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200000063

第63章 媒介话语的历史性超越与重建(1)

——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电视话语分析

■石长顺、徐锐

汶川大地震,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这场抗震救灾报道中,电视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实现了媒体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跨越,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一个意外的“震撼”。甚至被称为“伟大的透明、国家的成人礼”。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所有的传媒一起行动,开展全程“直播”。抢救的现场、真情的感动,媒体在向公众传递真相的同时,展现出一个国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这是媒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后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必将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里程碑的意义。

一、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进步

“大众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公众话语”。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话语分析学,在90年代转向从社会变迁中考察语言扮演的角色,并注意从社会制度层次来研究话语与制度的关系,寻求话语机制的影响因素。费尔克拉夫对政治话语进行了批判的研究,说明了语言与社会变迁的紧密关系。在我国,媒体报道的转变从总体上也可以看成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越开放、越透明,媒体的报道空间越大、越自由。政府在各个时期颁布的限制或放开媒体空间的法规条文,都将成为媒体报道禁止或解禁领地的“尚方宝剑”。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媒体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以抗震救灾报道中呈现出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全新阐释了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与媒体灾难报道空间同步共振的历史依存关系。

建国初期,我党秉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一度对言禁轻微“松绑”,并在反贪腐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高估计了当时国内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党内“左”倾思想抬头,阶级斗争观念成为一切思想的主导,“内外有别”、“公开出版和内参有别”重新成为新闻选择的标准,对灾难新闻报道也采用了“统一发布”和“限制公开发布”的方式。

1970年发生在云南通海的7.7级大地震和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都是“迟到的新闻”。那时,新闻记者不准进入灾区,只允许科技工作者进行拍摄,而且只能拍物,不能拍人。如今,我们看唐山大地震以及70年代的所有地震的现场图片,都只有地震的场景,却没有死者以及救灾的人物照片。政府的沉默,新闻媒体的失语,错失了真相报道的良机,无疑是把事件的描述权、评论权拱手让人,听凭各种谣言甚嚣尘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所带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我国政治民主进程沿着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民主、越来越求实的方向前行,媒体的报道空间也由此得到相应的突破和扩展,这主要得益于媒介话语机制的逐步改革与突破。

1987年7月18日,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发布《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五条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关于地震、气象、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预报或预测,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需要报道时,必须经国务院有关领导部门批准,由新华社统一发布。

1989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下发《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为了争取新闻报道的时效,可分阶段发稿,先对最基本的事实作出客观、简明、准确的报道,然后再视情况的发展作出后续报道。

虽然上述两个有关媒体报道的管理文件中,仍有限制的规定,但毕竟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报道问题上,尊重了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显示了政府的一种开放心态。信息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回归也由此在灾难报道中逐步显露出来,以致产生了一批诸如“‘渤海二号’沉船事件”、“大兴安岭火灾报道”以及“′98抗洪电视直播报道”、“南丹矿难事故报道”等灾难新闻报道的典范。

但“决策惯性”和“体制依赖”的影响,使作为信息公开主体的政府未受到系统规范的“制度”制约,媒体管理部门的随意性及人治性使媒体的灾难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负重的舞蹈”。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灾难报道被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而政府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并接收反馈也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危机成为加速我国信息公开立法的助推器。由“非典”前期“集体失语”到后期的“主题凝聚”,再到非典后中宣部下发《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若干规定》,均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的努力和追求。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该法规定: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这是国家首次以“法”的形式对“突发事件应对”作了规定,从而使得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与传播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将政府信息“公开”明确为政府部门的“法定义务”,并要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从而使“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有了制度保障。

这些政策法规,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给媒介报道提供了法律保障的开放空间,而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雪灾、拉萨的骚乱似乎从“披露延迟”到“争取主动”的转变中,佐证了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出色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步,感受到了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出的空前的自由度,充分体现了媒介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进步,大大增强了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

二、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实践性突破

媒体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生产。电视媒介在报道汶川大地震事件时,权利和价值观始终作用于其中,从而形成了媒介事件的基本价值取向。可以说,汶川大地震报道是电视媒介话语自由开放的重大突破,报道所呈现出的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与政府宣扬的政治文明、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媒介话语也在表现社会事件的过程中,建构了民主化的意识形态。

1.汶川大地震的及时性报道赢得了传媒话语权,影响了公众的公共议程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是社会舆论引导过程中一条公认的定律。较之以往媒体慎之又慎的报道作风,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媒体闻震而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抗震救灾”直播报道,让中国媒体赢得了社会赞誉和国际信誉,也使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都无隙可乘。央视新闻频道在没有向上级请示的情况下,于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中打出了“突发事件”的片头,并准确播报了地震发生的震中、震级、波及的范围。当日15时20分,央视打开直播窗口,开始了抗震救灾的“不间断”直播,随时播报最新震情,使信息的“横向流动”代替了单纯依赖政府统一口径的“垂直流动”。媒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凝聚了民众力量。

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要满足公众需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不仅仅满足于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新闻事件,更是通过信息沟通、舆情传递的功能,使得媒介议程转化成公众议程,进而影响政府议程,为促进抗震救灾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直播后,其引发的收视狂潮及社会捐赠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据报道,全国5.5亿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这场直播活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斗志,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直播中有关捐款信息所带来的“捐款门”舆论,显示出传媒议程引发的公共议程效应绝不可忽视。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响应,显示了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空前提高。当政府、公众和媒体形成合力时,那将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

