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000000005

第5章 导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3)

三、媒介空间研究现有的成果与现状

媒介空间研究是媒介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梳理媒介空间的研究成果,需在媒介地理学框架下予以关注。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自主和独立条件的新兴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形态,及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地理“看”法。

尽管媒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将其与地理学相联系,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还是近期的事。前文已经提到,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一词在1985年才正式出现,并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将媒介以及媒介塑造的文化采用地理学的视角,以及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并不多见。

笔者以Geography of media作为关键词,在西文数据库Proquest-Accdemic Research Library搜索引擎中进行查询,并将结果限定在含有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Scholar journals,including peer-reviewed)之中,发现从1975年至2010年12月,其搜索结果仅为425篇相关文章。就文章的研究主题来看,分别涉及种族主义、宗教、全球化、本土化、流行音乐、大众文化、特定的城市等内容,颇为广泛。但具体而言,并不都是从大众传媒呈现的文化样本中予以分析。也就是说,这些文章仍然是以文化地理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而非对承载文化的各种媒介予以特别的关注。以media space为关键词检索,则得到46篇文章,主要探讨媒介技术的变革所引起的媒介内容、媒介再现方式等的变化,也对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进行了再阐释。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介地理学中的“媒介”概念,可以理解为麦克卢汉所指的包括道路在内的广义媒介,也可以专指各种传媒。这两种意义上的媒介都可以与社会文化、地理空间相连,建构出丰富的文化地理样貌。本研究中的媒介地理与空间,主要是指传播媒介,但也会论及由更为广泛的物质媒介所构筑的地理图景。

媒介,往往被认为是与技术有关的概念。正是因其技术的成分,使之能够被用作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比如文字、图像、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样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介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日增,加上人们对社会组织中空间的关注,关于媒介传播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但是,从地理学这一领域来看,直接与媒介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1985年媒介地理学一词被提出时,相关的论文集于同年出现。

其实,地理学家们在对地理现象以及文化表征等内容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会关注媒介中的文化样本。比如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以电影、电视、音乐、网络为例,描述了“成倍扩展的媒体空间”,实际上就是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书中将现代的经验世界与媒体的关系用各种形式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描绘。大卫·哈维则认为各种电影和摄影制造的影像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时空组织的变化,通过媒体形成的国际化空间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从电影提供的世界景观来进行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文化认知,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电影地理学(geography of film)。由于存在着与“真实”世界的差异,电影中所展现的世界样貌和空间格局受到地理学家的质疑。但他们也同样认为电影并非单纯的反映外部事物,而是以影像的视觉方式提供意义的图景。艾肯与佐恩(Stuart C.Aitken&;Leo E.Zonn)所主编的《地方、权力位置与奇观:电影地理学》一书,对电影的观看场所、电影媒介本身以及电影中的景象所交织而成的复杂地理形式进行了探讨。莫利与罗宾斯(Morley&;Rob-ins)则更关注电影及其他电子媒介利用文本进行的文化生产。在《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景观与文化边界》中,他们认为,电影依靠视觉的表达不仅制造出了电影故事,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出了有关认同的文化政治,因为拥有不同地域背景的电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地理形式。

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戏剧化的文化事件,还引发了关于“奇观地理学”(geography of spectacle)的研究。文化庆典、博览会、运动竞技、主题公园等等,本身就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空间景观,经过大众媒介的放大,就成为一种充满诱惑性的“奇观”。当然,“奇观”并非只是单纯的影像,而是被媒介所反映的人与人、人物与之间的关系集合。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奇观社会》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按照“奇观”概念所建构的媒介社会与消费社会。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则更为具体地展示了大众媒介文本中的奇观文化,并对媒体奇观中所透视出来的国家、民族、政治权力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具体来看,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涉及到人们观察事物的多个方面。最为明显的是人们视觉上的地理和空间感知。因此,研究者会将影像作为一个关注的重点,注重地理景观的视觉表达。空间、地方、自然、景观、身体、城市的视觉化表现,还可用以检视阶级、性别和种族等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建构。在这类研究里,视觉影像往往被视为制造社会意义的手段,并与历史和地理特性相结合,对影像的生产进行诠释。例如大卫·哈维认为电影与摄影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时空组织的变化,而科斯格罗夫则将风景画视之为资产阶级的观看方式。这些通过媒介表现出来的地理景观,实际上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反映。

