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500000004

第4章 中国近代著名报人成长规律探析(3)

1895年陈少白加入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与孙中山、郑士良逃往日本。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899年秋,陈少白奉孙中山之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报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在孙中山的协助下,《中国日报》于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正式创刊出版。这是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出版之初,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杨少欧、陈春生、冯自由等先后任主笔,胡汉民、章太炎任特约撰述。他还组织出版《中国旬报》,积极宣传革命,与保皇派的《商报》论战。1900年与毕永年、平山周等联络长江流域哥老会、广东等地三合会的首领,在香港成立兴汉会,推孙中山为总会长。1905年,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陈少白任会长。他还与郑贯公等在广州创办采南歌剧团,目的在于为同盟会筹集革命经费。剧本由陈少白、黄鲁逸等编撰。所演内容多是新编的改良剧,宣传革命,揭露旧社会黑暗,针砭时弊,有《文天祥殉国》、《博浪击秦皇》、《一炮定台湾》等。

1906年8月,陈少白辞去《中国日报》和兴中会香港分会会长的职务。1911年广州光复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司长;后辞职,组织粤航公司,任总经理。1915年与李煜堂设立上海保险公司,任主席。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陈少白任总统府顾问。同年10月,孙中山督师取道广西北伐,陈少白追随相助。同年12月4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10日,任命陈少白为大本营参议;23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商讨中国革命及联俄、联共问题,陈少白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参加会谈。1922年,陈少白被任命为国立中华民国银行监督。不久,陈少白辞去政府各项职务,除出外旅游、参加社会活动及返回家乡处理乡政、家事外,平日退居塔影楼,以治史、撰文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遣。1934年在北京去世,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

如果说《中国日报》是革命报之鼻祖,那么陈少白则为《中国日报》之鼻祖。《中国日报》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报刊之一。它是兴中会最早在香港创办的报纸,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成为该会的机关报,对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对此,陈少白、冯自由均有忆述。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中记:

中国报者,唯一创始之公言革命报,亦革命过程中一继往开来之总枢纽也。自乙未年广州事败,同志星散,团体几解,中国报出以悬一线未断之革命工作,唤醒多少国民昏睡之迷梦,鼓吹中国乃中国人之中国之主义,战败康氏保皇之妖说,号召中外,蔚为大革命之风。不数年,国内商埠,海外华侨,闻风兴起,同主义之报林立,而惠州之役,固亦以中国报馆为总机关之地也。这里的“中国报”,就是《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的合称。

陈少白不仅要办报,还要经营报馆;《中国日报》不仅要宣传革命思想,还要成为革命的基地。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和指挥,兴中会内部的人事安排,经费的使用和筹集以及报社的经营管理,都要经过陈少白之手。尽管事务纷繁,但他勤奋稳重,以身作则。他为报社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从报纸新闻的采访、编辑、印刷、发行、财务开支,一直到职工的作息时间,都有明文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他自己亲自带头,起示范作用。在报社,他是起床最早的人,没有半点“风流才子”的散漫作风。如果有人逾时起床,就去拍床叫醒,即使是至亲胞兄,也毫不留情。人们把他那铁面无私、公正不阿的性格称作“番鬼脾气”。

三、“全能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紫溪村,原名镜清,又名振清,字飘萍。他5岁入私塾念书,1899年就以13岁的年纪考中秀才。

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是从当业余通讯员开始的。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师范科,与陈布雷、邵元冲等人同学。三年间,邵飘萍大量涉猎当时在知识界激荡风气、鼓舞人心的《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眼界豁然大开;并且第一次知道“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的斗争,进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和《时务报》上的一系列文章,洋洋洒洒,笔端常带感情,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梁启超的新闻功能观和报人地位观,更成为他矢志献身新闻事业的精神灯火。自那时起,他即给《申报》撰写“杭州通信”和“金华通信”,后来被《申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1912年,他在杭州被杭辛斋社长聘为《汉民日报》总编。期间,他像梁启超那样持论激烈、为文慷慨,在该报言论中宣讲民主自由,鞭挞地方邪恶势力,并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尖锐的抨击。他因此被推为浙江省报界公会干事长。1913年,他因抨击地方官僚黑暗势力,攻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竟三次被捕入狱。

