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900000006

第6章 传播学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从拉斯韦尔到阿什德(1)

全球化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命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传统安全替代传统安全成为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传播学作为年轻的新兴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关注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研究一样,传播学研究也始终关注全球化、恐怖袭击、风险社会等当代重大命题,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传播学的视野关注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及其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对媒介安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非传统安全与大众传播在学术研究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并深刻地相互影响。

第一节从战争宣传到人的安全

一、拉斯韦尔:政治学视角的不安全

拉斯韦尔(Lasswell)被施拉姆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在传播学诞生之前就开始考察传播与安全的关系。他在1926年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指出:宣传是反对一个交战敌人的行动中的三大工具之一,这三大工具是“军事压力、经济压力和宣传(对暗示的直接作用)”(拉斯韦尔,2003)把宣传上升到了和军事力量同等重要的高度。他认为宣传可以带来恐慌和仇恨。“对任何社会中占优势的大多数人来说,以安全和和平的名义攻打敌军是足够充分的理由。”战时宣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本国的安全,而且他用一整章(第九章)来总结宣传的效果。当然,拉斯韦尔所用的宣传是“Propaganda”一词,这个英文单词在今天的大众传播中已经很少涉及,并且具有“煽动、政治性”等特殊意义,我国的宣传主管部门曾经内部发文禁止在英文翻译中使用该词汇来指代“宣传部”。但拉斯韦尔的研究揭开

了大众传媒与安全之间关系的探索序幕。

《世界政治与个人不安全》是拉斯韦尔1935年的著作,他关注的是国际关系给个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入侵非常担忧(的确,后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拉斯韦尔认为:在当时那个时代,个人的“不安全”感是强烈而实在的,个人“身份”的认知是一个主要原因(他认为是国家和阶级明确了个体的身份)。拉斯韦尔指出:“环境可以被那些并不确认符号之间关系的客体,所定义和营造出来。”(Lasswell,1965:22)而报纸作为当时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则能够营造这种环境,拉斯韦尔把媒体的这种特性称为“第二接触”(第一接触是移民、旅游与政治态度)。拉斯韦尔指出,人们对于本地的接触要比远程的接触更为重视。但是媒体能够把远程的事件变得本地化,“扩展的第二接触可能给国际事件的和平带来危险,因为不安全感可以轻易地被唤起,而宣传不安全可以给本地带来大量的利益。”(Lasswell,1965:141)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之后,对个体安全的关注,也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媒对不安全的宣传可以为自身带来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并解释了西方传媒的媒介恐慌现象。

二、李普曼的“虚拟”安全

早期的传播研究者、著名记者李普曼最早探讨了安全与舆论的关系。

“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一词就首次出现在他的《美国外交政策》(1943)中(David Baldwin,1997)。在李普曼看来,安全也是一种“舆论”。

外部世界是人们通过媒介建构的一个虚拟的“头脑中的景象”。他认为战时调控舆论的方式延续到了战后,只是无法达到战时的规模。“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世界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当然,战争提供了许多这种类型的范例: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构的东西作出有力的反应,而在许多场合下,他们还会制造这种虚构的东西并作出反应。”(Lippmann,1922)

通过对虚拟的反应的研究,李普曼提出了“虚拟环境”的新概念。“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锲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然而,恰恰因为那是一种表现,那么产生后果的地方(假如它们是一些行动),就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的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如果那种表现不是一种实际行动,而是我们简称的思想感情,那么它在虚拟环境中没有出现明显断裂之前,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虚拟事实的刺激产生了针对事物或他人的行动,矛盾就会迅速发展……会因失调而痛苦。毫无疑问,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李普曼,2006:13)

李普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虚拟环境建构的目的之一便是获得安全:“人们如何才能以这种而非那种方式去构想自身的利益呢?通过向往安全、荣耀、统治或者含糊其辞的自我实现吗?人们如何理解安全……什么是他们想要实现的那个自我的概念呢?……这一事实便足以证明,他们的虚拟环境,世界在他们内心形成的图像,是他们思想、感情和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李普曼,2006:21)

李普曼所说的“虚拟环境”主要就是大众传媒建构的,虚拟环境决定现实感情和行为,是李普曼在舆论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正是因为媒介能够制造虚拟世界,对媒介安全的建构才变得更加重要和极具意义。

从李普曼开始,舆论学就认为舆论是可以制造和调控的。最新的成果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政治传播学教授大卫·摩尔(David W.Moore),他在2008年出版了《舆论制造者》一书,第二章标题就是“生产舆论(Manufacturing Public Opinion),摩尔认为舆论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调控和“制造”,包括对于恐惧或安全的舆论。(David W.Moore,2008)这种舆论在一定条件下不再只是“虚拟”的,而是可以转换为真实的安全或恐慌。

三、施拉姆的传播安全观

施拉姆在《人类传播史》(1988)中多处涉及媒介的安全功能。他认为,罗斯福的“炉边夜话”通过广播使美国人民不再恐惧法西斯的威胁,为美国的公共政策争取到了舆论的支持,这可以被看作是大众媒介发挥安全功能的实例(施拉姆,1994)。

