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000000034

第34章 媒介、全球化与城市地方感(2)

由众多差异性的文化构成的零散的拼盘,在城市中代表着一个异类的空间。在苏贾简练的语言描述中,这些少数族群呈现出生动的图景,既有现代化的街区,也有古典传统的市场。各种风格迥异的大小区域透过各自的方式来确认在大城市中的位置,也因其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鲜明对比而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在此空间中的人群所具有的身份,是由于全球化促成的,他们在新的居住城市中,依赖文化之间的碰撞而寻求自身的认同,同时,这个过程也体现出文化之间的强弱对比。

当然,在主流文化的强势环境中,为了展示文化融合的图景,我们的媒介往往会呈现一些弱势族群的形象,亚裔、非裔等其他肤色的面孔在媒介文本中屡见不鲜。对于洛杉矶这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们经常会用“熔炉”去形容其强大的包容力。但实际上,全球化并未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绝对的霸权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比呈现得异常清晰。大众媒介中所反映出来的激烈族群文化冲突,往往就以这些标榜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作为背景。因为在这些城市中,会有更多的移民汇集,也因此产生更激烈的文化碰撞。例如电影《撞车》中的故事发生地就选择在洛杉矶,而英国的斯蒂芬·劳伦斯事件则发生在另一个现代大都市伦敦。

(三)媒介作用下黑人音乐的文化影响

虽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而且少数族裔的文化往往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但这种文化力量的对比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黑人音乐在白人社会的流行,便在一定程度上,至少从形式上改变了人们对“黑色大陆”的恐怖想象,并成为美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传统音乐中,除了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还保存了大量欧洲白人移民的民乐风格,其他诸如灵歌(soul)、福音音乐(gospel music)、布鲁斯(blues)、爵士(jazz)、滚(rock&;roll),甚至到当今的Hip-hop和Rap,都是在黑人文化浸染之下的音乐形式,并且已经在白人世界中风行。这种现象,不应仅仅视作流行音乐的一种发展趋势,而是生动展示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抗、影响及渗透的过程。

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他者,非洲大陆被长期打上“黑色”的印记。而美国的非裔黑人,则代表着在美国主流社会中这一“黑色”的弱势群体。全球化、城市化的过程,使得非裔黑人逐渐占据了城中的一些区域。例如纽约曼哈顿的哈莱姆(Harlem)区,作为20世纪20年代爵士音乐兴盛时期的著名据点,借助同处于黄金期的广播媒介的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黑人音乐这一黑人文化的外在表征,原是非裔黑人对白人社会表达愤怒和不满的一种方式,但在大众传媒的加速传播之下,这类音乐逐渐消减了其对抗白人制度的情绪,而被更多的白人社会认同并模仿。唱片业的兴盛,对于黑人音乐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在其著作《黑色的大西洋》中,就论及了俱乐部文化和唱片业对散居的非裔黑人城市空间拓展所产生的影响。电视、电影中对于爵士乐等样式的多样表现,也使得具有显著特征的黑人文化群体被美国主流文化所认识和接纳。对黑人音乐中的“自由精神”的肯定,取代原先“野蛮粗鲁”的刻板偏见,这些原本属于黑色族群的文化,被白人社会接受,并日渐从边缘状态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在城市的街头、酒吧等场所,黑人音乐不再是受压制的异类,而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进而在时尚、音像等文化和商业领域流行开来。爵士、布鲁斯这些音乐样式也突破了地域的边界,被更多人接受,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一定位置。当然,黑人音乐在白人世界的流行,并不能被理解为黑人文化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了主流位置,因为它只是一种族群的自我表达与认同方式。当今的爵士、布鲁斯等音乐中,早期的黑人精神已经被消磨,加入了主流文化的因素。黑人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组成成分,同时也被当作美国文化的一种精美修饰。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并不是彻底的,在其华丽的表象下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为作为族群而言,他们在美国文化中的整体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城市越来越成为文化的散居空间,在多种文化交叠的环境中,不同的人和社会群体对同一文化现象所进行的解读不尽相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散居的文化及社会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居住其中的人必须不断调适自身在文化中的位置。

