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随着社会形势和新闻传媒情况的变化,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必须要对新闻传媒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这作为新闻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备受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从新闻传播的学理角度,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只有少部分成果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样本分析。我们试图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法,结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理论,对新世纪新闻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
本调研共选择研究对象20名。以11名资深新闻工作者为主要研究对象,9名刚进入新闻实践领域的从业者为辅助研究对象。
为了让研究更具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实验组和参照组对比研究的策略。我们选择了11个采访对象作为我们的实验组,他们都能够在各自媒体独立完成采写工作,是合格的新闻传媒从业者,而这其中有四人是具有社会职务和获得过相应荣誉称号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分别是陈国忠(他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湖南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佳爱心记者”)、程放军(第三届“湖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六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翟惠生(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获第五届韬奋新闻奖,60多篇作品分获全国好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和梁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另外,我们又选择了九人作为我们的参照组,这九人刚刚走上新闻传播的工作岗位,处于起步学习阶段。
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我们在个案选择上做了以下的结构和层次的考虑。
一是采访对象的地理来源。本调研的深度访谈对象的来源主要是北京、湖南和重庆三座城市的新闻媒体一线人员。这三个地域,新闻传媒各有特色。来自这三个地方的访问对象,北京的有12人,湖南的6人,重庆的2人。比例为6∶3∶1,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中国新闻传媒领域的布局情形和发展状态。
二是采访对象的教育背景。本调研的采访对象的教育背景择取了全国12所院校,既有综合型大学,又有新闻传媒类专业型大学;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又有地方管理院校。这12所院校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4个)、中国人民大学(2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个)、中央民族大学(1个)、北京师范大学(2个)、河北大学(1个)、南开大学(1个)、湖南师范大学(3个)、湖南科技学院(1个)、湘潭大学(1个)、重庆师范大学(2个)。同时在专业选择上,既有新闻专业,又有非新闻专业。这些专业包括:新闻学(13个)、编辑出版(1个)、电视编辑(1个)、汉语言文学(1个)、心理学(1个)、经济学(1个)、英语(1个)、物理(1个)。新闻传媒从业者的教育背景呈现出学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新闻类(编辑出版、电视编辑,都是广义的新闻学科)还是占主要部分。分析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情况,是本调研的主要指向,其他学科背景,在研究上可以起到对比参照的作用。
三是采访对象的媒体类型。本文选择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和一个行业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既有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又有地方级媒体(如长沙电视台)。其中报纸10家,又含党报(2家)、都市报(4家)、专业报(4家);电台4家,都是北京的电台;电视3家,其中北京的电视台1家,湖南的电视台1家;网络2家,其中湖南的1家,重庆的1家。
四是采访对象的工作阶段。本文选择的采访对象工作时长,有3年及以下的13个,4~5年的3个,6~10年的2个,10年以上的2个。采访对象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时间,包括了学习锻炼阶段、摸索成长阶段和全面成熟阶段。
五是采访对象的报道领域。本文选择的采访对象报道领域,涉及社会民生(2个)、时事政治(4个)、文体娱乐(3个)、财经金融(1个)、生活服务(4个)、教育科技(2个)。另外四个采访对象,有两个是做深度报道的;两个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其报道也曾经涉及过很多领域。
二、研究假设
(一)学校教育对新闻人才有影响
学校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是中国新闻传播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石。大学的新闻教育,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体系,系统地传授学生新闻传媒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奠定新闻专业素养和新闻职业操守,让学生认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法则。
(二)社会教育对新闻人才有影响
社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有益补充。新闻传播社会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定期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业务学习与技能培训;二是非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知识普及教育,包括一切意义上的新闻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形式的教育,如电大教育、社会讲座等。新闻从业者或者潜在从业者都能从新闻的社会教育中吸收到基本的新闻理论的营养,接受到崇高的新闻道德激励,补充实用有效的新闻工作技能。
(三)新闻实践对新闻人才有影响
新闻事业与其他事业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个特点决定了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新闻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还需要实践的锻炼,让书本上学习来的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一些新闻特性、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融入到自己的新闻生命中去。
三、研究方法、方式与过程
本调研主要运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20名研究对象做深度的访谈。在深度访谈过程中,我们原则上对受访者使用相同的问题,但也并不拘泥刻板,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更开放的问题。由于受访者来自全国好几个城市,所以我们选择了灵活的访谈方式:电子邮件、电话、面访、网络聊天工具(MSN、QQ)等。
首先,制定采访提纲,选择采访对象。2006年9月20日至24日,确定了20名采访对象,构成实验组(a)和参照组(b)。
其次,对采访对象实施深度访淡。2006年10月8日至2007年1月15日,对采访对象实施采访,期间不断与采访对象联系以确定时间和访谈方式。
再次,整理、汇总、分析深度访谈数据。2007年1月16日至2007年6月20日,进行录音、问卷等各种访谈记录的整理工作,初步统计出有关数据。
