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6200000013

第13章 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利益的同构及制度困境(2)

第三节多变政治压力下的美国公共广播电视

一、作为市场补充的美国公共广播电视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以“Public Television”即公共电视的发展为主。

美国的电视业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自由市场的产物。虽然早期的规范认为电视频率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并且只有通过联邦政府的管理执照才能开办电视台,但美国的电视业基本上还属于私营行业。在这点上,美国和欧洲大为不同。

在欧洲,电视被看做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由于它的重要性决不能简单地被市场力量所操纵。在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考虑到电视与市场还有美国公众生活质量的关系,批评家们认为,由于商业电视依赖广告商及追求收视率的特点,决定了商业电视不可能以更宽泛的文化、信息和教育功能服务于民主的大众传播体系,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电视业的掣肘所在。为了弥补这种市场结构固有的缺陷,改革家们提出了创造一种公共电视模式,以满足公民的民主需要。

1967年1月,美国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在名为《公共电视:行动纲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广播系统的建议,它被设计为一个独特的受联邦政府资助而不是控制的全美机构。卡内基委员会阐述了新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催促联邦政府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广播电视实体,这便是现在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orporationfor Public Broadcasting,简称CPB)的前身。1967年11月,林顿·约翰逊总统签署了《公共广播电视法案》,国会特许成立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由它筹备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节目安排体系。1968年成立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分别于1969年、1970年组建了公共电视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简称PBS)和全国电台网(National Public Radio,简称NPR)。

《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从第一次提出讨论到最后通过只有9个月时间,却成了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中的最后也是唯一组成部分。这一快速的决议过程反映了当时一种坚定的意志,那就是美国需要一种健康的、由联邦政府资助的非商业电视体系。新提出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有两个特点:一是资助机制,二是组织方式。关于经费来源,卡内基委员会建议从电视机税收中拨款2%作为资助,以确保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但是国会否决了这一建议,而采用了国会直接拨款资助的方式;关于组织机构,法案指出由代表不同文化、专业的和地区的人员组成公共广播电视组织机构,但又规定其15名成员在国会提议和同意后由总统任命,从此开始了公共广播电视联邦政府化的进程。这种政府化为后来美国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多舛命运埋下了伏笔。在法案通过后的25年里,公共广播电视不但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与政治压力集团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调整中。如果说现在的公共广播电视出现了缓慢但执著的私营化趋势的话,可以说是来自于一种长期担心的结果。这种担心就是害怕联邦政府政治上的控制已经超过了对公共电视商业化的担心。

这种担心并不奇怪,因为在美国广泛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任何社团生活受到“大政府”的干预是令人不能接受的。但公共广播电视的担心却是事实,这种成见来自于历史上政府尤其是白宫的干涉。

二、多变的政治压力

在美国,作为市场补充的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预示着其多舛的命运。如果说欧洲的公共电视为了避免政府的控制,设计了专门的管理和财政系统对公共电视进行资助,但在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中,虽然建立了一个管理机构CPB,但只是受托分发联邦政府的定期拨款,金融资助的主导权则在于联邦政府。其结果是,即便是公共广播电视的资金被授权应该在保证三年供给的基础上,每两年进行一次预算,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资金问题就成了一个纠缠不清的政治议题而被白宫政府踢皮球。

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承诺公共广播电视将获得一个长期的资助计划,但这个计划随着他在1968年总统大选中的落选而落空。新当选的理查得·尼克松总统认为,越战期间,公共广播电视扮演了自由派记者大本营的角色,他们拿着政府的资助却在公共事务上制造偏见,所以不能给予更多资助。

