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政治安全阀效应(political security threshold effect)
让人们的政治不满情绪通过社会认同,以比较平和的渠道和方式发泄出来,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防止社会动乱的目的。安全阀原本是附加在压力容器上的一种装置,用来减少压力,达到防止容器爆炸的目的。其原理后被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如领导或管理者广开言路,让人们畅所欲言,释放郁结的情绪能量,减少心中的不平,使内心情感与外界刺激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免除社会动荡和灾难。[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4页。]
传媒的政治安全阀效应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受众设立抒发心声的平台,给普通百姓话语权。如报纸设专栏评论,像《人民日报》较有影响的专栏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国际论坛》、《思想纵横》、《金台随感》等,在这些专栏里除了专家、学者的言论外,一般读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前特别是网络,因其匿名性和沟通便利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大胆表露心迹。正如《人民日报》网络版负责人所说的,强国论坛的注册者95%使用的是假名,但所说的百分之百是心里话[陶文昭:《强国论坛,中国的网上“言论特区”》,人民网,2004年9月28日,http://www.peopte.com.cn/GB/14677/21963/22062/2813879.html。]。由于媒体能广开言路,让人们畅所欲言,释放郁结的情绪能量,减少心中的不平,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对减少社会动荡和灾难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媒体应多设置这种“言论特区”,多发挥政治安全阀的作用,只有让人们的不满情绪及时得以释放,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安定。
另一方面,对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法违纪等现象予以曝光,对不良的社会风气、丑恶行为予以披露,以期引起党和政府部门对事件的了解、重视和反思,及时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改进和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
有研究者认为,媒体有关严惩贪官的报道,令受众(民众)大快人心。特别是对那些因对党内少数腐败分子非常痛恨而泛化到对党对政府有不满情绪者,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泄作用。其实,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个人的生活状况与某个党内腐败分子的作恶和倒台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他们常会在潜意识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好像严惩贪官会影响到自己生活水平的变化,憧憬会增加自己的收入。受众的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宣泄内心的怨气,客观上可能会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杜丙辰)
128.直观宣传效应(effect of visual propaganda)
直观宣传是一种常用的宣传方式。指运用电影、电视、图片、实物等工具实施宣传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亲眼目睹而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更易接受。因为直观宣传不仅受到理性教育,同时还受到情感的渲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带有情绪色彩的宣传比不带情绪色彩的宣传,效果更好,见效更快。如采用电影或实地参观的方法介绍一个先进单位,效果往往比作一次报告更好些。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直观宣传的方式。特别是在力求迅速见效时,更可以采用这一宣传方式。[周云晞、周俊全、周振明主编:《应用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7页。]
在抢夺眼球的知识爆炸时代,过载的信息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文字,越来越倾向于一看就明白的图片。读图时代已经来了。所谓“读图时代”,就是各种各样的图片一起向你扑来,你想阻挡也阻挡不住,图片反客为主,让文字当了配角。人们喜欢读图,是因为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读起来省时省力。一些成年人喜欢读图主要是因为现代生活过于紧张,没有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
相比文字,直观的传播确实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特别是像海报或传授某种经验等方面的宣传材料,如果离开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仅用文字确实很难表达清楚。例如,美国的一战征兵海报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身穿海军水兵服,卷曲的头发微微被风吹起,双手叉腰,向后歪着头。海报上印的一行文字就是她说的话:“我要你当海军。”面对这样的征兵宣传,哪个热血男儿好意思硬着心肠去拒绝呢?
二战时期在美国有一幅很有名气的宣传海报,画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士兵。海报上写上了这样的话:“别人献出了生命,你难道不愿意借点钱给国家吗??”借钱的意思是号召国人去购买国家发行的战争公债。看到这样的海报谁能无动于衷不掏钱包呢?
