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模式上来看,男性杂志与女性时尚杂志同样以广告收入为主,是典型的广告产品模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变化,男性逐渐重视自身形象及软性精神消费(相对于电脑、财经、通讯类硬杂志而言)。传媒业的充分发展让男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当国外男性杂志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国内,其成熟的内容和形式唤醒了男性对杂志阅读的需要,这是目前整个中国男性杂志成长的基础和原因。但也可以说,这种阅读需求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有良好经济与文化基础的白领、金领人群,这部分人群数量还不够庞大,因此对于印刷精美、动辄上百页的杂志来说,仅靠发行收入是很难维持的。除了读者需求以外,广告需求拉动是男性杂志能够生存的前提。近几年男性消费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女性的几倍,男性化妆品、香水、洋酒、奢侈品等广告投放需求快速增长。但与国外成熟男性杂志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发行量,国内男性杂志都未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所以大部分广告商对于男性杂志的广告投放处于观望阶段。
模式及媒体的培养往往需要时间,国外的男性杂志同样经历了很长的培养过程。目前中国男性杂志处于成长的阶段,并表现出两大特点:其一,男性杂志的集中度高,基本都集中在中高端或非主流人群,定价在20元左右,包括中低端市场在内的男性杂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端市场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其二,男性杂志整体处于内容产品向广告产品过渡的阶段,对于模式的重视尤为重要,如果战略方向第一步就走错了,那么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尤其是对于投资巨大的传媒业。现在男性杂志的主要市场由《时尚·先生》、《男人装》、《时尚健康·男士》、《Magazine·名牌》组成。
《男人装》的口号为“真性情男人杂志”,目标定位在25-40岁的“后雅皮时代”男人。
《时尚·先生》的读者概况是:25-35岁的青年白领、机关人员和学生占多数,学历是大学本科左右,月收入3000元以上。
《时尚健康·男士》的封面基本上都是半裸男子,态度明了:这是一本全面关爱男性身体的杂志,“关爱男人、全面减压、享受欲望”。
《Magazine·名牌》标榜为中国“精英男性杂志”,读者是年龄在28-45岁之间,拥有大学以上学历,月收入6000元以上,既对物质生活有精致的把握,更对精神生活有较高追求的一部分高端男性。
《时尚·先生》是我国最早问世的男性杂志,也是男性期刊市场上的佼佼者。男性杂志一年的广告收入总量在两三亿左右,其中《时尚·先生》的广告份额占了一半多。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来看,它根据性别细分出一类专门针对男性的杂志,使得目标读者群和目标市场明确化,它的出现也培养和挖掘了最初的男性读者群,使广告商开始关注男性杂志。从模式的角度来讲,《时尚·先生》抢占的是高端男性杂志读者群全国投放模式的第一。后来的《大都市·先生版》《时尚财富》都沿用了它的模式,但是很快失败,因为它们忽视了媒体营销的一条定律:同一个模式下,市场只青睐NO.1。
《男人装》2004年创刊,是中国第一本公开的纯男性杂志,有“中国的《花花公子》”之称。相对于传统的男性综合杂志,它更前卫、开放和大胆,曾获得“《新周刊》新锐榜年度传媒之年度杂志奖”。表面上看起来是杂志风格的竞争,终极却是杂志“全国新金童”广告投放模式的竞争:谁能最大化地占据高端男性读者,谁就是广告商的首选。尽管《男人装》常常被批评为“时尚+壮阳”、“经济动物+下半身动物”,但这样的切入点很快聚焦了男性的目光,市场覆盖率也迅速上升,一度超过《时尚·先生》。《男人装》主编曾公开说:经常出现广告商争抢杂志封面以及封底广告的局面。
《时尚健康·男士》的竞争模式与《Magazine·名牌》类似,都是从“泛男性”概念中细分出更集中的一部分人群。这一细分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人群特征,为男性消费品中有关健康、保养、旅游、娱乐休闲等产品提供了更加准确地到达目标消费者的通道。因此,《时尚健康·男士》一创刊,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有一个比较快速的上升。《Magazine·名牌》将目标“圈定”在最高端的男性读者。为了配合定位,其所报道的内容涉及政经、战争、历史、科技、旅行以及著名男性的家族、对手以及女性等,提倡精英生活方式,远离大众生活,倡导理想生活。与其他男性杂志相比,文字比重更高,放弃花哨的风格,选择朴素的包装,以更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内容锁定高端人群。模式的第二条原则是媒体的竞争力与集中程度成正比,因此对于这两份以“细分聚焦”战略为模式的杂志,应当加强这种集中度,以更加契合这部分人群的内容吸引读者,强化各自的模式。
整个中国男性杂志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也不断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包括网络电子杂志。如《男人帮》(FHM)2007年上半年的发行量下降了25%,它的追捧者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选择了网络产品。[5]但随着男性杂志的成熟,综合性杂志将不再能一统天下,细分化将成为趋势,市场最终会形成两到三本不同定位的杂志鼎立的局面。这种定位的对立割据,就是不同模式之间的共存。未来谁能抢占并保持全国或某类人群的第一,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时政新闻类杂志战
一个国家的主流期刊常常是时政和财经期刊。1981年,新华通讯社创办以时事政治为重点报道内容的《瞭望》杂志,初为月刊,1984年1月改为周刊,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新闻性周刊。随后的十几年,时政类周刊开始在我国期刊市场上崭露头角。
新闻类周刊在国内媒介市场真正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一批所谓“新锐”的新闻类期刊的创办并迅速走红,具有代表性的如《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等。不论这几份杂志有着怎样的背景、读者定位和新闻报道手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做中国的《时代周刊》!