而在《传播学概论》中,施拉姆也多次提到安全问题。“用社会雷达来比拟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不错的。一艘船的船长在夜雾中必须知道船的位置:对面是准?岩石和暗礁在哪里?驶向安全港口的航道在哪里?我们大家也必须继续不断监视一年比一年复杂的环境。那是谁?是朋友还是敌人?本地人还是陌生人?是危险还是机会?我们深深地需要一种附属感,要有一种属于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社会的感觉,感到在我们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中有一定程度的稳定和亲近。历史学家阿诺德·托因比在一个新的地方往往显得极其不自在,除非是在他手里有一张地图并且能确定自己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们每天修改我们工作地图,在越是不熟悉地点位置和缺乏经验的时候,就越是依赖我们的社会雷达。”(施拉姆,1984:34),施拉姆此处所提到的大众传媒的雷达功能,将在第七章论述中成为现代的“安全”功能。

施拉姆同样阐述了大众传媒如何影响公众对战争和国家安全的理解。

“珍珠港事变发生的时候已经懂事的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1941年12月7日下午,电台正在播送纽约交响乐团演出实况的过程中插进去的一则简短新闻公报产生的影响,不会忘记它使整个社会传播系统一下子亮了起来,使受到震撼的美国人放弃了星期日下午的娱乐活动和追求享受的打算,打破了他们认为美国的安全固若金汤的信念,成为绝大多数新闻报道、闲谈议论、暗自思忖的主题,并且使人们的注意力不可移易地集中于夏威夷珍珠港发生的这一事变而能引起的种种后果之上等这些情况。”(施拉姆,1984:108)

施拉姆已经意识到,大众传媒已经不仅限于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开始发挥安全作用,将公众的意志引导到国家安全上来。

而对于媒介安全的审查,施拉姆以英国为例展开论述。英国的媒介一向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英国记者报道的新闻以其真实可信、不受政府控制而著称于世。然而英国的全部广播事业一直由公营企业掌握,近年来私营电视机构才在广告的支持下被允许同英国广播公司同时并存。一个专门的皇家委员会不时要求新闻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个委员会的睿智与公平的决定足以为所有对媒介进行调查管制的机构之楷模。英国不对新闻做事先的检查,但是新闻记者有时由于写了被认为有害于国家安全的消息因而触犯了官方保密法的时候,也会受到沉重的罚款和徒刑之类的惩处(施拉姆,1984:184)。施拉姆认为,这是属于社会控制与大众媒介的研究范畴,这位传播学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忽略如何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的研究。

四、议程设定——舆论背后的安全考量

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在著名的《议程设置》中指出:舆论可以“制造危机”,“媒介构造并呈现给公众一个拟态环境,而这个拟态环境极大地塑造了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麦库姆斯,2008:26)值得注意的是,麦库姆斯发现:“公众对犯罪行为的恐惧以及对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媒介议程之间的联系远远超过了与地方街区、市区或者国家中现实存在的犯罪活动的联系。”也就是说,公众对犯罪的关注并不是和现实存在的犯罪活动相关,而是与媒介的报道相关。媒介所报道的安全的程度(或犯罪情况)会直接影响公众的安全感。《纽约时报》的社论指出:“夸大恐惧要比减少恐惧容易得多,这是人类生活的一条简单真理”。(麦库姆斯,2008:32)麦库姆斯还研究了“全国对毒品问题的关注”、“犯罪恐惧”、“发现环境问题”、“惊觉”等领域,并得出结论:“我们头脑中的图画有着广泛的来源。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方面,大众媒介的作用尤其显著。”“在新世纪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萨菲尔重新诠释了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他这样简洁地概括现实与新闻的关系:‘在政治中,媒介与公众所广泛感知到的事物是虚拟的真实。”(麦库姆斯,2008:38)议程设定是大众传播理论中,最经常被用于“安全议题设置”的,也是经常被非传统安全研究所涉及的大众传播理论。

第二节传播带来安全:风险、危机与灾难中的大众传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把一些战时有效的传播管理措施保留了下来,某些军用的通信传播管理手段被用到了民用领域,美国批判传播学的领军人物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中指出:全美国的电信系统都由一个动员机构管理,电信管理主任被任命为应急准备局局长。美国政府非常关注与遥远的“麻烦”地区的即时通信,这成为其国家安全议题中高度优先的事情(席勒,2006)。

一直反思德国为何会诞生纳粹的伊丽莎白·诺丽·纽曼(E.Noelle Neumann)在研究“沉默的螺旋”时发现,“大众媒体不得不被视为在制造民意(公众舆论):媒体提供环境压力,使人们的反应或敏捷、或默许、或沉默。”(Noelle Neumann,1974)她的研究假设是,相对犯错,个人更加害怕被孤立。

