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000000053

第53章 理论编(29)

最后一个问题,谈一下语言样式。刚才我谈到过,所谓播新闻、说新闻的问题。1979、1980年那时候,有人发表过文章,说“说新闻”的问题,所以在第二次播音会议上就讨论了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什么又出现了?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只是因为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她很平实地讲解新闻事实,就被有人吹捧为“20世纪最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连她爸爸都说“这么年轻的孩子,别那么夸她”,他们的领导也说,“我们不能像内地那样播新闻,我们不会,只能走这条路”。走的这条路也没有出我们的圈啊,我们1979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拿它来做一个甚嚣尘上的话题,翻来覆去地讨论?我们的精力还没有到这种充分的程度,应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追时髦是广播电视的一个弊端,也是理论界的一个弊端,包括我们现在的文学、文学批评、文艺批评,都走到这样一种浮躁的、浅层次的境地。

语言的样式,20世纪60年代初,1961,1962,1963吧,我们新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播音艺术的高峰,在这个高峰里,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如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都给我们提出了很新颖的语言样式的概念。我说“朗诵式”,而不是“朗诵”,是“式”。这四种“样式”,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体现了在有声语言方面实行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他们树立的榜样,随着“文革”被摧毁了,当时我们在理论上也没有给以充分的阐释,事实上他们把有声语言的基本样式都体现出来了,还有什么别的样式吗?朗诵式也可以播报新闻,宣读式当然可以,讲解式也可以,谈话式也可以,因为播报新闻没有具体语言样式的要求,它只是要求有新鲜感。对新鲜感的体现和对新鲜点的把握,还有状态的积极、节奏的运用,这和它的样式关系不是很大。朗诵式照样可以有新鲜感,也可以有新鲜点的把握,具体节奏的驾驭,听起来就是新闻。这四个“式”,在新闻节目里都可以叫播新闻。理论上阐释的不足,我们的继承也很不好。几乎都继承了宣读式,朗诵式很少,方明继承了一点,于芳继承了一点讲解式,谈话式几乎没有人做到。谈话式对我们播音界来说,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话题。

我们一进入播音岗位,老一辈艺术家就告诉我们,“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要“说意思”,要“像说话”。尽管这种理论话语的色彩不浓,但是说到了根本。有了稿件,要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没有稿件,也要说,有内容、有感情地报。所以,我们总觉得谈话式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人类的生存状态里面,语言在生活空间里都是谈话,不是吗?也有不是谈话的,比如在劳动的协作过程当中,有了最原始的诗,有了唱,但基本形态还是说话。到现在还是这样。哪个不是说话?都是在说话,只是在不同的样式上说话。出口之前的内部的感觉必须找到说话的感觉,达到非说不可的地步,但是一出口,就不一定是日常生活说话的那种形态。(演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在说话,但是语言的样式是朗诵。非要把它变成日常生活的谈话,那就不是这种词句,“抬起脑袋看见月亮,低下脑袋想起老家”,认为这是说话。怎么能这么浅薄地理解语言?

现在我们播报新闻也是说话,但是说话它有很多的要素,内心要素是非说不可,有强烈的播讲愿望,这样的出口才有根据,才有价值,才不是无病呻吟,才不是梦呓。然后出口之后,肯定有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四大样式之外,结合语境还有四大体式——高雅庄重体、正规平实体、通俗灵动体、消闲自在体。这在生活当中,应该是随处可见的事情。曾经举过例子,俩人谈恋爱,女的说,“你看你老不出来,咱俩见面的时间太少了”,这不是说话吗?男的说,“你忘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朗诵?这是他对他爱人说的话。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为什么到我们播音中,就要严格地区分“播”和“说”?为什么?我认为,只能证明语言的一种蒙昧状态,理论、实践的蒙昧,所以我才写了一篇《语言启蒙行动宣言》,应该是启蒙的时候了。如果我们总是存在这种混沌状态,那会经不起任何挫折,更经不起任何外力的干扰。

1982年的第二次播音会议上,1986年的宁夏银川会议上,我们的两个大的全国会,都在统一着不同样式的节目,包括新闻、主持人节目等等。当时,主持人的形式出现以后,大家都在积极地研究,总觉得是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而没有想过这是另一支队伍、别人的事情,不管是从基础理论、美学理论上,还是从语言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上,都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个历史原因比较复杂,整体上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任务的转移,对市场经济开始进行认识,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里面,广播电视解放思想了,有的实事求是,有的不实事求是。

