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000000039

第39章 结语:有形与无形的城市(2)

三、城市空间的媒介编码

我们对城市的空间景观并不仅仅停留在关注与发现上,而是要进行解读,因为城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不同的人群意义并不相同。城市景观经由媒介的作用,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座城市中,所有的建筑、街道与街区的规划都是对城市文化的历史、现状或者未来趋势的显现。但由于媒介的介入,使得所有的城市空间拥有了另一种表征方式。虽然媒介可以突破时空,想要客观真实地阐释城市的意义却变得不那么容易。正如迈克·克朗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对地理的理解主要通过其物质外观,而其他的媒介(诸如油画、插图或者电视),又增加了一层表征方式。

由于这种双重编码现象的存在,人们对景观的解读变得更复杂了。

城市的景观可以被作为一个象征系统,它是城市文化、社会关系以及市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而且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价值体系、政治权力对比等等都可以在城市中体现出来。因此,地缘政治、性别地理、文化差异等等,通过媒介编码到了城市空间当中。对于城市景观的表现,媒介在不同的情形之下会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例如对中国都市生活的描述,如果将那些繁华商业区的灯红酒绿、高楼鳞次栉比的景象表现出来,那么在西方人的眼中就会被认为没有“中国”城市的气息。于是为了突出表现城市的地方感,田园乡村风光或者边缘化的小城市才能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还比如对于城市少数群体的“他者”化编码,也并非一种平等的城市景观体现。例如高尚社区与贫民聚居区,就不仅是外观的差异,还象征着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边缘化群体所形成的亚文化空间,并不只是一个经验的存在,还依存于具体的城市地点。而借助媒介,对不同的国家、社区、民族以及家庭等地理空间与道德空间,或多或少都有所揭示。

此外,对于形象符号的使用,也是城市的一种编码手段。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空间形象,例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等等。它们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媒介文本中,突破了自身的景观意义,代表了整座城市的形象与文化。除了这些地理实物之外,媒介影像的制造,为人们构建起更为眩目的地理奇观。就如地图是人们认识城市格局的常用工具,媒介中的影像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感知城市的途径。它们替代了眼睛,而成为接触城市景观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的影像都能够与城市相符,他们甚至会扭曲客观世界的景象。鲍德里亚曾经提出,我们居住在一个仿像的世界,一个图像急切地试图制造真实效果的超现实中。影像不再是现实的记录手段,为了满足意识形态的要求,影像开始成为阐释和制造地理景观的必要方式。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城市越来越与媒介中的影像类似,而非媒介中的影像越来越贴近城市的景观。就好像人们根据预先画好的地图建造城市,而不是相反。视觉符号通过大众媒介,对城市地理的作用已经非同一般。各种各样的广告、招贴画、电视墙、字幕墙所构成的流动的影像,逐渐制造出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城市。而且,城市的空间设计,也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并满足了人们的观光需求。

事实上,对城市的描述,无论是用语言、文字,还是声音、图像,任何一种编码方式,都是希望能够将城市的复杂性、感性和理性的层面充分予以体现。地图与媒介文本中展示的城市空间,都是经过了高度概括的世界,它们可能表现了城市的某一局部,如果要对城市的整体面貌进行把握,就必须将这些碎片拼贴起来。当然,拼贴而成的媒介景观,与现实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不断激发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进而构成观念城市的魔力。

四、群体的媒介生存:争取社会与文化空间的一种途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往往会用行走来进行城市体验。他们的身体随着城市“文本”的厚薄而起落。德塞都却指出,他们虽然行走于城市并书写这个文本,却读不懂它。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他人身体与意识的投射。

所以,城市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或者简单的物质实体,其中充斥着看不见的空间,对这些空间的占有情况就体现着人们的社会权力对比状况。

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中,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一样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各类社会群体所拥有的社会文化空间就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城市的社会地理分布来看,不仅有着主流文化的空间,还有一些人群或者空间是边缘化的、被压抑的,或者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当然,无论是主流文化的,还是亚文化的群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趣味标准。