到了1970年,尼克松内阁对公共广播电视播出的一些纪录片如“银行与穷人”大为不满。这个节目深刻揭露了银行的一些举措加剧了城市中的贫穷,关闭了总共有133名参议员和众议员参与或直接担任要职的银行机构,而他们正是越战圣歌的幕后指挥者。这样,白宫决定对公共电视采取牵制措施。联邦资助是带在公共电视头上的一个紧箍咒,白宫也正是通过这一杀手锏,对CPB的拨款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1972年6月30日,尼克松总统否决了CPB的授权取得资助的法案,认为公共电视过于集中化成为了“第四广播电视网”,通过对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和其系统所谓集中化的指责,白宫希望藉此造成CPB和PBS、NPR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他们真的达到了目的,此后,CPB内部董事成员之间,CPB与合作伙伴全国教育电视台NET之间的关系均出现了问题,后者曾是CPB“银行与穷人”节目的合作制作方。这一策略在改变CPB的董事会成员和转移公共电视关注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上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它也使白宫免于戴上插足或审查公共电视报道的罪名。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公共广播电视公司的主席、经理和主任相继辞职,8月底,尼克松政府在接受了他们的辞呈后,签署了1973年度的公共广播电视拨款法案。发生在尼克松总统与CPB之间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三个结果:首先,它显示出了公共广播电视很容易受到来自政治,尤其白宫方面的压力,这是从决定公共电视要接受联邦政府的定期资助时便被预言的。第二,它意味着公共电视要建立一个自我保护的机制,尽可能避免在将来受到来自政治的压力。这一必要性带来了一种新的分散的节目基金分配方式,电视节目委员会SPC成为了从1974年到1990年期间公共电视节目的主要提供者。SPC的出现是试图减弱政治势力对CPB节目干预的尝试之一。第三,公共电视系统意识到它需要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从私营部门寻求资助以摆脱对高度政治化的联邦政府拨款的依赖。最重要的,尼克松总统的否决案使公共电视的制片人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些保险企业,于是,大的石油公司成为他们优先选择的节目资助来源。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贯穿了美国公共电视的发展历史,而1972年的尼克松否决案也开了政治干预公共电视系统的需要和结构的先河。

与尼克松时代相反,卡特总统采取了对公共电视相对温和的政策,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士继承了支持公共电视的传统,公共电视和民主党部门之间的关系趋和也暂时缓解了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但到1981年罗纳德·里根总统上台后,公共电视又重新面临着来自白宫方面的政治、经济双重压力。某种程度上,对公共电视的敌意已经达到了意识形态层面。里根政府采取了广泛的取消政府规制措施,它不赞成公共电视应有政府资助,也就是说,公共电视是里根政府中不受欢迎的公共机构。另一方面,这种敌意又带有党派遗风,尼克松时代所谓的公共电视的新闻自由主义倾向又老调重弹,里根政府在1981年的公共电视修正案中又进一步削减了资助份额,公共电视的联邦资助方案再次遭到围攻。在多变的政治压力下,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不得不面临着在夹缝中生存的命运。

第四节欧洲广播电视市场的转型

一、欧洲公共广播电视垄断的结束

从20世纪30年代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到1980年代以前,欧洲乃至世界的广播电视业都处在公共服务广播占据优势的黄金岁月。1946年,战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视部分恢复播出。由于战争期间的突出表现,BBC在国内的声望大增,然而仅仅过了十年,BBC在英国的垄断地位就受到了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广播电视的垄断问题曾引起激烈的社会争论。

1949年,英国国会成立贝弗里奇委员会,负责调查并制定广播电视的未来政策。1951年该委员会提交报告认为应继续保持BBC的独占地位,立即引起主张实行商业广播电视人士的不满。他们发起压力运动指出垄断的弊端和竞争的好处。1952年,由英国保守党政府拟订的《广播第一白皮书》提出,在日益发展的电视行业里,应当保持适当的竞争。195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允许建立商业电视台的《电视法案》,1955年9月,英国第一家商业性独立电视网(ITV,即第3频道)首次播放节目。该电视网与BBC一样为公共法人电视机构,但以广告为主要财政来源,受独立电视局(ITA后改为IBA)管理。独立电视网的成立,标志在公共广播电视的大本营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ITV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改变了广播电视的旧有氛围和格局。与BBC的沉闷官僚作风相比,ITV更像一个竞技场。它不顾及传统的道德约束,全力争取更多的观众。它的总经理瓦尔·帕内尔曾说,看那些伟大的小丑的表演也会有许多文化上的收获。ITV最能吸引观众的有“有奖竞答”、“排行榜”、“喜剧时间”等。而它的新闻节目、纪录片、古典音乐和戏剧节目因不如BBC而被砍掉三分之一。事实上,竞争已经成为BBC和ITV发展的一部分。在ITV成立之前,BBC已经开始了内部改革,商业电视仿佛一种催化剂,它们不受传统习俗束缚的风格影响着BBC,促使BBC在节目风格和组织形式上发生变化。

