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8300000063

第63章 世界著名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12)

4.推出安全车的90年代

1991年,威廉姆斯车队推出了FW14赛车,这是F1车坛第一次采用半自动变速箱和牵引控制系统的技术。

1992年,F1推出了安全车。这也意味着F1的赛道越来越快,处处暗藏着安全隐患。1994年5月1日成为F1的一个忌日。在这一天,伊莫拉赛道发生了一场噩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先是在周五的练习赛上,乔丹车队国手鲁本斯·巴里切罗在一个弯角处推动控制,冲出赛道,撞上了防护墙,被送进了医院。紧接着,奥地利人罗兰德·雷申博格在周六的排位赛中丧生,这也是F1赛事近12年来的第一次死亡事故。正式比赛当日,当比赛进入第七圈时,塞纳驾驶的威廉姆斯赛车从赛道上飞了出去,以超过180公里的时速撞在了墙上。几小时后,塞纳辞世,人们无不为失去一位伟大的车手而感到悲伤和惋惜。这一年,也是世界车王舒马赫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年头。

随着赛车速度的日益提高,安全车在赛场上的出动也越来越频繁。1994发生的不幸事件使FIA进一步增强了实施安全措施的决心。同年起,维修站被要求强行建立。同时,FIA还采取了相应措施:减少汽油量,使赛车不停下来就无法跑完全程,从而促使各车队的战术发生了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不少观众抱怨说,进站策略不如在赛道上的追逐表演,这一争论一起持续到现在。

在90年代,车队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995年,莲花车队由于经济原因遗憾地离开了F1赛场。1998年,迈凯伦车队更换了他们的赛车和衣服的颜色,采用非常相近的黑色和银色。车手哈基宁和库塔因墨尔本大奖赛上为车队夺得冠军,从此开始走红。哈基宁连续两年夺得年度车手总冠军。同年,为了控制F1赛车的车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赛道变窄,使用有坑纹的轮胎等。

5.一部引擎的21世纪

进入21世纪,F1世界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激烈的高科技较量将F1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4赛季,FIA宣布了一个新规则:一次大奖赛只使用一部引擎,这对各车队是个巨大的挑战。FIA推出的另一些新规则包括,车队可以使用第三车手,排位赛改在周六一天内完成,在世锦赛车队积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车队,可以在赛季的任何时候更换车手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拉近各车队之间的差距,减少车队的负担。

2000年是法拉利和迈凯伦的天下,每场比赛的胜负都在这两支车队之间产生。舒马赫成功地获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车手年度总冠军,这也是法拉利21年来的第一个车手冠军。同年,美洲虎车队进入F1。2001年,牵引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装置在西班牙开始使用,舒马赫和法拉利继续创造辉煌。索伯车队带着设计出色的C20赛车和两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车手进入F1,并不可思议地在车队年终排名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接下来的2002年赛季,F1由法拉利和迈凯伦两支车队争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威廉姆斯车队加入了竞争。赛场上也由两强变成了三强。在技术上,超过每分钟19000转的BMWP82发动机问世。轮胎的规则受到了统一规定,后视镜被加大,双向传感器也变成合法的竞争手段。

2003年对于法拉利来说意义重大,舒马赫夺得了第六个年度车手总冠军,与此同时,阿隆索也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奖赛冠军。2004年,舒马赫再续佳话,摘取了个人F1生涯中的第七个年度车手总冠军,成为F1历史上夺得总冠军最多的车手,为法拉利赢得了骄傲,在F1的荣誉簿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为了让F1赛车越来越快的速度降下来,2008年FIA又有新的举动,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则,主要是通过降低引擎马力输出、限制车手辅助装置、改变前后轮胎尺寸来达到减速的目的。同时,还建议使用手动变速箱和标准刹车盘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1已经成为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由于它带来的赛事经济效益和巨大的世界影响力,传统赛道都在不断改进技术条件,以保留自己原有的地位,而一些新的国家的赛道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如新加坡大奖赛、中国大奖赛。亚洲对F1的兴趣日益浓厚,汽车运动飞速发展,对F1运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F1的赛事报道现状

F1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F1具有赛事超级、好手云集、竞争激烈、全球关注的特点,自然不会被新闻媒体所放过。因此,自F1世锦赛诞生之日起,各国媒体就给予了热情的报道,尤其是在欧洲,各国媒体都将F1看做是除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之外的第三大赛事。某些媒体甚至将F1凌驾于奥运会之上,从财力、人力上不惜血本,每届比赛都派记者前往各个赛道进行采访。

