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400000033

第33章 广播剧的结构(1)

学习目标:

·掌握剧本的结构要素。

·了解场景转换与衔接的方法。

·了解广播剧结构的几种形式与技巧。

结构,是指剧作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一定的方式,对丰富、散乱的生活素材进行科学而巧妙的组织,将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表现出来。这个构思的过程以及之后形成的剧作的骨架,通常称为结构。结构虽属形式,却受内容的制约。然而它的能动作用却又表现在:完整巧妙的结构能使主题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剧作家胡可说:“在编写剧本的全部过程当中,我觉得最为困难的阶段,最为吃力的部分,莫过于结构了。这里所说的结构,指的是根据素材和按照作者的意图所进行的戏剧的构思,也就是说,在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的意图内,设计人物关系、组织戏剧情节和具体地安排场次这些事情。”[1]胡可对结构的解释概括了戏剧艺术创作的特点。广播剧的结构与戏剧的结构有许多的共同性,同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根据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来安排戏剧情节。简言之,结构就是情节的安排,所以戏剧结构又称“布局”,即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方式。

第一节 剧本的结构要素

一般来说,写一部广播剧剧本,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思想冲突、人物命运的归宿构成戏剧情节,揭示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立意,是构成结构的三大要素。”[2]因此,在结构剧本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考虑的是剧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哪个人物为主、哪个人物为副?出场人物各自有什么样的作为?人物的语言该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相互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等等。

比如说广播剧《裂缝》,剧作者以宝山钢铁基地的副总工程师为原型,在编剧时,塑造了一位有坚定信念、献身四化的知识分子形象——郭一滨。他在剧中是主要人物,这个人物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他正直、有事业心,是个实干家,而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他善于思考,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郭一滨相对立的人物是石虚,这个人物是二十余年来“左”倾路线下造成的一个特殊的典型。他的个性是“运动”一来就浑身是劲,本身是个知识分子,却对知识分子存有顽固的偏见。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他对思想解放,对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抵触。在郭一滨与石虚之间是省委信访组的李平。她是贯穿全剧始末的人物,以她的亲身经历,把全剧的情节连接起来了。李平与石虚不同,她从二十年来的曲折动荡中认识到,有必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正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裂缝。李平的形象,反映了在生活的教育下,人们正挣脱“左”倾路线的羁绊,用清醒的头脑对待现实,对待事业,对待人生。剧中还有一个老所长张仲庵和老果农魏宝田。这两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属于次要人物。这几个人物设计好了,就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纠葛在一起,借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由性格差异引起的冲突。

《裂缝》的情节起因是省委王部长接到一封群众来信说,东海市重点工程的群众一致推选郭一滨当建筑研究所所长,可基建局偏偏不批准,而基建局送来的材料却说郭一滨问题严重,非但不能当所长,甚至要把他从现在的岗位上撤下来,于是王部长派信访组组长李平亲自调查一下郭一滨的情况。李平是郭一滨二十年前的恋人,李平的父亲是郭一滨的局长,负责基建局日常工作的办公室主任石虚又是当年在大学时期李平和郭一滨的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石虚到李局长家请示工作,碰上了李平,双方谈话的内容是郭一滨的过桥方案,引出了郭一滨否定研究所所长张仲庵的理论,使张老被迫辞职,又用算老账的办法提出了郭一滨曾经与一个反革命纵火犯魏宝田打得火热的事件,于是剧中的几个人物都被纠葛在一起了。人物纠葛成各种关系之后,需要花大量工夫进行情节的组织安排。因为情节安排是体现作者意图和表现人物关系的重要手段。作者选择了四个最能表现郭一滨的人物性格,又非常有利于展开矛盾冲突的事件:(1)1959年郭一滨被清除出党的原委;(2)所谓老所长张仲庵被逼辞职的真实情况;(3)郭一滨与纵火犯魏宝田打得火热的原因;(4)八号部件过桥的生动场面。通过这些事件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一个戏的结构,一般分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指一个戏有几条情节线;横的方面,指一个戏有多少发展阶段,根据各个不同阶段,分成幕和场。”[3]《裂缝》一剧在选择完事件之后,又要考虑把这些事件具体安排在哪些场次进行表现。在安排场次上,要求场面与场面之间有紧密的因果联系,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有循序渐进的程序。怎样做到这些要求呢?作者在开端通过李平接到调查郭一滨的任务后,引出了矛盾冲突的起因,造成全剧总的悬念。这之后,剧本引出了两条情节线,一条是围绕“过桥”这一事件展开的现实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围绕着查清郭一滨的所谓“问题”展开的对往事的回顾。全剧为现实这条线安排了六个场景,在这六个场景中穿插了回忆的场景,在回忆的场景中对往事进行了一一展示。