同类推荐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迷思为何存在

    迷思为何存在

    如同人类生存的压力可能是自然生态恶化的原因,但不能成为人类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一样,激烈的商业竞争可能是新闻一时无顾伦理的原因,但不应该成为新闻伦理道德肆意缺失的借口。
热门推荐
  • 对你不一样的温柔

    对你不一样的温柔

    人生仿佛一场梦,我本想以一场梦就此度过,但因为遇见你,我的生活不再是梦,因为有你我的梦变得真实,因为有你我不再害怕
  • 宗室之王

    宗室之王

    世界上还是好人有好报!王宗默默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地铁站里救一个小孩,于是乎...光荣了...接着..重生了。重生在辫子朝,著名的十全老人乾隆是他爹;而王宗重生为皇子,却并不是未来的嘉庆帝永琰,也不是还珠格格里的永琪,而是两岁就挂了的乾隆嫡子:永琮!好不容易又活了,咋不也能在早死了,因为不知道还能重活了,所以...奋力活下去....
  • 仙国纪元

    仙国纪元

    不容于天,不容于地,不容于人世;那就翻了这天,覆了这地,立我仙国,开我纪元。
  • 万邪至尊

    万邪至尊

    万邪之王,渡千劫万难,却遭敌仇暗箭,陨落魂散十五载,再战征途。?虽武修尽失,依人唾弃,但我龙血依然沸腾,势必举剑击破一切阻碍,成就万邪至尊。
  • 那日月影

    那日月影

    母亲生她时难产而死,因此她被人嫌弃说她克人,后来去了玄龙门,师父在她十八岁去世又被赶出玄龙门遇到狼孩。小秘因叮了狼孩瞬间变人形
  • 天地霸刀决

    天地霸刀决

    山河万里,古往今来,人杰竞折腰。天地寰宇,四极八荒,九天路迢迢,百代征战,诸强尽成空,万世轮回,天地自始终。荒山夏殇,百炼不辍的少年,如何经历万千之劫,刀光时空,踏上霸者之途?怎样影乱阴阳,铺就天苍之路,为万世之先?尽在《天地霸刀决》。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重生之逆袭天才少女

    重生之逆袭天才少女

    “卓姑娘当真是少年天才!”“哪里哪里,谬赞谬赞。”“哈哈,像卓姑娘这样博才多学又谦逊的年轻人,不多了啊!”“不不不,您过奖。”麻蛋,她真的不是天才啊!掀桌!(╯‵□′)╯︵┻━┻“卓姑娘,从未见过您的兽宠,不知在下可有缘一观?”某男温润儒雅。“无缘。”某女冷酷无情。看看看,看什么看!放鬼咬你哦!“情儿,我……我喜欢你。”纯情少男一脸羞涩。某女微微笑,“我的兽宠还饿着,你确定要继续站在这?”所以,女主冷酷无情腹黑狡诈还有严重暴力倾向!“你说什么?”“啊?呃,嘎,唉呀妈呀,我家情情辣么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貌似天仙楚楚动人……”
  • 十年青春,只为他

    十年青春,只为他

    他是当红小鲜肉,而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她爱了他十年,也等了他十年
  • 高中爱情

    高中爱情

    夏风,你爱过我吗?曾经爱.只是曾经。?不,现在依然爱着
  • 萌学园之大战来临

    萌学园之大战来临

    大家好,我是这个小说的创始者依蝶,大家多多关注哒~作品简介:夸克族、霞露族、暗黑族、吸血族……直接的战争,萌学园之大战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