比如,广播电视的改革中心就是要突破“喉舌论”,不当“喉舌”了,行不行?于是,在主持人的理论上也出现了“你们播音员只是搞政治宣传,我们是在说自己的话”,什么观点!远离政治,还是抛弃政治?这难道仅仅是语言之争吗?类似这些东西。于是,有一些社会活动家打着“主持人”的旗号,另立山头,有些领导也尾随其后,大声疾呼“甩掉播音腔,远离播音员”。1985年简直是乌云滚滚,到1990年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后来,有的台领导变了,说还得和播音员学基本功。我请问谁给播音员定的位,“只能在话筒前、镜头前播报别人的稿子”?历史没有作这种定位,党中央也没有形成红头文件,历史在发展,谁不允许新闻播音员去采访,去编导?不是不允许,我想是无奈。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很多台,包括天津台在内,打破规律,播音组解散,都下到编辑部编稿、采访去。没坚持两年,又回来了。为什么?他们下去了,谁来播?有那么多人才储备吗?编稿、采访的人比他们水平高得多,而且有的人有些地方进不去啊,比如时政采访,有很多的局限。现在也是这样:主持人去采访理所当然,新闻播音员采访,绝对不行,得守住这个“摊”。这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还是自己的愿望的问题?都不是。让播音员去采访,不一定差。所以我们提出“一专多能”,坚决反对“采、编、播合一”——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一两个人可以,100个、1000个人可以,如果让整个队伍都走“采、编、播合一”的道路,就是在解构播音,是取消主义,它意味着语言质量的急遽下降。所以,播音员可以也应该去采、去编,要随遇而安。不要因为没学采,所以就这样播算了,就是你亲自去采,到话筒前也是你主要、首要的职责。采访是把现实生活搜集素材、提炼以后写成文字,播音员是透过文字看到大千世界,这是两个创作过程,不能用前一个代替后一个创作过程,首要的还是话筒前、镜头前的工作。一天都去采访,到话筒前精疲力竭、神色苍白,唇舌无力,说话都费劲,还播什么?!这是失职,而不是增长才干!广播电视不是练习的场所,而是实战的场所。

现在这种“二元对立”正在消减。有些评奖的时候,是播音还是主持分不清楚了。早先一个获奖的节目,前半截就是播稿,后半截接了几个电话,这是什么节目?今后我们的新闻随时要和前方的记者谈话、交流问题,还有很多更新的方式;主持人节目里面也要配片。比如,赵忠祥在《人与自然》里就出了三次镜,说了6句话,大量是他配音,到底是主持人节目还是播音节目?非得划分,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到现在什么是“主持”人们还没有形成概念。在没有形成概念之前,我出一个主意,凡是设主持人的节目,就叫主持人节目。什么是主持人?主持人节目里面的播音员就是主持人。不用管他采、编没有。受众看的是你在话筒前、镜头前的情况,不能说“这稿是我编的,我给大家播一下”,做这种声明有必要吗?这些东西都困扰着我们。很多人不理解,“由播音员转成主持人”。我还说,罗京在《新闻联播》里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在《当代工人》里主持,和袁隆平的对话也非常精彩。非要把我们的队伍分成两半,“哼哈二将”各站一边,要么主持,要么播音,有必要吗?如果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不是要“二元对立”,而是要靠我们的主体怎么发展、怎么丰富。现在有的新闻播音员,离了稿不会说话,还应该练习即兴口语。有的主持人只会啰里啰唆说两句话,让他读个信、配个片,根本不成句子,不合格。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没有或当播音员或当主持人的这种定位的概念,这最有利于我们形成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否则,我们的典范就出不来。我们呼吁那些有志于研究主持人的理论家,包括第一线的专家,写出一本像样子的有体系的主持人学的书来,供我们学习。24年过去了,不是没有这个水平、精力,因为学术路径出了问题。必须把播音和主持合到一起来,这是方向。

第三个子系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非常重要,它是形成东方大众传播学,或叫中国大众传播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众传播怎么出现的?大众传播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的格局,可以由少数人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供大家听、看人生百态、大千世界。这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形成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交通工具再发达,坐飞机到香港也得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到乌鲁木齐得三个小时,而且去了以后,别的地方去不了。有了广播电视后,我们可以听、看其他地方的东西,看别人怎么生活,听别人有什么道理。它和人际传播有关系吗?绝对有关系。它是植根于人际传播,经过过滤和选择,把人际传播里精华的、有意义的东西收集到大众传播里来,让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看。

但是,当前理论界,包括传播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大众传播人际化”。大众传播本来就是反映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为什么还要提这个口号?是我们的大众传播只传播神仙鬼怪,没有宣传人吗?还是只传播古代、外国,没有当下?都不是。大众传播有问题,但是主要的问题不是人际化的问题。恰恰好多问题就是因为“人际化”了,才出现问题。

