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媒体,相对国际报道而言,广义的本土新闻还包括全国性新闻。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要略自然直接同本省市的改革、发展有关,而其他省市的信息对本地的发展也不无推动、启发、警示、借鉴作用。因此,地方媒体对全国性新闻也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作更具针对性的本土化筛选、处理与报道。
作为地方媒体,不能仅仅被动地使用他人提供的全国性新闻,还应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要略的宏观背景出发,发掘、生产具有全国意义的本土新闻或具有本土特色的全国性新闻。除自己使用,还可供中央媒体及其他省市媒体使用,从而丰富国内新闻的信息源,使媒体能够全景式地报道全国各地的动态与信息。
新闻报道既追求本土化,又追求国际化,二者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我们追求的本土化应当是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特色、反映并置于国际化大背景下的本土化,而非偏居一隅、隔绝于世、落后于时代的本土化;我们追求的国际化,应当是反映本土利益与需求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视野与背景及本土化的特色与根基,应当是当代媒体追求和把握本土新闻与国际新闻共生共荣、相辅相映的一种境界。
(三)关于新闻的生产取向问题
这里主要谈谈如何摆好新闻的自然生产与新闻策划的关系问题。
相对报纸、通讯社而言,广播电视是“后生媒体”,我国人民广播诞生之初就是通讯社的口播部。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相当一个时期主要采用通讯社和报纸的稿子,很少有自己的信息源。在新闻的生产链及报道链中,广播电视基本处于末端,属于“用户”,报什么、播什么大都靠他人之米为炊。
上世纪80年代,广播电视提出要“自己走路”,一方面强化了驻内、驻外记者的力量,另一方面强调要发挥广播电视的特点。但是,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不仅仍有较明显的印刷媒体的痕迹,而且在新闻生产的组织、策划上仍未脱离浅层次的自然生产状态。
应该说,这种自然、半自然生产方式到了90年代得到了明显改变。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及其他一些台各个时段、各种内容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群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各类新闻性专栏的问世和成功,莫不是广播电视加强了新闻策划力度和水平的直接成果。而广播电视新闻呈现出的新风貌、新水平,不仅显示了新闻策划在新闻生产中的必要性、功效和魅力,而且为新闻生产策划创造和积累了经验。
新闻不能杜撰,但新闻生产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策划的。新闻策划是成功的新闻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便是上级部门下达的属于“规定动作”的宣传任务,也有个策划问题;至于“自选动作”,其成功与失败,更是与策划的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不能苛求新闻报道天天出精品,但精品报道、精品栏目必定是以精到的策划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成功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新闻生产的策划投入是同新闻生产的产出质量成正比的。
策划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策划,比如新闻频道、新闻频率的总体设计,即频道、频率的节目、栏目架构定位,新闻资源配置定位,节目、栏目性格、风格定位及受众定位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策划,如对某一特定节日、特定事件、特定主题的报道的数量、规模、切入口,报道的手法、手段及形式的策划等。
总之,在新闻竞争愈演愈烈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新闻策划的意识、机制、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各媒体新闻报道水平的另一个标志点、角力点。
(四)关于节目架构取向问题
1.如何把握一般性新闻节目与品牌节目的关系问题
在内容为王、信息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时代,追求特色、个性乃至不可模仿性、攀缘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已经成为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立足和取胜的关键。
消息性新闻节目提供一日三餐“家常饭”,自不可少;而个性栏目、重点栏目、品牌栏目则提供特色“大餐”,随着人们新闻胃口的提高,同样更不可少。即便是作为一日三餐的消息类节目也有内容、风格的高超与平庸之分、之争,也要追求形成特色与品牌。
总之,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和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势下,光靠数量是不行的。没有个性栏目、品牌栏目的支撑,你的数量再多,也很难赢得受众。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有影响的新闻栏目的品牌效应不亚于它的台这块大牌子。现在认栏目牌子而不计台的牌子已成为受众取向的一种定势。因此现在各台新闻节目强弱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它有没有品牌栏目、有什么样的品牌栏目及有多少品牌栏目。
2.如何把握消息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关系
