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影视艺术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影视作品是指影视艺术工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创造出来的成果或产品。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电视和电影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活。
第一节 电影艺术
电影是艺术发展到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已从简单的影像记录发展成为最富于表现力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样式。
一、西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诞生于西方国家。西方电影的发展分为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一)形成期(1895-1927)
电影的诞生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如光影原理和视觉成像原理的发现,胶片、透镜、摄影、放映、洗印三用的活动电影机的发明等,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1895年12月28日晚上,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用“活动电影机”放映了自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等12部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同时也是无声电影的开始。卢米埃尔的电影追求电影的照相本性,以再现现实生活为最高目标,反对艺术加工,开创了西方电影的纪实主义传统。
与卢米埃尔同时期的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则迷恋于电影中技术的运用。他突破了卢米埃尔电影一味模仿生活的纪实主义框框,将戏剧的一整套编演方式搬上银幕,使电影走上了故事化、情节化、戏剧化的戏剧主义之路。他还在法国修建了一个摄影棚,所有的电影都在摄影棚里拍摄。梅里爱对电影的另一贡献是对特技摄影的创造。他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摇晃摄影、快动作、慢动作等等,并运用特技拍摄了许多影片,如《失踪的贵妇人》、《水上行走的基督》等。特技摄影为电影语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梅里爱也成为了西方技术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在电影的形成中,美国人大卫·格里菲斯和苏联人谢尔盖·爱森斯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格里菲斯率先打破戏剧电影的陈规,为电影找到了独特的时空形式,发展了电影的艺术语言。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影片中,他根据剧情的需要,利用摄影机的运动不断交换镜头的方位和角度、产生不同的景别,运用“切换”、“圈入”、“圈出”等手法进行剪辑,形成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如在1911年拍摄的《孤独的别墅》中,格里菲斯将别墅遭罪犯袭击与妻子同丈夫通话请求援助、丈夫狂奔营救三个场面交叉展开,造成了极度紧张的气氛。这种交叉蒙太奇后来在《党同伐异》中也成功运用,被人们称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格里菲斯的电影中,蒙太奇语言不仅用于叙事,还可以用来抒发情感、烘托气氛、描写环境和创造节奏,这样,蒙太奇除了叙事的功能外,还具有表现的功能。他使电影摆脱了舞台的限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也为电影艺术开拓了一个新的蒙太奇时代。
蒙太奇的实践在美国开始,但对蒙太奇进行理论探索的则是苏联人,谢尔盖·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理论的研究有突出贡献。他的《蒙太奇在1938》、《结构问题》、《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结构中的有机性和激情》等论文都是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之作。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了轰动世界的经典之作《战舰波将金号》,该片反映了1905年的俄国革命,全片的结构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从表演到蒙太奇剪辑都呈现出再现历史的纪实风格,同时又运用蒙太奇思维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使影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这一时期,欧洲电影产生了英国的布赖顿学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等著名的电影流派,美国和苏联也迅速地成为电影大国。
在电影的形成期,电影从短片发展到了长片,从单镜头的影片(摄影机的角度和距离不变)发展了到多镜头的剪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
(二)成熟期(1927-1945)
20世纪2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有声电影的问世提供了物质基础。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爵士歌王》,电影中插入对白和歌唱,有声电影诞生了。1935年,由美国导演马摩里安导演的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问世,色彩作为一个造型元素进入了电影,进一步扩大了蒙太奇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表现潜能,电影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
本时期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美国电影最早以纽约为中心,在无声片时代就已蓬勃发展,如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制片中心转移到了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是美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以米高梅为代表的八大电影公司雄踞好莱坞,控制了美国影片的发行。在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制作模式中,类型电影应运而生。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在其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制作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类型片样式繁多,就故事片而言,就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犯罪片、战争片、灾难片、政治片等等。类型电影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情节的公式化。类型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题材领域,讲述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如科幻片中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最终灭亡”的情节模式。二是人物的定型化。情节的公式化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如西部片中的牛仔、警长、歹徒、印第安酋长等人物都是片中必需的角色。三是模式化的视觉形象。与定型化的人物匹配的往往是人物相似的外形特点,如西部片中的牛仔总是身挎来复枪或猎枪、头带宽檐帽、身穿皮上衣和紧身裤,肩挎子弹带的形象。好莱坞电影中最常见的类型片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和犯罪片等。
这个时期苏联电影也空前繁荣。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苏联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片,如《夏伯阳》;另一类是对古典名著的改编。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霍洛夫等文学家的作品都相继搬上银幕。
