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又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都采用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因此,人们常常将影视并提。同时,电视又有自己独具的特征:
第一,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制作特性。由于电视和电影分别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原理,加上电视荧屏较小的特点,因而,在镜头运用方式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写,少用远景和全景。另外,电视艺术的制作工艺也较简单,如磁带录像、手提摄影都较电影制作省时省力。
第二,电视的介入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家庭传播特点。众多的调查表明,电视是每个家庭主要的信息及娱乐工具,特别是在城市,每个家庭平均每天开电视大约为两小时,节假日达到平均四小时。由于电视观众一般都是在家里观看,观众可以随意选择收看并当场评论,因此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应当照顾到观众对内容的兴趣,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吸引观众,在情节、场景、表演诸方面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作特殊的艺术处理,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和介入的机会,尽量使观众对剧中人物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三,电视的迅速性形成了这门艺术更加生活化的特点,许多电视节目和晚会可以现场直播;电视剧制作周期短,成本较低,又拥有轻便灵巧的技术设备、室内戏较多等特点,因而能够深入生活,及时将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电视剧在剧情内容、演员表演、服装道具、环境布置等方面,都要求更加亲切、自然和生活化,直接和逼真地反映生活。
总之,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技术特性和艺术特性,以及电视观众独特的收视环境、收视条件和收视行为,都使得电视艺术从创作、传播到接受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值得人们去认真研究。
第三节 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是指影视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们是创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影视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与艺术创作创造出来的审美对象。
一、影视作品的层次
从影视作品的结构来看,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当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纵向剖析和研究时,艺术作品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影视艺术语言层次,它是作品的外在形式结构,由镜头、画面、声音、色彩、构图等构成。二是影视艺术形象,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是创作者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以及视听综合形象。三是艺术意蕴,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这种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意蕴需要欣赏者仔细感悟、品味和思索才能领会到。
电影批评家麦茨认为电影至少有三套“能指系统”:一是镜头画面影像,电影语言的能指;二是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运用技法,艺术性的能指;三是语言记号传达社会、历史、文化对象、思想内容的能指。马尔丹也认为,在电影中“画面再现了现实,随即进入第二步,即在特定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最后便进入第三步,即任意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麦茨的三套能指系统、马尔丹对电影的内部系统的认识都说明了影视作品存在着由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组成的层次系统。
二、影视作品的主要特点
影视作品具有视听性、文学性以及人文性等主要审美特点。
(一)视听性
所谓影视作品的视听性,是指影视主要是依靠特有的镜像捕捉与叙事,结合人物语言、音乐与音响营造一个既真且幻的视听空间,它包括作品的影像本性和声音艺术。
1.视听再现性
影视的出现使抽象的概念、想象性的文字都变成了屏幕上活生生的视听形象。所以,影视从本性上说,首先是一种影像再现视觉文化,如法国先锋派电影艺术家就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中寻找激情”,“将梦幻境界作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与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提出了“电影影像本体论”。巴赞认为,“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克拉考尔的观点与巴赞相似,他认为,“电影的特性可以分为基本特性和技巧特性。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实际上,影视的影像本性不仅仅是再现原物的照相性,它还具有视觉的流动性。其次,影视还是声音艺术,声音进入电影,使电影从一种纯视觉的传播媒介发展成为一种视听媒介,从而使电影产生了质的飞跃。有声电影不仅是无声电影的有机的连续,它同时也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声音对于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增强影视时空的真实感。另外声画结合还可以使影视作品产生象征、比喻、讽刺、对比等艺术效果,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电视节目大多展现日常的视听时空,更具有真实性。
2.视听奇观性
影视不仅仅通过视听手段再现生活,还可以创造想象的奇观世界。早期的电影拍摄各种豪华盛大的场面,如公主的婚礼、御花园的奢华、罗马皇帝的大宴等,超出平民的日常生活;再后来极力表现炸弹爆炸、手枪连续射击、幽灵、阴谋家、救火车极速飞奔、警匪大战等,试图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即“奇观”世界。现代神话片、魔幻片、动画片等片种的兴起,又进一步将电影的奇观世界发展为奇幻世界。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曾经说:“电影的唯一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轮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对此,克拉考尔的解释是,电影对“自然灾祸、战争暴行、恐怖和暴力行为、性放纵和死亡”等奇观的偏爱,主要是“出于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要求。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看到各种能让他们间接地对纵火焚烧、残暴无度、痛苦万分和难以言传的肉欲享受等等有所体验的场景,看到各种能使毛骨悚然但又高兴万分的、可供观众暗中分享其滋味的场景。”当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为电影的奇观化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从奇观的展示中获得了本能欲望的变相满足。
好莱坞因为深谙此道而赚足票房,从早期的《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埃博拉病毒》、《辛德勒名单》、《泰坦尼克号》到近期的《骇客帝国》、《哈利·波特》、《阿凡达》等,所有这些影片莫不是因为其创造的一个个壮观惊人的奇观场面,深深地吸引、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二)文学性
文学是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源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从文学艺术中获得了创作素材(剧本来源)或艺术灵感,或者直接改编于文学作品。另外,电影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它对文学思维的借鉴与运用。
