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000000076

第76章 前沿编(16)

电视传播中,有声语言的作用千万不要低估。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使用有声语言,是在行使党、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话语权力,不应等闲视之。综艺、娱乐节目中出现的港台腔调、嗲声嗲气,本应得到有效遏制,至今却仍不绝如缕;新闻频道可不要被污染,如在新闻播音中,追求什么“自然地说”、“亲切地笑”,追求什么“人际交流”、“日常状态”,都会导致有声语言质量的下滑。诸如:吐字含混不清,发声沙哑干涩,经常出现差错,表达过于随意,忘记了新闻传播的可信性、权威性,失去了对观众的尊重与负责,离国家级的要求相差太远。就是日常生活里,这样的朗读或说话都相当蹩脚,进入电视新闻传播,就更显得不伦不类、南辕北辙了。如果在字幕上主持人的名字后面,再出现“博士”、“硕士”等代表学问高深的头衔,也会令人忍俊不禁。有声语言表达优劣同思想文化修养深浅确实密切相关,可是二者绝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认为思想文化修养深厚就等同于有声语言表达清楚明白。电视新闻传播中,有声语言如果黯然失色,就传达不出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反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接受心理的烦躁游离。有声语言的传播规格,不但要“悦耳动听”、“赏心悦目”,而且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在理论上、实践中,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应该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否则,域外的华语播音正在迅速崛起,他们的汉语普通话有声语言质量和表达水平一旦超越了我们,我们就会非常被动,想再奋起直追,就不得不假以时日了。强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同时是有声语言魅力的竞争,这样看,绝不为过。因为过硬的语言功力,正负载着并涵化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离不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用心推敲和刻苦锤炼。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明确指出:“人人都使用语言,但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大有高下之分。即使在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中间,也是有人能说会道,有人笨嘴拙舌。”那么,在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们中间,是不是也存在有人能说会道,有人笨嘴拙舌呢?这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中间,并不是人人都能说会道。这个道理讲得如此透彻,就像针对“泛文化论”说的。吕先生接着又说:“演讲术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作文法和修辞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戏剧、广播等等‘艺术语言’需要特殊训练。”(以上均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所谓“特殊训练”,肯定不是一般训练,更不是“不学而能”,怎么能认为学问大、思维快,有声语言表达就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呢?徐光春同志提出的“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要求,理应力争达到。

新闻频道的管理和创新,已经从“传播什么”的传统认识,逐渐转变为“怎样传播”的当代认识。新媒体的出现,把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延伸到了广阔的空间,不但能闻见雷鸣电闪,又能明察秋毫之末,人类的社会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掩盖、遮蔽的了。一个新闻事件,你不报道,有很多人报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会迅速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媒体,如果缺席,如果失语,人们便会忽视它的存在,久而久之,这个媒体便会被人们冷落,直至被人们遗忘。既然任何新闻事实都可以报道,那么,怎样报道、如何传播,就成为一个媒体,特别是国家级媒体管理和创新的关键,就成为各个媒体相互区别、独具特色的标识。面对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各个媒体之间,总是有真假之辩、是非之争、优劣之论、臧否之说,还会各言其是、各持己见,直到事件结束无果而终,或真相大白胜负分明。长此以往,人们就逐渐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到各个媒体的价值取向和管理创新水平,同时专注某些媒体,而放弃另一些媒体。人们的选择是无情的,当然也会随着各个媒体不断调整不断革新的程度,而改变自己对于各个媒体的态度。这也为各个媒体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就看竞争的实力和应变的机制如何了。

新闻频道的管理和创新,从世界各媒体的发展看,已经从微观策划,转向宏观创意,从一个栏目的设计,走向整个台、整个频道的传播运作和资源配置。管理也是生产力,它将同人才、资本一起,促进频道的整体提升。“拿来主义”已经远远不够,需要拿出勇气,自己去开拓进取。其中,队伍的建设和优化组合日益显得重要。新闻频道需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坚韧不拔的主力军,如星罗棋布的记者站和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敏于报道新闻事件的记者,迅速抓拍新闻场面、深谙镜头效果的摄像师,擅长报告新闻、能同新闻现场沟通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等等。现在,有些记者声音和形象都不理想,急需培养或调整;大多数新闻播音员是合格的,只是有些人还无力承担重大新闻的播音或报道,因此令人常有后继乏人之虞;有些节目主持人说话啰唆,冗余度失控,语言表述太差,毫无精彩可言,甚至不及市县级的水平。这都造成新闻频道管理和创新的困难,所以不能不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严格管理,努力创新。

