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600000003

第3章 作者介绍(1)

胡智锋: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是新闻传播及广播电视领域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级名刊《现代传播》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工作多年,为推动中国影视教育与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中国电视美学、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开创者之一,以《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近20部学术著作和200余篇学术论文,在影视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提出的中国电视应走“本土化”道路,以及“三品”、“五时”、“五种新观念”等观点在中国电视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电视策划人之一,参与了大量知名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其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曾庆瑞:193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传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同年7月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参与创办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电视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完整体系,开启了电视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特殊贡献教授”。校内历任广播电视文学系副主任、主任,电视剧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前,教学与科研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鲁迅评传》《徐志摩与陆小曼》《文学“台独”面面观》《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等十余种,又主编或合作主编图书多种。著述成果和赵遐秋的相关成果合编为《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18卷。1993年后,教学与科研主攻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被誉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开创者。先后在30余种报刊上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近400篇。出版有《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我的电视剧观》《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电视剧原理》《本质论》《文本论》《创作论》《接受论》《发展论》《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中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影视传媒学科体系,并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影视学博士生导师。

曾发表专著、论文约25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约16部、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约18种39部,约1189万字。主要著作:《夏衍传》《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艺苑咀华》《艺苑论谭》《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爱的牺牲》《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窃火者之歌——夏衍九章》等。一直致力于影视戏剧新学科建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研究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曾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师奖,宝钢教育奖,北京十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一、二届中国优秀话剧文学理论专著奖,中国教育图书优秀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等。1992年获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所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与高校委员会主任等。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编辑1992年开始,先后担任央视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青年部主任、社教节目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作为纪录片导演,曾制作过大量系列片和单本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解放》《胜利》;单本纪录片《闯江湖》和《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等。这些创作获得过较多的国际国内等重大奖项。2002年度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出版专著有:《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等。

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推崇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出生。知天命已有三年,三十年来有三句话总在心里掂量,也曾与人交流:思想要经营;知识需颠覆;理论应重构。不然,做思想要被思想束缚;搞理论会被理论迷惑;学知识不懂知识的用途。

一辈子最值得默记的两个字是“变化”,因为世界上永远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思想不变会腐,知识不变会死,理论不变会僵。时间变了,时代变了,不变的永远是变化本身。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电视片编导的智能构成》《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电视艺术的观念》《电视艺术美学》《电视传播的哲学》等,论文三十余篇。影视、出版获奖:国家级三部,省部级五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三项。制作影视作品百余部。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的重大创作的策划。

2004年来南京创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亲历传媒应用型教育的摸索和探究,主持传媒应用型教材的定位、策划和编写,共三十余部。并主持完成了传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案。五年来,南广学院从一片荒地到今天的高楼林立,在校学生11000人,十二个系,两个教学部,为中国的传媒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经验。

高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已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现年七十一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我本是文学出身,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才阴差阳错的搞上了电视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我这一辈子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教书。教书自然要上讲台,上讲台总要做准备,做准备就要写字,写来写去就写出300万字的十卷本《高鑫文存》。论文《超级女声:电视本体理念的思考》就是其中一篇。最初发表于《现代传播》2005年第四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居然会对小青年喜欢的选秀节目感兴趣,足见其节目本身的影响之大。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影视艺术与传播。

社会兼职有: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等。

个人专著包括《电影的读解》《与电影共舞》《记述与呈现》《电视编导概论》等七部,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影视写作教程》两部,参编《影视艺术教程》等六部。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两百多篇。除了学术研究,业余从事文艺创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传播学专业(国际传播方向)。论文《媒介改变艺术》2008年获第十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理论类二等奖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二等奖。

施旭升: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198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1989年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师从学术大师董健教授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学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执教至今;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计划及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独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台湾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

迄今出版著作《艺术之维》《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戏剧艺术原理》,主编了《中外艺术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等多部,发表论(译)文70余篇;曾获南京大学光华奖(1996)、台湾中流文教奖(1997)北京广播学院科研二等奖(1999)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优秀成果奖、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类)一等奖(2003)等。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兼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评委等职。学术兼职有: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等。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美学的延展》《审美之思》《神思:艺术的精灵》《诗学与美学的感悟》《辽金诗史》《禅与唐宋诗学》等十余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193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东白马村。1956年元旦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84年7月成为预备党员,第二年转正。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月14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到,成为播音员。1963年3月转为编辑。8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播音教师至今。

1984年9月开始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并开始招收硕士生。1988年1月周华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及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及全国性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评委。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讲学。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戏剧戏曲学书系”,著有《中国戏剧史新论》《中国戏剧史论考》《京都古戏楼》《古傩寻踪》《广播·电视·戏曲》《〈浣纱记〉评注》《杨家将演义》(校注)等。论文百余篇。为中央电视台撰写《神净钟馗》《美的化身——梅兰芳》《苍松独秀——周信芳》《三秦之声》《姑苏行》《菊苑百年情》等40余部电视戏曲专题片,主编《中国戏曲广播文萃》及广播文艺节目“中外经典戏剧故事”300余则。论文《广场戏曲——剧场戏曲——影视戏曲》《戏曲与载体》《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等与广播电视文艺领域相关。

李立: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审,编辑出版学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任教。1986年始任学报编辑。

