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将深刻反思和毅然前行融为一体
目前出版业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国际传媒资本逐渐进入我国出版发行行业已开放领域的挑战,面对国内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出版发行行业所采取的更加灵活的竞争,王兆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对中国出版业寄予了希望,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反思,“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不能只是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应当主要围绕生产力的发展来开展工作,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改革的目的,而出版产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必须更加着眼于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版人的积极性。这是出版行业创新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出版集团做得仍旧不够。不适应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旧观念应该逐渐边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王兆成带领下的山东出版集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集团并不满足现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在采访中,王兆成对于集团在体制机制上仍旧存在的不适应、思维观念的不够开放、改革步子迈得不大、内部机制创新力度仍需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想观念的更新要有一个过程。”王兆成对中国出版产业的明天充满了期待。但凡在中国出版界打拼过、与他有共同阅历、共同见证文化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人,自然能懂他的心思。
王兆成和他带领的山东出版集团行走在出版业的文化前沿、理念前沿。从他和他的团队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淳朴的山东出版人,用锐意开拓的意识、大传播的文化视野以及多媒介互动开发的胆略与气魄,向世界阐释着中华文化与齐风鲁韵,展示着意气风发的山东出版集团形象。
图片产业:在急流中勇进——访《竞报》总编谢星文
冯妍
谢星文:现任《竞报》总编辑,曾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英国鲁顿大学传播学硕士。一直以来,谢星文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图片产业市场,并通过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传输方式,进行图片产业链的扩张,丰富着文化产业的业态形式。
走入谢星文的办公楼,总觉得有点不同于一般office的感觉。楼道两边的墙壁一面是打磨处理过的砖墙,一面则被粉刷得雪白,在冲突中彰显融合;依借旧仓库改成的两层小楼,保持了原有的尖屋顶;两排电脑之间有条玻璃长廊,撒满花瓣。在这里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融合。
温文儒雅的谢星文是位“海归”,谈吐间充满了对现代产业的了解与把握。提到中国的图片产业,他认为这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地盘,图片的制造与传递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大量的时间,只要你选准目标、按动快门,通过网络可以将图片传送在全世界的目光之下。如何收集、保存、交易图片是做图片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图片行业缺少服务中介
读图时代的深入使得媒体使用图片的比例大大提高。谢星文介绍说,以《竞报》为例,所选图片包括三种:一种是摄影照片,用于表现新闻事件;一种是现代制图,即运用3D等制图技术绘制图片,用于解释新闻,一般是在正常的摄影手段无法拍摄的情况下使用,比如过长的全景或过细微的细节;一种是漫画,用于评论新闻。
图片中最经常也是最方便使用的是摄影作品。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决定了摄影师的专长在于创作,而擅长营销的图片代理商的介入,可以与之形成优势互补。“竞园”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成立的,它作为城市中的loft花园创新空间,是本土第一家图片产业基地,也是北京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谢星文说,《竞报》作为有深度的图片日报,注重选择可以从直接的视觉效果来突出的新闻,或者易于调动手段从视觉角度来表现的新闻。所以图片资料库的建立对于《竞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图片市场可操作空间太大,同时又不容易聚集这些零散人员。
国内现在有几家比较好的图片资料库,比如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图片社,新华社直属的中国图片社,上海的东方IC集团(Imagine China),在全国业界都拥有良好的口碑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些大的图片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储备了大量的专业签约摄影师,对《竞报》图片库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图片网是最早将版权代理理念引入图片销售中的。它已与国内2000多名摄影师签订代理协议,收录40多万张国内、国外图片公司的作品,向国内300多家用户提供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图片库。它和国外100多家图片机构有合作关系,一方面引进海外的图片资源和创意视觉理念,一方面把中国优秀的图片销售到全国的市场上去。除了海外的图片,他们还代理国内200多家媒体的图片。
新华社在全球各种新闻信息的用户已经超过了5万家。新华社自己拥有100多名专业摄影记者。2000年还启动了专业网站“中国图片总汇”,专门负责代理全国各地专业和非专业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签约的摄影师达到了3000人。新华社还一直着力开发多媒体数据库,将文字、图片、固定影像、音频、视频产品,在多媒体图片库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这是基于世界多媒体发展的趋势做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和采取的先期行动。
针对国内国外市场的严峻形势,谢星文表示,中国的图片行业里缺的不是生产制造的人,而是服务中介。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图片市场体系,让服务中介在就业、培训、市场研究、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竞报的图片资料库方面,我们一方面会努力争取自己的专业签约摄影师,一方面会着重发展潜在的摄影者,也就是非专业摄影者。这个人群包括两类,一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能碰见的普通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简单设备,可以随时留下重要的照片记忆;一类是高端人士,如王石、张朝阳,他们拥有平常人不宜接触到的圈子,自己又有摄影的爱好、冒险的精神,所以可以拥有特殊的摄影采访资源。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类人群,则会获得独特的图片资源。
