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3800000015

第15章 理析(13)

先看第一个诱饵。反对者的底牌是公众的讨论多数时只能是添乱,根本得不出最佳方案——科学的决策,尤其是在面对需要专业知识的复杂社会政策制定。那么,什么是科学决策呢?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方面是指决策的方法和程序符合科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决策的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症结存在于第二个层面。似乎决策的对象——人,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面前只是被动接受的纯粹客体。只有这样“无动于衷”的逻辑预设才能实现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决策。显然,这里逃避了一个类别上的区分:并非所有的公共决策都是像修建三峡水库那样充满专业性,事实上更多的公共决策是像养老金制度这样的行政规范。这时,对于后者,所谓决策的科学性便不见了:第一,因为决策者通过一定的决策并不一定能从决策对象方面得到预期的反应;第二,决策者的决策动机本身便要受到决策对象反作用的影响。本质在于,这样的决策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易过程。面对这样一种实际的情况,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就有可能走入歧途。因为科学性所追求的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并非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自认为自己已经真理在握的人,就会把其他的可能答案当作谬误去排斥和打击。就会像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指出的那样,最终演变成专制主义的政治学。

问题在于,真理是决不妥协的,而利益却是可以妥协的。所以,科学决策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含糊意味,应该仅仅从前一种意义上,即决策方法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使用,而不应该将其意义延伸到决策的结果方面来。所以,在评判新闻提供民主参与平台的效果时,应该把决策的结果看作是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围绕着利益问题的互动过程的一种合力,也就是双方反复进行利益交易的结果。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存在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性的问题,而是追求利益的协调,即追求双方都能或都愿意接受的结果。这才应该是正确决策的最后的衡量标准。也就是新闻履行这一功能的目标:民主决策。

更深的质疑接踵而至:在日益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抱持不同价值信仰与意识形态的人,能对最终实现所说的民主决策达成一致吗?因为就实际经验来看,社会中不同价值信仰的人往往坚持己见、不屑与相反意见者进行沟通。他们实际上还会以极不宽容、极不友善的态度攻击对手、诬蔑对方,使任何理性讨论的空间都压缩殆尽。这就是第二个诱饵:公共领域中不能实现理性的沟通。

3.2.4.2陷阱之二:公共领域能否理性沟通

被称为“古典型的公共领域”理论大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认为,公共领域中,每一个人所表达的意见都只是一种看法。没有任何意见具有优先性,足以被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从一个角度来讲,这似乎告诉我们公共领域之中只有意见,没有真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每一个意见都包含了若干真理的性质。鄂兰在这里运用了海德格尔“真理即显现”的洞识,并把它与意见结合起来。她说:

意见以世界如何向我呈现的方式掌握这个世界。因此,它并非主观的幻想及随心所欲,亦非某种绝对而放诸四海皆准的东西。这种想法的假设是世界会根据每个人所处的位置,而向每个人展现不同的面貌。世界的“同一性”、它的“共同处”、或它的“客观性”在于下述事实:尽管人们彼此有别、立场迥异、甚至意见不同,但是向我们展现的是同一个世界——“你与我毕竟都是人”。

因此,每一个意见既非绝对真理,也都分别显示了若干真理。意见因此不是纯然与真理对立的东西,而是可以传达部分真理的东西。公共领域由意见所构成,这些意见必须交流沟通,如此我们才能对共同所处的世界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也才能在各种意见之中欣赏到每个人的特殊性。

可见,公共领域能否实现理性沟通的可能性争议只能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不管它能否实现彻底的理性沟通,我们都必须尽力而为。既然是意见的共识,就不能只以理性作为唯一的裁决条件。那么,达成共识的条件又是什么?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假定可以进入一种理想的言说情境,其中包含若干原则。

第一,任何具有言说及行动能力的人都可自由参加此一对话。第二,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提出任何他想讨论的问题,对别人的论点加以质疑,并表达自己的欲望与需求。第三,每一个人都必须真诚表达自己的主张,既不刻意欺骗别人,也不受外在的权力或意识形态所影响。第四,对话的进行只在意谁能提出“较好的论证”,而不是任何别的外在考虑。

如果这些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公共领域中的理性沟通几乎不会有任何障碍,而所有争议也必然可以找到共识加以解决。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现实情况远非如此。哈贝马斯当然也知道这些条件十分理想,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条件”。不过他认为任何实际进行的对话,都必须预设某种类似理想言说情境的条件,否则人们根本不可能展开对话。因此,这些条件虽然理想,却不空泛。它们是我们追求道德共识或真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沟通理性所据以建立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为此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提升媒介使用素养,提高民众本身的判别能力、沟通能力;引进外脑,通过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介入,实现“公共事务的知识化”,引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