三、全球性媒介与地理边界

实际上,当今关于媒介所进行的重要而激烈的讨论,一般都集中在媒介对当下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地理上。越来越多的媒体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机构。促使城市地理外观与文化全球化的原因,除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推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大众媒介的形成。当然,换一个角度看,媒介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被认为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2006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通讯部长库南宣布了媒体法修订案,该法案取消了该国媒介产业国外资本控股的限制。

澳大利亚政府的这一举措透视出来的便是媒介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代表着一个地方,但它同时也是全球链条上的一环。

城市是个体的聚集地,如果不依靠各种媒介进行沟通,那么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就无法形成,处于不同地方的人群就无法连结起来。正是由于媒介所制造的流动空间,使得城市突破了以往的存在形式。城市所拥有的媒介环境,即从媒介的地理内容到媒介所创造的空间,对于我们感知城市极为重要。电子媒介与网络出现之后,城市的物质地理被颠覆,形成了另一空间维度中的城市样式,例如“全球城市”。卡斯特尔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并不局限于将其定义为纽约、伦敦之类的“统治类型城市中心”,他认为,“全球城市并不是指任何特殊的城市,而是能把许多城市不同区段(seg-ments)导进一个以电子科技串联的全球功能性支配(domination)的网络里。”因此,按照卡斯特尔的观点,全球城市是一种空间的形式,它的形成与媒介以及媒介科技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某些城市,例如洛杉矶、纽约、伦敦之类的城市在这个全球网络中占据了比其他城市更为重要的位置,但它们也只不过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些城市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一部分原因是占据了更为丰富的传播资源。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媒介对于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诸如网络之类的全球性媒介,更是打造了一个伊托邦(e-topia)之城。

福柯制造了“异托邦”一词,来指称那些借助于想象力的真实地理。

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在他的著作中,则用“伊托邦”来描述在一个电子传播通讯无所不在的速成环境下,一种全新的都市形式。实际上,在某些方面,伊托邦也是一种异托邦,它是存在于另一个维度中的空间,同时映射着物质的城市空间。对于伊托邦而言,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街道、建筑、公路这些现实中可以触及的地理要素,而是网络所构成的全新媒介地理。

麦克卢汉对电视媒介传播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其内容的预言,早已经被现实所证实。在新型媒介时代,尤其是网络所营造的虚拟时空,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媒介影响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因为它们制造了一种虚拟的地理,正在改变人们对地方的认识。而城市,一直是具有鲜明地方感的物质象征,但全球媒介对于地方性的解构,则制造出另一种城市空间形象。

乡村与城市的边界进一步被消解。现代城市早已告别古代城邦用围墙来标示领地范围的历史,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双向进程中,道路与汽车等交通媒介改变了城市边缘的物质地理(见第二章),但这远远不够。

因为通信技术、传播科技所带来的变化更为巨大显著,物质的边界已经被弱化。在媒介地理中,真正的边界体现为接触与使用媒介的频率与程度,而不再是由现实的地理条件来决定。

一部分城市的兴起是因为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但如果物质资源耗尽,这些城市将会逐渐衰败,古巴比伦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有些城市则是因为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而获得发展的机遇,比如威尼斯、新加坡,芝加哥、阿姆斯特丹等。但在新媒介时代,仅仅依靠物质的资源与地理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发相应的媒介资源,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更是关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各种在场的交易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而电子与网络媒介使得这种交流方式得以根本的改变。全球化媒介塑造下的城市会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交流则在更多的可选方式中寻找平衡。

伊托邦中,城市的面目是流动的,依靠在电子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交流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城市的碎片由新型的网络和电子媒介来连接,我们了解城市的方式,也逐渐由实质的地理接触,转为依靠各种沟通与传播的系统。当然,伊托邦并不完全是虚拟的存在,它仍然需要借助物质的地理资源来充实和建造流动的空间。所以,实质的地理布局、社会组织和人群关系,对于这个存在于媒介网络中的城市地理而言十分重要。正是这些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才将城市形塑为一个更为生动的新地理样本。