版权处理是图片产业首要问题
谢星文指出,想要全面发展中国的图片产业,版权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作为交易平台商,既要能让图片提供者觉得安全,还要能让他的作品获得应有的利润,并保证这份利润不会被盗用。在现今的法律上还缺乏相应的支持。作为园区可能会考虑自办行业协会,保护园区内商户的利益。只有有了确实的约束力,才能让园区内的企业放心,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图片产业是建立在便捷的网络系统上的,只有有了合法的约束效力,才能成为某地区甚至世界的交易平台。图片的著作权人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平台,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方式让他们行使其著作权。
对于图片的版权保护,国内还没有哪一个图片产业平台敢说自己做得万无一失。所以还需要著作权人和图片公司在业务上进一步规范化,并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打击盗版和非法使用图片的行为。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图片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美国图片代理协会(PACA)统计测算,2006年的全球图片行业实际交易总额约为3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中国图片产业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非常迅猛,每年的图片交易额都以15%以上的速度净增,成为绝对的朝阳产业。2006年中国图片行业的交易总额约为2亿人民币,折合2500万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1%。说明虽然中国的图片产业发展很快,但空间还很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中国图片产业的问题在于不仅总体数量低,更重要的是中国图片版权的交易行为和市场都还没有建立好,尤其是在版权保护方面任务艰巨。
发展图片产业要运作整条产业链
谢星文介绍说,数字图片产业是跨文化、艺术、企业等多行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图片产业链很长,包括摄影图片的上下游,具体说来可以包括行业核心企业和机构办公、图片产品交易、影视拍摄制作、展览展示、广告创意设计、版权保护、行业培训、标准制定与发布、行业信息的传递等,形成一个大型生态系统。
像“竞园”的设置借鉴了“798”的风格,是在保留原有旧库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的设计,范围涵盖与图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现在已经有近30家企业入住,包括台湾知名的琉璃工坊——琉园、苏东时尚工作室等。798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群落,经过十年的聚集形成了一个园区;竞园是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规划来进行的,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
谢星文说,中国即将迎来奥运,根据历届奥运会的成果来看,都越来越重视留存历史图片资料,保存更多的奥运会美好的瞬间,成为奥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二三十年全球兴起的报纸,更多的是注重图片和视觉,图片占据报纸的重要位置,虽然图片本身不是新闻,但是图片是一种更好的新闻表达形式。这也是《竞报》为什么把自己定位为深度报道的大型图片日报的原因。
图片创意产业包含了很多传统的行业的一部分,但是它也不限于这些行业,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领域,图片产业是在创意产业的背景下诞生的,从原来仅仅是新闻图片,记录历史为主,衍生到以创意为主的形态。全球图片市场的交易中,新闻类的只占20%,其他创意类占了70%到80%,应用于办公、展览、广告等。
今天的创意照片和美术品边界已经在模糊,在现实当中采集来的很多图片都需要再创作、设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作品。图像的采集方式也不仅仅是相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采集视觉元素;最后的处理和呈现也不仅仅是胶片,也可能是通过液晶的或者其他的方式。也就是说,图片和新技术的结合点在增多。图片园区要多吸纳一些创意企业、机构加入,来丰富园区创意。
谢星文说,如果仅仅以图片支撑一张报纸,它的产品仍然是单一化的,只有把图片理解为一个产业,把报纸理解为这个产业的一个传播手段或者是一个媒介,才算是找到了一条解决图片发展的新路径。“以报立园,以园兴报”是《竞报》的发展战略,即以报纸建立园区,并且通过园区扩大报纸的影响。竞园的招商部经理也表示,竞园现在还处在积极自我建设、招商引资中,在逐渐稳定后,会通过开设展览、举办摄影节等活动方式来打开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图片产业中来。像“平遥摄影节”,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交易平台。
国内图片产业处在初级阶段
进入“视觉时代”以来,无论广告创意也好、艺术品收藏也好,都更加关注摄影作品。中国有很多颇有才能的摄影师,拍摄了不少优秀的图片作品,但却缺乏一个成熟的图片流通市场。摄影师们大多是各自为营,作坊式运作。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曾经有这样一幕,面对台上美国某著名摄影师协会的代表,台下的中国摄影师踊跃提问,想知道如何通过这个协会将自己的照片卖到美国去,该代表的回答很无奈,自己的机构是一个帮助摄影师提高摄影技巧、交流摄影经验和心得的平台,而不是图片销售机构。这说明了我们摄影师对专业的图片产业交易平台的迫切需求。
网络图片库的出现,给予摄影师一个方便,图片直接交给图片库来销售、推广。但是,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众多的图片库一哄而上,造成了恶性竞争,图片销售价格被低估,甚至开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这些都直接损害了优秀摄影师的利益。
一般说来,商业性摄影作品的价格主要由图片库之间的竞争来决定;收藏级摄影作品的价格主要是由西方审美标准来决定的。图片中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与摄影师是谁也部分影响作品的价格。中国的图片库过于注重图片的数量和价格,忽略摄影师的自身价值,使得中国图片库与国际同行所具有的价值创造能力差距显著。
对于摄影师来说,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照片的销售面临很大的竞争。特别是商业图片的摄影师,压力很大,因为图像语言越来越趋同。如何推销自己和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成为摄影师关注的两大重点。
现在的中国图片产业要注重本土化的产品模式,针对中国的市场来制定产品。中国的图片,包括中国人物和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元素,是很大块的资源。需求这个东西就是市场,市场就是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