钟情于文字工作,难舍弃纸媒阅读。23年编辑实践的感悟——“编辑是天下最好的职业”,“期刊是传播中最具创造力的媒体”。

30年中著述不多,基本为有感而发。著有论文集《影视艺术批评与鉴赏》。论文《“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论文《对影视批评的批评》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论期刊编辑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获北京市高教研究会“优秀编辑学论文奖”。晋升为教授。1996年9月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逾两年卸职。1999年招收博士生至今。

1983年8月出版《朗读学》,获全国首届高校优秀教材奖。1985年10月出版《播音创作基础》,被多所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2006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990年出版《论播音艺术》。1994年2月出版《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以及本人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此后,又出版了《朗读美学》《诗歌朗诵》《语言传播文论》《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文集——播音主持艺术论》,主编《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广播电视语言和谐论》等。

同类推荐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倾城皇妃不争宠

    倾城皇妃不争宠

    我………就这么穿越了!!清水烈酒,我只取一瓢。佳丽三千,我只爱你一人。“朕为了你大可不要这江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红颜祸水??“我从未对你动过心!”倾城倾国的皇后,竟如此绝情!除了你我一无所有
  • 愿得你心不分离

    愿得你心不分离

    青梅竹马的他?高冷腹黑的他?还是乐观阳光的他?选择恐惧症的她会怎样选择呢?“你好,我叫苏心离”苏心离.....心离.....愿得一人心,白手不分离?
  • 不良药仙

    不良药仙

    月黑风高夜,陆咖失眠感慨道:“传说炼丹师被称为最赚钱的行业,为毛我九品大丹师还是一贫如洗背负巨额债务,到底要怎么办才能还完那些灵石,该死的家伙,又逼我还债。”史上最穷炼丹师,值得你贴身收藏。
  • 帝君无耻:强宠腹黑小毒后

    帝君无耻:强宠腹黑小毒后

    她是玩毒的祖宗,看似温良实则腹黑他是天生的王者,惊才绝艳狠辣无情卖萌=3=“麻麻,什么叫宫斗呀?”“就是,跟一群寂寞难耐饥渴难止如狼似虎的女人们勾心斗角死去活来直到把这些不安分的女人一个个踩在脚下压在身下全都整垮!”悬疑=_=两年前皇后因通/奸罪而被废弃出宫,两年后她劈开时间的裂缝穿越而来,带着身份不明的半路儿子与重重疑惑强势回宫,却发现事实远非她所听到的那样……到底是谁想害她谁要护她,谁在暗处操控了这一场阴谋诡计,谁又要挑起这一场横尸遍野的杀伐?【一句话总结】这其实就是一个拥有毒化异能的毒舌女穿越之后辛酸血泪洒一地的忠犬帝君腹黑儿子养成史!
  • 次元见闻录

    次元见闻录

    如果圣光无法净化敌人的心灵那么就用弱水把他洗干净,用冰刀切成肉块,用乌木竹签穿起来,架在息土做的支架上然后用烈火炙烤,以天雷调味,用罡风助燃,让魔雾为烟。魔法高校烧烤日常盛大拉开帷幕。(PS:拒绝无良少年、套路、变态杀人魔乱入,当然,拒绝不了的时候,鸣棋一般会用烧烤的方式解决他们。)
  • 失落的寻找之旅

    失落的寻找之旅

    林文为了拯救因为一场阴谋计划灵魂化为无数碎片流落到无尽次元的青梅竹马,毅然踏上了永无止境的寻找之旅。
  • 等待睡醒的睡美人

    等待睡醒的睡美人

    不就是不小心打扰到他休息了吗?他有必要一直跟着自己吗?她对他发怒,却因为自己的娃娃音,完全没有什么震慑力,反而让他对她更加好奇了,他吓她,这一吓不要紧,她眼睛一闭,晕了···我的天,不是吧!怎么突然晕了啊?赶紧送她去医务室,才知道她晕倒就像家常便饭,也没有搞错,她居然有选择性逃避症,还很严重···喜欢和他一起窝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好,只是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晒太阳,喜欢靠在窗边涂指甲油,更喜欢他走过来,蹲在我身边,帮我仔细的涂,阳光洒在他身上,有淡淡的金色光圈,美得让人想流泪···可是他要走了我想逃避只要闭上眼我就可以逃避,但是不可以啊,我答应过他,不可以再逃避了,在他离开的日子我要好好的···
  • Mudfog and Other Sketches

    Mudfog and Other Sketch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良世子:极品师徒

    无良世子:极品师徒

    脾气好就被嫡母庶姐压榨,被世俗嘲笑,唯一一次相亲的机会也......“喂,跟小爷合作,小爷教你如何找男人。怎样?”他说......“喂,小爷警告你绝对不要喜欢上小爷,不然.....”还没等他说完某个白痴就不迭地点头答应啦“......”有必要那么快的回答吗,好歹应该拒绝一下啊真是太伤他心啦。。。。。。。。。。事后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调教的小白痴跑到别人嘴里,他却不爽了,郁闷了,后悔了当再次相遇却是。。。。凝言第一次写小说,求支持,不好的话......大家见谅哈
  • 武侠之蜀山传奇

    武侠之蜀山传奇

    21世纪高材生不幸穿越到未知世界,经过一番打听之后,才知道自己穿越到了金庸武侠世界中,经历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然后来到诛仙世界,最后来到古剑奇谭的世界中,李子苏一手创建蜀山派,看李子苏如何在武侠世界中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