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实情真
感实情真是指朗读中随处变化的感觉和情绪是真切的、实在的。朗读近似旅游,无一处不要求变化,这是因为人们的听觉也像视觉一样耐受不了长时间的单调。缺少变化的平淡、呆板、僵直、生硬是永远使人厌倦的。所以,朗读者为“二度创作”(即将文字变为声音)的缘故,需要感性、感性、再感性。因为,感性的不足往往就是二度创作失败的关键原因。所谓感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感性体验的积累方面;感性表现的欲望和激情以及技巧方面;感性经验的总结和调用方面;对听众感性体验的唤醒方面等。
生活中每一处、每一物不同样,即使同是街道,此街与彼街不同,同是树木,这一棵与那一棵不同……不同的景物自然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我们面对不同文本时也是这样,就是面对同一个文本中的不同句子也要这样,因为它们给人的感觉和引发的联想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不乏新奇、丰富、精美。所以,一旦面对文本,就要仔细琢磨,用足够的时间,让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生动的情景画面,自己先体味其丰富,这一过程千万不能急躁。当我们体味到其中诸多滋味,有了真切的感动之后,才可以调动自己的声音技巧,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体味到的美好一一传递出来,和听众一起分享。在这样的责任面前,凡仓促上阵的就跟“不战而退”没有两样。
说到亲身经历的痛苦的事,人们的心里就会感觉到沉重、压抑、难受,气息和声音状态就会和叙述春天时截然不同,这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映照和回应。所以,任何一个字只要赋予它感情都会变得鲜活、具体、有生命力。如“啊”字,可以是一个:惊讶的“啊”;快乐的“啊”;同意的“啊”;生气的“啊”;感叹的“啊”……大家听了会有什么感觉呢?“啊”还枯燥乏味吗?没有了,它已经活了。看见“春天来了”这几个字就去想春天,脑海里会有树枝又长出新绿了,小草又发出嫩芽了,人们都换上了春天的衣服,五颜六色的,连风吹到身上都有一种喜洋洋的感觉,心情很愉快,这时候再叙述春天,气息会通畅,声音会柔和。如朗读刘墉的《课不能停》:
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开眼睛,甚至呼吸⌒都会吸入冰冷的雪花。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却已经积雪盈尺,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停过七次课。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
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
或许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
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真切而具体的感觉会使这个故事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听众的脑海里,听一次就能记住。为了这个效果,朗读者可以试着处理几次,先自己感动自己,然后再尝试着朗读给别人听。
(三)激活意节
激活意节主要是为了给听众以整体感。朗读一篇作品,要给人大小不等的几个意义块,它们就像是一张网上的若干网节,且称之为意节。意节与意节之间相互连接,构成语篇的整体意义网。其中的场景、时间、人物、事件等网线清清楚楚,这符合人们的理解习惯。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意义的把握,是着眼于整个意义版块——语言和语境构成的意义整体,而不全在词句里,因为记忆凭借了人脑的网络结构,进入意识系统的信息以节点的形式贮存,人是通过学习把节点联成网络的。如果某节点被激活,记忆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也可能随之被激活。理解语音也是在大脑内已经具有的意义网络中进行,词语只起激活意节的作用,当某个意节被激活,一定时空对象的形、色、味以及冷、热、软、硬等诸多方面在脑中形成一组信息,呈现出全息的立体的心理图景。初学者刚开始朗读往往会觉得到处都该重读,时间一长,读得多了,重音就会越来越少,而且一见文本就能确定,其得当性往往出人意料,这表明已善于激活意节了。如朗读短文《态度创造快乐》时激活意节:
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老太太穿着破旧,身体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看起来,你很高兴。”老太太面带微笑地说:“是的,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又说了一句。没料到,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
第一个意节不是“卖花的老太太”,而是“老太太穿着破旧,身体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和兴奋。”第二个意节不是“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而是“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当这两个意节被激活后,老太太快乐之因就清楚了:快乐不因没有烦恼,而因满怀希望地期待。又如朗读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时,包括激活意节在内的声音总体把握:
我常想(以和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语言先设置一个小悬念,以吸引人们的注意,为此要有一个看情况决定长短的停顿,而且要声断气不断)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对于此处抬出的总论点要读得一字一顿,让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概括交代论题的原因时,可以清晰而快速)。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强调性的说明可以稍慢)。由此我想(插入语再次吸引人们注意,可用低音处理,显得若有所思),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从反面突出主题,强化人们的印象)。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为问题归类定性,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要慢说,以便给人一点思考和领悟的时间)。
(文章的主体在于展开具体论证)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并进行论证)。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此处的举例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语气)。
(进一步深入论证,此处语气要略微凝重)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将要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此处可以略作停顿以示强调)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此处小停顿以区分手段与目的)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以下是举例证明,可以使语调略带潇洒和幽默,方式变化要略多)。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评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最后一句再次点题,是全文的重点,要采用多个手段格外突出,以令人回味和印象深刻)。
读书人幸福是因为拥有之质和量皆超众人、超时空。这是全文的总论点,正确而有力的论证使这篇文章在展现读书价值观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分类处理
1.对于清新舒展的内容,朗读时音量不要太大,声音要柔和,吐字要干净,音节颗粒要饱满,气流可以徐缓一些。如朗读巴金的《小鸟的天堂》(节选):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到。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显得非常光明。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头上叫,有的飞起来,在扑翅膀。
(注明:文中加点的词语为关键视点,不要误做重音了。)
2.对于活泼欢快的内容,要使用偏高偏前的声音,口腔较为松弛,字音弹发快捷而饱满,气息运用也要灵活一点。如朗读巴金的《繁星》(节选):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算是腰带。经他这么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对于紧张而急切的内容,要求声音有高低、松紧、厚薄的变化,口腔控制灵活利索,多利用句中的顿挫,气息随顿挫运动,做到内容清楚,紧而不乱。如朗读新闻稿《40名乘客命悬南京长江大桥》:
前几天,一辆满载着四十余名乘客的大客车,突然冲上南京长江大桥南堡附近的人行道,撞断桥栏后,半个车身探出了桥外,悬在半空……
据事故现场的目击者描述,当日正午时分,一辆红色桑塔纳轿车沿着大桥由南向北行驶至南堡北侧时,司机忽然朝左猛打方向盘违章在桥面上掉头。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迎面快速驶来的一辆大客车始料不及,该车司机急打方向盘向桥东侧避让。然而,由于事情来得太突然,大客车司机虽然猛踩刹车,但客车还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狠狠地撞上了违章调头的“桑塔纳”。
据脱险后的乘客介绍,撞击后,大客车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腾身跃上高出桥面60厘米的人行道,撞断水泥桥栏,大客车前半部随即冲出桥外,两只前轮摇摇晃晃地挂在空中。突然身处险境的车内人员被这一幕惊呆了,他们大张着嘴,心提到了嗓子眼。每位乘客都保持原姿态,一动也不敢动,惟恐车子失去平衡,短暂的沉寂后,车内发出惊呼、尖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