1914年冬,邵飘萍东渡扶桑,到日本政治学校攻读。由于他是革命团体“南社”的成员,又与秋瑾等革命党人交谊甚深,因而在留学生当中有很高的威望。留日期间,他不仅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要人,而且还结识了张季鸾、胡政之、潘公弼这样的新闻界杰出人物。这时,他与潘公弼等创立了“东京通信社”,专为京、津、沪、汉等地著名的民间报纸撰写新闻稿。1915年,邵飘萍最先获悉袁世凯的卖国阴谋,当即通过“东京通信社”电传国内,激起全国性的反袁风潮。

1915年冬,邵飘萍返回上海,接受《申报》和《时事新报》之聘,同时担任两报主笔。这时,中国的民间报业运作环境日益恶劣,言论自由正日益受到袁世凯政府的野蛮钳制。但他仍以“阿平”的笔名不断向集权政治挑战。为此,袁世凯专门派特务“审读”他写的文章。他还被《申报》特聘为驻京特派员,他的“北京特约通讯”风靡全国。

1918年,他创办了新闻编译社,这是国人在京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同年10月,他创办了独立自主的民间报纸《京报》,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出手更为干练劲猛,思想更为独立勇健,民间立场更为坚定鲜明。与此同时,他还与蔡元培、徐宝璜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为骨干会员,并受聘于北京大学,主讲新闻采访学。此后,他又受聘于北京平民大学、民国大学、法政大学,主讲新闻学。“与徐宝璜不完全相同,邵飘萍不仅有系统的理论建树,还有实践经验。因此,他在新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自由主义的观念训导时,既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庄严,又充满着来自信念的献身激情;既体现着来自西方文明的觉悟,又充满深刻的中国本土化的细致体察。他在全面观察蔡元培先生的独立自由教育精神和学术品格的同时,更与徐宝璜并肩携手,从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到自由主义新闻实践,互为补充、互为呼应,从而开创了北京大学乃至中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崭新局面。”

1919年8月,因反对段祺瑞政府的专制行径,《京报》被加以“扰乱京师治安”罪名查禁,邵飘萍仓皇出逃,第二次亡命日本。旅日期间,受苏俄革命思潮的影响,写成《新俄国之研究》与《各国社会思潮》两书;另一重要收获就是在张季鸾的举荐下,到日本大报《朝日新闻》做过一年编辑。1920年9月,段祺瑞失势倒台,他重返北京,恢复《京报》。

1924年,冯玉祥进京讨伐曹锟和张作霖,《京报》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因而与奉系军阀结下了仇隙。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直、奉军阀攻入北京。同年4月26日,张作霖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之罪名逮捕了邵飘萍,在未经审讯的情况下邵飘萍被绑赴刑场。

四、“报界奇才”黄远生

黄远生(1885~1915年),原名黄基,字远庸,后以笔名远生行世。江西九江人。其父“文采秀发”,然终生不第,其母“颇通诗书”,他的家庭在当地亦称得上书香门第。他16岁时考取秀才。由于醉心于“新学”,他很快进了当时的新学堂——南洵公学。这时,“他对专制制度已产生了不满,书籍函牍间,常写下自认为大逆不道的‘悖谬之文字’”。不久,因为参与学潮并作为组织者,他被迫辍学回乡。

20岁时,他又重新回到科场考中举人。1904年进京参加史称“光绪甲辰会考”的大会试,又一举考中进士。当时,他是最年轻的一个进士。不久,执意不做官的他被清政府以“新进士”资格派往日本留学,在中央大学专攻法律。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学术思想,他开始勤奋地攻习英文和日文。

宣统元年,即1909年,黄远生学成回国。尽管他极不情愿做官,但还是被迫接受了朝廷授予的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和编译局纂修官等头衔。但是,这些罩在头上的乌纱,很快就被辛亥革命的狂风刮走了。这非但没有给他带来无所依傍的痛苦和落魄,反而有种挣脱了体制束缚的全身心的自由感。从这时起,他坚定地选择了记者职业,并将其视为自己一生最醉心和最尊崇的神圣事业。