二、场景设计及要求

凡是戏剧艺术都有场景。整个剧本就是由一场一场的戏组成的,若干场戏组合成全剧。事物的内容必须表现在形式里,戏剧动作表现在戏剧场景中,一个情节的链条就体现在一个个场景的连接之中。正因为如此,如果在组织情节时不考虑设计具体场景,那就意味着没有给戏剧内容找到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场景并不只是为表现一场戏的环境而设置的,而是由人物在规定情境下所展开的情节活动构成的,是赖以展开戏剧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的生活环境,这里包括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也可以这样说,场景是处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人物的相互关系。

场景设置大体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时间或地点为转移,戏集中在一时一地,时间变了,地点变了,戏也就跟着推移到另一场;第二种是以剧情为依据,在一场戏中,可以转移几个地点,甚至时间也有所改变,一直到这场戏告一段落为止。

一场戏与一场戏之间的关系,就像锁链似的一环紧扣一环,既要有连贯性,又要有逻辑性。如果出现了一场戏与前后场戏对不准、不合逻辑的情况,就说明在结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必须重新考虑这场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进行适当的调整。

广播剧不是视觉艺术,它的场景不能像舞台剧那样使用布景、灯光、道具,而完全是靠声音来表现的,通常叫做声音场面。它在表现内容上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场景安排上可以享受很大的自由,这一点和电影差不多,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它与电影也有不同之处:电影是视觉艺术,具有可见性,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场景转换了;而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只有声音而看不见形象,快速转换场景会给听众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广播剧转换场景不能像电影那样快捷和方便,一部电影可以变换上百个场景,而广播剧就要少得多,一般在一个小时的剧目中有5~10个场景比较合适。比如前面提到的广播剧《裂缝》就安排了6个场景:(1)列车上的回忆;(2)家中的交谈;(3)工地指挥部;(4)访张仲庵的家;(5)江边谈心;(6)平板车过桥。在广播剧《南宫玲霞》中,编剧共设计了10个场景:(1)月明湖畔的黎明;(2)方团长的办公室;(3)京剧团考场;(4)花园凉亭;(5)月明湖畔的夜晚;(6)排演场;(7)方团长办公室;(8)风雨交加的街头;(9)医院;(10)火车站。如果在一小时之内的剧目场景设计得太多,每场戏的内容就表现得不充分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播剧的场景要比话剧灵活一些,不局限于几幕、几场,场景之间的安排并不十分均匀。广播剧的场景可以有长有短,从两三分钟到十几分钟都可以。过场戏因为是完成衔接场面和交代剧情的任务,因此可以短一点,一般称之为短场景;重场戏可以长一些,因为要有充实的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也就是说,当简则简,当繁则繁。但是,简,要做到不单调、沉闷;繁,必须是不啰嗦重复和浪费篇幅。只有这样一场戏一场戏地组织起来,才能构成一部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的好戏。

场景的选择和设置,必须从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出发,主次要分明,该集中的当集中,该简洁的当简洁。中国戏曲中的场景设置往往很简单,但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它着重在写意,而不在写实,求神似、不求形似,突出主要部分,画龙点睛,以一当十,铭刻人心。电影与戏曲不同,它要求实在,但仍需要有取舍、有层次,有所突出和强调,使场景更典型。广播剧虽然不像电影那么实在,但也要写出鲜明的环境特征。比如说,广播剧的场景设置仅从大的范围来讲,只规定故事发生在农村或城市就不行,应该明确这个农村是山区还是水乡,为什么这部剧会发生在这里。只有弄清楚典型环境,广播剧才能合乎逻辑地发展。有些广播剧不注意典型环境的安排,编导美其名曰“让听众去想,我主要表现的是事,是人的思想”。他就没有想到,如果脱离开典型的环境和具体事件,人物思想又怎么发展?听众弄不懂、听不懂,作者的意图又怎么能实现呢?