——《南风窗》90%以上的读者是各类企业管理人士、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国家公务员、大中专学生等社会中坚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声称它面向的这批知识分子,应该是大学左右的学历,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在现在的社会改革中走在前列。
——《新周刊》的读者定位于25岁左右,关心时事、时尚,追求个性表达,有主见、有思想、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阅读人群。
——《中国新闻周刊》定位于“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办刊理念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从模式角度来看,时政新闻周刊的竞争力源于集中在高端、细分的人群的定位。随着内容的不断优化,时政新闻周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人群,势必受到广告商的青睐。从市场统计数据来看,时政新闻周刊发行量相对较少,但其广告收入却是近年来广告市场增长的亮点。据慧聪邓白氏研究对大陆报纸广告2008年全年刊登数据的统计,2008年全年报刊广告刊登额达到921.8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杂志广告刊登额为95亿元,同比增长12.4%。从2008年全年来看,受市场变化影响,各细分类别的报刊广告有不同表现。在杂志广告方面,广告增长排在前三位的是服饰美容类杂志、机动车类杂志和时事新闻类杂志,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市场对时政新闻类周刊广告价值的肯定。
——《南风窗》1985年4月创刊。初为月刊,2001年7月改为双周刊。多年来始终是一半时政一半财经,以倡导媒体的责任感著称。《南风窗》的特点是过于“严肃”,它的发行量有限,收入也不算高,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有限,只能算做是准主流杂志。近期,该刊开始淡化“政经”二字的分量,提出“做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成为新闻杂志的领导者”的新理念。《南风窗》仍然聚焦政经,但同时在逐步向综合性新闻周刊方向转型。
——《三联生活周刊》号称“中国第一周刊”。1996年1月创刊,2001年初改为周刊。它提出要“更深入更全面地关注社会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它着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凸显文化意味和生活底蕴。其稿件均源自自己的编辑、记者之手,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三联生活周刊》的特色是文化,受众多为知识分子。反过来看,这些也是制约其成为一本对大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时政新闻杂志的“瓶颈”。所以说,它的优点是“很文化”,缺点可能是“太文化”。
——《新周刊》号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1996年6月问世。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的另类:在时事与生活之间,它更关注生活;在生活与时尚之间,它更在意时尚;在时尚与观点之间,它更忙于表达观点。因而它更像是一本趋势杂志或观点杂志。其内容的定位始终不甚分明,唯一分明的是其“新锐”的风格。《新周刊》的特点就在于擅长专题策划,擅长制造概念。《新周刊》推出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概念,如“飘一代”、“第四城”、“她世纪”、“知道分子”等等,其推出的人物、企业、电视节目、生活方式、城市魅力等榜单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仅凭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概念,是无法支持一本时政新闻杂志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的。而且要做到期期“新锐”,何其之难,创新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这也是该刊目前影响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号称“信息管家,意见领袖”。2000年1月创刊。其主办单位是中国新闻社。由中新社整合的来自全世界、全国各地的广泛资讯和各种新闻产品,是它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于它作为一本主流时政周刊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面、精准的选题策划是这本刊物的一大特色。刊物的内容涉及时事、社会等多个领域,这使得它比起过于严肃的《南风窗》,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总结一下这几份杂志的读者定位,不难发现,他们都瞄准了中国的中坚力量(或者说中产阶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市场细分,比如《中国新闻周刊》相对较受公务员群体的偏爱,文人和知识分子更喜欢《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在青年人中和二线城市更受欢迎,《新周刊》的受众更多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青年人中的时尚一族。一份刊物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细分市场找准定位并牢牢守住份额才是现实的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是时事新闻类刊物中的佼佼者,而且是目前我国最具经济实力的期刊之一。从刊期上,由最初的月刊到1996年的半月刊再到2001年的周刊;从编辑方针上,从报道重大事件到制造新闻再到给新闻注入文化血液;从内容风格上,从小资到煽情再到强调厚重的文化底蕴。最终,《三联生活周刊》从泛滥的硬时政新闻杂志中脱颖而出,确立了文化新闻的路子,也因此为其自身带来了丰厚的广告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