1.国外媒体的F1报道

各国媒体对F1的报道力度,只要从收看电视转播的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曾经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观众人数与F1做过比较,根据国际奥委会统计的数字显示,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330亿人次,2000悉尼奥运会有220亿人次收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350亿人次。而来自国际汽联的统计表明,1999年全世界有578亿人次从电视上观看F1大奖赛,有20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转播F1比赛。2003年16站F1大奖赛的全球收看人次高达660亿人次,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

(1)电子媒体的F1报道

自从英国的银石赛道在1950年举办世界上第一次F1比赛以来,电子媒体便参与了对这项运动的传播,当时主要集中在欧洲的电子媒体中。在F1举办的初期,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广播。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从F1诞生之日起,就将这一新兴运动的报道作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在创建初的F1大赛中,参加比赛的车队有一半来自英国和意大利,而到了1965年,参赛车队则几乎都出自这两个国家,他们不仅垄断了车赛,同时包揽了每次比赛的荣誉。因此,英国和意大利的广播媒体对F1的报道最为积极和热情。地处欧洲的法国、德国等也对F1的赛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F1运动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负责举办赛事的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伯尼·埃克莱斯通(Bernie Ecclestone)先生,在如何发挥电视传播的作用上作出了英明的决定。他与电视传媒谈判F1的比赛转播,并亲自落实各项转播细节,从而把F1比赛的现场画面送入了千家万户。伯尼将电视转播引入F1,无疑给F1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F1的商业运作逐渐成熟起来。

据国际汽联的统计,2007年全球有多达5.97亿的观众将他们的频道锁定在F1最后一场冠军争夺战上。统计表明,2007年全球共有188个国家的电视台转播F1比赛,时间总长为11183小时,其中47%是现场直播(5169小时)。在国际汽联的统计中,绝大多数国家的F1观众呈上升趋势。

F1 Racing杂志收集了部分国家在2007年的收视纪录,在欧洲,德国的F1观众人数为3410万,免费卫星电视台RTL和计次付费电视Premiered在2007年联合转播了780小时的F1赛事。在意大利,F1永远对观众的胃口,每个转播大奖赛的周末,几乎有70%的观众会收看F1转播。F1与意大利Sky Italia电视台达成了新协议,提供了更多的转播频道。相比意大利足球联赛,F1拥有更多的观众。在F1的诞生地英国,ITV电视台拥有F1的转播权。每当转播F1大奖赛时,其观众人数就比普通周末多出三倍。随着刘易斯·汉密尔顿的异军突起,自2006年以来,ITV的收视率上升了40%(多达300万名新观众)。

在南美洲,巴西的F1电视转播受到追捧。巴西是世界上F1收视率和观众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达到1.19亿人。2007年的巴西大奖赛创造了750万观众的新纪录。2006赛季,有超过1800万观众在Globo TV上收看了在英特拉格斯赛道举行的赛季决赛。据调查统计,巴西拥有惊人的观众忠诚度,每三个人中几乎就有两人收看F1电视转播。

在亚洲,日本的Fuji TV拥有F1电视转播权,日本在2007的F1观众人数达到了3690万,而其电视观众数为1.2亿人,收视率达到了30.8%,超过了拥有世界上最大电视观众群的中国。

在北美洲,美国在2007年的收视率一片惨淡,而2008年被取消了美国大奖赛更是如同往伤口上撒盐。美国Cable台的Speed频道拥有固定的F1观众群,而每年转播四次大奖赛的FOX网络则缺少铁杆观众。2007年观众减少了260万,下降到了1000万。在美国,F1的观众不如在本土举行的纳斯卡全美赛车,这是个特例。

如今,在五大洲都能收看到F1赛事的电视转播,各国电视台设立的F1频道或是F1栏目,给全世界亿万观众提供了一场F1的“盛宴”。人们在同一时间观看各站大奖赛的激烈竞争,赛车的巨大轰鸣、车手的激烈竞逐给现场和电视观众带来了刺激、激情与愉悦。电视传播促进了F1运动的进一步发展,F1也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以至于如今全球的18站F1分站赛,时间安排都以电视转播表严格执行,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在新兴电子媒体中,各国的主要门户网站对F1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著名媒体ESPN网站设有F1频道,可随时收看F1大奖赛各站的比赛视频。而F1-live.com是全球最著名的F1专业网站,其设有的栏目有:新闻总汇、F1成绩榜、F1测试、积分榜、赛程、车手、车队、赛道、规则、统计数字等,只要是与F1相关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2)平面媒体的F1报道

