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5100000006

第6章 导言(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识

世界各地的媒介教育运动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19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会议中,来自33个国家的代表们,针对媒介教育明确拟定了以下声明:

媒介教育:

——涉及所有传播媒介包括印刷文字及图示、声音,静态与动态图像,使用各种技术发布;

——使人们理解其所在社会中的传播媒介和运作方式,并获得使用这些媒介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确保人们能够学习如何:

·分析、批判地做出反应及生产媒介文本;

·识别媒介文本的来源,其政治、社会、商业和/或文化兴趣及其背景;

·解读媒介提供的信息及价值;

·选择合适的媒介以传播自身信息或故事,并使之到达预设的受众;

·获得或寻求接受或创作媒介作品的途径。

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分成了两个部分,即媒介教育的行为以及媒介教育的目标。根据俄罗斯亚历山大·菲得罗夫博士的调查统计结果,在受访的26人中,有25人赞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从接受调查的专家名单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了各方意见所给出的定义,代表了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流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三、媒介教育的本土研究

早在1994年,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把媒介教育介绍到中国内地,剖析其在中国内地(以下均称中国或我国)的发展状况,关注的群体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了可喜的进展。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和教育学者在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数本专著和数百篇论文。

1.相关概念使用统计

为了对国内研究者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了文献分析方法。收集的资料为1994~2005年间在国内报纸、杂志、书籍和网络公开发表的论文。运用统计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国内各界对媒介相关概念的认知。

把“媒介素养”、“媒介教育”、“传媒教育”、“媒体教育”、“媒介教育”等概念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为:论文总数为257篇,其中原创论文占绝大多数,为243篇,译文为14篇。2003年和2004年,我国出版的杂志中集中出现了一批论文,如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杂志出版了《媒介教育专辑》(2004年第3期),《新闻记者》杂志(2004年第5期)集中刊发了一组论文。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出版了《媒介素养》论文专集(归入“书/馆藏”方式)。

媒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图教育推向了新的研究热度,而且,2004年的热度作为拐点延续到2005年。尽管我们没有对2006、2007两年的论文进行确切统计,但初步的搜索结果显示,论文数量已远超过2005年,这表明,媒介教育在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相关概念运用分析

通过对论文中的关键概念进行统计,并分别用论文中概念出现的频数和比例加以表示。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国内发表的论文在概念使用方面非常不统一,表明研究者对本领域的认识仍较肤浅,这与国内外媒介教育发展不平衡有着密切关系。

有关概念在使用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媒介教育”(占37%),其次是“媒介素养”(占17%),而“其他”类(占24%)中则包括“电视素养”、“图像素养”等国外较早使用的一些概念,这凸显出国内学者研究中关注侧重点的时间差异性。

国内学者在对媒介教育概念的认识、表述、实施对象几个方面也均有较大差异。截止到2005年底,尽管所发表的论文中“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使用频率较高,但是,由于多个概念的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教育理念尚未形成。而且,从论文作者来看,研究者仍为少数群体,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对论文作者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于媒介教育的认识,受研究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国外的理念和理论在跨越时间和空间扩散后,会发生变化,在对媒介教育的理解方面,当代的中国人不会与利维斯时代的观念相同,而是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解读与诠释。我们发现,能够较多地参考国外理论的研究者,在理解方面与国外的理念更为接近或一致,也较有深度;反之,某些发表的论文有“望文生义”或“硬性拼接”之嫌,对其内容详加分析即可得出这一结论。

3.相关研究领域分析

通过论文内容分析,将论文涉及的领域分成6类。A类:国外媒介教育介绍;B类:中国开展媒介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论证;C类:媒介教育理论研究;D类: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统计分析;E类:媒介教育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F类:其他。可以看出,媒介教育理论研究论文几乎占了一半,其次是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研究者在推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在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探索。

4.媒介教育概念理解与定义

卜卫是我国较早进行媒介教育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1997年,她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1999年,又发表了《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提高媒介信息素养》一文。她认为:媒介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2002年,我国台湾颁布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中认为:“媒体素养教育为一种终身学习,为达成教育的愿景蓝图——‘健康的媒体小区’,个人透过媒体素养教育获得‘释放’和‘赋权’的知能与能力,并运用媒体来沟通表达和获取改善社会的能力。”作为亚洲较早研究媒介素养的机构,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给出的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这是台湾学界主流群体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

学者陈先元认为,传媒素养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指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识和解读、评判、接收、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对于这种基本认知和实际能力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事实上,各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不同地域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也不可能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标准”定义。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说“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名字的孩子:批判性观看、视觉素养、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媒介研究,以及更多。”英国学者大卫·白金汉认为,各国应当发展自己的媒介教育,而不应该照搬他国模式。大卫·白金汉在“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上表达了此观点。摘自作者笔录。总之,在开展媒介教育的国家中,专家们对有关概念仍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亚历山大在前已述及的全球专家调查中,特意将“Media Education”、“Media Literacy”和“Media Studies”放在一起,请专家们表述自己的理解。尽管学者们在有些方面(如基本概念)有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教育理念等诸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侧重不同,很自然地,各国研究者会结合本国或地区的教育目标和媒介发展状况,阐释媒介教育的概念,理解媒介教育的意义,确定媒介教育的内容,建构媒介教育推广体系,在中国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综合以上观点,就发展的角度而言,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统一,我们认为,在中国使用“媒介教育”作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名称比较贴切,也符合一门学科通常的命名逻辑。所谓媒介教育,就是根据教育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多种媒介素养和应用技艺水平,促进协调发展的教育。