在场景选择上还要注意丰富多彩。如果全剧从头至尾的场景都安排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办公室里,听起来就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也不容易发挥音乐、音响效果的作用。比如,德国有部广播剧叫《结算》,全剧都安排在一个房间,两个老人一个劲儿地在述说,老太太快死了,指责老头儿这一生中如何如何,老头儿也指责老太太如何如何地不忠实于他,在那算总账。除了儿子回来开门的效果声和窗外传来与剧情无关的效果声之外,音乐在剧中毫无发挥空间,这样的场景就很难算得上丰富多彩了。要想使场景变得丰富多彩,在相近的几场戏里,不仅场景要有所变化,而且也不宜使用同一种情绪、同一种色彩和基调。

场景变化还可以形成剧本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剧本很难称得上是一部好剧本,剧情的发展应该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有明有暗,这在作者动笔写具体的每一场戏时,就应该考虑到全剧场景的色彩和基调。

综上所述,在结构剧本提纲、选择场景的时候,应该使剧中人物性格及剧情冲突得到表现,做到丰富多彩,为音乐和音响效果的表现提供方便,使剧情达到情景交融,如此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更为感人。

三、场景设计常用的方法

因为广播剧是“听”的戏剧,它对场景设计做不到视觉性的一目了然,只能用声音来明确规定场景。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音响效果暗示场景

用音响效果暗示场景是广播剧中最常用的手法。例如,在广播剧《南宫玲霞》中“月明湖畔的夜晚”那场戏的场景就是采用音响方法设计的:

〔蛙叫声,水声。〕

〔音乐描写月明湖畔夜色的美景。〕

谢文 今晚的夜色真美。

玲霞 嗯,湖水也好像与往日不同。

谢文 也许跟赏景人的心情有关系吧?!

玲霞 嗯,月明湖夜色本来很美的,可惜前些年无心观赏它!

〔湖水荡漾,音乐停。〕

(二)用表现环境气氛的对话揭示、说明场景

用表现环境气氛的对话生动地描绘出场景,把听众的思路引入规定的情境中去。例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二泉相会”一场戏就是用人物的对话描述出来的,因为泉水平静,很难用音响效果表现,只有借助于人物的语言说明场景:

琴妹 阿炳哥,刚才你拉的曲子真好听,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你拉这么好的曲子……叫什么曲牌?

阿炳 《二泉映月》。

琴妹 《二泉映月》,噢,原来说是这二泉啊,秀丽的山林,幽静的夜晚,清澈的泉水,映照着天上的明月,你把这惠山月夜美景都表现出来了。

(三)用解说加以说明,用音响效果给予描绘,用对话来揭示、构成场景

例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街头卖艺”一场戏就是先用解说词说明事件发生的地点,然后用音响效果描绘出来的:

【解说】 为了治病救人,阿炳就陪伴琴妹来到街头卖唱了。

琴妹 (唱——《无锡景》略)

〔效果:撒落铜板的声响。〕

〔妇女声声抽泣,清晰可闻。〕

阿炳 多谢诸位帮忙!多谢诸位帮忙!

琴妹 (向不同的方向)谢谢!谢谢!谢谢!

〔数铜钱之声。〕

阿炳 琴妹,够抓药的钱了吗?

琴妹 还差不少呢!

(四)用解说词配合音响效果构成场景

解说词在描述环境和人物动作的同时,为了给听众留下鲜明的印象,常在解说词中间配上音响效果构成场景。例如,广播剧《珊瑚岛上的死光》中的一场戏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解说】陈天虹回到了实验室,和朋友们商量,为了安全,他决定带着高效原子电池,驾驶实验室自备的飞机“晨星号”直接飞东港。

〔飞机声。〕

【解说】天上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海上是一片蔚蓝,一望无际。只有某大国的舰队,在破坏这里的宁静。陈天虹不相信他们敢于在公海上空拦截他,可是为了小心起见,他还是把飞机上升到八千公尺,并且加大了速度。