消息性报道告诉人们“其然”,深度报道告诉人们“所以然”,彼此不能替代。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国家与世界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知其然”,还希望了解“所以然”。在受众从媒体中了解一般性信息已不困难的情况下,谁能及时提供背景报道,谁就赢得了市场。在信息渠道多元化、传播技术现代化的今天,在媒体对信息可以做到同步传播的情况下,媒体的时效性竞争和新闻的独家占有已难有太多优势,于是一些媒体一方面拼时效,同时转而用更大的力量拼深度报道。在当今的新闻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快”是法宝,“人快我深,以深取胜”也是法宝。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球似乎越来越小,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关联与碰撞越来越显见;与此同时,地球的转速和变速也在加快,而且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就我国而言,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也处在急速变化发展之中。国内、国际这种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文化等全方位的近乎加速度式的发展、变化,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资讯话题。相比较而言,广播电视对现实的敏感度、迅速反应力、回应力、解读阐发力和引导力常常显得薄弱与滞后。
总之,开设各种类型、各种内容的新闻性专题,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天宽地阔,大有挥洒的空间。现在,光是中央台《新闻调查》节目就有主题类、舆情类、事件类、内幕类等多种调查形式。除了调查类节目,还可以开办评论类、舆论监督类、谈话类、纪实类专题节目。
各台之间在开设新闻性栏目上相互借鉴是必要的,但更要解放思想,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原创性的新的节目样式,尽量减少模仿与克隆。在创新方面我们要记住雨果的这样一句话:“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即便是已有的节目样式,如评论类、谈话类节目也大有进一步发育的必要和天地。评论是将新闻报道深化的一种形式。人们为一个节目、一篇报道所震撼,主要在于报道的事实所蕴含、所反映的某种思想与倾向。而评论性节目恰恰可以把这种思想与倾向加以阐释和升华,从而起到一般报道难以达到的另一种境界。《新闻出版报》刊登耿业同志的一篇文章说,现在报纸的评论普遍存在弱化现象。他的看法是:“一份看不到言论的报纸,不能算一份功能健全的报纸;一份很少有言论的报纸,不能算一份有思想、有深度的报纸;一份报纸如果不能对言论弱化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走向平庸。”他讲的是报纸,其实广播电视亦然。特别是广播电视中的谈话式评论节目,因为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画面、交流(包括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群体性交流,也包括跨空间交流)、交锋、即时感、现场感、参与感、真实感等广播电视特点,从而使广播电视谈话类、评论类节目往往要比平面媒体的“笔谈”类、我写你读的单向交流类评论生动得多。各台可以围绕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人物、家庭、事业等方方面面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知识、新思考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谈话类节目。这是广播电视的一大优势。对这一优势,我们运用、张扬得远远不够。
一个成熟的电台、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应当是多维、多层次、立体的,即以大信息量、高时效、高涵盖面的消息性新闻节目为基础,以各类新闻性专题节目为塔身,形成一个金字塔,使新闻类节目具有更强的信息性、启示性、思辨性、建设性和厚重感。
总之,着力发展新闻性专题,加强深度报道,以求既能及时提供平面性的信息,又能及时、充分地提供立体性的深度报道,使之成为平衡运转的两个轮子,不仅是媒体的功力、竞争力之所在,也是成熟的现代媒体应有的报道常态和追求的目标。
(五)关于新闻的写作取向问题
新闻报道工作就是反映世界的工作,它应该是客观世界的一面镜子。处在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中的中国以及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和广阔的天地。但我们的新闻报道却常常与客观现实有个明显的落差,远不及现实来得精彩、生动,来得凝重和更富震撼力。
这些年我们的新闻确实报道了无数应当报道的人和事,但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对新闻工作来说,报了什么固然重要,怎么报的更为重要。我们不能满足于该报的我报了,而应该进一步审视报道的效果如何,否则就是陷入了简单的题材决定论和应付式的报道任务论。
1.多样性的世界需要个性化的报道
世界是充满个性和多样性的世界。正如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和事。但充满个性色彩的人和事却常常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被变型为格式化、模式化、套路化、八股体而非本色的、个性化的报道。某类新闻作品几十年如一日,像流水线产品一样,总是一副面孔、一副腔调。
一本老年杂志刊登一首新民谣,名曰“套话一瞥”。其中写道: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会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掌声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果没有不显著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这是老百姓给我们的模式化新闻画的一幅肖像画。
《求是》杂志2002年第9期刊登的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关于“总结”的总结》一文指出,有些总结“空洞无物,似雾里看花,认识拔得很高,却是无的放矢。通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话、大话、空话”。这种情况,在新闻报道中也是存在的。
要改进新闻报道,必须摒弃某些惯性和模式,从语言、角度、形式等方面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讲究色彩和丰富性;如果要求再高一些,新闻报道还应追求一种文学美,诸如意境、气韵、隽永、优雅、辛辣与幽默;有些新闻可以借用散文、杂文、檄文等笔法,力求使新闻、报道不仅成为“新闻作品”,而且成为具有文学美感的“精品”乃至“珍品”。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写的《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广播稿、新闻稿文采飞扬、大气磅礴,就是极具历史凝重感和文学美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