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100000004

第4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

刘:从内容的进步性来说,你概括得非常准确。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找到了它作为所谓国家电视台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高势和地位。但我觉得更为可贵的是,与其说是《南京零距离》这样一个本地化栏目的诞生,不如说是到了2003年,中国才真正开始拥有了自己所谓的“本土化新闻”。一些电视媒体开始意识到,必须要从自己传播区域的信息需求和文化属性出发来设计栏目,而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实际上就是与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电视观众开始“零距离”接触。这虽然只是一个电视栏目的做法,但其实可以扩张到很多地方。现在广播电台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它们的内容做得非常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需求,更本地化。举一个例子,各省市的交通台的路况信息都比较火爆,尤其是北京交通台,原因是它满足了老百姓出行的切身需要。实际上,《南京零距离》这个栏目真正的进步和意义,不是一个栏目的改革,也不是它的形式和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它带来了地方台传播观念的改变。地方台要干什么,就是要围绕地方的各层次需要做文章。地方台对于国家的宏观信息照样可以接收,但是精力应更多地放在本地化结构、本地化打造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成立了,央视一套也改版成一个大平台,观众想看新闻有新闻,想看电视剧有电视剧,面对这样大的压力,地方台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没有什么怎么办,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要取得优势地位,地方台就应该在地方新闻上大做文章。另外我也讲过,中国电视有一个误区,大家往往把电视改革、新闻改革简单理解成舆论监督,都以为在电视台只有两种人有作为:一种人想当艺术家,这是指搞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另一种就是想当舆论监督“斗士”的,这是指搞批评报道的。其实,电视新闻在我们划分的“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两者之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而这个中间地带正是老百姓所关心和所需要的。

胡:这几年电视界流行的几个关键词当中,“本土化”或“本地化”格外引人注目。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就是“本土化”,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就是“本地化”。在国外媒体中,“local”这个概念早就很流行了,主流社会也都比较认可。现在对这个概念的实践,可以将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作为代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继《南京零距离》之后,南京台上了一个栏目,叫《直播南京》,江苏台又上几个类似的新闻类栏目,如《1860新闻眼》,结果几个直播类的本地化新闻栏目远远超过了同时段电视剧的收视率,从整体上改变了南京整个区域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收视格局。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这批新闻栏目,把“local”这个概念做到位了,当然它还有发展的空间。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内容为王”,电视喊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真正要做什么样的内容,其实就是要做本土或本地化的内容。江苏台和南京台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刚才我们讲,地方台许多节目、栏目基本上都是“克隆”中央台的,还有很多“克隆”台湾和香港,而中央台又有很多节目、栏目是克隆“凤凰”的。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不是本地的内容,或者不是本地需求的内容,而是以一种既定的其他媒体作为克隆对象,这在电视界已经成为一种惯性。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内容为王”,所以在中国电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新闻调查》,大大小小的《焦点访谈》……

刘:你说这一点,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出现这样的怪现象,那就难怪有人指骂“弱智的中国电视”了。因为我是搞节目策划的,凤凰的很多栏目我都是主要策划者,我们做一个栏目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根据我们台的实力和我们的位置,另一个根据我们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什么做《有报天天读》,那是因为有大量的海外报纸大陆根本看不到,这些报纸又透露出跟大陆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可以在一个政治合法的空间里来传达。相反,如果安徽电视台要做《有报天天读》,每天都读些安徽的报纸,那肯定是费时费力,还赔本给别人做了广告。我们为什么要做《鲁豫有约》,是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许多复杂的政治性人物,这些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对很多往日的是非成败已经不是太计较了,但是他们又是历史的一部分,凤凰作为一个海外媒体有着相当大的话语空间,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个栏目,否则我们也做一个“中国工人”,也做一个“新闻调查”,也做一个“焦点访谈”,在大陆谁让我们调查,谁让我们监督,这样下去我们两个月就完啦。所以像这样从媒体本身出发做本土化、本地化的内容的设计,在2003年,我才看到一点势头。

胡:“本土化”、“本地化”这个概念,意味着只有真正从本土、本地出发考虑自己的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为王”。