美国著名影视剧作家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指出:“一个电影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拍摄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能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而拍成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他决不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成一部伟大的影片”,这说明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基础作用。影视艺术的文学性,指的是影视艺术对文学思维的借鉴。其中电影主要是对文学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的借鉴。在苏联电影先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等人看来,“无论在表演和布景中含有多少艺术,仍然不能构成一部电影艺术作品。只有把电影用来塑造事件、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和事件给艺术家的影响(犹如一桩经历给予自己的影响),电影才配得上称作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说文学性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必要条件。文学也是电视艺术发展的基础,并深刻影响着电视艺术的创作。解说词、字幕、对白、旁白等文学元素都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创作方法、风格样式和艺术观念对电视艺术创作也影响深远。
(三)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它包括人道精神、民本思想、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独立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批判精神等人类崇尚真善美的精神意识。下面主要介绍普世价值、人本思想与批判精神。
1.普世价值
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价值综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与某一特定国家或民族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利性主体相关的现世价值,一类是某种超越了国家、民族、时代,为人类共同默认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核心就是人文关怀,是世界各民族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本土体验对人类自身可能性的猜测,以及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并且,不同影视作品所表露的不同的人文特色,也是取决于该作品的创作主体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作品形成的独特的个人精神谱系。例如,好莱坞近年来的若干大片所提供的视觉奇观,表面上看,仿佛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甚至带有科幻性质的灾难:火山爆发、彗星撞地球、龙卷风、病毒肆虐、机器控制人类、外星人入侵、恐怖主义猖獗等。而事实上,这些灾难有的是西方文明进程中曾经遭遇的,有的是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科技层面后所认识到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其背后所折射的正是西方人在征服、改造自然中,对于人类是否能真正凭借科学控制自然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重大危机的恐惧,是人类集体的忧患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再如,《卧虎藏龙》、《英雄》、《功夫熊猫》所提供的中国古典武侠的“动作奇观”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其中表达了对惩罪罚恶、来去自由的江湖世界的想象。如果没有人文支撑,奇观也就成了杂耍。
2.人本思想
有的作品并未展示什么奇观,其对观众的吸引,主要是依靠影片叙事过程中所渗透的对个体或群体的悲悯情怀,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中国影片《洗澡》、《推手》、《饮食男女》、《征婚启事》、《秋菊打官司》、《花样年华》等。这些影片通过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细腻展现,表达对人物人生的坎坷或悲剧的深深同情与怜悯,这就是人本思想。在电视作品中,人本思想首先体现为电视人以深切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如对老百姓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的关注,反映老百姓的贫困问题、住房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等民生问题。其次体现为对普通人人性光辉的捕捉与展现,在电视荧屏上展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平凡人在艰难中的努力,琐碎中的崇高。最后是电视传播理念以受众为本位,从电视栏目的定位、节目选题、采访方式、播出方式方面表现出对受众的关怀、理解及尊重。
3.批判精神
影视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既指作品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包括对假丑恶的批判。因为对假丑恶的批判就是对真善美的弘扬。影视作品对社会不良现象及人性之恶的批判,有利于人们认清现实,认识到人类生活中的不和谐乃至丑恶的一面。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的美与善、假与恶都会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如《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战争题材影片不仅表现了特殊战争状态下人性的美善,也表现了战争对人类情感的侮辱与损害,批判了战争的罪恶。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就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批判性。如《焦点访谈》中对黑煤窑事件的披露、对公路乱收费、非法传销活动、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企业非法超标排污等问题的揭示,令人触目惊心,批判也大快人心。而《新闻调查》则注重揭示现象背后的真实,追根溯源,挖掘现象背后不为人知的深刻的心理或社会原因。如2006年制作的《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就试图通过对虐猫人的访谈展现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既有对人性之恶(靠虐待小动物来获得心理满足)的批判,也有对人的关怀与理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第四节 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
影视艺术与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同属艺术大家族,遵循一般的艺术规律,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影视艺术的独特性来源于其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有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蒙太奇等。
一、镜头
镜头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意单位。“镜头”一词原为名词,指照相机、摄影机、摄像机的透镜,是一个光学部件。它也是一个量词,指拍摄单位,即从开机到关机连续拍摄为一个镜头。它还可指剪辑单位,即拍完后剪辑的连续画面为一个镜头,是片子完成本的分镜头。一部电影或电视作品是由许多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组接而成的。镜头按景别、视点、角度、运动等,可以做不同的划分。
(一)景别
景别是指对画面空间表达的暗示与想象、描绘与再现。常见的景别可以分为下面七种。
大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画面上视野开阔,场面宏大,没有明显的主体,看不清具体的活动状况。常用来表现环境,如平原、大海、广场、山岭等。
远景画面上距离较远,人物较小,但可分辨人物面孔。它常用来介绍较小的环境(如村景、街景),或介绍较小的场而(如教室里上课、篮球场上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