而这样的空间,也被卡斯特尔称为流动与地方纠缠而成的“混血城市”,它是由科技与通讯网络所串联起来的一个复合体,是受控的机体。一部分人可以实现在虚拟世界中工作与交往,但另一部分人还需要在现实的人际网络中完成日常生活与交流。人们在作为新型媒介集中地的城市中,依靠电子连接构成的空间积累实质性的城市经验。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依托于城市而存在的媒介工业往往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将地方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城市成为全球性媒介工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并由此发展出了“全球性媒介城市”(the world mediacity)。城市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由媒介来完成。而全球性媒介与全球性城市之间,又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地方与全球化交融的产物。斯蒂芬·科拉特克(Stefan Kratke)等人对坐落在284个城市的33个全球性媒介产业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全球媒介的中心,尤其是纽约、洛杉矶、慕尼黑、柏林、伦敦和巴黎等城市,它们被认为是全球性媒介最为集中的区域。大型媒介集团的成长会与这些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这便是城市、文化与媒介之间的地理逻辑(geography logic)。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全球性运作的媒介产业与其他产业对于城市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为前者进行文化生产的同时,还制造出全球性的文化市场,这个市场就将大量城市集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文化网络。

第二节媒介显现地方感

地方,作为一种更为具体的体验空间,它与全球化的背景显得有些矛盾。因为全球化是在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以及地区差异被抹平的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在道路、车轮、媒介的运转中被消解,标准化的无差异景观快速出现。这就是地方在遭遇全球化时所面临的窘境。依赖于具体地点而形成的地方感,是一种无形的主观感觉,基于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经历而形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种人与人群的经验与记忆也会受到侵袭。

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地方性的直观体现。紧跟全球化的潮流,媒介对于“异国情调”的美化,使得许多城市刻意仿制出其他地方的景象。如果说商场中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货品需要以特定地区标志来吸引消费,那么在城市里建造异国或异地的景观,表面看来是体现地方意识,但实际上,这种地方意识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最终使人们产生混乱,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用谢尔慈(R.Sheilds)的话来说,这些仿制的地方给人们制造了一种“他乡别处”的感觉,它们使遥远的地区和时代魔幻般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实际上,眼前的景象与那些遥远的地方没有一点瓜葛。

在全球化以及媒介的作用之下,地方性正在受到损害。例如跨国传媒纷纷驻扎在各个大城市,他们所宣扬的文化往往与地方文化有冲突,但仍然会以强势的面目出现。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在香港、东京等城市建立主题公园,借助其娱乐功能复制迪斯尼的影像景观,却并未反应当地的文化,而是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这种复制出来的景象也未必真实。

媒介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们的亲身体验,削弱了地区特殊性。全球化所带来的同一性的思想和景观,虽然能够超越地域的局限,但实际上地区的归宿感和亲近性,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地方感的消解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人们总是会进行强化地方感的种种努力。

同类推荐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热门推荐
  • 死神归来:无良王爷请让道

    死神归来:无良王爷请让道

    她,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二货神医,穿越到异世大陆一个莫名死亡草包废材身上。什么?骂她草包?说她配不上太子?呦呵,她就还嫁了,你要怎样?什么?美男子要以身相许?好哇,爷的怀抱为你敞开。什么?各色美男都喜欢她?这......某女为难地看了看身旁那抹温雅的身影,神色忽的就变得分外正经,对不起,爷已经名花有主了!
  • 穿越绝色狂妃要逆天

