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按照节目形式可分为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独立报道是指独立成篇的深度报道。通常报道的事情不是很复杂,是在已经有了阶段性结果的前提下采用的报道形式。常见的形式是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关注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的、隐蔽的内幕的重大意义,它主动性更强,而对报道的时效则没有限制。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体裁,调查性报道有自己较为鲜明的写作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1.展现调查过程
调查性报道所调查的是隐蔽而不为公众所知的事件,而其结果往往牵涉到公众的重大利益,因此,记者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揭露的,就成了公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报道中展现调查的过程,可满足公众的好奇心,也能够加强报道的故事性,从而紧紧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所以,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记者首先要学会以调查过程和方式作为叙事的视角,以便将新闻事件的片段化零为整。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展示调查的过程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第一人称叙事情境。记者是叙事中的一个人物,他直接把本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一些带有侦探性质的调查性报道,整个新闻事件就是在作者的调查中变得完整起来并最后真相大白的。所以用调查者本人的调查经历来写调查性报道,从理论上来说是最为自然合理的叙事方式,它体现了调查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逻辑联系。
另一种是中立叙述情境,记者不在文中抛头露面,他作为一个“中立的全知者”在报道中出现,通过对引语和背景描写的中立安排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在调查性报道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说”。这个最为中性的词,却最能帮助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这种写作方式不容易表现出记者调查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但记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引语和背景材料,为读者大体勾勒出调查过程中记者是如何接近真相的;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些引语和背景材料,将事实层层深入地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2.观点的交锋
调查性报道并不排斥带有主观色彩的结论,实际上,明确的结论往往是调查性报道的关键,但是,这种结论不是建立在记者的个人观点之上的,而是基于调查所得的事实。调查性报道的分析必须用事实说话。因此,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分析能力,直接体现在对于事实的叙述安排上。
记者常用的办法是,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交锋,并让受众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调查性报道的任务是揭丑,丑闻的制造者总是会设法掩盖丑闻,然而受害者和大众却常常乐意揭露丑闻,于是在同一事实面前,观点的对立不可避免,不同的解释也不可避免。调查性报道就是在不同的观点中激浊扬清、去伪存真。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调查性报道中的观点对比与解释性报道中的背景对比是不同的。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二)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解释性新闻的“解释”有其特定含义。这个解释,主要是用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观点来进行解释。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的理想,那就是用事实说话,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始终隐藏在事实的背后。
西方新闻界对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又称“DEE”写作法,它由三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D”(deion)代表描写,中间一个“E”代表解释(explanation),后面一个“E”代表评价(evaluation)。“DEE”写作法的基本特征是:“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再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作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
记者在从事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要用事实来解释事实。“以事实解释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数据化解释。一个明确的数据往往能够精确地说明或解释某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在关于武汉郊区村民抢盖房屋骗取拆迁补偿款的报道中,为了说明抢盖成风,记者列举了一个数字:平均每家抢盖了1000平方米的房屋。这就比大段的描写要明确得多。
二是对比解释。让事实解释事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用来解释事实的背景事实必须具有确定的价值取向或已有定论。如果用一个意义不确定的事实解释新闻事实,那么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当用来解释新闻的事实的意义得到确认后,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确定新闻事实的意义。
三是引语解释。在多数情况下,引语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解释性报道引用话语是为了用引语来解释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深度报道常常引用三类话语来解释新闻事实:
一类是当事人的话语。用当事人的话语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可以让受众直接了解当事人的态度,从而对新闻事实产生直观的了解。
二类是目击者的话语。对于某一新闻事件来说,目击者的语言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因为目击者是利益中立的一方,引用目击者的话语常常会出奇制胜。
三类是权威的话语。对于某些新闻事实,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的话语能使记者的解释更能说服广大受众。
一个优秀的记者在写解释性报道的时候,往往综合运用以上三类话语,如果手段运用恰当,就能取长补短,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客观的解释。
三、组合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
组合报道是由多篇相对独立的报道组成的,关于同一主题或同一问题的报道组合。常用组合方式有:其一,连续报道,即跟踪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连续多次播出的累积报道形式;其二,系列报道,即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问题多侧面、多层次,有计划地连续播出的拓展式报道形式。
(一)连续报道的写作
一般来说,连续报道的数量不会少于三篇,而且版式、修辞风格大体一致。其写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连续报道不是因为要完善某种形式而进行报道,而是因为一些新鲜的新闻事实的出现召唤记者进行连续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应该有独特的材料和根据这些材料而进行的独到的分析,同时做到互为补充,环环相扣,并在整体上体现出一致的写作风格。
其次,前一篇连续报道的结尾要注意给后一篇报道的开头留下一定的空间,有时还要对下一篇报道的任务进行某种提示,而后一篇报道的开头要照应前一篇报道的大体内容。通过这些衔接性的语句,报道与报道之间就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最后,连续报道的新闻事实处于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在行文时不能把话说满,更不能在事实有定论之前就匆忙地下结论。每写一篇报道都要考虑新闻事件未来的走向,从而为后一篇报道留下一定的写作空间。
(二)系列报道的写作
构成系列报道的报道篇数通常也不少于三篇,对于自身的组成部分是深度报道还是一般性的报道,并没有严格的要求,通过编辑处理,系列报道也能产生悬念的效果。但是系列报道不是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切入的,往往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以后,记者站在一个统观全局的高度,用分析和综合的手段对新闻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全面的报道。由于能够对报道进行整体的规划,所以系列报道的布局是精致的,后一篇报道与前一篇报道绝无信息上的重复,也可以避免因为信息分布的不均匀而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系列报道从整体上说,风格更加一致,气势更加宏伟。它一方面是在把长篇报道分割成篇幅相近、内容均衡、风格相似的几个部分后做有计划的连载;另一方面,在连载的过程中又可以兼顾受众的反馈。
第四节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具对当前重大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进行批评论说的议论文,是新闻媒体上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专栏评论、述评诸种评论形式的总称。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是新闻评论根据广播和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进行传播的一种文体。要了解广播电视评论写作,就必须从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入手。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新闻评论,在“评论”前面冠以“新闻”二字,充分说明了二者有着不解之缘。没有新闻性的评论,如政治评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影视评论等等,便不能称为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
(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
(二)社会性
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而社会实在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而且错综复杂的网络,因此,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只是这个网络当中的一个节点,也就具有折射社会复杂关系的多棱镜式的功能。但相对而言,新闻报道因其快速、客观的强烈要求,往往难免让受众陷于方生方灭、旋起旋落的走马灯式的具体报道中,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而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这是新闻评论的社会性的一个层面。
(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是政论性和新闻性的融合物。新闻评论离不开新闻事实,较之理论文章更加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因而读者范围更广。它观点鲜明,具有特定的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新闻评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宣传意图,正确地阐明观点和主张。
(四)指导性
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要给广播新闻评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广播评论除了具有新闻评论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与别的媒体的新闻评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必须严格按照声音传播的规律进行写作或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