比如两位嘉宾,一男一女,有妇之夫、有夫之妇,主持人问,“你们赶紧商量一下,什么时候结婚”,这不是提倡“重婚”吗?“再商量一下,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不是违反政策吗?什么意思?人际传播里完全允许,招待会、晚会,闹一下,允许这种行为,大众传播里,绝对不允许!我们欣赏什么呢?欣赏不修边幅,欣赏生活常态?违反政策和道德,这是人际化吗?有人说,有的主持人主持时撸胳膊挽袖子,是体现一种紧迫感、新鲜感。像这样一些奇谈怪论把我们的大众传播搞糊涂了。为什么现在色情、暴力的东西如此之多?我认为,前苏联的现实主义电影有无穷的魅力,为你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不是生活的原生态。“二战”结束了,前线的士兵回来了。未婚妻去迎接。两人在车站发现了对方,开始相向奔跑。天空正下着雨,女的打着伞。两人刚要拥抱的时候,镜头切开了,镜头移开了,伞落到了地上,天上落着小雨。这多么高雅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动物性展示得淋漓尽致?!能不能给我们启示?我们广播电视节目里面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创意,可以有新鲜的东西,为什么要把低俗的东西拿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绝对有联系,但是我们要选择、提升,让大众传播对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都有意义、有价值,大众传播是这样的一个传播功能。所以,大众传播里的很多失误是由于过于人际化造成的。比如,警匪片里,怎么逮犯罪嫌疑人,都描绘出来了,这恰恰提示了现实中的犯罪分子,使其反侦察的能力增强了。过分的人际化以后,就会让生活中粗糙的、芜杂的、垃圾的东西涌入大众传播。这是人际化的一种危害,不值得提倡,现在需要“解毒”的东西很多。

我们现在大众传播里面,为什么显得色彩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充实?这和我们整个的传播体制、机制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容易克隆人家的东西?克隆后不伦不类,虽然有的挺火,但火的价值显得单薄,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现在有些评论家担忧,大众传播的浅薄已经没法评论大千世界的是非了,大众传播为了迎合利润,已经开始不择手段了。这不是大众传播最要研究的问题吗?

现在有些问题已深入人心了:宿命论、拜金主义、感官刺激的问题,使人们认为广播电视就是玩弄传播、玩弄人生。但是孩子们、广大农村的人们从电视里能得到什么?现在最缺乏的是:体现时代精神不够,表达人文关怀不足。

同类推荐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本丛书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筒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关于例证,力求在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当下的形势与特点。此外,系统地增补了原来没有详尽阐述到的主持人相关内容,以保证丛书在应用主持领域知识的覆盖面更系统、更全面。
  •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本书围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展开论述,内容包括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怎么办到怎么做、做学生心灵的捕手、班主任要会开展人格教育。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的教材。编者立足于传播全球化的背景,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传媒贯彻“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实践中的应用。本书介绍了整合营销传播基本理论,分析了国际传媒品牌内涵与构成要素、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及整合营销传播主客体构成,并从战略、策略、手段、保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新闻或国际传播专业教材,也可以为国际传播工作者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国内传媒的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下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夜语星空

    夜语星空

    阳光漫漫洒洒,早晨清爽的校园依旧宁静,翠绿柔嫩的柳枝在空中散发,舞着动人的身姿,曾经的欢声笑语却已经不再有。但那些熟悉的人影仿佛依旧在那操场上面对明媚的太阳露出灿烂的笑容,一起玩耍,打闹。那道深入心中的人影,仿佛也再次浮现在眼前。曾经的故事多么美好..........
  •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本书是宁波市政府网站主持编写出版,全书采用汉日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宁波概况、政府区划、宁波名人、宁波经济、风光名胜、文化生活等内容。
  • 假面王子的优雅恋歌

    假面王子的优雅恋歌

    命运之轮往往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便已经开始悄悄转动......而你今生的恋人,也将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出现在你身旁。也许是前世无数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恋。
  • 三国之寻找孙大师

    三国之寻找孙大师

    镖局少东主张传峰因父亲天地会身份暴露,遭清廷灭门,而发誓推翻清廷,师父观云道长跟他指出一条明路,也即是助他穿越到三国,寻找孙大师,加快清廷灭亡时间。
  • 画天

    画天

    飘渺云雾画中天,执笔苍生仙中仙,一念轮回天外天,道海无涯欲成仙。
  • 短篇之同学会

    短篇之同学会

    胖子逆袭,学霸无敌,二十载依然如一。二米周现代男男短篇,字数不够,神经来凑。
  • 盛世医妃,王爷追追爱

    盛世医妃,王爷追追爱

    楔子古有王道,现有国法,古往今来谜世重重,她只想安分做一个嫡小姐,可继母心狠手辣,庶妹泼辣父亲淡漠,奴仆欺压,活的连猪狗都不如!!!她,身世险恶,本以为装成傻子,便再也没有麻烦,可是尖酸刻薄的他们一步步紧逼着她,使她不得不重握刀枪满门抄斩,那一夜血流成河,天际也染成红色,那一夜他站在整个家族堆积的尸体上对天起誓,爷爷,你的仇我已经报完,陆家的医业,由我传承下去!!她们的命运如同藕丝般连在了一起,那一夜,两位少女,彻底改变!
  • 那年,樱花树下的约定

    那年,樱花树下的约定

    新书已发《曾用一世青春爱过你》照片上的她微笑着,是那么美,她身旁的自己一副拽拽的样子,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少年看着照片,泪水不禁划过脸颊,落在了照片上女孩的笑脸上,是那么刺眼,曾经她爱和自己斗嘴,可如今她早已不在自己身边,到现在才发现她对自己的重要性,是不是太晚了?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