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8700000053

第53章 品牌与策略(9)

第三,执行到位,管理创新。

一个特色栏目的整体战略最终要靠一流的执行来实现。“真人秀”节目的首创不是《超级女声》,但是《超级女声》却获得了成功。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关键的一条在于:优秀的电视制作队伍和策划营销配合默契、互相推进。克顿顾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涛评价说:“《超级女声》可以理解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面对正确的受众,运用正确的手段,在一个正确的平台上进行了一个创新的重点战略行动。因此,特色栏目的建设,最终成功与否,执行力是关键。”

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繁荣、衰退的生命周期,特色栏目要实现生命周期的延展,科学的管理机制十分重要,要在节目人员、分配制度等多个方面探索出新。诸如节目优劣考评制度,通过阶段性的栏目内部评估,形成级差以促进内部竞争,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和水平。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培训热心观众成为新闻“线人”、通讯员,使他们加入到新闻采集队伍中,完成了新闻源的社会化,打破了旧有的封闭的新闻制作流程,不啻为一种创新;针对社会需求、市场存在的空隙,《南京零距离》发挥媒体的沟通搭桥功能,甚至直接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例如,《南京零距离》组织培训有一定厨艺的下岗职工,并直接输送到急需厨师的餐饮业,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频道发展中如何打造特色栏目,以上所谈的几点还停留在静态的分析层面。现代传媒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电视栏目没有特色显然是无法生存的,但仅有特色还远远不够,在节目过剩的时代,受众首选的标准就是偏好和忠诚度,即品牌。特色栏目建设的目标是要凝聚自己的独特性、稀缺性、优质性甚至不可替代性,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品牌。电视栏目的品牌是借助大众传播手段构建的,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受众日常接触多、关注度高,因此一两次节目的落差,就可能导致品牌的贬值,业界建设特色栏目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特色栏目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把品牌的构建和维护具体落实到一系列制度、策略中,这是频道发展中特色栏目建设的另一重要议题。因为,只有成为品牌栏目,才能提升其有形和无形资产,才能使频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与顾亚奇合作,发表于《新闻战线》2006年第11期)

三“品”《新闻调查》

相对于中国电视短短47年的历史来说,已经走过9年的《新闻调查》称得上“经历了风雨,见证过彩虹”。对于这个寄托着电视人诸多梦想的栏目,学界从来没有转移过他们关注的目光,剖析和读解栏目的文章汗牛充栋,一路相随。因此,对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电视栏目品头论足,不仅需要勇气,更意味一种挑战。然而,创办之初就立志成为“中国《60分钟》”的《新闻调查》,在走过9年之际,究竟是朝气蓬勃、雄心未已,还是英雄迟暮、廉颇已老?这样的话题诱惑着关注它的电视学人,抛却可能贻笑大方的惶恐,去表达自己的理解。笔者固执地认为,中国电视的希望和力量,正是源自这些远离喧哗、保持理性和深度的电视栏目,它们理所当然地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一“品”读文本:宣传品、作品、商品

文本(Text),就电视而言就是最终呈现的影像。《新闻调查》从诞生起就以独立栏目为载体,因此它的每一期节目必然有着相同的规范,比如固定的播出时间、长度、包装等,但在普遍遵循的范式之外,我们更应该从表层深入肌理,去寻找文本内容的共同特征,就像同一棵树上无数相似的叶子,它们共同的色彩、脉络、主调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让《新闻调查》这棵长青之树经历风雨焕发光华?我们不妨从分析中国电视内容生存的沿革入手。

笔者曾经非常形象地用“宣传品、作品和产品”来描述中国电视40多年的内容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电视内容以党和政府主流价值的宣传以及公众教育为主要功能,呈现出典型的“宣传品”特征;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电视传媒从业者的个人职业化诉求和专业化追求得到普遍重视,他们把洋溢着个体创作的电视节目看做自己的“作品”;9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观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电视内容较前有了鲜明的“产品”或者“商品”色彩。

如今,身处转型期的中国电视显然同时交错杂合着“宣传品、作品、商品”的三种属性。就《新闻调查》而言,首先,舆论引导的“宣传”,尽管或隐或显,却不可也不应当回避和逃避;其次,追求栏目鲜明个性的理想又让这群有着“纪实”情结的电视人执著于影像表达的精致、精彩、精到。再者,巨大的播出压力、步步紧逼的收视统计,又必须依赖于“流水线”式“生产”方式去保障。在客观的媒介现实面前,《新闻调查》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可能三者并重,就必须有所倾斜和侧重,究竟何去何从?