在平面媒体中,杂志对F1的报道最为充分和深刻。在世界上享有较声誉的杂志有英国出版的《一级方程式车赛》(F1-Racing)和《汽车运动》(Autosport),德国出版的《汽车、发动机与运动》(Auto motor and sport)、《汽车报道》(Auto Zeitung)等,这些杂志以报道深入、资深记者和传统的影响力而在F1车坛和爱好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在亚洲,日本出版的《F1车赛快报》享有较高声誉。在综合杂志中,虽然美国的《体育画报》平时把大量版面给了NBA、美式足球和棒球,但也没有放弃F1。

而在报纸中,无论是综合性报纸,还是专业体育报,都对F1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报道。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中,如《纽约时报》汽车运动版、法国《队报》赛车版、德国的《图片报》赛车版、俄罗斯《苏联体育报》和《体育快报》赛车版、日本《读卖新闻》赛车版,都对F1的报道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不仅文章写得深刻,而且有可读性。每当F1赛季期间,这些报纸派记者前往赛地进行采访,大量一手材料客观而权威,对F1爱好者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媒体的大力传播,F1运动在近十年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与爱好者。因此,媒体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国际汽联和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在决定一项新政策的时候,都不得不考虑媒体的态度与需求。

2.我国媒体的F1报道

在我国,对F1赛事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比较落后,经济实力不足以开展这项运动。同时,我国媒体对F1知之甚少,在80年代初,几乎没有记者在现场观看过F1的比赛。

(1)平面媒体的F1报道

我国的F1报道始于平面媒体。在80年代末,《中国体育报》率先开始对F1进行报道,负责这个项目的记者是国际部的黎明京,如今他已是国内知名的F1专家、《汽车之友》杂志赛车版的记者。由于我国不开展F1运动,对于这个项目的报道起初还曾引起一些争论。最初,《中国体育报》只在国际版做零星的报道,继而在F1赛季的每站比赛期间进行集中报道。在报道量上,开始时占用半个版面,最后则辟出一个F1专版,每周在固定时间和固定版面进行报道。经过十几年对F1赛事的传播,《中国体育报》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F1运动的爱好者。

《体坛周报》是目前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纸之一。尽管F1的报道在报纸版面的总量上并不多,但报道质量上乘。借助于在国内的影响力,其F1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对F1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出了一把力。

2004年,F1大规模引入中国。各家纸媒对F1赛事都进行了大力报道。以下是2004年9月27日,我国的《体坛周报》《足球劲体育》《南方体育》三家媒体对F1中国大奖赛的报道情况。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报社隶属于人民日报社,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汽车产业新闻媒体。旗下拥有一报:《中国汽车报》,五刊:《汽车族》《汽车与运动》《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以及两个网站:中国汽车报网、汽车爱好者网。这样的综合汽车媒体在我国还是首次出现,对推动汽车工业与赛车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F1运动在亚洲不断深入人心,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F1爱好者群体日益扩大,30余种汽车杂志在我国应运而生,数据来源: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它们的问世大大满足了汽车迷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培养出大批F1运动的拥趸。加之中国的上海赛道自2004年起加入到F1世锦赛的赛历,获得连续七年举办大奖赛的资格,F1运动在中国便扶摇直上,地位越发显贵。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需求,在高效地传播汽车工业信息的同时,这些专业汽车杂志也对赛车运动,特别是F1运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我国各种汽车刊物之间展开。

同类推荐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热门推荐
  • 柔情硬汉之护花高手

    柔情硬汉之护花高手

    十八岁的练武之人陈汉烈,刚从农村出来闯荡都市,幸运地遇到好心仁义的搬运大哥王啸林,在一次与其它对手谈判中,王啸林发现了陈汉烈的武功,于是委以重任,让陈汉烈在搬运队担任重要角色,陈汉烈在一次又一次打斗中表现英勇,很快就成为王啸林手下一名得力干将,并且在都市中遇到各式美女。后来王啸林又从事其它小生意,陈汉烈也一直跟随着这位大哥,并且跟着大哥一起走向人生辉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哥在一次械斗中表现过于英勇,最终身亡。陈汉烈担起大旗,继续大哥的事业。最后演绎出一个农民工靠拳头和血汗在都市中打下整个商业帝国的故事。
  • 重生一狂宠魔女