    穿越绝色狂妃要逆天

    凤家有女出生那天便满天祥瑞更有五彩神鸟盘旋于凤府上上方久久不肯离去。庶日便有传言天降神女,神女出,万兽降,天下归一,得神女得天下。一把寒冰血刃轻轻挑开他胸膛的衣衫,露出强而有力的胸膛。凤九歌:''我最讨厌别人投怀送抱了,男人我从不缺,对你,我不过逢场做戏罢了。御天绝眼中闪过一丝怒气,反身将她死死的压在身下,''该死的,只是做戏?''他咬牙切齿!
  •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包括:《谷雨诗选(第1卷)》、《谷雨诗选(第2卷)》和《谷雨诗选(第3卷)》。《谷雨诗选(套装全5册)》主要包括:武丁、森林、大地、高山、湖海、余昭安、夜渡(外一首)、蒋天佐、献给八十年代第一个“谷雨诗会”、熊述隆、关于一只古老的谜、刘华、我拾到一双眼睛、李一痕、幸存者之歌(外一首)、王一民中年恋情(组诗)、陈小平、春天,一切都在萌动、肖麦青、端午,在故乡、刘晓宇、劳动者的歌(二首)、谢亦森、修路、陈良运和生命的密码等等。
  • 一亿情人:坏大叔,我有了

    一亿情人:坏大叔,我有了

    一亿的合约换来三年情人的身份,可是她却深爱着他。为了摆脱这种身份,她选择了逃爱的方式……就在她要嫁给别人的时候,他却找到她。“为什么要嫁给别人?你明明爱的是我!”他将她从婚车上拽下来,并扛在肩膀上。“因为,因为我有了,大叔!”她哭泣着回答。“什么?大叔?还有了?有什么了?”“笨蛋,我有BB了!”“什么?这么快就怀了别人的孩子了?”他气愤地将她扔下。……
  • 爱上祸害的妹纸

    爱上祸害的妹纸

    好汉不提当年勇,那当年勇缠上好汉了肿么办?沐子颜觉得自己这辈子做过的最后悔的事就是作为一只单身狗被秀恩爱的闺蜜刺激了之后给帅气的祸害哥哥下了聘礼。沐子颜:“你为什么不去加班啊,加班了赚钱!”祸害:“我赚钱干嘛?”某女:“给你妹妹花!”祸害:“颜颜,我没有妹妹。”某女:“有啊我就是你嫡亲嫡亲的妹妹。”“你不是。”“那我是什么?”祸害邪魅一笑:“老婆。”被美男计迷晕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某女:“哦。”后来才惊觉,细水长流,日久生情,他真的住进了她心里。“祸害祸害!”“嗯?”“我爱你。”爱你一辈子,平平淡淡一生也罢,爱是永恒。
  • 从天而降的女主角

    从天而降的女主角

    本故事讲述,男主角滕子煜和宰父乐苦寻女主角未果时,突然一个女孩从天而降,当他们看清女孩秀美的脸庞时,他们认定这是老天爷送给他们的女主角。然而,当女孩醒来时,却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于是他们踏上了为女孩寻找身世的旅程,但女孩的身世就像是一个死胡同,好像她真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毫无踪迹可寻。当很多事情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时,他们以为终于有了关于女孩身世的线索,却意外的引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 神武千世

    神武千世

    漫漫宇宙,强者为尊,弱肉强食每人6岁时便可沟通天地八种元素,觉醒自己的武魂,无奇不有,少年林苍,迟到觉醒的武魂让他从小被人称之为废人,受尽侮辱,觉醒后一路高歌,傲视天下……
  • 诸天暗世

    诸天暗世

    天界唯一的天帝国带领无数生灵入侵神天界,却遭遇三界联军入侵,为了培养也是为了谋取天界唯一的希望,诸多种族天赋强大的族子族女全部转世,天帝国的少帝也跟随下界,从下界一步步从来开始,一步步设局,一步步打破这固定的天地设立新的规则,一步步打破浩瀚成为天界之主,成就天帝之位。
  • 灵界然染

    灵界然染

    分开后重修,来到不一样的大学——白鹭(灵源),他们之间如隔一道墙,是否另找新欢,和他白头偕老……
  • 重生神帝

    重生神帝

    “啊,林均他没呼吸啦”正在上着课的林均忽然被一道从天空上的光芒照射到,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狗带时他却在另外一个世界开始了他的重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