如果明显地倾向于“宣传品”,步步跟进国家大政方针或者主打舆论监督的旗帜,《新闻调查》就成了《焦点访谈》的加长版,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如果过分地追求“作品”色彩,陷入声画的唯美追求甚至纪录者的自恋,将愧对“新闻”二字,经不起观众的考验,更何况每周一期的播出任务从客观上就已限制了精雕细琢的空间;如果过于强调“产品”甚至“商品”属性,唯市场是图,则栏目的选题、视角、深度都可能受到影响而发生偏移,甚至滑入媚俗的边缘,成为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警告的“娱讯”——“在商品逻辑严重侵蚀条件下,(电视)文化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的‘内爆’,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以至于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ment,明眼人一望而知,这个词是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它预示了电视在收视率诱导下的发展趋向:娱讯。”

在可能顾此失彼的艰难选择中,《新闻调查》很好地权衡和处理了三者的关系:淡化“宣传”的政治色彩,遵循“产品”的生产规律而不受制于此,把个性化、创造性、独特性的“作品”追求作为节目主要的目标,即在导向正确、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在极力开掘新闻深度的同时,用创作的态度理直气壮地强调“作品”的可视性和感染力。这种独特的制作理念一经明确就始终不渝地贯彻在《新闻调查》鲜活的电视实践中,渗透在每一期节目中。鲜明的“作品”表征,是《新闻调查》区别于其他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名片。当然,这种具备较高水准的“作品”追求有着较高的门槛和“技术含量”,它要求《新闻调查》的创作者既要有新闻敏感,又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事实上,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作品”追求,使《新闻调查》逃脱了被恶意克隆、模仿的厄运。当神州大地满眼可及的《焦点访谈》类节目“山花烂漫”时,默默坚守“作品”理念的《新闻调查》独“在丛中笑”,确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意味。

“作品”的本质要求是原创性,因此尽管每一档节目有共同的“产品”规范,但是《新闻调查》的单个节目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生命力,这注定创作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们说《新闻调查》的文本本质上是“作品”属性的,它在深入调查、开掘新闻深度之时,还自觉地承担起了探索影像表达更多可能性的责任。每一期节目的“作品”色彩就像片片摇曳多姿的树叶,共同成就了《新闻调查》稳健、大气、厚重的荧屏景观。

二“品”话历程:品格、品质、品牌

从诞生之日起即以“质疑”作为生存方式的《新闻调查》,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发展的质疑,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深入的思考,使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步步明晰。从开播之时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到如今的“探寻事实真相”,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新闻调查》曾经有过的波折和思考。笔者以为,以“作品”作为自身追求的《新闻调查》,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迈过了三个重要的台阶:品格→品质→品牌。

1.品格:纪实和深度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品格”是“道德准则和严肃目的的合成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品格”的解释浅显通俗,指“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两厢结合,我们可以把“品格”理解为内在品质在外部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具体到电视栏目而言,就是较为稳定的栏目形态、定位、风格等,是给观众的最为深刻的“符号”印象。

在筹备及早期运作的几年,《新闻调查》的工作重心就是塑造独特的“品格”,将自己和《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区分开来。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确立了这样的定位,“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事件中应有悬念和冲突,情节应当跌宕起伏”。在后来的实践中,《新闻调查》又概括出被业界奉为圭臬的“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的叙述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述《新闻调查》第一阶段的成果——“品格”呢?反复揣摩当时的宣传语“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正在发生”,就是强调用过程说话,表明它的“纪实”风格;“新闻背后”则点明了“深度”报道的特点。