这里的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排斥新闻工作者,但前提是具有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学养,否则依然会被指斥为“伪知识分子”。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新闻从业者的教育和专业化,不在本节论述范围之内。回到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民主政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以米尔斯(C.Wright Mills)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必须与传媒保持批判距离。“现代传媒正在把我们淹毙于理念和知识陈规陋见之中。”好在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看,以萨伊德(Edward W.Said)为代表的另一派多少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一些安慰,尽管他也对媒体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但至少他的做法还有些治病救人的味道。他主张积极干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上媒体说真话;二是批判现有媒体,使它从不在乎说假话转变为坚持说真话。

目前,中国公共领域的特征是,在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支持下,在许多情况下,它甚至存在于国家体制内部。但它所以能够存在于国家体制内部,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的利益需要和国家内部空间的形成。媒体在整个社会体制中所处的地位不仅深刻说明了中国的公共空间与哈贝马斯所描述的欧洲公共领域的差别,而且也表明媒体在这一语境中从来不是一个自由讨论和形成公共意见的领域,相反,媒体是各种支配性力量角逐的场所。至少在一些人看来,由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总体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密切,因此很少被看作是属于同一群类的知识分子。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自省。

对于引入关注社会的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罗森(J.Rosen)1994年在《大众传播批判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让事情更公众:论传媒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一文,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强调,作为公众生活中的两大力量,记者和教授可以、也应该汇合到一起,以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转为有的放矢的“社会理解力”。罗森在“知识”(Knowledge)和“理解力”(Intelligence)之间作了区别:“对一个学者(教授)来说,寻找公众身份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把先进知识‘运用于’社会问题,或者把学术研究转述给外行听众。教授要做的应当是生产一种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同样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理解能力”(Intellect)。它是一种基于公开信息、理性思考和相互倾听的能力,“公共生活中活的理解力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方式。”每个公众都是知识有限的人群,“在生活匆忙的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全部地把握(所有)公众问题,公众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中起作用的。知识于是成为‘具体的理解力’(Embodied Intelligence)……获取公共知识靠的不是一下子通过某种魔术般的公共交际,也不是进入某个无所不包的公共领域,而是通过与许多(小)公众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交往,这些交往的参与原则就是社会共同遵守的公共伦理。”

可见,新闻的民主参与功能的有效、有益履行,需要相当多的外部条件支援才能得到保障。但是,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又让我们发现了新闻民主参与的第三个陷阱: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冲击。

3.2.4.3陷阱之三: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冲击

当我们回顾新闻史时,在感谢自由经济在给新闻提供了历史机遇时,又不无懊恼地发现,现在它正在给新闻独立带来越来越严厉的挑战,让人担心它会不会从自由至垄断、从催生到扼杀的自我逻辑行事。关于过度商业化带给新闻功能的冲击,从哈贝马斯的“再封建化”,到今天对于新闻娱乐化、媚俗的经验感受,林林总总的理论不一而足,这里不再复述。但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国内学界经常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媒体是被大财团控制的,这种说法说对也不对。的确,掌管新闻的人是“一小撮特权者抱得紧紧的兄弟会”,电视网的要员是“特别造纸厂的、自我吹嘘的、目空一切的电子舆论贵族”。

而媒体集团和其他企业一样,掌握在大财团之手。但是,没有一家财团强大到足以控制媒体的程度。在宪政民主国家,与政府不是由一个政府机构控制一样,媒体也是由众多的财团分别控制的。这样,实际上任何一家媒体老板都没有对媒体的绝对控制权。比如美国大的媒体托拉斯有十七八家,哪一家也不具有控制整个新闻媒介的实力,并且他们也不敢公然和民意对抗,虽然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事实上,如果一个社会能建立顺畅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公平发展的上升机会,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不闻不问,这需要社会福利和救助机制,但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新闻的民主参与功能,必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只想得到它带来的好处,而不愿接受有可能带来的伤害,是一种不成熟的机会主义态度。80多年前,杜威回应李普曼上述质疑时,指出实验是民主理念的核心。在民主因其不完善而饱受攻击和怀疑时,杜威写道:“无论问题有多么严重,实验还在进行。”同样,赞同杜威的罗森(Jay Rosen)强调,“新闻本身就可以说是民主实验室的一部分。”

借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为新闻的民主参与功能作结,“非如此不可吗?”

非如此不可。

同类推荐
  •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警察素质与警察意识

    本书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公安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公安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人民警察意识的培养和人民警察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本书选取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私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公立大学,逐一对其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架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公寓住宿管理、法律申诉服务、多元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管理、新生入学指导、心理咨询、奖励资助、学术咨询等诸多具体学生事务的内涵、理念、实际操作等进行了描述,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务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以文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南北文化之差异,用思想的方式探触当下人群内心之秘境。一个新疆人向南方的生活转变及再扎根的现实遭际,一个诗人离别空旷边疆进入喧嚣沿海的精神疼痛史。本书系作家丁燕汇聚两年南方生活经历,倾情写作而成的一部真实鲜活的非虚构佳作。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热门推荐
  • 专属宠溺:一见,只为你倾心

