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当中,史铁生是一个意外,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深刻存在。记得一位朋友说过,我辈还在和人对话,铁生早已经在和神对话。就好比在天下滔滔的名利场上,忽然有人吟诵“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声音干净,纯粹,悠远,神奇,犹如天籁。史铁生的意义不在于说明了什么,丰富了什么,而在于强烈地对比和衬托出了什么。史铁生对世界采取的态度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如果,我非要拿着加法去推演减法的算式,岂不是大错而特错?又更何况,我的怀疑不止是对《病隙随笔》而发的,我对所有类似的形而上论证的“文学”,都有同样的疑问。如果对上帝有话说,就该直接去看《圣经》。如果对佛祖有话说,就该直接去读佛经。如果对哲学有话说,就该直接去读哲学著作。就像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替代物一样,文学也不应该成为宗教和哲学的替代物。许多人都在赞美史铁生的宗教情怀,可我更想看到的是这情怀之外的文学。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只有一个,所以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就成为作家存在的前提,没有这个不同就没有必要再写。宗教情怀是一种共同的标准,它不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写出好文学。就好比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好信仰,可那同样不能保证你能写出好文学。存在这样的顾虑,我一直没有和铁生谈出自己对《病隙随笔》的疑问,而且一存就是四年。
今年春节前夕,在轮椅和透析之间不停往返的史铁生,居然奇迹般地又拿出一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在书的扉页上,铁生还是郑重其事地写下:李锐、蒋韵批评。于是,今年的春节长假,就变成了我细读和体验“丁一之旅”的日子。撇开别的一切不谈,这30万字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它告诉我们,史铁生不仅仅是往返于轮椅和透析之间,在轮椅和透析之外,史铁生有一条生龙活虎、出神入化、恣意汪洋的生命,我惊喜地发现,史铁生终于摆脱了以往那种从肉身出发的困顿的苦行,终于冲出了那个平面的自我论证,他甚至终于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书写所建立的文学边界,完成了一次出神入化的自由的飞翔。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就是因为史铁生创造出了一个超乎生死,超乎肉身,超乎时间和空间,超乎主体、客体,可以在精神和现实之间任意飞翔的自由的行魂。这个自由的行魂可以在丁一一带,可以在史铁生一带,可以和丁一或者史铁生的肉身合为一体,也可以和丁一和史铁生争吵、对话,可以随着丁一的一切欲望亦步亦趋,也可以转身而去反观世界,留下“那厮”自作自受。行魂伴随丁一上天入地、欲死欲仙,寻找理想中的夏娃,寻找自己生命最后的皈依。因为这是一场回顾一生的真实叙述,所以你可以看见史铁生自己的种种往事来到笔下。因为这是一场虚拟的精神之旅,所以你可以看到灵魂随着肉身翻云覆雨上天入地。因为这是一场对于文学边界的颠覆,所以你又可以看见史铁生以往的文学书写和文学成果,以素材和原料的形态纷纷来到笔下被再次书写。这个自由的行魂在真实和虚拟之间,在回忆和想象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肉身和精神之间,自由地穿行,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的最为奇特的文本。
因为有了这个自由的行魂,史铁生的叙述不再是一场平面的自我论证。这个行魂既是参与者、当事人,也是旁观者、局外人。既是万千欲望的肉身又是灵魂拷问的见证人,既是放纵又是压抑,既是煎熬和苦行,又是宽容和悲悯,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最后的终结。这个自由的行魂,不仅让史铁生笔下生花获得了叙述的自由;也更让史铁生的叙述文本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文学意味。如果说史铁生以前的写作更多的是挂在墙上的带画框的画,那么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直接在墙上凿出一个洞,从这个凿开的洞口里我们看见了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透过这个洞口,透过这场表面上寻找爱情的丁一之旅,让读者们看到了一种拯救,一种难以命名的文学。
……
但是,因为这场自由的丁一之旅,读者已经看到了一种难以命名的文学。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读者在阅读中,共同参与了一场由史铁生设计和出演的精彩的生命行为艺术。为此,我们应当感谢史铁生!(见《读书》2006年第4期第32页。略有改动)
2.用关键词记下自己的感受;清理思绪,形成思路,写成演讲提纲。
3.选择和填充材料,在心中预讲一次。
4.反思预讲以修改完善。
活动五准备说话
步骤:
1.全体起立,整理服装、调整姿态后坐下。
2.为大声说话清理嗓音、鼓足勇气、饱满精神,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3.调整呼吸,回忆演讲内容。
活动六一分钟演讲
步骤:
1.小组内先演讲,之后选优在全班演讲。
2.全班演讲,各组轮流点评。
要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凭借自助与互助的力量,懂得真正的站立是指让自己的精神得到解放——从不利的环境中,从不好的身体状态中……树立高尚的理想,努力承担尽可能多的社会责任,由内到外自强不息。
3.课后反思:
他人的演讲好在什么地方,自己的演讲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做好反思日记)
单元九向配音学表演