“这一种对自我孤立的恐惧(不只是害怕被区隔,而且还是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是公共舆论所有过程中一个整体的部分。”个体为了逃避被孤立的恐惧,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沉默。(在学理上,她引用了托克维尔的观点。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叙述了蔑视神权如何成为了一种在18世纪的法国广泛传播的主流激情。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法国教会“陷入沉默”:“那些依然执着于旧信仰的人们,害怕成为仅有的保有这种信仰的人,而且相对于犯错误,他们更加害怕孤立,他们加入到大众之中,即使他们并不赞同主流人群。”)因此,可以推断出,个体保持沉默其实是一种追求自身安全的行为,而造成个体选择这种安全的沉默,则是大众媒体传播的后果。沉默螺旋在安全议题上有积极的一面,当危机爆发影响到公众的安全的时候,放弃个人的质疑甚至部分的独立思考,实现社会的整体安全,是合情而且理性的选择。例如那个在我国全国哀悼日因为不能游戏而通过视频骂人的女生,最终遭到了社会的唾弃。如果她能保持沉默,成为“沉默的螺旋”中的一员,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最优的。

沉默的螺旋被学者用来解释“9·11”事件以后,全美的媒体为何一致支持反恐战争。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个体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支持战争。

同类推荐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近年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以“黄金时间禁播外国动画片”为代表的荧屏配额政策,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争论。本书通过建立全新的产业链分析模型,对“禁播”政策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对其引发的争论进行了深刻的评析,并在世界其他国家颁布荧屏配额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动画产业政策的第一本正式的研究专著。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热门推荐
  • 只是不想自己太狼狈

    只是不想自己太狼狈

    幻想家,是我曾经想出来的几个笔名之一。就是幻想有个家的意思。这篇微小说就写了个开头。今天翻出来看到,就试试看能不能完成。毕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灵感了,当初是想着怎样往下写的,都已经全部忘记。不知道续写能否完美.........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花开花落:犹记隔花初相见

    花开花落:犹记隔花初相见

    【花开花落系列第一部】她,天生异瞳,拥有通灵之术,是被以奇毒和暗器为强的萧门所收留的孤女;他,天下所有女子的梦中情人,正所谓民间所流传的“一见轩辕情似海,从此轩辕是情人”。她乃双魂之人,分阴阳两魂,被世人看作“怪物”“废材”,自她6岁起,便被关进小黑阁楼10年.....哼,奶奶的!以前的她好欺负是因为那是她的阴魂,现在她的阳魂回来了,看谁还敢欺负她!!?打不过?没关系,她不是还有轩辕嘛!
  • 无道I

    无道I

    无:是为空、没有。道:规则,原则。无道:没有规则、原则。
  • 雪茜校园日记

    雪茜校园日记

    林雪茜/琉璃雪茜转到圣樱兰贵族学校的故事
  • 随风飘走的日子

    随风飘走的日子

    原来的时候本来是想写一部关于我大学的回忆录,取名的时候,叫《随风飘走的日子》,正好那年出了林俊杰的《被风吹过的夏天》这首歌,一直以为是《随风飘过的夏天》于是我只好将书名改成我大学小组的名字《梦飞扬》。而且在之后,我重新增了一些人物进来,像成正,文靓,韩峰,初稿中都没有这三个人。但这不全是编造的,很多都是身边真实的故事。毕业很多年了,连同第一次写的《空灵》一起,我还是决定就叫《随风飘走的日子》以记念我们一去不返的大学时光。
  • 霸妻七十二式:总裁超给力

    霸妻七十二式:总裁超给力

    一则离婚微博,将她推到风头浪尖,成为全世界都唾弃的荡妇!她神情倔强对殷君致说:“想认儿子,可以,娶我!”殷君致嗤笑:“我要儿子传宗接代,要你干嘛?花瓶?不够格!老妈子?比不上保姆!暖床?你确定你可以?”顾悦然气红脸,冷笑:“好歹我也是名声在外的荡妇,怕是你不行吧!”殷君致慢条斯理的解衣扣:“行不行,试过才知道!”一试上了瘾,殷总索求无度!顾悦然气急败坏:“你有完没完?”殷君致一本正经:“你不是嫌弃我技术不到家吗?不把七十二式练到熟,我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技术好!所以亲亲老婆,咱们乖乖继续练吧!”对待娇妻,殷总只有三个原则:宠你!宠你!宠你!
  • 荒石纪

    荒石纪

    传闻洪荒之时,天地初生不久,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塌了一角。人祖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却发现莫名少了一块补天石,可是她因心力交瘁,无力再炼石补天。从此天道有缺,人间多疾苦……无尽岁月过去,那块消失的补天石又重见天日,只是一切都已经变了……
  • 办公室风声

    办公室风声

    五星大酒店,唯一“申奥”良机!管理层两大派系针锋相对,办公室暗涌危机。机密资料大量外泄,内忧外患,每个人都在演戏!孰真孰假,谁才是老鬼?风声鹤唳,职场新秀夏商竟破格提拔,机会还是阴谋?她如何才能在派系斗争中生存?如何才能应付对手打压和同事搞鬼?如何才能不穿小鞋,不背黑锅,不做炮灰?看《办公室风声》,职场无往而不胜!
  • 秋分寒露·蓝

    秋分寒露·蓝

    潇湘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卫若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苏菊迟: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梅翰林: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屋冰积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