当时还有一张特别有名的海报,画的是一个身穿工作服的美国妇女,正在捋袖曲臂以显示自己强壮有力。她嘴里说:“我们能做!”能做什么?能做以前只让男子干的活。这张海报的宣传目的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为美国赢得二战的胜利效力。大量的美国妇女战时找到了工作,战后她们不愿意回家重操家庭妇女的旧业,而是继续工作。这就在经济上解放了妇女。有人认为二战播下了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种子,而这张海报就是这一重大变化的明证。
20世纪20年代以后,前苏联海报的题材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改变,由战争转向建设。有一幅题为“面向未来”的海报就反映了这一变化。在这幅海报上,伟大的革命家列宁正挥手指引人民面向未来,准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奋斗。海报背景是冒着浓烟的烟囱和巨大的工厂厂房,象征着苏维埃国家已经拉开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序幕。在人物形象上,前苏联海报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一幅描绘前苏联纺织女工的海报,画面上有个面带微笑、身体健壮的女工,她身材高大、圆臂粗腿。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些充满着理想情愫和浪漫情怀的海报,仍会被其中反映出的真诚和热烈的精神所感染[陈仲丹:《漫话国外宣传海报》,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GB/41067/41121/3313102.html。]。
曾有一部向公众传授消防安全常识、火场逃生自救知识等的电影——《火海逃生》在京放映。这部影片以公众聚集的商场、宾馆、学校、公共交通工具、家庭等为场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运用纪实风格和卡通动画手法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向百姓宣传怎样预防火灾、火灾的危害性、火灾逃生自救等基本消防知识,以期增强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提高百姓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的能力。用这种形式肯定比单纯的文字说明要明白易懂得多,也更容易为受众接受[隋笑飞:《电影〈火海逃生〉在京首映首映直观宣传自救逃生》,新华网,http://enws.cinhuanet.com/ent/2007-11/02/conten_6995909.htm。]。
虽然直观宣传有诸多好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宣传报道都适合用直观的手段来表达。比如一些灾难性报道、禁毒宣传等,如果报道得太直观了,容易引起人们产生恐惧心理,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杜丙辰)
129.组场效应(psychological field effect)
众人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情感和行为会被“磁化”甚至失控,产生与场景中众人一致的感受和行为,这种场景被称为“大众心理场”,所产生的效应即“组场效应”。
新华网在2006年4月10日报道了一条足球流氓暴力事件:阿根廷警方10日证实,当天凌晨阿根廷发生足球流氓暴力和枪击事件,造成15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参与暴力和枪击事件的是博卡青年队和罗萨里奥中央队的足球流氓。在这次事件中,有123人参与了暴力事件,从他们当中搜出了4支枪[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4月10日电:《阿根廷波兰发生足球流氓暴力事件》。]。
很多人喜欢足球,喜欢的同时自然也会因为球赛的结果有喜有悲,有狂欢也有发泄,大部分球迷在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一旦身处在众多球迷的心理场中,就很容易被当时的气氛所影响,做出平时做不出的事情来。人群的集体狂躁情绪会影响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并极易引发暴力行为。
2005年4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曾经举行过针对日本的游行。在广州,虽然原计划只有几千人参加,并且有近百名武警战士帮助维持秩序。但是随着不断有市民加入游行队伍,抗议者组成的游行巨龙越来越大,并且最终引发了混乱。据法新社4月11日报道,上午11时,游行队伍在日本使馆门外高呼口号,其间有示威者焚烧日本国旗,和日本制造的VCD。站在旁边的市民齐声高呼口号和唱《国歌》,把游行气氛推向高潮。中午,游行队伍和警方一度发生冲撞,场面混乱,还有个别人看到路上行驶的日产小轿车,便向其投掷矿泉水瓶[法新社:《怒潮迭起穗深游行抗议日本》,2005年4月11日。]。
心理学家认为,组场效应的存在是因为当众人聚集在一起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个人的举动被众人行为“淹没”了(即“去个性化”现象),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从而解除了平时社会规范对其的约束,出现了冲动行为。(范璟)
130.坐向效应(seat direction effect)
坐向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者由于座位方向的不同而对谈话主题和氛围产生不同影响的现象。
美国有一个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总是感到困惑。他所办的节目请了几位评论员,但是总辩论不起来,每次都是在气势不足中收场。于是他请教一位心理学家,怎样才能使辩论形成高潮。心理学家听后,建议他改变一下每个辩论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自从接受了这个建议后,节目很有起色,大多能掀起热烈的讨论。不多久,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就直线上升,成为众人争相抢看的节目。
坐向效应产生的心理原因在于,相对而坐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所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由于彼此四目相对,视线强烈,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内心的攻击力。而横向而坐或斜线而坐,使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可以减弱视线的对立性。
在电视访谈类节目和有嘉宾参与的电视评论类节目中,应根据节目需要调整参与者的座位方向。如果本期节目需要参与者的观点碰撞(如电视辩论赛),在演播现场就应该把座位调整为相向而坐,制造对立的气氛,使得节目参与者更容易投入到辩论中去。比如,央视有个访谈栏目就取名《面对面》,顾名思义,主持人与被访谈者相对而坐,面对面进行交谈,使当事人无法回避一些尖锐话题,从而更容易给予正面回答。类似的还有水均益曾主持的《高端访问》栏目,也是采用主持人与嘉宾相对而坐的方式。如果本期节目需要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避免火药味,则可以让节目参与者并排或斜向就座,这样就不容易形成对立状态。像情感类栏目如《艺术人生》、《夕阳红》等,就采用让嘉宾并排而坐,或者主持人与嘉宾斜向而坐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营造融洽的谈话氛围。
在新闻采访中,适当利用坐向效应也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对于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根据采访需要相应调整与采访对象的坐向,营造适宜的采访氛围。例如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记者可与之并排而坐,尽量避免目光的直视,减少对方的紧张感。对于那些性格外向,谈话滔滔不绝但又容易跑题的采访对象,记者应该与他相对而坐,在其谈话有跑题倾向时用目光给以暗示和提醒,既不使当事人感到尴尬,同时也能保证采访始终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牛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