〔飞机上升的声音。〕

同类推荐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本书以湖北教育报刊社为例,研究了我国大陆教育报刊市场化的问题。并全面地梳理了教育报刊市场化经营的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我国教育报刊市场化路线的发展历史。本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这本书。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书中的一幕幕校园闹剧,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书中老师的“斗智斗勇”,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由衷叹服。不.禁感慨教育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热门推荐
  • 火眼

    火眼

    苏虎,幼年流落在大别山,信念使得他锻炼成钢,参加红军后便显出了出色的侦察能力。抗战爆发后,部队投入抗日前线,他依旧担任侦察任务,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他担任部队指挥部警卫期间,更是利用出色的侦察以及作战力屡立战功。而且他还担负着掩护运送无数热血青年前往延安的任务。火眼——一名侦察员的抗日历程。
  • 逃往初夏的爱

    逃往初夏的爱

    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初夏……或许是上天注定的遇见,在浪漫的西餐厅里,他们以别开生面的方式相遇了。她是新来打工的小员工,他是谎称为新员工的西餐厅老板,这样的相遇充满了戏剧化的色彩。在日渐的相处中,感情的种子慢慢发芽,不知何时就长成了参天的模样。
  • 霸道男人

    霸道男人

    一个挣扎在温饱线的私生女,一个权倾泉城的集团总裁原是两条平行线画成两条相交线还是拧成两股麻绳?
  • 你是我的陌生人

    你是我的陌生人

    大概是什么时候?我撕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回忆,独自一人去了乡下。也不在一个地方住。总之,当我能够熟练的叫出某一个位置,某一棵树的名字,我就悄悄地离开这里,如同我来之前一样。我去过的地方,我自己是记不清了。时间过去的不是很长,但我说不出任何一个地方的名字,包括我回去的那个小镇。我回到这个小镇是没多久之后的事。这里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条街道都让我感到陌生。然而,我惊讶的发现,自己竟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几年年。是梦里存在过?那梅子呢?突然想起梅子,让我感到害怕。每天都在想的事竟像遗忘了很久似的突然想起。害怕的情绪让我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冷的瑟瑟发抖。竟是如此的真实。
  •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本文主要以同光体派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对同光体派的宋诗学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梳理,力图理清其宋诗学面貌,揭示同光体派宋诗学的特点和成就。
  • 曼桢的故事

    曼桢的故事

    一个平凡人再来一世的故事。主角定为半生缘里的顾曼桢,配角若干。重生文中主角的“两大杀器”:大义灭亲和大杀四方就不携带了。当然勾心斗角,争权夺势这些基本装备不会少的。另外为了剧情发展,把原故事的时间线往前拔了十多个年头。不要太纠结原来的剧情,因为新的故事已经开始。
  • 争霸之魔武世界狼来了

    争霸之魔武世界狼来了

    普通大学生李小狼意外穿越魔武世界,被美丽的小精灵艾莎和村长所救。李小狼很快喜欢上了村子里轻松平静,没事泡泡精灵美女的快乐生活。一群蒙面人的突然闯入粉碎了李小狼的平静生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只有在绝望中哭泣。几经波澜后李小狼得到自己想要的力量。当他拥有力量以为保护身边的人时,却遇到了另一个同是来自地球的人类告诉李小狼。地球已经毁灭而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的存在,这个世界的生灵只是他们成为更强的食物。带着无数的疑问李小狼继续前行……同步小说《争霸之微光世界杀戮者》
  • 第一传奇

    第一传奇

    争战天下,笑傲江湖,是昙花一现还是不朽传说?一生坎坷,一时风流,是命运无常还是委屈求全?第一传奇,纵梦飞腾,是六合逆天还是八荒消亡?异界大陆,雪歌情仇,一叶蔽日,与君共舞。本书非小白文
  • 末日之地狱城

    末日之地狱城

    当末日席卷而来,社会顺序彻底崩塌,一声惨叫的声音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各种活尸!各种危机!在末世里,人往往比活尸跟加可怕!群号:425954720
  • 极道花嫁

    极道花嫁

    遇见初恋,她的反应会是什么?以后的日子会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