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数据)。2007年6月21日至2008年1月20日,根据调查结果和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这次调研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证明预期的三个假设正确;二是探索三个宏观假设背后更深层、更具体的影响新闻人才成长的要素。
科技教育我们的采访要点如下:
(一)针对新闻院系毕业生
1.课程设置
教材是否陈旧、教材的权威性、工具性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及质量、校外该领域专家讲课频率。
2.政治思想教育
内容、形式、效果、评价。
3.新闻道德教育
校方对新闻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实施该项内容的形式、对目前工作是否有帮助及帮助的程度。
4.通识教育
非新闻类学科知识获取途径、校方对此重视程度、哪些学科领域应加强、对当前工作的影响。
5.教学质量
教学侧重点(偏重理论还是偏重实践)、毕业综合成绩。
6.师资队伍
教师配备是否充足、教师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是否相符、授课能否满足需要。
7.实践环节
(1)校内实践
校内是否有实践场所、参与方式、参与时长、有无考核、考核方式、有无奖励、对工作的影响(分为业务提高和职业道德)。
(2)实习基地
有无实习基地、基地的利用情况、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实习过程中媒体指导老师的指导方式、通过实习的收获、参与时长、有无考核、考核方式、有无奖励、对工作的影响(分为业务提高和职业道德)。
8.继续教育
认知态度、内容、形式、频率、时长、效果、考核方式。
(二)针对非新闻院系毕业生
为什么选择从事新闻,与新闻专业毕业生相比优势、劣势分别体现在哪里,本科专业对其工作的影响,求学期间参与校内新闻活动的途径,对诸种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如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从业后继续教育的认知态度、内容、形式、频率、时长、考核方式、效果。
四、调查研究结果
(一)关于新闻传播人才的“才”的构成要素
深度访谈过程中,我们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才”必须具备的要素、要素的获得及学校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提问。回答如下:
姓名/要素
a1
a2韧性、敏感、人来疯、脸皮厚……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个专业,不会认为你的付出是苦——广院(中国传媒大学)很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出特种兵。
a3
a4迅速的反应,独到的眼光,精美的文笔……这些能力需要不断培养,但要完成质变,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的;反复实践,才能得到这些能力;当然,还需要天赋。
a5沟通交往能力、文字能力、形成想法的能力;天赋和方法;自己摸索。
a6一是悟性,二是新闻敏感,三是敬业精神。这些能力只能靠个人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a7大局观、良好的知识储备、正确的工作态度、虚心向上的品质。
a8从事新闻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新闻敏感。这当然与学识、政策理论水平、生活阅历有关;学校教育应该着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a9
a10勤奋和悟性,悟性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政治政策水平、社会洞察的层次、观察问题的视角,还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现实感觉到理性思考的飞跃,第二个飞跃则是从理性认识到朴实描述的复归)。从小素质养成是最关键的,后天学习是必须的。当记者要上社会大学,社会大学包括党情国情人情,天理道理情理,为人处世之道——这是合格记者必需的。现在大学本科学的这些知识,只是给专业知识打了个基础,教给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新闻实践太少;将学生的写作与记者自己写的进行比较分析,把新华社、《人民日报》的稿子拿出来比较,将实践搬到课堂上。
a11责任心、勤奋、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新鲜视角)。大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想,一是知识;你以后想当一个名记者,你有这个理想,然后你要有起码的知识;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学习主要是到社会上以后;要改进的部分就是加强实践。
11个作为观察组的新闻传媒人才有8人作答,他们对新闻传媒人才的“才”的必备要素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总结为这几个方面:
敬业精神与态度(韧性、人来疯、脸皮厚、虚心向上、勤奋、责任心)、新闻业务知识技能(迅速反应、文字、文笔、形成想法的能力、大局观、新闻敏感〈眼光、悟性〉、创新)、通用知识技能(知识储备)。
他们对这些要素的获得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学校(训练)、实践(自己摸索、方法、社会大学)、天赋、阅历、热情(热爱)。
他们对学校如何训练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加强实践。
被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加强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新闻实践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高等学校新闻教学却依然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对新闻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被访者所提及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各种要素,比如:新闻敏感、悟性、责任心、创新精神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但是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学校实践太少,需要加强实践,尤其是新闻业务知识技能的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更深刻地掌握。
b1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己注意总结积累;学校别成天考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话题讨论课,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总结。
b2吃苦、沟通能力,继续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能力。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学,去磨炼。
b4新闻工作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和人的性格有关,是任何学校都难以培养的。
b5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新闻的敏锐度,对于事实锲而不舍追求的态度,不怕苦。
b6道德、良心、执著、勇气,基本的技能。学校能够培养技能,其余的都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除了技能,学校教育永远不能训练出一名完全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b7攻心力、敏锐力、洞察力、应变力。多让学生参与实践。
b8清醒的政治方向,勤劳的双手,心理素质,灵活的人际关系。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是走上社会的实验地。
b9理解他人的心,不消极、不尖锐的处世态度,沟通表达的能力。三分靠天赋,五分靠经历,二分靠教育。学校里的人(校长、教授、老师云云)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才能营造所谓教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