以上管窥蠡测,很不成熟。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愿为引玉之砖。

双语播音主持漫议——赵琳著《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代序

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上很多电台、电视台都开办了“双语节目”,从而为双语播音主持工作提供了展现双语功能的平台。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并应大力推广的事业,是一个极具特色而又前途无限的学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语言也不断地发生、发展、消亡、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当年所谓“日不落帝国”的英语,而今广泛使用,并且派生出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汉语越来越成为举世瞩目、方兴未艾的语言;有些语种却在日益式微,甚至消失。但是,各个国家、民族的交往,正越发频繁、愈加密切。两种语言,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交互使用,相融对译的情况,不仅在日常交际中,而且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变得更为多样,出现了色彩纷呈的形态。

现在,对于什么是双语节目?什么是双语播音主持?并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大家一致的看法。这是任何新生事物都面临的普遍课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可容性空间,开拓进取,获得创新性果实。

根据我的理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所谓双语节目,就是汉—英、汉—德、汉—法、汉—日、汉—俄等两种语言共同存在的节目。所谓双语播音主持,就是交互使用两种语言播音主持。这里需要阐释的是“共同存在”和“交互使用”这两个关键词语。

共同存在,就是在一个节目里,两种语言全都存在,共同完成节目的传播任务。它不同于在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偶尔使用、个别出现另外某种语言的情况。那标志就是:双语的主体是一个(一个人或两个人)。主体自己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在节目中,一会儿使用这种语言,一会儿使用那种语言;如果由两个人主持,两个人都必须会说这两种语言,用这两种语言表述、介绍、评价、对话。因此,那些给主讲人作翻译、现场同声翻译的情况,主体只限于使用一种语言,都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交互使用,是指主体自身或者两个主体之间,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有主有次的、有深有浅的、有繁有简的、有雅有俗的讲解评述。必须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加以变化,更要依据受众的期待调整语言的具体布局。不同的内容要有区别,如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事情;不同的受众就会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这样,便产生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双语交互使用的节目。

语言学界一直坚守斯大林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作为定义,这是不全面的。工具,是一个譬喻,无法成为科学判断。工具,是人之为人的“身外之物”,同人的思维、交际和传播行为不会融合。语言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意义认知、审美意识,是任何“工具”所包容不了、指使不动的。现在,一般说法又加上“文化的载体”,也不能显示语言的深广内涵。我们提出:“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这个命题,回归了语言本体,揭示了语言实质,进入了人类精神,触及了神经系统,显现了社会语境,厘清了历史轨迹。应该说,语言反映了个体人的人生观,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礼尚往来,都表达了“言为心声”的民族传统观念,既未夸大,也没贬低。“口耳之学,幽眇难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本体的这种随机性、即兴性、主观性、任意性,参与社会语言共同体平台的搭建和互动,虽被规范制约,却自主性极强,这是不能完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也是不能完整无缺照样翻译出来的,更是不可模仿和重复的。任何一种语言,肯定映照出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满足着该群落前行的共同期盼,推展着该民族过去的模糊界定,发见着该民族未来的憧憬蓝图。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混沌史、启蒙史、开发史、成熟史,现在仍然活跃着的强势语言,尤其存在着扩展史、保有他们的吸引力和话语权。那些衰落的、消亡的语言,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也有他们的萎缩期、衰亡史。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无论哪种语言,它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沧桑。也就是说,语言之下,或者语言之中,那千丝万缕的枝蔓,那丰富多彩的图景,那深邃广远的路径,那奔突涌动的血脉,如果不是浸润其间,耳濡目染,很难领略,更难传承。特别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时时处处都隐藏着未知成分,字字句句都包含着习俗积淀。不要以为懂某种语言,能够听说读写,就是掌握了该种语言,不对!那只是皮毛!因为,那思维方式、词语系列、表达诀窍……都还需要更为深刻、丰富的交互转换,都需要更加艰苦、长久的全面体验!否则,就会出现“肚子里有一枝竹子”(胸有成竹)那样的笑话。