因此,在2000年前,《新闻调查》的现实努力直接指向围绕“纪实”、“深度”展开的“品格”塑造,它通过充分的电视实践不断强化观众对其“新闻纪录片”特征的认同直至认可。事实上,第一期《宏志班》就以浓烈的纪录片的形貌特征,与别的节目拉开距离,让观众眼前一亮。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新闻调查》又在1998年提出“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的口号,通过多种节目形态,比如舆情类、历史揭秘类、心理类型等节目,不断强化自身纪实和深度的“品格”认知。为了塑造“品格”,孜孜不倦的创作者以精良的后期制作,深入的现场采访,借助细节、情节、悬念等等,制作了一批令观众难忘的优秀作品,如《大官村里选村官》、《从市长到囚犯》等等。

2.品质:质疑和调查

品格的成功塑造,造就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使观众熟知了《新闻调查》的符号特征。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制作者,开始向第二阶段迈进,他们开始追问自己:《新闻调查》的个性是什么?换句话说,《新闻调查》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解决了技术、技巧层面的“品格”问题之后,获得初步成功的《新闻调查》,只有挖掘出栏目的支撑理念和核心精神,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经过长久思考,不断提炼、提纯,最后浓缩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探寻事实真相”。

“探寻事实真相”的提出,意味着“调查”理念上升到自觉状态。为了探寻“被权利、被利益、被道德观念和偏见、被集体意识、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的各种“真相”,《新闻调查》明确了“质疑”的追问方式,真正回归到“调查”的路上。由于定位明晰、选题明确,《新闻调查》再次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战果,比如《南丹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等,《新闻调查》的“质地”越来越纯粹,公信力迅速提升,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随之,2003年4月《新闻调查》明确提出将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发展的终极目标,力争做到“在真相被遮蔽的地方就有新闻调查”,由此《阿文的噩梦》、《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西安体彩风波》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在历经7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新闻调查》终于磨砺出自己的品质:以质疑为生存方式,以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3.品牌:构建与维护

现代传媒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在节目过剩时期,受众首选的标准就是偏好和忠诚度,即品牌。品格塑造、品质确立,使《新闻调查》在中国电视阵营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在做好内容生产的同时,《新闻调查》还面临着如何树立强势品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问题。要真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培育相对忠诚和固定的受众,《新闻调查》必须把品牌的构建和维护具体落实到一系列制度、策略中。对于《新闻调查》来说,这一切刚刚开始:

——2002年8月28日,《新闻调查》所在的央视新闻评论部率先在电视传媒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新闻调查》以此为契机确立了节目标准化生产的制作流程。

——2003年起,首次引入电视资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由原来的编导负责制改成了主持人中心制,开始包装主持人,代言栏目的品牌形象。

——2003年起,逐渐形成了从单期节目到栏目和重大活动等一套节目营销的理念和体系,例如,和多家平面媒体及网络合作、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每年把优秀节目结集出版等等,使节目尽可能增值。同时大规模开展媒介行动,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举行栏目发展高级论坛,与大学生、教师以及媒介专家交流,吸取经验,扩大影响。

同类推荐
  • 千古谚语大观

    千古谚语大观

    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富于高明的语言表达技巧。笔者个人认为谚语的妙处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藏谋略于只言,指迷津于片语,以微言见大义,以前车为后鉴。
  •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本书描述了一位农村教育者眼中、手中、心中的中国农村教育,是一部真实的农村教育人的人生写真。
  •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读懂心理学,做他人的读心高手,做自己的心理理疗师,掌握经济学,你会在财富的每一角落遇见亚当·斯密,知晓博弈论,你将拥有行走江湖的处世王牌,了解国学,你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热门推荐
  • 神医将女

    神医将女

    空有美貌的十八线小艺人一朝穿越成亡国将军府的嫡长女,本以为到了古代可以斗智斗勇,结果穿成了七个月大的婴儿身(╯‵□′)╯︵┻━┻还能不能愉快的穿越了?其实这是一个官家软妹一步步成为女帝的成长史。主角:唐月涵
  • 爱你,即使在太平洋底

