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层面上的秩序主要建立在各媒体内部的报道项目分工上。一般各媒体都下设体育部,根据媒体的大小设置体育部人员。像《朝日新闻》这样一份全国性报纸的运动部共有57人。部长1人,次长7人,记者41人(这些记者大都出身于不同的专业,日本没有专门的体育新闻专业,大多是学社会学、文学类的学生,体育院校毕业的也有)。微观秩序主要体现在明确记者的项目分工及工作日程的安排上,如其中足球10人,棒球10人,相扑3人,奥林匹克5人,柔道3人,游泳等其他18人。这些记者当月每日采访报道工作的日程安排,都在一个月前安排妥当,通过一张表格清晰列出。可见他们工作秩序的精确、与体育运动团体联系的密切。
从宏观到中观及微观,日本体育大众传播媒介秩序井然,就像上了一个颇具现代化的高架桥,四通八达交错重叠,各种车辆都在桥上全速奔跑,却又各行其道不发生冲撞。各种媒体都在各自范围内,挖掘范围内的体育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如此这般,各大都市报体育版面的同质化现象自然会减低。
三、地域意识
从西方新闻理论到我国新闻理论,对新闻选择都有新闻价值的共识。新闻选择的首要因素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含五个“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其中的接近性,一方面指地理上的接近,即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即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与受众在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的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接近性是媒介选择新闻的重要价值标准之一。
日本体育媒体对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解析为地域意识,即各体育媒体都十分重视体育报道的地域性。强调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国际和国内体育新闻的平衡。国内体育新闻要注意以媒介所处的当地体育新闻为主。在当地体育新闻的选择上,以目前受众最关心的体育话题为主。
如日本高知县媒体负责人久保田浩史提到:作为地方媒体,报道的特点就是迅速报道在本地举办的运动会,包括对各类学校运动竞赛的报道,对地方性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报道,对此还要做专辑、特辑,进行深入报道。现在民众的健康意识很强,因此在重视对体育运动竞赛的报道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健康老人的报道,特别是近些年的老年体育运动活动的报道。NHK高知局负责人松浦一搏也提到:作为NHK的地方局,主要是支持地方体育运动竞赛的发展。在每日节目的安排上,70%~80%是地方节目,当然也有全国和世界一流的运动竞赛报道。但每日最重要的播报是50分钟的地域体育运动新闻节目。如最近在该县召开的四国大相扑赛、高知县的各种选手赛、学校的各种运动竞赛、地域的各种流行的运动项目竞赛等等。总之要保证每日的地域性体育报道都十分活跃。近些年受众对周边事务的关注集中在经济问题、健康问题、运动问题方面,因此对所处地域受众的运动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这些方面的咨询,将是我们策划体育报道的主旋律。
体育媒体的地域意识,一方面减少了如我国目前全国体育新闻版面同质化的现象,提高了媒体的知信度、关注度;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对体育报道应包含的几个方面内容的平衡,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报道的平衡。对参与体育运动起到了主动动员的作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和谐是人心的和谐,服务意识即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强调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让人心在遵守制度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这一点上日本无论从政府到商界,从学校到研究机构,以及本身就是服务型的行业如公交系统、银行系统、邮政系统等,其服务意识都相当强的。这种服务意识体现在对服务的细致周到。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对日本各界的服务意识有这样一种评价,即“你能想到的它都能想到,你没有想到的它也想到了”。日本体育大众传播媒介也不例外,他们有这样一些举措来体现其服务意识:
像NHK这样的公共频道(免费收视频道),每年都要由NHK日本放送协会定期出版《NHK视听者服务报告书》,报告书主要集中了视听者对各类节目的收视意见,特别是对本年度重大事件转播和专题节目的意见。如每年度的参众两院选举议会报道、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对频繁地震定时报道、对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红白歌会报道等等。
像《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民营媒体,因为是收费报纸,更加重视受众的意见,与受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每日通过电话投诉、信函投书等方式,收集受众的意见;甚至根据受众的意见,决定某运动项目报道版面的大小。每份报纸还专设读者窗版面,受众对报道的反应也可通过读者窗及时地反馈给报纸。
像《高知新闻》、高知NHK地方局体育部这样的地方性媒体,为受众成立了一个“受众审议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视听者意见会。如当月对与青少年有关的体育赛事报道了哪些?学校的反应是什么?学生群体还有什么新的收视要求?笔者所接触的高知县地方媒体代表一致认为,现在报道的特点就是以受众的喜好为中心,注意报道的地域性,为地域受众服务,发挥地方媒体的作用。
在日本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媒体,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媒体,在较强的服务意识指导下,随时听取受众的收视意见,并采取相对应的为受众服务的措施,使得受众对媒体的体育报道比较满意。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的确是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每一个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都应该为此尽心尽力。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升温。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大众传播工具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们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问题、某些人或某些争端上。”也就是说,媒介具有制造矛盾和缓解矛盾的特殊能力。如何让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求的方法,即从客观上寻找冲突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因果明了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必要的、对客观进行约束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内求的方法,即从主观上寻找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原因,也在因果明了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对主观进行约束的观念和意识。
这两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并行不悖的,但针对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社会进程,针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媒介持续增长的冲突与矛盾、较长时间盘旋于低俗传播的状态,笔者以为,作为传播媒介,我们更需要“内省吾身”。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曾言“世界是个人内在的投射”,我们一直想借着制度来改变事情,却忘了创造社会的就是你和我。作为媒体的执行者,我们不要总是责怪社会或国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硬件(更何况目前不少媒体的硬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是需要认真思考与发达国家的媒介相比,我们还缺乏什么样的媒介理念、媒介意识。日本体育大众传播媒介的协作意识、秩序意识、地域意识、服务意识,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操作层面上,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媒介目前所遭遇的冲突与矛盾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所启发的、可以借鉴的、崭新的思考角度。
参考文献:
天野胜文:《新现代大众传播论》,学文社,2004年4月。
桥本纯一:《现代体育运动媒体论》,世界思想社,2004年10月。
中村敏雄:《对体育运动媒介的看法与思考》,创文企画出版社,1995年7月15日。
大野晃:《体育运动报道最前线的报告》,大修馆书店,1996年11月20日。
姜伟:《和谐语境中的检查功能与检查理念》,《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
郝勤:《体育新闻报道应走出三大误区》,《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萧鸿波:《试论体育专业报纸的垄断趋势》,《体育科研》,2006年第6期。
对NHK高知放送局局长松浦一搏的访谈记录,2006年3月14日。
对NHK运动部部长朝比奈诚的访谈记录,2006年8月26日。
对《朝日新闻》运动部记者竹园隆浩的访谈记录,2006年7月6日。
对《高知新闻》运动部部长土桥宏史的访谈记录,2006年5月16日。
对《读卖新闻》西部本社记者松枝研介的访谈记录,2006年5月12日。
〔黎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