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200000044

第44章 后记(1)

本书的写作,是我有关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系列规划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专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明确了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文化语境;紧接着第二步,进入《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写作,耙梳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个领域在世界和中国的产生、发展线索,揭示其学科、学理发展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其中,主要是综合立体反映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阐明其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化理论历程,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但在第二步研究中遇到了问题。“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思想问题,尤其是和“文明”的关系,需要首先界定清楚,才可以开启跨文化传播研究。从2007年以来,我就致力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在从学理上初步解决了“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姜飞,2007a)问题,随后研究“跨”的问题,即,中文语境下通用的“跨文化传播(交流、交际、传通等)”与英文中不同分支领域: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理论对应关系(姜飞,黄廓,2009)。之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应该从什么样的“文化”概念出发,尤其是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要求研究者回答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或者,在融入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实现中国文化崛起的抱负过程中,要向世界传播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问题上,涉及到的内容尤其是历史性的内容太多,而且,这也是一个{思想性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解释不清楚文化和文明的内涵和关系以及中国的文化观念问题,或者没有一个研究的视角合理切入二者的关系,所谓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可能流于泛泛,对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和实践有所推动的期待也属枉然。综合考虑后,我把“文化”的问题专门拿出来,进行专题研究,即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文化的问题异常复杂,从跨越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问题则更为复杂。从跨文化和传播的视角来看,回首千年中国,至少遭遇过三个“西方”文化的影响。三个“西方”都有具体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但更多的是通过意识层面进入中国的知识生产。第一个是佛教教义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思想来自印度;第二个“西方”是来自德国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当下中国的指导思想。第三个是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也包括德国等被“西方化”、“文化化”了的“西方国家”,“第一、二世界”等概念。

对于第一个“西方”,中国用本土化的方式,像打太极拳一样消解和改造,最终将佛教改造成为本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第二个西方,当下继续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着本土化的改造、学习和延伸工作。在这同时,还在现实层面不断学习包括美国等第三个版本的“西方”世界的先进技术,工业文明。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中国将来自印度的第一个“西方”思想消化改造融入中国传统文明;紧接着,从16世纪开始接收来自欧洲的宗教和文化;到了20世纪,从思想层面接纳了19世纪源自德国的“文化”概念和思想,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接纳17、18世纪以来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延续到20、21世纪的美国的工业文明,但我们似乎并没有完全接受以英法美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文化话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某种文明或者某些文明的组合作为支撑。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三个西方”文化,历史性地看来,既有英法等老牌欧洲国家所建构的文明成果,也有“二战”以后非西方文明成果的汇入。但是,这套西方文明—文化话语从诞生之初就包含的二元对立话语冲突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一,“文明—野蛮”的对立。18世纪以前,先是法国,后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建构了一个“英法即发达即文明”的世界话语体系。文明Civilization词根是civil,描述的是市民社会诞生以后尤其是城市产生之后的文明,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话语和世界秩序的格局,天然性地排斥非英法或者非西方的本土文明形式。

第二,“文明—文化”的对立。当18世纪的德国在“狂飙突进”运动中开创了日耳曼“文化”的概念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之后,文化和文明两套话语方式的斗争或者博弈就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后期,特别是1870年以后,德国在欧洲强大起来,跻身为西方主要殖民国家之一,两个话语体系走向融合,被笼统地并入“西方”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对立似乎暂时被淡化。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1919年前后,因德国发动一战,英法再次以“文明”的名义联合起来对抗德国,这两个概念重新变得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二战结束后,源自德国的建国思想在苏联、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以及德国的文化批判观念和方法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对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持续性的批判。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华语文化和中华文明国际地位的上升,与英、法主导,后来汇入德国和美国的西方文化和文明话语的博弈愈加炽烈。