此外,科斯格罗夫还认为某些特殊的景观会提供给人们一种观看位置,而这种观看位置也是一种社会位置。例如,在西方主流社会中被默认的便是资产阶级白人男性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电视、电影、广告等感受到这一点。性别的社会差异被地理学家作为一个研究面向予以关注。以琳达·麦克道威尔(Linda McDowell)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对社会空间占有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权力的不平衡进行了大量研究。她于1999年主编的《性别、认同与地方:理解女性主义地理学》,深入探究了地理学与女性主义交叉所展示的新型景观。她的单篇论文《妇女、性别与空间组织》则将空间理论纳入其女性主义研究中。而在《女性主义理论与性别地理学》一文中,皮特(Prichard Peet)作为一名男性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女性主义与地理给予关注。

地理学的男性主义标榜一个全知的视角,以此对他人进行评判。而这个视角制造出视觉化的语汇,通过影像来进行性别空间的塑造。比如女性被表现为外在的性感和内在的温柔,男性往往在视觉上比女性更为强壮。

这种性别特征的对比在都市景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看”与“被看”的角色也被固定在各自的空间中。而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将技术媒介与人体相结合,提出“电子人”(cyborg)的概念,以审视当前在媒介(尤其是电子、网络媒介)以及父权视点作用之下被动的女性生存空间。

还有一些研究涉及到更为细致的领域。有研究者就从媒介与地理等方面对艾滋病的媒介呈现进行了分析。媒介在传播或者阻碍因流行疾病引起的公共情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往往涉及到性、性别所构建的地理空间。媒介对艾滋病的报道中,可以透视出人们对地域以及相关文化的认知。例如对于最初发现艾滋病的非洲,在媒介的描述下,它成为一个极度不安全的区域,甚至是“白人的坟墓”,对美国而言,是“国家卫生安全的威胁”。而后期的媒介报道,增加了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含量,并且在图片、影像资料的选取方面,媒介采取不同的角度,非洲大陆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台湾在媒介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当然,大多数的研究仍然是在文化地理学的框架之下,涉及某些视觉或文字媒介对空间的塑造。其研究成果涵盖了城市、性别、同性恋、社会权力、消费等方面,而且多从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学者王志弘译介了大量国外著作,他本人也从媒介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和地理景观,如《影像城市与都市意义的文化生产:掖台北画刊业分析》(2001)、《流动地景与时空操演:台北捷运系统与都市经验》(2000)。刘纪蕙主编的《他者之域:文化身份与再现策略》(台北:麦田出版,2001)收录了研究电影呈现地理及文化景观的多篇论文。由于台湾新电影的叙事背景与台湾的地域、地方感等联系异常紧密,所以导演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的电影作品经常被用作研究者进行媒介地理分析的样本。此外,更多的广告、建筑等作品也与影像向联系,成为城市地理的研究对象。如颜忠贤的《影像地志学》(台北:万象出版,1996)、李清志的《建筑电影学中空间类型的比较与解读》(台北:创兴出版,1996)等。

国内的媒介地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媒介技术(如网络)带来的地理形貌的改变,以及具体的媒介文本所透视出来的地理层次。邵培仁在一系列论文中论述了网络对媒介地理形貌的颠覆(《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2002)、媒介产业与城市的关系(《论中国媒介的地理集群与能量集聚》,2006),并对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探讨(《媒介地理学:正当性、科学性和学术坚守》,2006)。陈晓云的《城市电影研究》系列(1990-1992),陈卫星的《再现城市:影像意义和空间属性》(2005)等文章则可以视为以电影媒介为立足点,对城市中的人群、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图景及空间关系进行的研究。