    爱你,即使在太平洋底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块伤疤,伤疤的大小不同,给予自己主人的伤痛程度也不相同,一个叫水水的女孩,一个讨厌高度的女孩,她的伤疤为她带来的伤痛,她从未去估计过那疼痛的程度有多深,她只是愿意顺从上帝,顺其自然的生活。当她在生命中遇见了那个她认为时上帝为她安排的与她偶然相遇的男人,她的命运终于转变......一个讲述,海豚与雄鹰的爱情故事......
  • 前世契约今生还

    前世契约今生还

    希望大家喜欢!我,遭遇种种古怪之事,还做了古怪的梦,谁能告诉我那是梦还是前世的回忆~爆笑N男+N女的宿舍不会平静~~极力推荐:小女子穿越奇遇记:我是宫主[雪]穿越时空:魔力RAINBOW[冰]敬请期待:我是丑女:请爱神出山[冰]
  • 契约77天:霸道老公靠边站

    契约77天:霸道老公靠边站

    一夜缠绵,她和他从此有了交集。“这是离婚证书,我们的契约到此为止。”77天后,他扔给了她一张她早就签过名的离婚证书。她不爱他的时候,他偏偏要靠近她,当她爱上他,怀了他的孩子之后,他却狠心抛弃了她。“嫁给你?好,先试用77天。”重新归来的她望着他勾唇而笑。有时候伤害并不是因为不爱,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还不懂爱。
  • 军旅诡异实录

    军旅诡异实录

    说起光怪陆离之事,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能翻箱底似的唠上几桩,再遇到嘴皮子溜点的,便能说得惊天动地。可迷信终归是迷信,当今社会,科学解释一切,这都是时势使然。笔者也是长在红旗下,一个正儿八经,崇尚科学的本分人。但中华上下五千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太多。笔者也来讲讲早些年的离奇遭遇:
  • 绝世重生:腹黑四公主

    绝世重生:腹黑四公主

    这是一个欢脱的故事,非小白。女主扮猪吃老虎,装傻充愣整得人不要不要滴。前世有人害得她死得不明不白,重生后看她怎么报复回去!今生有人想欺负她在意保护的人,那她就先发制人,玩死那些人!咦?那边那姑娘长得怎么那么妖孽?“姑娘,来,给小爷香一个!”啥?不是姑娘?是个男人?!靠之,你没事男扮什么女装啊!唉,这不,一不小心就招惹了这么一朵妖孽的桃花,四年后那朵桃花跑来要和她联姻,还是抱着其他目的来的?好吧,不管抱着什么目的,反正她也有目的不是?而且他们目的的对象都针对某某人,那就合作好了!可是为什么嫁了人,她反倒招惹了更多桃花?哎呦喂不好了王爷,快把你家媳妇看牢不要跑了!!!
  • 女配系统代替任务

    女配系统代替任务

    #论系统有没有良心#苏烟是名系统评测员。系统公司新出来来三套系统:‘姻缘’‘宿命’与‘作死’。身为压轴的‘作死’的宿主,苏烟只能呵呵哒。姻缘:为人拉郎配。宿命:寻找为主角天命。作死:为自己寻找死法。呵呵哒!她有权认为公司跟她有仇。——注:本文1vs1,所以界面男主都是一个人。本文苏金雷,慎入。
  • 寻乌

    寻乌

    我是一个普通学生,因为溺水失去意识,生死不明,在混沌中被一个自称寻乌者的人要求寻找几样东西,他答应我,等我找到了那几样东西,就让我恢复原来的生活。
  • TFboys我恨你:王源王俊凯易烊千玺与我

    TFboys我恨你:王源王俊凯易烊千玺与我

    一个很渣的故事,一个很渣的人,一个很渣的思想,构成了一个连作文写不到800字的小学生都可以品头论足的悲剧
  • 我的野蛮家教

    我的野蛮家教

    [花雨授权]这家伙有神经病!明明是美少年一个,居然最爱摔桌子砸缸。她变笨都是他吓的,他要负责!偏偏她还不知死活地向他告白,惨遭拒绝三次仍再接再厉、奋起不止。终于等到她灰心丧气、决定放弃,他却又赖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