第三,“文明—野蛮”、“文明—文化”两套对立话语体系的并置。2001年“9·11”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无视近两个世纪以来德国开创的“文化观”对英法主导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的批判、无视二战结束后,爱德华·萨义德等人发起的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以来的四百多年的西方文明史的后殖民文化批判,以“文明世界”受到侵犯的名义,号召“文明国家”联合起来对付所谓“野蛮国家”。布什在白宫发表电视演说称,反恐战争是为“文明世界”共同的生活方式而战,一日不分出胜负,就一日不收兵。布什说,“这是文明之战。这是所有信仰进步、多元、容忍和自由的人的战斗。”布什说,文明世界都与美国站在一起(本书论及亨廷顿的历史逻辑即为这样的美国逻辑提供哲学支撑)。这就向世界和中国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英、法、美一脉相传的“西方”文明话语并没有因为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引进“文化”的理念与之相抗衡而有所改观,也并没有因为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的全球性争论和批判而式微,更不会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动摇。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扎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文明的知识生产逻辑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现实意义上初则英、法,后则美国建构的“文明世界”的国际秩序迄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仅没有改变,有人(如亨廷顿)还在借助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势头转换,寻求着哲学上的重构,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在缔造新世纪有关世界形势的认知哲学,世界秩序有重新滑入“文明—野蛮”二元对立陷阱的危险。

话语冲突背后折射的是国际力量的博弈过程。自18世纪以来德国思想界通过“文化”新内涵的注入,演绎提示了一段德国国力和文化上升的史实,内涵的是新兴力量和传统力量较量的过程;自20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实施对外文化相对主义和对内文明绝对主义路线,既维系了美国和欧洲的文明血脉关系,又在解构非美国传统民族文化大国的过程中缓慢培育着美国自我的文化;而如今,世界范围内力量平衡关系再次打破,包括印度、中国等新崛起的力量在思考如何争得与各自实力相称的文化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拥有话语权的国家试图用既往的文明和文化的逻辑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来整合、框范国际关系。这将是新一轮的话语博弈。不仅依然反射着一种力量升迁的较量过程——而且,这样的话语阐释和话语革命的较量依然火热,新老问题并存发展,在新的国际格局和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形势下,有关文化和文明的问题亟需一种新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发和演绎,更大的还辐射着中国崛起背景下国际话语的较量实质以及中国道路的思考。

上述史实和分析促使我们思考:当美国精英人士比如亨廷顿将美国文化认祖归宗到英法主导时期的文明概念,并以此来安排当今世界文化秩序;当美国总统公开用18世纪以前的“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话语框架当前世界秩序,从话语和战略上重新整合“西方”并重组世界版图的时候,中国是否也需要将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继续上溯,上溯到18世纪德国如何通过“狂飙突进”运动重构德国的民族意识(一如当下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并实现德国的崛起乃至为世界贡献思想(一如当下中国的国际文化抱负),观摩其过程,学习其精神?中国是否还需要重新学习二战以后美国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建构国家形象?将上溯的过程不要停顿,重新认真审视中国的历史文明遗产及其内部蕴涵的文化精神,利用新兴媒介开创性地为当下中国的重新崛起,从一个强大国家走向伟大国家建构某种思想和理论的支撑?

本书的写作,即奠基于上述的思考。本书从“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这样的一个质疑开始,梳理了自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以来,德国思想家歌德和赫尔德等人开创的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变,以及二战以后美国思想界对文化和文明关系的重新界定以及这两套话语的博弈,厘清了中国文化观念中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思路,提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文化背景下,中国有必要以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文化=系数×文明±常数)为基本理论模型,作为中华文化的崛起一个思想性的思考起点,有效应对中国面临的国际范围内文化和文明两套话语霸权,作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文化从自觉以后,如何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战略,作为中国走向国际的一个文化的重新洗牌战略。同时,专门提出从文化视角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等新媒介的特点(兼具文明要素和文化系数特点),研习18世纪德国和20世纪初期美国如何运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建构各自文化梦的历程,抓住数字传播技术历史性机遇,成就中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视角。这就是笔者写作本书的目的。

书中的一些想法曾经和一些学者多次交流。央视一套播放的32集电视连续剧《星火》于2007年1月26日播放结束,这是一部独特的青春革命剧,也是历史文化剧。2月1日,《星火》总策划黄平先生(同时也是《读书》杂志主编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召集了在京的部分文化界人士就《星火》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后吃饭的时候,我和黄纪苏先生邻座,就有关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关系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请教。印象最深的,是黄先生听我说完后意味深长的两句话,第一,你今年多大?第二,等50岁以后再发表不迟。会后,就黄先生的建议我考虑良久,把写成文章的念头打消下去,开始广泛阅读书籍和继续深入思考。