双语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种特殊的形态。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双语交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要求两种语言都做到:“信、达、雅”。

运用中国播音学的理论,应该掌握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大众传播是传播者通过电子媒介向广大受众进行的“引导性”传播,必须了解其单向性和限时性——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传播,不许超时、空缺、杂乱、中断。要时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文化安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灌输受众“应知”的,满足受众“欲知”的,让他们想听、想看,爱听、爱看,耐听、耐看。广播应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电视应做到:形神兼备、声画和谐、赏心悦目。二者都要实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体现播音语言特点,熟练掌握播音技巧。努力做到: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率,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要强化语言功力,锻炼自己的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要时刻想着受众,时刻尊重受众,一心为了受众,坚决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坚决抵制迎合与媚俗。

再次,应该深刻认识语言传播的三重空间:生存空间中的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随意性、片段性、破碎性、隐秘性、零散性等特点;规范空间中使用的语言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使用的语言,人们讲求礼貌和规矩,会把那些私密的、混乱的、模糊的、污秽的话语过滤掉,因此显得公开、规范、正式和明晰;审美空间中使用的语言是追求美感的语言,不仅让人明白内容,而且给人精神上的陶冶,使人感到锦心绣口。这三个空间,当然是以生存空间为源头,为起点,以规范空间为标准,为表率,以审美空间为理想,为经典。三者又是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的,不能剥离,不能割裂。

这样,我们才能接近“信”——准确无误,真实可信;“达”——通顺畅达,美不胜收;“雅”——澄明清净,心旷神怡。双语均能进入佳境,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传播高度,如此,便可承担起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完成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崇高使命了!

当前,我国的外语学习,不能不说陷入了某种误区。据统计,全国数千万人学英语,但是,80%以上的人水平不高;而堪称“翻译”的高级人才,需求极大,竟有90%的缺口!如此众多的人趋之若鹜,却效果很差,特别是进入了轻视母语的歧途,遗忘了母语文化的血脉,忽略了母语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比较作用,甚至滑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很值得深思,更值得警惕。至于双语人才,最缺少双语教师,而且成为培养双语人才的瓶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大多数人主要是“被逼无奈”!有的是为了“考级”,过不去就不能入学、不能升班、不能毕业、不能就业;有的是为了“出国”,家长所盼,亲友瞩目,硬着头皮去学;有的是……总之,大都不是出于自愿。语言的习得,必须先有乐趣,再有喜好,然后才有专心致志,才会成效斐然。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语)。学习母语和外语,应该处于互补的状态,不应舍本逐末,不应导致“负迁移”!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有强制、逼迫呢?我们急需培养外语翻译、双语教师,也急需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但那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成为他们“学有所成”、“业有专攻”的毕生追求!

我们的双语教育,起步较晚,双语的学历教育更是处于摸索阶段。教材建设,还缺乏专业论著。这与世界潮流的走向和速度都存在巨大差距,同培养双语人才的要求和格局,也很不适应。而双语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为,双语播音主持,是双语教学的样板,是双语人才的目标,是双语传播和交流的丰富资源与前沿表现。抓住这个模块,提升它,拓展它,必然引领整个双语人才培养向着更标准、更完美、更广阔、更深邃的境界前行。

赵琳同志,英语基础扎实,在攻读硕士期间,主攻中国播音学。留校任教后,不但担任播音创作基础课的讲授,而且主讲英汉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她还应约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采访外国专家、首脑,报道上海OPC会议等重要活动。她的课,资料丰富、典型,讲解通俗、生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多年来,她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探究,积极钻研,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提高,终于完成了这本专著,填补了这个领域的学术空白,建立了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体系,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虽然,这本专著还显得有些稚嫩,理论话语还不够丰满,但是,它却为双语教学、双语播音主持的基本思路、基本观点、基本框架、基本规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是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招生人数与日俱增,这本专著必将成为倍受关注、师生必备的教学用书。至于双语节目,还会不断扩展、逐渐多样,双语播音主持的研究任务,必定任重道远,在这个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预祝这个学科在长足的发展中,日新月异,成为语言传播中的生力军!