    专属宠溺:一见,只为你倾心

    那些,属于我们的故事,终究渐渐的落幕……
  • 重生之风云大小姐

    重生之风云大小姐

    一朝重生,她要保护她的家人,她要复仇,上一世她死的不明不白,最后,她明白了,她最好的朋友和她最爱的男友合伙杀了她的至亲只是为了她家的财产,这一世她决定翻身,和她们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但是意外总是出现的让人措手不及
  • 锄奸

    锄奸

    这是著名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之后,最新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县大队吃了汉奸林振海的大亏,在一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李彪临危授命,出任锄奸队队长。在几次锄奸活动中,李彪好几次都把林振海抓住了,但都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地屡次被林振海逃脱。李彪从抗战时期一直追踪林振海到解放战争,直至建国后,最后两人在庙里意外撞上,林振海服毒自杀,李彪扛着他回去复命除了锄奸的主线外,小说还穿插了李彪与白冬菊、胡小月等的情感纠葛,为作品增添了一些烟火气,丰富了小说叙述的层面。
  • 时空王者

    时空王者

    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
  • 六界始荒

    六界始荒

    天地开辟,鸿蒙初现,天地之间,共分为神、魔、仙、妖、人、鬼六界。此六界,乃是众生之灵的栖息之地,无论是神界还是魔界,亦或是人界鬼界,都有着属于自己一界的生存法则。六界和睦共处,相安无事。但,世人只知此六界,却不知道,在这六界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世界,那便是——荒界!
  • 十八条好汉

    十八条好汉

    本小说讲的是历史,运用的是武侠写法,如同一剑西来,落雪飘飘,剑法招数有如下:一、场面宏大;二、轻松幽默;三、情感悱恻;至于出神入化、身临其境、如诗如画等等四五六七八招就待读者大大自己去慢慢体会与发现……笔者承诺有三:一、此书经典;二、此书就算不赚也是经典;三、此书如若完本更是经典!
  •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铸剑之金盾

    铸剑之金盾

    周文剑,一个吊儿郎当的高二学生,志向不高远,身世不土豪。平时没事给家长和老师闯点祸,但是生活却给了他最大的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文剑被选中成为“天目”。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等待的是美好未来,还是无线危机。无名小卒被选中,被迫担当责任。他能否坚持,还是归于平淡。
  • 妖娆媚妃

    妖娆媚妃

    文案:万里山河,风光奇丽,江山如此妖娆多娇穿越女子,惊采绝艳,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天下合久必分,乱世纷扰。重生而来的女子,聪慧狡黠,即便是身份不能见光的私生女,即便零落红尘,在那样的时代,也注定成为绚丽刺眼的光芒。落魄离乡的异国质子、权倾天下的少将、坚定隐忍的皇子…一路走来,遇上的尽是不凡之辈。贤臣择明主而侍,谁让她心甘情愿放下尊严,一生追随?当繁华落尽,又是谁与她执手,共谱爱情传奇?且看妖娆女子如何在波云诡谲、尔虞我诈中站稳脚跟,玩转异世,选择她的真爱!盛世繁华,红颜传奇,此刻,开始。女主独白:大鑫之朝,若是投生为女子,即便貌美如花、才华出众,到头来,也不过是家族联姻的工具。而若是不幸成了庶女,更是只能为奴为婢为妾,命比纸薄。穿越时空,我成大鑫朝六品官李景的私生女李媚儿,地位低下,受尽世人白眼。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前面等着我的是一条什么路,但我不想认命。英雄不问出处,私生女又如何?没有道路,自己去踩;没有机会,自己去创造。我始终相信,一时屈居人下没关系,风雨历经,必会涅槃,总有一日,我会是人上之人。际遇坎坷,此生彷徨,一颗心,始终情最重。我始终相信,总有一日,会有人视我为唯一,将我捧在手心,视如珍宝。片段:嫡母萧氏指着李媚儿,眉眼间俱是不屑:“一个低贱的女子,也妄想进官宦豪门,实在是痴心妄想!”李媚儿冷笑,声音清冷:“我自己就是豪门,李府,我才不稀罕。”她盈盈而立,眉眼间自有一派清华,“不出十年,我的成就,必定让你目瞪口呆!”萧氏被她气得脸色铁青,指着她说不出话来。李媚儿却嫌不够,轻挑秀眉,慢条斯理地道:“刚才,夫人说我是低贱的女子,要知道,我身体里面,流的血,与李老爷是相同的。虽然这一点我引以为耻,但是,这是不可否认的。”她说到这里,唇角露出冷寂而嘲讽的弧度,“我与夫人的女儿,都是同一个父亲所出,我低贱,夫人那些子女,又能高贵到哪里去?”“噗通”一声响,一向眼高于顶的萧氏,竟被气昏过去。P:雨竹构思了很久的文,集种田、宫斗、虐爱、女强于一体,希望给亲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简介无能,但文章一定会很用心写,希望亲们多多捧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