2007年至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博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学习期间,就文化和文明的问题和包括Elihu Katz,Monroe Price,Carolyn Marvin,Joe Turow等教授进行课堂内外的多次交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学术报告会结束后,与演讲者共进晚餐的时候,我在一张餐巾纸上勾画文化与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与Katz教授探讨。他说,文明(civilization)这个词现在西方学术界比较慎用,因为它和殖民主义时期的一些思想关系太密切了,但他很欣赏我对文化和文明关系的崭新建构,他鼓励我把这个函数关系思想写成一本书,而不是一篇文章,而且还要快,极大地鼓舞了我的信心。

同类推荐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走出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的误区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PTV、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手段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的环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参与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国际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同时对国内外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予以剖析,对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传播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与建议。
热门推荐
  • 狂武仙帝

    狂武仙帝

    当我在临这世间,就是你们毁灭之日。重生之后开始了他逆天之旅,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有人能拦住他的脚步。在这个实力至上的世界,脚踩大地,头顶天,一不小心地踩踏了,天捅破了。没关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 明月过客

    明月过客

    校园与社会,青春与世俗,不同命运的人,述说者精彩的故事。你我本是彼此生命中最普通的过客,但也是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稀客,如若不惜,但求别过。一轮明月当空照,你我在同一天空下抬头仰望,往事浮现脑海,有谁还在叹息?深受多重磨难的两人能否终成眷属,山西的穷孩子能否追到他心仪的女孩?蓝色天空下的过客,明月下的你我。
  • 忆君心似北江水

    忆君心似北江水

    我们的相遇恰好是因为孤独,孤独把我们捆绑,没有死结,没有爱。我们的相遇都是我美好的向往。人生啊,人啊。
  • 租个小妾来回家

    租个小妾来回家

    他说刻上他的印记,这辈子就是他的人,可她等到的却是一具熟悉而又模糊的尸体……他是她的相公费青帆,爱她疼她,却最终将她典租给王爷做妾,为期两年。他是租夫九王爷,为她这样一个传言“残花败柳、不会下蛋、姿色平平、脾气极坏”的女子出手阔绰;租妻成妾,一生质变。
  • 冬离夏不弃

    冬离夏不弃

    相爱若只是擦肩而过,我愿你能成为我生命中最后一个,你赠予我的那一片星海,是我以真心回馈你的唯一方式
  • 莺歌声声:江湖自有恋人心

    莺歌声声:江湖自有恋人心

    四角的青砖瓦楼,端庄的表面,终是困不住杜莺莺一颗梦想着闯荡江湖的侠女心。她偷学武功,翻墙逃家。却撞见了他!“七王爷,您怎么……来体验老百姓生活啊?!”她惊讶发问。“怎么,本王有兴趣闯江湖不行啊。哎,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呢?”七王爷挑眉笑道。跟着王爷有肉吃,所以,杜莺莺……就很怂的……跟着了。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琼宴

    琼宴

    厨房是她的战场,无论中西,只要是美食,她都喜欢。初恋是一道水山楂酱酸甜山药,甜甜的,最后只留下酸酸的味道。从隐世的门派来到尘世中,她一步步,将食材变成佳肴美味。麻婆豆腐:姑凉,做我的人吧。姑凉说:才不要!水晶虾仁:我想,你会有更大的发展的,留在这里...我希望,陪在你身边。姑凉说:我想再看看世界。巧克力慕斯:宝贝,我最爱喜欢你做的牛舌,如果你能吻我,我以后就不吃牛舌了!姑凉说:舌。。。舌。。。舌。。。滚啊!已经完本作品《重生之素手拨星》~
  • 末世之英雄三国

    末世之英雄三国

    意外被电脑电晕过去的李明,醒来发现自己带有游戏系统,本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却不知灾难降临。
  • 误惹高冷王爷:王妃太狂妄

    误惹高冷王爷:王妃太狂妄

    一朝重生,凤凰变麻雀,逆袭成凤凰。后面那死皮懒脸叫着本姑娘夕儿是谁?!说好的高冷呢?!说好的要脸呢?!“这谁?”挑眉,看了一眼正太。“我儿子!”揽紧正太,脱口而出。“什么时候生的?!本王怎么不知道?!”炸毛。“就在七年前,那场风风雨雨的缠绵~我至今忘不鸟啊~啧啧。”某女瞎扯淡中,请远离!“哦?是吗?那好像本王也记得,在七年前那场风风雨雨的缠绵,不会是你吧?!来,本王看你长得不错,勉强收了,这臭小子......不得留,说不定哪天就把你拐走了本王上哪哭去。”某无辜正太被抛弃在凌乱的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