朗读、朗诵、演讲、说话、播音等口语艺术都有程度不同的声音表演。学习声音表演如果从配音开始,则会有许多好处:一是贴近学生、“入口”很多,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是学习的“游戏性”强,会时有声音创造的好奇和合作学习的快乐;三是“虚拟情境”要求学生调用想象力、生活体验和综合知识;四是学习的“产出率”高,或长或短的个人自主练习,都会产生声音小品;五是师生合作的“互动性”强,教师越是善于引导,学生越是大胆创作,越容易博得掌声……当然,配音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外,还要能够听辨和描绘人类多种声音特点,懂得高兴、惊异、亲切、恐惧、无奈、紧张、胆怯、强壮、自信、柔弱等许多突出的声音特征与人的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的复杂连带关系。
配音是声音表演艺术,与小品、评书、相声、戏曲、电视剧和舞台话剧等在声音创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配音者除声音外,一概不介入舞台表演。这样,配音就只受制于画面,需要与画面配合一致,个人创作相对单纯,自由度也较高。若是非专业的配音学习和训练,则可以根据情况扩大自由度,以降低“门槛”,所配画面只要心里虚拟,声音也只要与自己内心的画面相吻合就行,这样就有了发挥想像力的广阔的声音创作天地。
单元目标
1.具体感知和初步认识配音。
2.学会按照配音的基本要求创设内心情境。
3.懂得理解人物的重要性,把理解引向深入细致。
4.初步体验配音的快乐和创造声音形象的妙趣。
活动总目
抓耳挠腮→结对学习→感受声音→尝试变化→自创作品→合作配音→简单回顾。
实施过程
活动一抓耳挠腮
步骤:
1.请同学们跟着教师活动四肢。
2.各自设计并作出一个逗人的“鬼脸”。
3.教师做动员以激发声音创作的热情。
活动二结对学习
步骤:
1.结对子(和与自己差别最大的同学结成学习对子)。
2.相互进行短暂的自我介绍。
3.商量确定有利于彼此合作的规约。
活动三感受配音
步骤:
1.从视听中感受配音(插播配音片段)。
2.从阅读中初步认识配音。
配音有电影、电视剧、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都要受时代背景、所处环境、人物出身、形象性格等制约;此外,还要受演员演出效果制约。配音演员不能自由发挥,而是要为表演者提供符合他扮演的角色的声音形象,这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其基本要求是:
画面、解说、音乐三者和谐统一。画面为解说提供素材,解说对画面起着解释、补充、渲染和烘托的作用,配上好音乐,可以使画面更丰满。三者必须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和目的。
配音要有真情实感。要解说好一部专题片,必须在对稿件理解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真挚充沛的感情。
抓住特点、播出个性。专题片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在解说词语言风格上,不同的人写的稿件就有不同的特点。要紧紧抓住特点,通过声音,播出不同专题的不同个性,不能千篇一律。
解说专题片要熟记画面。画面是解说进行再创造的依据,因此对画面一定要熟悉:
(1)记个别:全、中、近景、特写;
(2)记镜头技巧:从一棵树全景推至树上果子的特写时开始;
(3)找特点:一朵花、一抬头、一只手等;
(4)找好接头。
注意解说词的多少,把握进度,做到紧贴画面。
3.每人试配一小段,以获得初步体验。
活动四尝试变化
步骤:
1.教师提问:要怎样做才会声音充满变化而不平淡?
2.教师做对比性的声音表演,比如:说数字“1、2、3、4……”等,就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死气沉沉地说;幼儿稚嫩地说;教师教学中说;内心痛苦地说;恐惧地说;坚定自信地说……
又比如说一句话:“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就可以:疑惑地说;诧异地说;犹豫地说;诡异地说;不屑地说;讽刺地说;骄傲地说……
3.集中讲解几点要领:
自信的声音是坚定、干脆和干净有力的;痛苦的声音是气息颤抖着下行的;恐惧的声音是气息全吐出,又快速补充、行走不畅的;讽刺的声音是起伏揉搓、怪声怪气的。
4.让同学们结对练习如何通过创设心理情境来调节气息,从而引出预想的声音变化。
5.教学生学会为声音造型作出评价:感觉到位的就是好的。
活动五自创作品
步骤:
1.每人创设三种不同的情境下的说话作品。
2.教师示范:
想像傍晚时分,独自散步在绿树倒映的河边,情不自禁地说:“多好哇!”
想像正要带队乘车出发的班主任,招呼同学们说:“快点!快点!车要开了,再不快就赶不上了!”
想像一个性格泼辣、骄傲神气的乡村小学一年级的女学生,对同伴们夸耀地说:“我二舅才是班长呢!今年他刚寄来了照片,身穿军装,背上背着冲锋枪,可神气了!他连木头枪也没有,还当班长呢!”
3.每人通过说三句话,创造三个跟自己或性别不同、或性格不同、或长相不同、或身份不同、或年龄不同的角色,同桌互相点评指导。
活动六合作配音
步骤:
1.各小组尝试现场创作或选用事先备好的广播剧剧本(要求有教育意义的)。
2.分配角色。
3.研究角色的心理、长相以及声音特点,试配音。
4.教师给予个别辅导。
5.尝试合作播出较长的一段,教师再集体辅导一次。
6.在全班展示,大家分享。
活动七学习回顾
步骤:
1.调整呼吸。
2.呼吸平稳后闭眼排空思绪。
3.回忆学到的东西。
4.展望下一步的成长。
口语艺术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奇峰,需要近似疯狂的激情和勇气,需要如痴如醉的执著和坚毅,需要攀缘向上的身姿和力量,需要克服障碍的智慧和心灵,需要张弛相间的行进节奏。有多少里程,有多少问题,有多少困难,又有多少心灵的历练,登得越高体会越深,懂得越多收获越丰。也许一个人永远领略不到“山到极顶我为峰”的至美,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向往总使攀登者源源不断,正是他们将口语艺术的斑斓色彩展示于人前,吸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民众,使我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要成为这样的人,离不开思维、情感、意志上的自我导航,以使自己的“生命能量越来越足、生命取向越来越高、生命体验越来越深。”(翟鸿燊)这样形成的口语艺术才会情渐深与浓、意渐切与丰、形渐美与真。
参考文献:
(1)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有效的参与式教学》,甘肃民族出版2005年版。
(2)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