同类推荐
  •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罐装技术尽管在野蛮的战争背景中生成,但这种技术的出现却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便一度生活在“罐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几乎所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食品和饮料,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那些能够永久“储存”的各种艺术品。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罐装”技术的泛化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发现原来这些被封装起来的食物都已失去了原初的味道和色彩,那些鲜活的或朴素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
  •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是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揭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逻辑框架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诸多传播问题,清晰呈现媒介传播在历史兴衰中的动力机制,丰富发展了媒介理论,展示了传播思想的学术魅力。引证材料翔实,理论思考严密,宏大叙述鞭辟入里,精微分析智趣横生。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力图通过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争论内容的全面收集,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争论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尝试弥补相关研究的这一缺失。
热门推荐
  • 凤栖九鼎

    凤栖九鼎

    先帝荒唐,以致坐失其鹿,可这天下,竟要托付于一女子身上?文君:“家仇国恨,何来儿女情长?”无心:“愿为你金戈铁马,换你展颜一笑”赢湫:“江山几何?不如长醉梦一场!”。美人如玉,公子绝伦,说不尽权谋庙算,诉不尽英雄衷肠。可是,谁人能逃得过……宿命?
  • 我要离婚娇妻不好追

    我要离婚娇妻不好追

    爱了三年的人连一句再见也不说就走了,喝醉之时惹上一辈子都惹不起的人“看你长得这么帅,跟小妹我呗?某女搂上某男的脖子“哦?跟着你有什么好处?”某男邪笑“好处大大的!”
  • 我和我的余生

    我和我的余生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即便从开始选择的路是错的,亦不后悔。世上本无对错,何有过不去的山梁坎坷。一个结局应对的则是一个新的开始。世世代代、永不变更。看小人物一生生活百态。“爱恨亦有,他乡故知也罢”。终到头来化作一杯黄土。然彰显现时代现实主义。人生何为何不为、面对现实主义的残酷核打击,逃避亦好、面对也好。最终得到的只是不能言语的“生活启录”。
  • 我要征服星辰大海

    我要征服星辰大海

    多年以后,记者问张程:你现在已经站在这个世界的娱乐巅峰了,你以后的目标是什么?张程:我的目标是征服星辰和大海。......
  • 皇之罪

    皇之罪

    一场致命病毒之后,两位科学家有了惊天的发现,他们发明的八枚奇异的戒指流落世间!一场可怕的噩梦正向人类袭来,有着戒指奇异能力的异能者接连出现,可是一张阴谋的大网正在展开!
  •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

    退役特工当家教,大小姐要赶,二小姐想留。他该如何自处?国学杂学,格斗枪械,凡是会的统统都教;功夫高强,护犊情深,我的学生谁也不能动!多年后,这个被誉为“最有文化的流氓”的男人,即使不经意间一句话,都会被他的妖孽学生奉为圭臬,悄无声息拨动整个世界。
  • 狼性七绝

    狼性七绝

    狼的生存环境比人的生存环境不知要恶劣多少倍,而狼仍然笑傲丛林,不屈不挠,顽强求生,可见,狼的生存能力比人的生存能力也不知要强多少倍。狼性中隐含着一种永不言败的强者哲学,面对日益加剧的生存竞争,我们人类确实应该从狼性中找到生存与竞争的永恒启示。
  • 温暖姐弟恋:亲爱的,可以不要爱我吗?

    温暖姐弟恋:亲爱的,可以不要爱我吗?

    因为一个传说中夸张的诅咒,贝爱楠成了爱情的绝缘体,为了不伤人也不伤己,于是她高唱誓将快乐单身进行到底!好不容易将心境修炼到一片止水,她的身边却开始桃花不断,比自己小了五岁人见人爱的英俊小子林左,阴郁冷漠、背景复杂的中日混血儿奚澈,被封印在心底多年、难忘的初恋情人席项南一个又一个地出现在她的感情生活中。逃跑与面对皆在一念之间,感情的路上有欢笑,有辛酸,有悲伤,突破万难,是否真爱就可以无敌?如果“诅咒”不过是一场阴谋,她又该如何选择的爱的出路……
  • 卿本绝色倾城

    卿本绝色倾城

    当年莫子璎因为犯花痴被白渣男骗钱后卷铺盖走人了,而白渣男却给她留了张字条:下一世再见!然后,莫子璎气得死了过去,再断河桥上,莫子璎使计不喝下孟婆汤,到了下一世,却忘了关键线索:白渣男的纸条!那么她怎么称霸,怎么挑逗美男和美女呢?
  • 多么爱不如在一起

    多么爱不如在一起

    本小说从两主人公大学恋爱开始,到参加工作,再到自主创业,既展示了大学校园恣意飞扬的青春,也饱含了人世间的冷暖辛酸在里面。在恋爱、工作、生活等方面,一路坎坷崎岖,他们面对各种困难、突如其来的厄运、疾病,甚至灾难,他们依然十指紧扣,坦然面对、不离不弃、并肩作战,至情,坚忍,执着,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