文学艺术的接受活动中异常活跃,人们常常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带到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效、合理的社会行为所赖以产生的重要因素。托马斯.芒罗认为,“在教堂里、舞厅中、军事检阅时或在科学的实验中,分别去体验某段音乐,效果会是非常不同的。”这些不同效果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合性质的变换给予主体不同的角色期待,从而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波兰文艺理论家热梅克的观点比芒罗更为中肯,他认为每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在文学的表述中就存在着一个潜在的表演者,换言之,在文学欣赏中,欣赏者兼具表演者(“自我表演”)和接受者两种身份。这就是说,角色期待、角色效应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与在创作过程中一样,都是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