    重生一狂宠魔女

    别人穿越做王妃,她却重生成豆蔻少女,还一脚落入美男窟。一众男人们的尾随,并没有让她迷茫,而是更确定了对事业的坚持。当前世的顶级技术,运用到这个黑客刚刚萌芽的年代,她怎能不成黑客魔女?
  • 嫡女重生:复仇毒妃

    嫡女重生:复仇毒妃

    前世,顾卿颜痴心错付五年,换来的是姐姐背叛父母惨死,株连九族,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不放过,却留她痛不欲生的活着。父母头七日却是他迎娶姐姐入宫时,顾卿颜得知一切事情的真相,怨怒的立下毒誓,“就算是死,我要化为厉鬼夜夜缠着你们,搅你们不得安宁。”一纵身她从万丈高墙上跳下,满心的不甘。幸得老天开眼,一朝重生,她抛掉善良,化为恶魂强势回归。踢渣男虐渣女,誓要将前世的债一一讨回。然而,这甩也甩不开一直死皮赖脸缠着她不放的妖孽是怎么回事?
  • 遮天之玄元

    遮天之玄元

    作者写这本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幻想所以你们懂的,属于遮天同人喜欢的可以看一下,喜欢的支持一下。
  • 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

    好好的去博物馆熏陶,居然遇到抢劫的绑匪,阴差阳错被博物馆中的幽冥之剑一剑穿心,也是醉了。岂料醒来后,身体里居然多了一把幽冥之剑!莫名还被带入了修行世界!从此,阳光下他是华府学院的大学生姜岳,背阴处他却在末法时代的世界里步步为营。成修为,闯世界,他就是藐视天下的终极强者!
  • 十二星座穿越奇缘

    十二星座穿越奇缘

    在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星座世界迎来了一次危机!六位星座王子和六位星座公主,不得不担起拯救星座世界的重任!他们在这条路上,会走出怎样的命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星座轮盘已开始新的一轮转动……
  • 穿越之无耻小皇后

    穿越之无耻小皇后

    千百万年女娲补天造人炼就女娲石承载了无限功德。对于女娲石苏沫沫一直很崇拜,她做梦都想拥有一颗女娲石。在电视上看见狐狸精妲己使用女娲石的威风样,她的心里就更痒了。于是她每天都会去海边捡五彩斑斓的石头。
  • 血沸全身

    血沸全身

    异界某星系的一方霸主,莫天血,为了得到吞天兽的血络组织,陨落于星际,只留下了一道残缺意识,这种到哪里都是主角的狂人,将意识投身寒络身上之后,却被压制了?仅因为一条废物一般的血络。被逼退婚,毕业考考砸,家族危机,这都不重要。寒络他身患绝症。我不禁要问你们,何谓狂?何谓强?一年之后,一切不同了。强是血气沸腾之后,那慢慢的升华。狂是提日撞月的潇洒一笑。本文不适合内心邪恶,黑暗,血腥,暴力,恐怖,之人。此类人千万不要看啊!=========================================================血卫1~100级,血武100~200级,血皇200~500级,501级血帝血皇大圆满,超越所有血皇,堪比血帝。严格声明,主角是寒络,不是莫天血,虽然莫天血灰常灰常重要。
  • 重组星尘

    重组星尘

    本书是以游戏《Reassembly》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同人小说。关于这个游戏请大家关注Reassembly贴吧。本书是讨论型剧情走向(只有大体走向,细节由读者确定),如有什么想要看的剧情,欢迎加入群245197258,本群同时也是游戏讨论群。啊,对了,本书是一本严格而传统的科幻小说,并没有什么古武啊光速手啊之类的……等等……光速手……(偷偷记小抄)
  • 相见如最初

    相见如最初

    华裳飘零,我是华裳但不奢侈美丽,他叫白林但他并不能容纳百川,我与他的爱情很奢华,耗费了我们十年的青春,回想过往,其实白林最美不过相见,相见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