从这些针对媒介或者文化进行的研究来看,虽然部分论文没有使用媒介地理学的概念,实际上已经是运用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对经济、文化、政治、日常生活等领域进行分析。因此,尽管媒介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很多,但这种研究视角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几个大致的研究方向:第一,媒介产业化之后形成的经济地理形式。一些大型媒介集团(如福克斯、贝塔斯曼、维旺迪等)建立,它们跨越不同形式的媒介形态,同时,还将触角伸入不同地域,多样化的媒介地理格局随之产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些媒介集团更能显示出其对媒介环境和媒介生态的支配作用与影响力,以及对于媒介空间的重组能力。第二,当承载着文化的媒体通过全球化、跨地域的扩张之后,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资源优势和媒介霸权,也会由此产生文化强势与弱势的对抗。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对东方世界所造成的后殖民主义影响,以及由于人口流动、媒介侵袭导致的文化交叉地带所呈现的复杂情形,往往产生矛盾、冲击与对抗,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不可忽视。第三,对于媒介文本呈现出来的地理,人们的感知往往会受到影像以及文字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由于各种媒介形态作为中介而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尤其是电影、电视中的地理常常被用作媒介研究的样本。经由媒介的作用,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元素常常被加入其中而影响人们的感知结果。第四,除了视觉影像之外,人们还留意其他感觉的影响。“音乐地理学”(geography of music)中,音乐借助声音媒介,制造出不同的对情绪、场景的模拟与描述,从而制造出意义丰富的音乐空间。除此之外,对感觉的运用还延伸至味觉、嗅觉等,例如连锁餐厅的设计,实际上都运用了媒介的技术来达到经营者的目的。第五,网络以及数字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地理格局形成不小的冲击。原有的物质地理空间被颠覆并重建。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了有关地理的新的隐喻。当然,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具有吸引力的是远距离或虚拟时空的媒介传输将构建起一个与常态社会相对应的空间。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其所有的知觉系统和切身的体验将与新的技术相融合,从而产生更为复杂的地理样貌和人际关系。

因此,媒介对于地理的反映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描写或者肤浅的再现,而是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形塑。我们可以从中获知想象与真实交织而成的多样的地理版图。

同类推荐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热门推荐
  • 一品少主

    一品少主

    二十年前,他于襁褓中被人收养,十年苦练,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谓英雄出少年。十岁那年,他一头扎进雇佣兵团,十年泣血拼杀,修罗之名震慑天下,公子之称令人仰慕。今天,他身处华夏,守护一纸婚约,娇妻逐渐养成中;她们为他争先恐后,面对各色莺莺燕燕,他分身乏术......风之将起,男儿当磨刀霍霍上阵杀敌,马革裹尸还;胆敢犯我华夏天威者,杀无赦!待谜底揭晓,心结解开时,他蓦然回首间,只看那灯火阑珊处,她容颜依旧。
  • 腹黑阁主的小萌妻

    腹黑阁主的小萌妻

    他和她本应是天涯陌路,却因为他们两个的第二个身份而彼此关联,本应该是仇人的他们,终究敌不过命运的转盘...(本文不虐哦~是甜的,不过偶尔也会虐一下啊)
  • 在河之东