它们不仅属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也同样在媒介地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正是通过各种媒介才使得这些文化偏好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社会群体的特征和文化要求通过各种媒介文本予以表现,并引导人们对这些群体的认知与判断。由于媒介的社会作用,使得主流或者他者空间充分呈现,或者彼此能够参与到城市空间的争夺中去。某些群体如果能够争取到媒体的发言权,就会无形中扩大其社会空间的范围。媒介本身的分类方式和传播方式,也与社会群体的划分密切相关。某些媒介本身就是为少数群体代言,争取他们的文化与社会权力。而与主流文化相契合的媒介,则在与边缘文化对抗的过程中,巩固其强势地位。

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媒介在对社会空间的划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曾经分界明显的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在媒介的作用下彼此渗透,社会空间格局发生改变。而且在城市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分类较为繁杂。一些城市文化本身是在小众范围流行,例如戏剧、爵士乐、酒吧文化等。以物质的地理位置为据点,进行文化的散播与趣味的培养。但当媒介介入其中时,就使得原来的文化空间出现了异质的成分。因为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将传播对象扩大,突破了原有的地域与文化边界,使得某些小众文化的社会空间发生变化。正如爵士乐不再只是黑人的特权或者黑人文化的象征,而是成为整个美国都市文化的一部分,更多的文化空间归属与划分,经由媒介的作用而具有了新的意义。

城市空间并非静止,因为媒介使之流动起来,各种边界、领域的变化,塑造了流动的城市景观,也导致城市空间内部话语权的转移与更新。

如果不借助媒介的多样化再现,这些社会群体空间的样貌将永远是一种刻板印象。可以这么说,媒介,是他者争取自我空间,改写城市地理的一种途径。

五、城市消失于无形?

用芒福德的话说,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记忆的器官,它可以陈列历史的印迹,但也可能变得杂乱,直至瓦解。在第五章论及的后现代城市景观,展示的便是一种未来城市的消极状态。麦克卢汉认为城市会消失,芒福德则认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只是成功的幻影。

类似的论断并非危言耸听,相反,它们恰恰是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一种真实的趋向。只是这种“消失”是以新城市地理形成为前提的。而所谓的“幻影”,也是因为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使得城市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形态。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存在于现实的物质空间之中,城市的外观通过各种建筑格局而异常清晰,城市的空间层次可以通过具体的坐标和尺寸予以反映。

但媒介却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城市空间状态。电子传输、机械复制、网络覆盖等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对城市形貌的冲击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时间和空间被压缩,人与人、人与地理的关系变得更加抽象,城市固有的限制被顺利地突破,并在新的地理格局中重塑彼此之间的联系。传统的物质城市消失了,它们在媒介层面上重新连接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被媒介制造出来的城市。

媒介对于城市而言,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生活关于“真实”的定义。在媒介之城中,人们不能只是依靠物质的材料和真实的在场来体验城市生活。纸质的、电子的、虚拟的各种媒介为城市塑造着幻影般的真实。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存在于媒介中的城市与现实的城市之间,不再界线分明。甚至,城市的某些景观,是以媒介文本作为蓝本而进行的建造,而我们对城市的感知,也越来越需要从媒介中去寻找某种对应关系和印证的依据。例如迪斯尼乐园,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它的落脚地,例如洛杉矶、东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这个大型乐园依靠它炫目的主题来打造城市的奇观景象,其代表的异质文化也慢慢地消解它所在城市本身的地方感。越来越多的由于媒介而形成的幻觉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与外部形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城市变得同一,而依存于物质空间距离的城市意义似乎正在慢慢地消失。

城市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复杂结构,已经与人类文化互相渗透不可分离。媒介的多样与快速变迁,与城市文明交织,不断给予城市这个记忆的器官以活力。城市真的会消失吗?其实这种论断只是一个比喻,以此形容媒介作用的无可估量。但媒介对于城市的未来,其影响还会达到什么程度?有形与无形的城市地理,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关注。

