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8-7 《提着灯笼奔小康》(河北电视台)评析
同期声材料的大量运用是本消息的一大特点。在3分钟的片子里用了5个采访对象的6段同期声,同期声所占的比重超出了解说词,这在消息类新闻中是很少见的。但是该片运用同期声多而不滥,每段同期声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在的逻辑性。马素平家起早贪黑做灯笼,一年到头都如此,农闲时刻也过得格外充实。白俊平家全国各地销灯笼,发家致富靠灯笼。李萍家摆脱了以往农闲时刻在地里消磨时光的生活方式,作者和她聊天,过去不做灯笼时你们都干些什么?她说就在地里泡呗,锄完一遍再锄一遍,锄完一遍再锄一遍。——过去的闲混,正好衬托出今天的忙碌。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应该想方设法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发展副业,走致富之路。记者在她家院子里看见了正在保养两辆拖拉机的李萍丈夫和给毛驴喂草料的李萍公公,不由地问一句,有两辆拖拉机了还要毛驴干嘛,李萍很不以为然地说:玩呗。毛驴这种大牲口过去在农村是重要工具,如今农民用不上了,而且还有足够的开销白养着这么大的牲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个村的农民确实是富了。李二忠曾是全村最能干的庄稼把式,连样样庄稼活都能干的老把式都在忙着搞副业,懂得既要抓住农业生产不放松,又要打开思路增加收入,而且当记者问:(这灯笼)是你们家的?村民李二忠回答说:我们家就是我们厂。我们这儿不说你们家我们家,都说你们厂我们厂。一下子就将灯笼在屯头村的普及程度和规模表现出来了,从而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在屯头村开展得多么红火。村书记苏俊平的同期声更是为消息做了结语,点明了主题,增加了作品的深度。5个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没有丝毫重复之嫌,使我们对屯头村做灯笼销灯笼的情况有了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这要比单纯地运用解说词效果好。特别是对于典型新闻报道来说,很多人都认为,似乎都是为了配合中心工作而宣传报道的,空话套话很多,水分也很多,样样都好,让人不敢相信。同期声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真实的时空感,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使采访对象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而且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和报道的客观性,使消息的主题内涵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画面分析
画面镜头是电视新闻主要的叙事方式,它给接收者提供了接触新闻的平台。要让受众认可眼前的客观性信息,就要尽可能抹去或隐藏复杂的叙事流程中记者主观介入的痕迹,使得新闻事实“直接来到”接收者眼前。评析作品的画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叙事完整性评析
创作者为了塑造完整的电视形象,一开始就要把所要表现的内容分割成许多小片断,通过摄像机拍摄下来。拍下来的一个个零散镜头,并不构成完整的形象。因此,接下来就要把这些零散的镜头“装配”(组接)起来,“构成”形象的有机体,装配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为了把事情叙述清楚,屏幕上依次出现全景、中景、近景,其节奏是流畅、平稳的。也可从近景拉开到中景,一直到全景,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关注的顺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虽然电视的画面是分别拍摄的,但运用蒙太奇手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出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一部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作品(或某一片段)。
(二)形象感染力评析
在一般情况下,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应循序渐进,但有时也可以反常规地跳接,产生节奏的突变,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冲击波和惊奇感。所以,改变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
特别是抗灾救灾一类场面,往往通过逐渐加快搜索救助的镜头和调集人力物力的镜头的切换频率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即通过一组对列的短镜头的快速剪辑,来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因为特定的节奏往往能给观众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从而产生特殊的效果。用反复进行的动作或场面凝聚人物的情感,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使画面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或特殊的情景,可以把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造成一种积累效果,其节奏是活泼、跳动的。如果将两极镜头组接起来,如远景或特写,可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作用于人的视觉,必然震撼人心,其节奏是激烈、强有力的。
利用蒙太奇方法把分散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不仅能让人看懂影片叙述的内容,而且能赋予画面以新的含义。几乎文学中拥有的一切修辞手段,对比、双关、隐喻、借代等等,它都能加以运用。它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视觉化,极大地丰富电视语言的宝库。
(三)情绪外在化分析
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本来就是交融在一起的,从生活中可以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体现发人深省的生活哲理,启发观众去思考、去理解,已成为电视新闻作品的深刻之处。因此经过场面调度后拍摄的画面,可以是有倾向性的。作者把意图隐藏在画面的节奏中,并通过蒙太奇手段,将一个个孤立的镜头有机地组合起来。
实例8-8 《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评析
片中镜头的熟练运用特别值得称道。记者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突出大桥的雄伟壮观;同时用特写、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并通过人物的情感把静物“说”活了。这些珍贵镜头的获取需要摄影记者具备很强的现场捕捉新闻的能力:当记者看到几百米远处有人在别人的搀扶下,正用脚在丈量大桥宽度时,迅速在离此人数米远处稳稳拍下了他丈量大桥的场景。而当此人用手在计算大桥桥索时,记者又迅速调整角度,将其拍了下来。这些画面都向我们说明了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和业务素质……
第五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效果评析
新闻传播的过程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传受双方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的认知、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另一方面,作品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亦能推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进步。因此,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后的效果评价,既包括情感效果也包括人文诉求。
一、情感效果分析
