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000000006

第6章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1)

■丁未

每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夸张的宣传,伴随着对其即将展现的乌托邦未来的猜测登上世界舞台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也译为赛伯空间)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因此不少人认为,网络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复兴带来了曙光。

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素。西方现代哲学在对科技与文明之关系的认识上,历来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分野。也许我们还很难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功能做出一个断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那种“只有技术才可以解决由技术带来的问题”的观点,有时过于天真,因为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技术和科学不是独立的可变因素,它们是某个社会体系和某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禁,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空间这一没有疆界的巨大的信息海洋,任何垄断和封锁信息的企图几乎都不可能。即便对部分境外网址实行封杀,而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还是可以通过其他代理服务器登陆,信息封锁效果相对微弱。

信息传播的个人化,是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莫过于个体获取、发出信息的自由性和交流的互动性,世界似乎尽在你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手中。因此,少数人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由此带来的网上言论自由似乎也就不言而喻。在网上,BBS、新闻组、聊天室等言论场所人人都可以登堂入室,BBS更像张贴大字报的公共场所。在BBS上,人人参与加上由匿名性带来的无拘无束感,“使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经济能力的限制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一些学者已经把BBS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挂上了钩,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传统媒介仅仅是一种理想,而BBS使理想成为了现实;借助于BBS,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已经出现”。网络传播上述三大特点使“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一个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公众参与社会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托夫勒,还是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帝,都曾把“分权”视为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质,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昨日黄花。

但是,由技术所作出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一种可能。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技术的延伸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权力的延伸,尤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权力能否得以延伸首先取决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能力能否为他提供享受新技术的可能。技术上或理论上的平等,决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那种“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才俊,还是引车卖浆者流,Internet都向你开放,BBS都向你开放”的欢呼,难免有点天真。即使在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新技术使用上的差距:“在为数四分之一的最富有家庭中,62%的人家拥有电脑。但在四分之一最贫困的家庭里,仅6.8%的人家拥有电脑”,美国不同种族群体之间在拥有家用电脑上的差异也十分突出。美国学者已经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创造了一个新的、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者和未受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素以人人平等著称的美国,在经济上的不公正已经超过了阶级界限较分明的欧洲社会”。

电脑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穷困者,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相等,其结果是为数不多的前者将会与后者迅速拉开距离。在信息决定一切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分层将完全取决于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事实上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且信息差距所造成的个体知识沟的扩大,将导致社会紧张因素的增加。放眼互联网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差距同样十分惊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7%的信息是英语,美国人在网上的声音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于是网络的民主更像是美国人的民主。尽管在开放的互联网上,有可能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全面繁荣,但事实上,目前业已形成的严重信息落差,也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殖民现象,使网络最终沦为美国意识形态施展霸权的领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仍然只是一个理想。

也许传统媒介在网络新纪元的角色转型,是我们在思考未来网络民主时最需关注的问题。那种认为由于网络社会个体可以平等地参与传播,于是大众传媒技术特权崩溃、权威沦丧的观点,近乎痴人说梦。近几年美国几大传统媒介的动态举措就很能说明问题。凭借资金、技术、专业人员、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实力,传统媒介以绝对的优势抢滩触“网”;1996年美国“电讯法”的出台引发了新旧媒介与电信业之间连横合并热潮,使得以宽带技术为基础“三网合并”(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大汇流”预言将成定势。西方学者理查·莫尔在《民主与网络空间》一文中提醒人们:未来宽带、综合、全球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所有大众媒介产品的主要发布、销售渠道,因此目前美国四大广播电视公司——时代华纳、迪斯尼、通用电器、西屋电器业已形成的全球性信息垄断体系将在未来的网络空间得以延伸。如此一来,传统媒介在网络这片全新的、更为肥沃的土壤里,其特权和权威非但没有崩溃、沦丧,而且依仗其全球化、商业化操作,在“世界财富组织”严厉的版权保护之下,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空间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在这种情形之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般个体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与上网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网络用户之间的平等只是逻辑推理上的平等,上网媒介在内容、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加上个体用户选择权威媒介信息的心理,使得个人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成了操作权,“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表面上看,从传统媒介向受众“推”信息到用户从网上“拉”信息,确实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你选择的信息来自他那里,不论根据需要或兴趣选择哪条作为你的个人头条,都渗透着上网媒介的意识形态。”因此,自由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民主的神话可能又成泡影。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20世纪初面对工业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弊端,美国思想家李普曼产生了对公众民主的忧虑。其主要思想有两点:一是对“媒介环境”这一“间接现实”真实性的质疑;二是对媒介环境下大众理性的质疑,于此提出了他对公众民主的不信任感。李普曼对媒介环境及公众民圭的思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下的大众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产生集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网络环境”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

与李普曼眼中大众媒介的“环境”不同,网络是一个复的、大兼容的体系,它既保存着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包容了绝大部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虚拟空间”,后者无疑是网络最富特征之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正是网络空间平等与自由的基础所在,网上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并存所呈现的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大都得益于此。但恰恰在这个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有时不仅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可以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由于一切与现实社会身份、地位有关的个体表征都可以被掩盖起来(这也是电子空间最刺激的一点),于是自我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事实和虚构、真相与谎言的界线被消弭殆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曾尖锐地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当信源不明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消解,“事实上,发送者是什么人,这本身就是任何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确定对该信息相信到什么程度”。因此网络的虚拟环境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