言不尽意,可以为序?

张颂写于2007年2月1日

同类推荐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热门推荐
  • 北漂传

    北漂传

    一种野性,一腔滚烫的血,激荡着三十岁的明悦,背井离乡,带着创业梦想来到北京,从而开启了一个超级强者的崛起征程。
  • 在你的世界迷了路

    在你的世界迷了路

    她很傻,很天真,还是个小路痴。他帅气,处事不惊,还是个大影帝。二十多年前,她还天真的笑的像个白痴,完全不知多少魔手正在伸向自己,仅仅只有五岁的他,决然的救她出了火海……从此,她的世界就有了他,再也不会迷路。十五年的光阴,她爱他,爱的小心翼翼。二十年的光阴,他保护她,保护的理所当然。他看不懂自己的心,更看不懂她的心。直到他离开她,只为保护她的一方天地。后来,她的世界没了他,她又变回了那个可怜的小路痴。三年了,可他却又再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他本想再次拉上她的手,然后再也不放开,却没想到记忆里跟在他身后的小丫头,竟已有了一大波的追求者!于是,影帝变身成花奴,立志砍断小丫头的桃花根……
  • 瞑目修心

    瞑目修心

    修真本是修道,却被现在的修真都打乱.主人公杀人泛滥,为一句话杀人很正常.本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会,一样的修真,不一样的修法.
  • 良夫晚成:纨绔太子妃

    良夫晚成:纨绔太子妃

    一朝穿越,她成了大晋朝最恶名昭彰的苏家三少。女扮男装,横霸京都,没事杀杀人,做做生意,顺便再撩撩汉。一不小心,撩到个妖孽。他,生性凉薄,阴鸷无情,清贵高冷,不近女色。世家大族频频向他示好,名门贵女个个痴恋追随,而他,偏偏只对一人上了心。“我是男人,男人!”某女紧拽衣襟,誓死保卫清白。他笑得人畜无害:“管你男人女人,总之……”俊容俯下,倾身覆上:“你是孤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汉忠魂

    大汉忠魂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版的拯救大兵耿恭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影视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狂影天下

    狂影天下

    她,21纪博士后;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她,奇德大陆最尊贵的人;却背负废物之名,受尽侮辱。当二者为一的她,狂傲无比。
  • 阳光中围城里

    阳光中围城里

    当至尊至圣之大文豪贤斌学长第一眼看到身姿曼妙的师妹,就像所有的阳光都落在水灵秀气的师妹身上,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淡化成了阴影。师妹身上的阳光太过强烈,恍若在令人眩晕的光圈里,世间其他的一切都消失了……
  • 穿越之咸鱼要翻身

    穿越之咸鱼要翻身

    凭什么男主女主自带光环,而炮灰只能作为他们的垫脚石。在众多炮灰的怨念中,炮灰逆袭系统被激活了,曦微,作为系统的绑定者也开始了无尽的穿越。
  • 爱上一座城

    爱上一座城

    有的人一辈子只适合做朋友,但他们做了情侣,有的人一辈子只适合做情侣,但他们成了陌路,往往懂得最深的人最无法看透最简单的想法,某人只看透她的爱情,所以给她爱情,某人只看透她的需要,所以给她须要的,一年的时间不长,却足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死心塌地,一年的时间不短,也只是生命里最繁华的某个路口,那年,有人迷路了,迷失在盛夏的荼蘼花开,天下雨了,花谢了,叶落了,树枝上光了,再找不到回家的路,背对那花开,眼泪比花还掉得快,那些花开,蔓延了一个夏天的空气,爱情的气味就像花香,却比花香飘的更远更快更久,花谢了一个轮回,迷路了却只是一个转身,要多少花凋尽了才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