事实上,他早在留日期间,即对新闻工作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当时,他除了对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思想和新闻思想感兴趣外,还钟情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那时,他就是康梁体系所属的“政闻社”外围的活跃分子,但却始终不肯参加“政闻社”组织,认为无党无派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之身、自由之魂。

在欧洲游学期间,他与王韬等先辈一样,最服膺的不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是其“精神文明”,尤其对西方的民主政体和自由思想大加赞赏,与他交谊深厚的报刊理论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有过这样一番回叙:“黄初尝为北京《亚细亚报》撰文,兼为上海《东方日报》通信(即通讯员旧称——引者注),《东方日报》停刊,乃为《进报》通信,后又为《申报》通信……盖报界奇才也!黄所为文,通信外又散见《少年中国》、《东方》、《庸言》、《论衡》、《国民公报》诸杂志。”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这些通讯和时评文章,后来大多收入《远生遗著》四卷当中。其思想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等领域,是研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发展与演进、搏战与受挫的一座富矿。1915年,袁世凯称帝心切,他不满意美国人古德诺、国学大师刘师培和杨度等人写的拍马劝进文章。鉴于黄远生在舆论界的崇高威望,袁世凯于是威逼利诱黄为之撰写劝其称帝的“鸿文”,黄远生思虑再三,决计逃出北京。同年10月,几经辗转流徙,亡命到了美国。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上,被国民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旅美支部指挥的特务狙杀身亡。

黄远生喋血暴毙时年仅31岁,但是他的新闻思想,却并没有随着他的肉体生命的终结而终结。在后来的自由主义报人眼里,他永远都是一面耀眼的旗帜。我们从戈公振、胡适、梁漱溟、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徐铸成等著名报人对他的恒久注视和感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分量和高度。

第三节近代著名报人成才的共性及规律探析

纵观中国近代著名报人的成才过程,可以发现,他们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本节拟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首先,论述他们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献身精神;其次,论述他们办报为民的新闻理念和实践;再次,论述他们对报纸的功能和地位的认识,即其媒介观;最后,论述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求学经历,即其成才的知识素养。上述因素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支撑着他们一路走过,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留下显赫地位,令后人景仰。

一、共性特点

(一)爱国主义,救亡图存,献身精神

清末民初,政治腐败,思想混沌,尊古复辟,恶俗依旧,整个社会状况令人迷惘、窒闷。而当时国际危机又逼人而来,国家前途何在?个人出路何在?一切不满于现状的人都急切渴望寻求一条新的出路。黄远生在给章士钊的一封信里道出了那时有良知者的心情。他写道:“今日政象,乃令一切之人发现其劣点,而不能发现其优点”,“世事都无可谈”,“居今论政,实不知从何说起。”他感到世事在驱使人堕落,因而想出国游历,“其以恢复人类之价值于一二”。就像他描述的一样,当时的共和国家只成了一个空架子,人的价值或沉埋着,或得而复失。因此,中国若不甘于灭亡,就迫切地需要重振民族精神,从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从卖国残民的政府手中摆脱出来。

在那个时代,救国尤其需要胆魄和血性。若问究竟谁是最具胆魄和血性的报人,以下三位确实难分伯仲:一位是《京报》社长邵飘萍,一位是《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还有一位是《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在黑枪如林、险象环生的乱世,他们无一例外,个个挺身而出,迎刃而上,置生死于度外,以笔为旗,以报纸为阵地,毫不留情地批判反动军阀的倒行逆施和丑恶政客的胡作非为,将各路强梁极力试图捂盖的事实真相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终,他们三人皆因文字贾祸,或被反动军阀公然栽害,或被凶残特务暗中刺杀,均为不屈不挠的良知和义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类推荐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以其深刻的语言学思想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和西方语言学界备受关注,但我国语言学界关于他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只有零星的介绍性文章,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更无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作为博杜恩?德?库尔德内语言学论述的集大成者,共收录他的主要论文52篇。《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在现代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当可补我国介绍和研究国外语言学流派与理论的教科书和著作之阙。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本书以章回体形式,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按朝代顺序进行叙述,并介绍了白鹿洞兴废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热门推荐
  • 灭天霸道