电视传媒本体意识的回归

·传媒应该做的不仅是传媒要做的,更是观众要传媒做的

·既从电视传媒自身出发,也从电视受众和市场出发,是在双重的角度下寻找一种对接

胡:从“内容为王”说到另外一个概念:“传媒本体”。我觉得到今天为止,在新闻改革尤其是电视改革中,电视的传媒本体意识已经大大加强了,从“可视性”的标准向着“必视性”的标准来延伸,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所谓传媒本体意识,意味着传媒应该做的不仅是传媒要做的,更是观众要传媒做的。

刘:你讲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电视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也是最要命的问题,就是电视传媒本体的问题。目前,中国电视比报纸要落后很多,为什么落后?因为电视多年来一直没有看清楚自己是一个传媒,往往把自己当成小戏剧、小舞台,“我演你看”、“我播你看”,也没通过电视化的设计、编排、服务,使其从“可视性”向着“必视性”转化。对于一个节目栏目,凭什么我今天要看,凭什么我天天要看,只有“可视性”还不行,还需要有一定的“必视性”。对于传媒来讲,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胡:是的,电视传媒就是要做“必视”,而不是仅仅做“可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帮助一个所谓的作品做分析和评价,我们说它好看,或比较好看,然后给出在艺术层面或者创作层面若干好看的理由,这个叫做“可视性”,但是不是我坐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一定要看,这就涉及到“必视性”的问题了。

刘:我举一个例子,是我个人的体会。我曾经好几次买过《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选》,买回来后只翻了几篇,就不去翻了。我们当初会以为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或新闻价值,于是我们试图读解出里面的伟大意义与深刻内涵,然而它就是很普通的文章,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与内涵在里边。那么,它们为什么能入选,是因为这篇文章在当时状况下,揭露了那个社会的某个问题,传递了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迁,它变得毫无价值。同样,我们不要期望我们今天所拍的片子,像电影史上爱森斯坦的电影作品一样经典永恒,与世长存,电视传媒就是要及时地传递某种信息,传递受众当下的需求。我再讲一个亲身经历。我在《新闻调查》的时候,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带了一帮人迅速完成了一个片子,叫《硝烟中的霸权》,片子的收视率很高,但是很粗糙,所以就得不到什么奖,别人还以为我不懂什么叫电视语言,我就不服气。后来我跑到了河北一个偏僻的村庄,用接近纪录片的方式,做出了一个非常优美的片子,叫《山间的希望》,那年评奖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个片子好,而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这种作品化的倾向在做电视尤其做新闻的过程中特别可怕。

胡:所以,传媒本体到底意味着什么?传媒要从“可视性”转向“必视性”的评价标准,就像你说的普利策作品一样,传媒关心的不是节目在未来作为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何在,而应该是节目在当时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刘:我觉得我们今天触及了纸媒体传播学老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他经常给学生讲新闻作品解析,对于一篇新闻作品,他和他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时空背景,实际上,这个作品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传播了信息,发挥了作用。

胡:传媒本体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必视性”,第一时间哪怕是粗糙的,但它是可贵的。“9·11”的直播,画面是很粗糙的,但它的震撼力却是无与伦比的,摇摇晃晃的画面里有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它引发了我们“必视”的欲望,然后才是“可视性”。我觉得,传媒本体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节目从作品到产品的演化。在传统意义上,传媒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创作一个作品,而在今天,传媒则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制造一个产品。创作作品是要求创作主体把自己的情感、艺术积累熔化在作品当中,张扬创作个性,用专业的电视艺术水准,完成一个电视作品。今天,我们要换一种说法,那就是要从创作作品转换到生产产品、制造产品,电视就是一个生产流程,用最快、最简捷、最省钱的方式制造观众所需要的产品,这个概念在今天可能更重要。

刘:当然这个产品也需要一定的技术规范,比如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同样有着严格的技术上的要求。

胡:再延伸出来第三个问题,就是传媒视点和观众视点,或者市场视点之间应该有种对应。具体而言,传媒是主体,受众是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个互动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主流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自我膨胀的哲学观,而中国主流传媒的哲学观是以传者为本位的,忽视客体、受众和市场的存在,而中间有一个阶段是湖南卫视,一切讲媚俗,或者娱乐化,它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刘:我插你一句话,湖南卫视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中国电视的一个误区。举个例子,我不喜欢看它的晚间新闻,我不是说新闻不好,而是它的播报语态存在很大问题。新闻归根到底是看电视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而不是在于采用了多少花里胡哨的技巧。