    在河之东

    不是等到成熟了才学会去爱,而是在爱与被爱中慢慢成熟。
  • 混世魔王妻难撩

    混世魔王妻难撩

    精简版:这是一个嚣张跋扈的混世魔王欲撩一个少言寡语的冰山妖女而反被撩的故事!说是这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比你肚里的肠弯子还多……不信?那你剖开自己肚子数一数,再对一对(笑)!*她方君兮,上辈子为了国家,盗取他国机密,背负血债无数乃至一朝毙命,魂穿异世,赏了个麻烦的身子!这麻烦也就算了,还莫名地惹了一张狗皮膏药男……*他暮翊,身为暮国三王爷,成天不理朝事,只管吃喝玩乐,惹事生非!没事就溜溜青楼,骂骂街再没事就逗逗女人,调调情奈何女人太冷要么被摔一脸灰要么被撩一脸红他表示,这女人太能装!少言寡语,冷情无欲是放屁,毒舌腹黑,撩汉能手才是真!她表示,这男人太能装!风流纨绔,手无缚鸡是表象,纯情处男,武功独步才是里儿!作者君表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魔王配妖女=火锅下辣椒辣上加辣,强上加强,天下皇位,双仇齐报,且看天下风云,如何被他们搅得天翻地覆!(关门,放剧场!)*某夜散步,某男一瘸一拐地跟在某女身后,突然一个‘不小心’,摔了个狗啃屎!“娘子啊~求求你不要离开为夫啊!娘子~”某女身形一颤,转头望去。“娘子,为夫知晓自己是个瘸子配不上你,可是,你就不能看在孩子的份上留下来吗?孩子他可还未断奶啊!你就这样狠心抛弃他?抛弃为夫?”说罢,挤了几颗蛤蟆尿。“....”某女无语。她的孩子还在人家家里做祖宗呢!*……某女看着压在自己身上的男人,眸色漆黑,“下去。”“爷不喜欢吃亏,你压了爷,爷自然也要压回来!”“...”某女无语,突然灵机一动,稀缺的恶劣因子迸发出来。只见她趁某男不注意,一手搂住其后颈往下压,另一手勾着他的下巴,葱白的拇指落在薄唇上的那一刻,苍白的软唇覆了上去……某男倏地睁大双眼,脸色刷地爆红,直直延去脑后,就在眸子深处渐渐风云涌动时,胯下突然一痛,接着天旋地转,被人摔下了床……某女淡然地看着,说出了让人,对,尤其是个男人恼羞成怒的三个字!庆元旦,迎新年,姐姐蓄谋了几个月,拖着存稿来咯~本文一V一,无小三有炮灰,暖宠无限,敬请期待!关于坑品的问题,姐姐用冰箱里的零食做保障!
  • 马克思 恩格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马克思 恩格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知民、翟迎春编著的《马克思 恩格斯》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 书》之一。《马克思 恩格斯》对马克思、恩格斯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 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tfboys十年之约陪伴你

    tfboys十年之约陪伴你

    一次相遇,让他们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一起,一次次误会能让他们在一起吗?
  • 星学院之十二星守护者

    星学院之十二星守护者

    千年后的星学院中会发生怎样令人期待的故事?十二星座心石又会拥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背景设定在文中有交代,延续了星学院一、二季的一些设定,稍微有更改)读者群:534341226,敲门砖:书中任意角色名即可
  • 浮生伴梦

    浮生伴梦

    战场弃婴,被开国帝君收作养女,因朝臣反对,封为郡主,却以公主之礼相待。她这一生,玩过,闹过,笑过,哭过,爱过,恨过。所庆幸的事:身边之人无奸诈奸猾之辈,待自己皆为真心,却非真心。她曾以为她的爱人却原来不是她的爱人,他的好,只因为人温顺,对自己温柔,对她人如是,一念执着,最后落得阴阳相隔而那个总是因为自己而默默付出的人,最后却因为自己步步紧逼而毅然离去这是一个有关郡主,县令,侍卫的故事
  • 伏心录之琴剑传奇

    伏心录之琴剑传奇

    悲情一世,却义薄云天;执傲一生,却青史无名;爱过,恨过,却终归无有……
  • tfboys之为爱寻找

    tfboys之为爱寻找

    tfboys与林梦雪、柳冰琦、唐宛如三人,在一次不经意间相识,日久生情。结果,因为小三和朋友造成误会,他们爱情之路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