    灭天霸道

    道徒重生异界,被岌岌可危的家族看做希望,可危机却层出不穷,侯氏家族的暗杀,朱氏家族的阴谋算计,甚至连同族中人也出了奸细……这些都阻止不了他壮大家族的抱负,他天赋异禀,不仅发现了快速提升法力的道符,还有着不凡的运道,注定踏上王者争霸之路!
  • 霸道总裁狠狠爱

    霸道总裁狠狠爱

    玉洁冰清的她,如神仙姐姐一般的甜美,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却甘于自己的一隅之地,只想嫁给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过平凡小女人的生活。然而,风云突变,她却被霸道冷情,英俊绝美的他掳为妻子。他以他特有的方式宠她,爱她。豪门恩怨,波云诡谲。在经过一番风雨之后,他终能俘获她的芳心吗?
  • 似月桃花

    似月桃花

    南宋时期,宋金元各据一方,战后的宋、金两国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刺杀、情变、阴谋……一步步将涉世未深的将军千金推向风口浪尖。抱着收复山河的壮志,怀着统领千军的梦想,在亲情、爱情;国仇、家恨中,她到底该如何抉择?!
  •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中国医学之发展,两千年来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医药学家,其中最为杰出、贡献卓著者不过百余名。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则是最为杰出者之代表,卓越贡献者中之引领人物。如果将他们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大小予以排名的话,孙氏堪为前三甲之一。本书是画说汉唐文明丛书之一,是孙思邈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英教授近30年来研究的成果,介绍了药王孙思邈生平、药王巨大贡献、药王文化追踪、孙思邈养生长寿秘要以及药王山等,内容丰富,突出特色,反映历史,涉猎广泛,文图并茂,一目了然,既适宜研究者的需要,又方便于一般读者的需求。
  • 都市不思议之一路向尸

    都市不思议之一路向尸

    在大陆中央有一座嘈杂的现代化城市——湘西市,黑夜中蔓延着一种吸血怪物,人们称之为僵尸那一日,欧阳楚——一名普通的学生,遇上了一名僵尸女子,进而卷入一场掀翻城市的大混战中自此,一群吸血成迷的僵尸开始扩张世界……就在欧阳楚快被空腹和饥渴感折磨成狂之际,一股超级意识,划破空间,侵入到他的脑袋……
  • 废材大道

    废材大道

    在通流的世界里,光道是一切!是光道创造了一切,有一个拥有梦的废材,他梦想着,幻想着,走上属于他的传奇之路!踏上他的胜利英雄本色!
  • 封天仙皇

    封天仙皇

    漫漫星辰,无尽尘埃,强者凌于苍穹,弱者伏于沟壑,少年楚天辰,自微尘中踏出坚毅步伐,大陆万国、诸天仙界,都要臣服!
  • 重生之金钱至尊

    重生之金钱至尊

    青年朱运回到了十六岁那年的雨季,站在时光的这头,面对曾今泪流满面,无能为力的生活,如今拥有了十多年的人生阅历,他会如何走自己的人生呢?也许钱很俗,但是它真的很重要,重生很忙,忙着成为财富至尊,未来会很精彩,改变曾今那些无能为力的时光!勇敢地迈出步伐……GO,GO,GO!于是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 瑾言盛夏

    瑾言盛夏

    对于顾夏来说,苏瑾言就像是手心中的一根刺,不碰还好,一碰到就生疼,而她自己又不敢拔,那刺扎地太深,她怕拔出来后伤口会更疼,甚至溃烂无法愈合。难怪顾冬总是嘲笑她懦弱....
  • 无敌狂修

    无敌狂修

    天恩大陆,强者如林。石天,洛城豪门少爷遭人陷害,死而复生获得无上神功。恩怨分明,以绝对天资碾压前进道路上的敌人,你要我死,我就先杀你,你待我好,我十倍还恩。前路漫漫,危机重重,我石天就一脚一脚向前踏去,无所畏惧!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