胡:所以,我认为它只是一个阶段,湖南卫视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它从传媒主体走向了市场主体,而它对所谓的市场主体的判断是有误区的,它所想象中的观众设定在一个底线之上,这个底线就是娱乐,而娱乐又是他们认为的最大的市场卖点,所以,它从这个角度出发,完全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它把自己作为传媒主体的立场、观点、视点给放弃了,剩下的只有像所谓“星气象”那样的挠某些观众的痒痒,通过搔首弄姿来迎合某些观众的格调不高的趣味。这样的做法,我觉得是一种问题。

无论凤凰也好,还是《南京零距离》也好,还是新闻频道也好,现在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纠偏,使新闻真正走向传媒本体,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在寻找传者和受众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既从电视传媒自身出发,也从电视受众和市场出发,是在双重的角度下寻找一种对接。我认为,这是传媒意识在未来所不能放弃的东西,如果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趣味,可能就会失去传媒自己的东西。

收视率迷信与贵族化误区

·收视率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它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但不是理想的选择

·一种节目特别危险,这种节目认为自己非常贵族化,有着非常高深的文化品位

胡:我想我们应该多谈些问题了。现在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收视率”,这是与“内容为王”相关的一个概念。这个问题,我在很多场合听到过。收视率在内地获取的主渠道是有限的,不是央视-索福瑞,就是AC尼尔森,现在大家都以它们的统计数据作为参照。我觉得,第一,收视率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第二,即使数据是客观准确的,但它也不是绝对的。我始终对电视业界的“收视率迷信”产生怀疑。当然,主流媒体的管理者有其难言之隐,他总要有一个评价的杠杆,然后依据评价来分配资金,安排人力,配置物力,而最简单、最省事的评价就是收视率。

刘: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利益格局非常复杂的社会。凤凰台可以不要收视率,我们可以凭着广告,还有凭着我们几个人多年来的经验和感觉。但是,在中央台、各个省台和地方台,你说哪个栏目好看,哪个节目不好看,它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个是这个制作群体的利益,二是这个制作群体背后的利益,三是这个节目传播区域里的电视受众的利益。在这样的格局下,管理者要进行革新、要进行平衡,就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就得找一个解决的方案,这个办法就是收视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炒得很厉害的《读书时间》,你不能说你这个节目读了书了,书很高雅,你的节目就很高雅,其实这是两码事。《读书时间》的问题在于,它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今天讲《红楼梦》,明天讲莎士比亚,后天讲金庸,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没有收视的必然性。况且,谁也没说《读书时间》就是经典读书,读精品书,你是教材,你去教育频道好了。

胡:找一个更好的办法也很难,要么成本很昂贵,要么实践中没法操作。另外,收视率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的市场价值。

同类推荐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为了更好地出发

    为了更好地出发

    本书是一本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总结了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同时收集了其他一些地区在类似领域转型发展的先进经验。全书分为总论篇、魅力北湖篇、实力北湖篇、生态北湖篇、开放北湖篇、幸福北湖篇六部分,共38篇报告。
  •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本文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化的角度,对部分字、词、成语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对汉字的来源与本义提出了现代人的一些看法。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的忧伤

    你是我的忧伤

    从小,苏安禾就把古溪当做自己的偶像,崇拜着他,爱慕着他。那个时候,她总是简单的以为她与古溪能一直幸福下去。上了大学后,遇见了严格,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带给她莫名的幸福,突如其来的感动,终于打动了她,两个人手牵手的幸福。毕业前夕,苏安禾知道了古溪身患重病,内心的挣扎,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从此以后,苏安禾只身一人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忧伤,古溪的病情,严格的误解,让她悲伤到快要窒息。对古溪,到底是亲情还是爱情?严格,我们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她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 天罡昱

    天罡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出生时遭遇千年雷劫,逆天的存在,生命的轮回,注定不凡的人生!命运的抉择只有两种:要么成为永存于世高高在上的神,要么被无尽的时光耗尽生命,尘归尘,土归土!-------------------新书【天罡昱】已经踏上了征程。希望大家多评论、多点击、多推荐、多收藏......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夜带水果刀相信:你们的指点和建议将会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打造天罡昱的时代!故事才刚刚开始……欢迎广大书友加入天罡昱书友群:46602372
  • 网游之烽火连城