我们再次回到城市与媒介的关系上来。媒介使得时间和空间观念发生变化。城市不会因为物质距离而显得遥远和陌生。通过媒介来认识城市,无疑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方法。而且在当前的媒介业发展迅猛的形势之下,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不由自主地会受到媒介的包围。通过地图、影像资料,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对城市地理了然于胸。然而,当真真实实地置身于城市之中时,我们却发现周围的景象与之前的想象不尽相同。或许,人们发现,当媒介文本已不能满足自己了解城市的需求时,会回归到本雅明的方式,做一个游荡于城市之中的漫步者,亲眼去观察城市与城市中的人群,毕竟我们需要了解的并不仅仅是那个湖中的瓦尔德拉达。

同类推荐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编写。文中详细介绍了公文的种类、格式,以及机关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重点讲述了公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文种的基本写法。《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集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精心选择了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直接需要、经常使用的文体,并通过例文示范来增强实际写作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本书介绍了尖子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内容包括给学生一颗仁爱之心、发挥自身魅力使课堂讲解更精彩、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纠正学生的攀比心理、编排座位不以科学性为标准、带领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等。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中国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报道

    本书的宗旨在于分析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历史、现状以及报道原则、报道方式等相关问题,研究和探讨中国如何向外部世界传递发生在中国的事实信息,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而向世人澄清事实,减少误会,提升中国软实力。
热门推荐
  • 爱上傲娇CEO

    爱上傲娇CEO

    还未进公司就罪公司CEO,刚进公司后,就被老板强行倒追…………
  • 四字经

    四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破天宇

    剑破天宇

    携剑破天宇逆袭而来,只为一个多年的梦想。一个约定,一个少年,一把剑,默默前行,一如作者本人的多年隐忍。一朝爆发,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没有人知道这把剑的模样,因为,见过它出鞘的人,都死了。
  • 哲理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哲理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重生之万界主宰

    重生之万界主宰

    普通人的神通圣器,可以以一敌万。强者的神通圣器,可以移山倒海,逆天转命。范雪离自千年前重生,身挟炼药宗师之威,执掌神通圣器至宝三昧真火,为了千年前的奇冤,强势而出,将一切阻碍斩于剑下!“万界当由我来主宰!”
  • 快穿之炮灰攻略

    快穿之炮灰攻略

    【快穿系统文有CP1V1】成亲两年,却被一个不知从哪个山旮旯冒出来的绿茶抢了公主之位又抢了她的丈夫!魂魄被系统绑定要她做任务赚足积分,即可帮她重塑肉身以了她复仇的心愿。于是身为公主的顾楚月就开始了掉节操的任务之路,任务目标——抢男人!!!
  • TFBOYS之我的傲娇公主

    TFBOYS之我的傲娇公主

    “小凯哥哥,是不是我长大以后就可以嫁给你啦?”“嗯~”小凯宠溺的说,没想到这丫头还记得。“王源儿,你是不是又偷吃我的零食啦”王源挠挠头“对不起啦!”“那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王源儿,你以后必须娶我哦!”某人奸计得逞“啊?”“千玺,你要答应我几个要求哦!”千玺默认。几年后“怎么办,千玺,我好像喜欢上你了。”
  • 小农民混都市

    小农民混都市

    天生盘龙命格,承载卧虎风水的王凯,某一天被一个雷给劈重生了。当年打过他脸的人,乖乖出来吧,他一定会好好碾压的!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且看穷山恶水中如何走出一个与人斗、与天斗的混世小农民。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恋爱心理学

    恋爱心理学

    人类一直在从不同角度探索爱情这个亘古常新的主题,本书从80后男女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恋爱心理。比如,了解女人心,快速获得爱情;了解男人心,做最美恋人等8大主要问题。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爱情”的挑战?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真正的爱?关于爱情,他(她)的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本书将逐一讲述爱情背后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