(三)发展期(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电影业,电影厂大多毁于战火,美国电影迅速衰落,世界电影的中心向欧洲转移。这促使西欧电影工作者思考如何不要电影棚来拍电影,导致了二战以后西欧电影追求真实的高潮。同时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开始向现代电影美学观念转变,这种转变突出表现在三次影响最大的电影运动上,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和新德国主义运动。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试图通过纪实手法,反映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农民和工人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并形成一股创作潮流,培育了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著名导演,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现实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主要反映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悲剧。如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等,揭露法西斯的凶残和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战斗精神。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希望之路》反映战后人民陷入的生活困顿,以及不得已远走他乡的痛苦。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第二,追求真实性。新现实主义追求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追求银幕效果的逼真性,坚持“生活即艺术”的美学主张,强调电影应该凭借对生活的实录来最大限度地再现生活真实,因此往往扛上摄像机去街头拍摄,在题材上也趋向选择日常性题材,影片具有新闻纪实的色彩,如《偷自行车的人》,就是根据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报道来拍摄的。在使用演员方面,主张聘用非职业演员,反对明星制。《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亲由一名失业工人扮演,孩子由一名工人的儿子扮演。简单的故事、实拍的街景以及非职业演员的启用,使新现实主义电影像是“从生活中切下的一角”,极具真实感。
2.法国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是1959—1962年间在法国兴起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及电影作品有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戈达尔的《喘息》(1959)、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等。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性化的创作观念。一大批青年导演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主编、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提出了“作家电影”的口号,要求个性化的创作观念,反对戏剧式的结构模式,反对僵化的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第二,内容上偏重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呈现出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现代主义电影在内容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与弗洛伊德的影响,深入人物的内心和潜意识。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影片最新颖的地方就是全篇展现了女主人的潜意识和梦幻。影片叙述在法国北方出生和长大的女演员韦内尔到日本拍摄一部反映二战时原子弹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影片时,邂逅了一个日本工程师,发生了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影片以二战连接现在时空与过去时空,展现了一段深埋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与自己的家人和国家所不齿的德国纳粹士兵的爱恋。女主人公在潜意识中游走,广岛唤起了她的记忆。第三,表现手法上反叛传统。新浪潮电影在电影手法上反叛传统的电影语言,突破传统技巧规范,随意进行场面调度,随意剪辑画面,突出表现手法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由于这场电影运动的探索性质和非理性化的倾向,使影片得不到众多观众的欣赏,这场运动没多久就衰落了。但这场电影运动的创新精神与取得的突破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3.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是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电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持续了20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1962年2月8日在联邦德国的奥勃豪森举行的第八届联邦德国电影短片节上,以亚历山大·克鲁格等人为首的26名青年电影工作者共同发表了《奥勃豪森宣言》。“宣言”的主要精神有两点:一是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二是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导演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战后才走上电影创作的道路,他们以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与文德斯四人为中坚。代表作品有《锡鼓》(施隆多夫)、《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法斯宾德)、《德州巴黎》(文德斯)等。
新德国电影运动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宏观的叙事视野。新德国电影运动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的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叙事的弊端。第二,注重电影的大众性。新德国电影运动重视电影的大众性,追求影片的观赏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电影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日益精深圆熟,呈现出流派纷呈的格局。从片种样式看,商业电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娱乐片成为主要的电影样式,片种有动作片、侦破片、武侠片、警匪片、科幻片等;以战争、政治、家庭伦理为题材的类型电影成为当代类型电影的主流,产生了《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雁南飞》、《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水门事件》、《恋人曲》、《金色池塘》、《致命的诱惑》等优秀的类型电影。这个时期电影艺术还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派电影”,代表导演有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他们试图用电影语言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梦境,或者莫名的压抑情绪、混乱的内心世界。代表影片有《野草莓》(英格玛·伯格曼)、《红色沙漠》(安东尼奥尼)、《八部半》(费里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