    网游之烽火连城

    剑中神,刀中霸,掌浮云,腿成风,拳如冰.指倾狂.十方无敌,一击必杀.十八般兵器逞凶,神兵现世莫问天.高手显锋芒,生死一瞬间.外敌犯神州,四兽神天吼.九宫八卦四门封杀.两军对垒英雄血,神兵在手杀无赦.九鼎传说藏神技,问鼎天下傲苍生.
  • 执子之手,与你偕老

    执子之手,与你偕老

    你如果想念一个人就会变成微风,轻轻掠过他的身边。就算他感觉不到,可这就是你全部的努力。人生就是这样子,每个人都变成各自想念的风。
  • 染凰

    染凰

    她,暗幽上神,天地孕育而生,一琴一鞭无人能抵。他,流觞尊神,上古尊神,九重天上最为尊贵之人。他愿护她万世安稳,可是她命中有劫。诛仙台上,天雷惩戒,天火吞噬。可有谁知她的本体乃是天地之间第一只也是唯一的魔凰!“下世,我定要成魔,血洗神族!”她的话始终在他耳边响起。九万年,九万年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她。而此时她是魔族的君上,下一任的魔君。这一世她嗜血,张狂,不可一世。这一世从初见时,他便决定护她一生一世。可当她尘封的记忆苏醒后,她与他又该何去何从......
  • 重生归来:容少,就要霸着你

    重生归来:容少,就要霸着你

    前生,她为了他,放弃一切,为爱追逐,可最终却头破血流,面目全非,他的作为,狠狠地扇了她一巴掌,让她一无所有,只余下无尽的折磨。当一切重新来过,她只愿相思海深,旧事天远……
  • 友渔斋医话

    友渔斋医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妙趣仙医:漂亮娘亲嫁人吧

    妙趣仙医:漂亮娘亲嫁人吧

    穿越有喜,天才变废材,还附送萌娃一枚。家人欺辱,自带绝技逆袭。萌娃教育,自有现代育儿手册。可是萌娃没爹,肿么办?“比武招亲,谁美谁是爹!”“小犊子,给我滚下来!”“不要,我在给娘亲找暖床!”“下不下来?”“我不,我不,我就不……”某女直接抓起身边的美男,一个甩手扔给某萌宝。“以后,他就是你爹爹!”某萌宝:“……”好随意的娘亲,不过,此男子貌似有点美——“帅哥,就你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柠檬之恋:懵懂的青春

    柠檬之恋:懵懂的青春

    她是我生命中的天使,每天的一切都是我对她最好的证明,可她却慢慢隐匿了,我的初恋。直到我遇见一样可爱的哆啦A梦,我心中的某些阴影好像逐渐被一只哆啦A梦给取代了,但你的出现却像恶魔一样,怂恿我去背叛她,但时间慢慢证明,你就是那位隐匿的天使,如果人真有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一个冷血一点的人不为爱情所动,可是,这辈子我只能认栽。——宫少轩。他曾爱我爱到连自尊都可以不顾,可是我却还是强忍着泪意,一步一步踩着他的自尊走出了他的世界,我的初恋。我一定是在前世修行打了瞌睡,每每到手的幸福总是接不住,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摔落在地上,碎裂成无数块细小的碎片。——欧阳冰彤。关注我的另一部《封魂师:所有爱的执念》哦!
  • 风在远方

    风在远方

    一个单纯的大学女孩对其爱慕男子的相思与相恋的苦楚与幸福,终于像风吹向远方!你青葱的少女时代里经过了谁,留下了谁,带走了谁,执着的不肯放手可是与子偕老的那个,远走他乡的可是你念念不忘的,终于是爱了,伤了,散了,悔了,都如同风一样过境至远方。晨风是凌玉偏执的追逐,高洋是她无奈的痛楚;吴蔚是晨风的执念,却因此误伤了凌玉。凌玉,晨风,高洋三个人的感情纠葛究竟如何走向,各自的人生又是如何境遇,午夜梦回里又各自牵念的是谁?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与寂寞有关,与情欲作祟,与青春荷尔蒙有染的男生女生,终于随着毕业各奔他方而尘埃落定,这一场场风月烟花往事,终究是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