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女性电视频道/节目的分布与发展契机
(一)分布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2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央、省级31个电视台中,截止到2002年7月,设置专门的女性频道的电视台有1家,设置专门的妇女节目的电视台有6家。
中国女性电视节目滥觞于1995年1月中央电视台《半边天》,通过对27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频道和栏目的统计发现,中国国内的女性频道一度曾增加至7个,女性电视节目发展至百家以上。
截至2009年3月20日,女性电视频道仅剩下:湖北电视台孕育指南频道、江苏靓妆频道、黑龙江女性频道、乌鲁木齐妇女儿童频道、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这五个。广西卫视女性频道和四川有线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已不复存在。
(二)发展契机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女性电视频道和节目在市、省台的拥有量大大扩展,节目类型和名目也更加丰富。女性媒介成为了电视荧屏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观众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从媒介发展的需求来看,女性媒介的发展契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媒介的出现与发展是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
2005年前后,借着妇女界“九五+10”而在各领域展开的一系列反思、干预的思潮与行动的东风,性别平等也成为媒介产品制作、传播意识与媒介监测中的一个关键词。以女性为受众群体、制作反映女性生活或者迎合女性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电视节目显现出巨大的缺口。以往各栏目以女性剧场命名的电视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女性受众对于电视收视的需求。
另一方面,市场化、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宏观领域,也日益广泛地渗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媒介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工具,发挥着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娱乐的功能。在消费主义高涨的时代风潮之下,媒介娱乐化的倾向日益凸显,导致女性元素成为各种娱乐类节目的点缀而不是主体。客观地看,女性电视媒介的市场并非狭窄,而是暂时沦陷在方向不明、内容浮浅的状况之中。
2.媒介细分是女性媒介发展的重要基础
市场化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功能的转型。丰富的物质生活不仅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提供了基础,也对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实现提出了普遍性的、更高的期待。媒介细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所谓媒介市场细分,就是媒介按照特点细分变数,把整个媒介市场细分为若干需要不同的分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分市场都有一个相似需求的受众群体,都可以被选为目标市场。媒介市场细分的意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市场细分满足了受众需要;市场细分更适于媒介竞争;市场细分有利于广告经营。女性媒介无疑是媒介细分浪潮中的一个标志,也是媒介细分具体化的一个显现。
3.女性媒介的发展回应了媒介素养的时代主题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解释和批判大众传媒的能力以及参与和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其基本内涵包括:媒介对现实不是客观地反映,而是再现;媒介产品受市场化利益驱动,受众在享受信息和休闲快感的同时付出了大量时间的代价。上世纪三十年代,媒介素养的主题是保护主义立场;七十年代的主题是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八十年代的主题是大众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九十年代以来则发展为参与社团行动。受此风潮影响,女性受众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对充斥着贬低女性地位、利用女性特征的媒介产品日益表现出抗拒或批评,同时对女性真正的主体参与充满了期待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电视为代表的女性媒介的突破
通观女性媒介的发展,势必要考虑到中国本土的舆论生态、传媒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可以说,女性媒介的发展困境,是中国媒介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者的大量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评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化;第二,忧虑传媒扭曲了女性意识和主体观念;第三,质问传媒塑造的女性生活以及所谓的“女性需求与满足”的真实性。此外,对于女性媒介发展现状的批评,更多侧重在“迎合市场、扩大收视率”与“牺牲女性主体性”、“以女性为卖点”之间的恶性关联上。
批评让人们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与建议。女性媒介影响力的提升,体现在各种媒介形态中,包括女性报刊、女性电视、女性电影和女性网络等。它一方面需要明确整体发展方向与原则,一方面又需要根据不同媒介形态的特性与规律进行自我完善。
总体而言,女性媒介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均衡的媒介发展观的基础上,也需要建立在“性别平等”、“尊重主体和多元”等社会性别观念的基本理念之上。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1.节目类型与定位:分层意识与多元方案
目前,女性媒介虽然标榜是以贴近女性日常生活为主(比如家居、美容、厨房、情感故事这些传统内容),但是显然这种受众信息消费的定位是基于传统的女性社会身份(女主内、女性柔弱、感性等性别气质特征),而现代女性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一部分女性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另有一部分女性仍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因而,女性受众收视需求逐渐呈现出创新性、品位化、多元化的趋向,所以女性媒介普遍遭遇到刻板复制、平淡浅薄、贩卖美色等诟病。要避免或纠正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对女性媒介的宗旨与定位重新考量。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城市女性受众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变,同时带动了城市女性受众教育水平和知识视野的极大扩展。因此,已有的女性媒介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女性的收视需求与发展期待。