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使情感互动与信息认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新闻不是无情物,饱含着真挚深邃情感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而在各种传播形式中,电视传播的感性化、即时化、互动化、过程化和多媒体化等特性,赋予了电视新闻极大的传播优势。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利用电视的感性化和过程化等特性,能为电视新闻巧妙表达情感、深化新闻内涵、增强新闻真实性、实现有效传播带来便利。
(一)作品是否捕捉到情感
所谓感性化,是指电视新闻传播是一种直接诉诸人类感觉器官、并借此通达人类心理情感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形态。电视媒介的语言,以声画同步的影像符号为基本元素。电视语言符号对信息的承载容纳,是实存的和原生态的,同时也是一体化的和全息性的。这种影像符号直接与人类器官的视听双通道相对应,并通过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反复冲击,产生一种感觉联动和统一的感知效果,从而激发观众心理情感的共鸣。因此创作者需要通过意象,也就是通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来构筑情感传递的桥梁。在电视中,这座桥梁不仅仅包括线条、光影、色彩等画面表意系统,也同样包含对话、解说、音乐等声音表意系统,以及由声画造型组合而成的蒙太奇表意系统。
(二)作品是否延续了情感
所谓过程化,是指电视新闻传播是对事件运动、发展过程的全方位展示,而不是单纯对事件发展结果的传达。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直陈和展示,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具象性的结构形态,大大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例8-9《张先生寻找岳父母》评析
寻找亲人的新闻报道很多,但如何准确真实地表现其中的悲欢离合却不是件易事。在新闻《张先生寻找岳父母》中,作品从张先生要求记者帮助寻找岳父母开始设立一个悬念,接着解释了张先生的妻子是他几年前在路边认识的一个聋哑女。由于妻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父母的具体信息,张先生为了寻找岳父母费了很多周折。在记者帮忙寻找的过程中,来了好几对前来相认的,结果都不是岳父母。此时张先生和观众已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从欣喜到沮丧,情感几起几伏的过程。最后,终于出现了一对前来相认的老夫妻。此时,镜头紧紧抓住张先生的聋哑妻子:她一把抱住老父亲,另一只手捶打着父亲的背,不会说话的嘴巴咿呀咿呀地喊着……画面延续了很长,没有一句解说,没有作者直抒胸臆的感慨。现场人物的悲喜哀乐、过去日子的悲欢离合、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都在过程的客观记录中得以真实充分地展现。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一方面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记录的内容;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其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在过程中积累情感,层层铺垫,最后爆发。过多的解说和剪辑只会遏制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扭曲当时的真情。
二、作品的人文关怀分析
人文精神,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上说,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以及对人命运的终极关怀;从形而下的可操作层面上讲,它是对自由、平等、民主和人类进步的关注,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电视新闻要真正服务于大众,让受众乐于收看,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选题要贴近百姓生活,抓人文诉求点。
评析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应主要从以下两点展开。
(一)是否表现了对人的关注
评析作品的内容,一方面要看作品是否在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关心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道德合理性,以及给个体带来的生活、情感和心理的变化,是否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被采访对象。另一方面,要分析作品从选取角度上,是否最大限度地重视普通观众,以最大多数人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如2004年获奖作品《民评石狮城十大恶习》,非常典型地选取了普通市民的视角,他们关注着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角度和内容的选取极大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新闻的传播方式是否人性化
好的主题、感人的镜头都离不开好的解说语言。电视新闻除了图像符号的传播之外,重要的便是语言符号的传播。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听到的新闻播报是一种生硬的说教,新闻中所说的事似乎与播音员毫无关系,而近年来,播报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其中的“说新闻”成为一种风尚,这种平民化、口语化、生活化的播报方式适应了平民化的趋势,拉近了电视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优化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必须分析新闻在表达方式上是否采用了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还原和评论事件,是否从人的视角去关注事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化的情节吸引观众,增强电视的亲近性和可视性。
实例8-10 《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喜得龙凤胎》(陕西电视台)评析
很多科技新闻往往过分强调“科学性”、“知识性”,将两者与“通俗性”、“趣味性”对立起来,认为要确保科学原理、科技概念的准确性、严密性,就不能将新闻报道通俗化,从而引用大量的科学术语、数据、图标,使得报道看起来深奥晦涩,令人费解。然而,科学报道毕竟是面向大众的,其目的是要向大众宣传科学,如果忽视了可接受性,先进的科学无法为大众所了解,也就大大削弱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高明的记者不仅能熟知自己所报道的科技内容,更会注重其科技新闻报道的通俗性。这则消息中对“阳阳”分娩现场的描述,如“欢欢和庆庆很快实现了站立的愿望”,“妈妈不断地用舌头去舔龙凤胎身上的胎液,充分体现了舐犊情深”,字里行间倾注了对两个新生命“欢欢”和“庆庆”诞生的深情,在容易枯燥乏味的科技新闻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评析电视新闻节目,应指出完美的形式如何生动地表现内容,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注重新闻主题的深刻性以及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同时竭尽心力分析作品的结构,发现记者锤炼语言和表现技巧的好坏,是新闻节目解析的重要任务。在研究和考察新闻作品时,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点入手,根据形式的特点分析内容,考察形式对内容的适应性,才能认识作品内容所发挥的作用。经过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分析的过程,全面理解一篇新闻作品的真实意向,才有可能深刻地了解记者的报道倾向和报道技巧。
思考题:
1.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2.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
3.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分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电视新闻节目同期声分析的要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