上述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包含理论、方式、对象和目标四个层面的意义。

理论层面:媒介教育为交叉边缘学科,主要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理论和新闻传播学理论。

方式层面:实施媒介教育要借助多种媒介手段,没有相关媒介手段或渠道的介入,媒介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对象层面:媒介教育的对象是媒介使用者,也即全体公民,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媒介,但是,根据媒介接触程度不同,主要的群体当是未成年人。

目标层面:媒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媒介使用者的欣赏、创作、批判媒介作品以及相关技艺水平,并以此促进媒介使用者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显然,就媒介教育的本质来分析,这应当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用媒介教育命名这门科学,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媒介将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媒介科学或媒介学,如同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一样,成为一门每个公民需要掌握的科学;二是“素养”是媒介教育的目标之一,素养并不能包括所有能力和技艺。如果把“媒介”与“素养”合成为“媒介素养”,则如同把“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数学素养”作为学科名称使用一样地不合逻辑。因为,人类学习语文、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素养。

同类推荐
  • 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三十二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育如何改革,师爱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本书将为您细致阐述在这种无价的爱中如何使您的教育充满智慧。其中技巧、情感、沟通等搭建的方法全都融会于本书之中,是一本教师必备的实用手册。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 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状态。始终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出发,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每个心怀责任的记者都不敢懈怠。
热门推荐
  • 影视搬运工

    影视搬运工

    这本书写到现在,有不少读者反映前面一些章节情节描写的有些乱,乘着现在发表还没有多长时间,现在正在修订中。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 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

    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

    《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献给还在畏惧改变的你。有多少人如此将就着过着每一天?总是看着很忙碌、总有借口、总能自我安慰、总会安于现状不去改变。“明儿再说吧。”“时间还早,我再睡一会儿。”“世界那么大,怎能看得完?”“我们两个能凑活着过。”……《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让我们:面对生活,拼尽全力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面对理想,要永不言弃而不是随意放弃。面对婚姻,是因为爱情才在一起,而不是因为合适。面对一切未知,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撑起坚强。其实一世并不长,既然来了,就要活得漂亮。
  •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以自我的选择来雕琢自己。在自己的事业中,人们进一步完善修身这一目标。许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执著于自己的事业的,在他们的事业中,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他们自身也在事业中得到完善。敬业的人,会将理想和信念与事业结合起来,事业便是他们人格与智慧的体现。
  • 转错了世的姑娘

    转错了世的姑娘

    (⊙o⊙)…这部作品讲的就是………巴拉巴拉,敬请期待,O(∩_∩)O谢谢
  • 当天使染上血

    当天使染上血

    染夏七岁的时候被后母卖入黑组织,17岁的时候回来复仇。当往事被扒光,发现许多事情拖离了她的控制。上代人的恩怨,延续到现在。繁华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阴谋与算计?一直在身边守护的人悄然离开,爱与恨她该如何抉择?如果时光倒流我要停在最初的怦然心动——诺人生只如初见。
  • 校园花开又一年

    校园花开又一年

    郑铭昶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困,母亲患有食道癌。他高考发挥失常,被当地的盛东师专中文系录取。在盛东师专三年,郑铭昶经历了学习、生活、爱情、友情带给他的苦与乐、悲与喜……
  • 篮魔

    篮魔

    一念之间,或一球成神,或一球成魔。篮球。一个抛头入洒热血的竞技活动,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会看到,然而却没有细细的品味过它的奥妙。让小弟代领大大们进入一个奇妙的篮球世界,更是一个丰富的都市生活中。一位大学生,一名篮球运动者,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上演着写实的映照。
  • 幻殇如影

    幻殇如影

    我是一个怪物被人们所讨厌我有还有一个温馨的家直到我变成令人讨厌的怪物的那一天父母也开始讨厌我直到那一天我终于被世界抛弃......
  • 美人一笑:男主攻略计划

    美人一笑:男主攻略计划

    (天赐良缘:霸道恶少轻轻亲请大家多多捧场,以为会审核几天,结果一分钟就通过了,有存稿更新会速度的)欢迎加入全是美人,群号码:490373794半夜奋笔疾书码子居然撞邪遇鬼了,得得得,你是鬼我怕了你你要我做什么都愿意。哼,鬼曰,我要你帮我去报仇,我死不瞑目我要让那三个负心汉得到相应的惩罚,萧肃、秦无雨、司徒景明,你只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爱上你我就让你重新回来,否则,你就生生世世永生永世不要回你的世界了……从此节操是路人,勾搭汉子是正道,怨天怨地不怨己,要怪就怪你太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