另一方面,乡村女性在生活经验和意识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般而言,这部分女性受众往往更青睐于电视媒介的消费,受电视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此外,再加上受市场经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女性受众对传媒有着更为具体的需求。但是,包括女性媒介在内的大众媒介,长期以来针对这部分女性受众的媒介产品开发是比较薄弱的。现有的女性媒介在服务定位、内容制作等方面对这部分女性受众的收视需求观照得不够,因而,面临着流失观众、空耗媒介资源的危机。
因此,打造视角更多元、分层更细、更到位的女性媒介,可以使女性媒介在其他形态的媒介发展的挤压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满足女性受众对电视媒介的需求,稳固女性媒介对其受众群体的权威影响力。
2.媒介建设与学界成果:参与、干预与建议
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一直都是传媒发展的鲜活动力。纵向来看,不同类型的媒介在对文化与学术的最新成果的利用上,力度和效果是有差异的。比如印刷媒介中有以专门发表科研成果为主的专业期刊,一些报刊杂志中也设立了定位清晰、合作稳定的学者专栏。因而,印刷媒介与学界的合作与互动是非常紧密的。电视媒介的大众化决定了学界的深度研究成果很难结合在媒介产品中。即使在电视频道/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观照到最前沿的学术文化成果,如何在传播层面上有效地体现也是个永恒的难题。“电视无深度”某种层面上也高度概括出目前电视节目中将女性低俗化的倾向,而具有专业知识的女性形象,包含着深度价值的女性思想却极少反映在节目中。
以性别传播的研究为例,现有的成果相当丰富,在著述、时评、教学等方面尤其突出,但很少被有效构建进媒介产品中,也较少体现在对媒介传播各个环节的干预中。从女性媒介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节目的策划、制作还是播出,性别学者的参与均非常有限,而且参与的途径、空间也相对狭小。因此加强媒介建设与学界成果的互动,是提升女性媒介品位和竞争力的核心。
3.受众主体:从“男本位”到“女本位”/“双性本位”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媒介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社会性别观念所提倡的方向延伸的。像弱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轻视女性智力能力、利用女性外貌和身体等做法,是现有的女性媒介存在的通病。
大同小异的家居饮食类女性节目,无不是建立在对女性持家需求的假想上。支撑这种现状长期存在的正是传统的性别分工体制和建立在男权主导之上的性别制度。而这种反映在女性媒介中的性别现实,正是对宏观社会整体性别观念现实的一种折射。
现存的大部分女性媒介由于缺乏性别意识的干预和指导,并且受到经济短期利益的诱惑,所以受众的主体定位在“男本位”之上,造成迎合广告商、附和传统性别观念、强化社会男性主流价值的后果。这样的女性媒介很难服务于女性受众,其发展的劣势与困境也显而易见。
解困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对受众主体定位的认识。真正具有活力和持续发展力的女性媒介,无论其形式如何创新、内容如何求变,其受众主体的定位都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女性媒介不能以“男本位”为其坐标轴,而应当以真正贴近女性生活实际、指导女性发展趋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女本位”为其坐标。而这个“女本位”的观念核心,并非“女压倒男”、也不是“重女而轻男”,而是“两性本位”、“和谐本位”。
尽管女性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不可避免。转变发展方向之后的女性媒介,在服务于受众、在宣传先进文化等方面,将大有作为。回归女性媒介的正确定位,探索女性媒介的突围战略,是实现传媒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传媒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双赢”之策。
第四节 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社会性别分析——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为例
一、研究设计
1.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若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则是“老龄社会国家”。按照这一标准,从1996年开始,全世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上升到7%,从这一年开始世界就已成为老龄型的世界。
2.在过去20年,联合国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了要关注老年妇女的问题。
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指出:“年长妇女的特殊问题在整个老龄问题里也应予以特别注意。”“各国政府应当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中指出:“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妇女人数的增加,需要特别重视她们的健康问题。妇女健康长期的前景受到更年期的影响,这些变化加上一生的生活条件和其他因素,例如营养不良和缺乏体育活动,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还必须特别重视妇女的其他老年疾病以及老龄和残疾的相互关系。”
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讲话中强调:“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
1999年联合国第54届会议在《国际老年人年的后续行动: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决议中强调:要敦促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制订各种照顾老年妇女的权利、需要和能力的政策和方案。
2000年联合国第23届特别会议通过题为《2000年妇女:21世纪两性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大会文件,主题是:实现两性平等、社会正义和发展的进程。大会文件第32条的内容是:满足老年妇女的需求,办法是制订和保持适当的养恤金计划,并建立和发展旨在确保老年妇女保障和尊严的有关计划。
2002年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中指出:“消除老年贫困是老龄化国际行动战略的一个基本目标。”
“尽管全球的注意力最近已经比较积极地注意到消除贫困的目标和政策,但是老年人仍然往往被排除在对付贫困问题的政策和计划之外。在贫困流行的地方,一个人如果一生贫困,他的晚年往往会更贫困。”“要采取社会保护的特殊措施解决贫困的女性化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