“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可靠的信息,也即接触到真理的表现形式——信息”,这一信念是支撑民主的“大梁”。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可靠的信息”仍应源于对真实的忠实和对现实的肯定。但是在虚拟空间,当事实与虚幻的界线被彻底消弭之后,最终遭怀疑和贬值的不仅是真实本身,而是公众对真实的信任,这种信仰危机无疑会极大地动摇民主的“大梁”。

其实,在高科技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视觉化信息的信任。当玛丽莲·梦露与林肯总统拥抱在一起,当阿甘的手与肯尼迪总统相握时,人们在惊叹数字化技术的鬼斧神工之余,也不禁对真实性本身产生了疑虑。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经过处理的数字化图像有可能进一步瓦解真实。1998年5月,印尼发生严重排华暴行后,当地一些华人向有关机构和人士的电邮地址反复发送了身着印尼军服的暴徒蹂躏华人妇女的照片,并号召所有收件人接力传送。这些照片对世界范围内千百万网上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但后来有印尼读者指出这些照片实际上反映的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的暴行。由于在印尼也确实出现了类似事件,所以这一“张冠李戴”虽然有悖真实,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这一事件已足以提醒我们:对于虚拟的视觉信息,人们是否应该彻底打破现实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基本惯例。不难设想,在未来的网络空间,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音频、视频信息定会大行其道,幻影将成为网上一族栖息的家园。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所有视觉表象的贬值,而且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的贬值,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危机“将会对西方民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本书从班主任的素质修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等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艺术进行了系统阐释。
  •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本书主要以甘肃高校(兰州商学院为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比较理性的解读,分为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基本程序、社会实践活动范文、附录共6大部分,旨在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提高它的可操作性,使这项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 秋获集

    秋获集

    本书分中国春节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年节两部分,介绍了春节的形成及演变、春节的习俗、古代宫廷的春节礼仪、港澳台地区的春节活动、中国春节在海外等内容。
  •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以其深刻的语言学思想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和西方语言学界备受关注,但我国语言学界关于他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只有零星的介绍性文章,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更无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作为博杜恩?德?库尔德内语言学论述的集大成者,共收录他的主要论文52篇。《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在现代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当可补我国介绍和研究国外语言学流派与理论的教科书和著作之阙。
  •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常用的命令、指令、议案、决案、布告、通知、指示、请示;条例、制度;计划、总结;函电、传真;会议文书;社交文书;涉外工作文书。介绍了各文书的概念及写作要点,并附有大量的例文。特在第十一章对公文的处理作了全面的介绍,在第十三章介绍了新兴的各行业岗位职责写作,全书涉及面广,因而具有全面性、指导性、借鉴和实用性,实是公务员必备之工具书。
热门推荐
  • 绮梦柔花

    绮梦柔花

    武当俗家弟子林枫在执行一次危险任务时成功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那里强者为尊,没有天地法则的限制,杀人夺宝更是家常便饭。林枫怀着他那个俗世的绮梦来到了这里,且看他如何在这里一步步走向他的绮梦......
  • 浅唱回忆

    浅唱回忆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爱的是王子林浅秋,可我没想到,我最后依赖上一位守护我的骑士,而现在我失去了王子,我的骑士却也要离开我。Jean,别走,留下来,我,喜欢你,真的。”---既羽
  • 轮回轨

    轮回轨

    回到前世,我看到了前世的自己。原以为相爱的人是他,却不曾想是另外一个男子。以为不再会有爱情,当时他来了,爱情也来了。
  • 超级次元神

    超级次元神

    莲杉雨说:本人一出,皆四方震动。他娃说:朗朗乾坤,转来转去,回家去跪搓板。莲杉雨:儿子啊,能不能不拆你老爹我的台啊!他娃说:不能!莲杉雨:……
  • 我的眼里住着鬼

    我的眼里住着鬼

    我被表弟打的眼角膜脱落,没想到伤好了之后却被女鬼跟,从此我有了女鬼做保镖,拉风不?
  • 黎岸獨凉

    黎岸獨凉

    我们生活在平行线上,可是平行线也会有交叉的时候。情人最终沦为朋友,朋友不会有分不开的理由。谁会相信这是真的;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我们的再次相遇,可惜相遇来的让我措手不及。
  • 流年席卷尘埃

    流年席卷尘埃

    纱小米从一开始就知道不能爱上那男人,但她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最终还是爱上了他,可他却是如此的残忍……
  • 侠,非道也

    侠,非道也

    不修绝情仙,愿为盖世侠。以仙为始,以侠为终这是一个仙与侠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武侠故事“这世间总会有我看不透的眼睛,读不懂的人。”“我并不喜欢用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他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这个世间最为叵测的是人心了。”“我虽然会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他人,但我却从不会拒绝来自他人的善意,这很矛盾吗?”侠不是道吗?不,侠也是道,是替天行道。或许除恶也同样会遭受所谓的“报应”,但我并不在乎。
  • 六界苍穹录

    六界苍穹录

    人挡杀人!神挡杀神!唯我独尊!一统六界!
  • 校花养成:接招吧,会长大人!

    校花养成:接招吧,会长大人!

    【平民校花VS四大校草】与学生会长死磕到底。开学第一天,她踹了他的车,他撞坏了她的行李。开学典礼上,她因为自己被他粉丝羞辱找他算账,一怒之下打了他一巴掌。至此,她便成为了全校女生的公敌。却不知道,三天后她竟然和他同住一个屋檐下,完了,这下子死定了,为了捍卫自身,花语柔决定打死不从。【读者群:120424887进群请说暗号:柔儿。秒批。】传闻,娶花语柔者得花家,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