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800000055

第55章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2)

2.管理上忽视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追求“时效”却忽视新闻播音稿件的质量

原中央台台长杨正泉曾说过:“语言形象就是电台形象,我们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要符合规范,经得住推敲。”而稿件作为新闻播音创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它的质量下降了,那么直播间中精神高度紧张的播音员,他的语音再标准、声音再动听、表达再生动也难以化腐朽为神奇

广播与报纸不同,“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准确、清楚、通俗、扼要,要求避免各种形式的语词多余”。当前“中国之声”播出的很多新闻消息大都摘自各大新闻机构的门户网站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于是,广播新闻语言过于书面化的问题时常出现在“中国之声”日常的新闻稿件中。

吴为章在《铿锵悦耳琅琅上口——谈广播稿中语音要素的运用》中也谈到:“过去中央台的新闻稿件在语言表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使语言尽量趋于口语化,更重视语音要素的运用,使新闻稿件中的语言‘读起来带劲,听起来有味’。”

如今的“中国之声”为了抢新闻的时效,不少编辑往往来不及,甚至不愿把每一条消息改写成适合“听”的广播新闻语言,这就使得很多需要反复看才能理解的报刊语言,甚至新闻消息来源本身所存在的错误,都出现在了直播的新闻稿中。

例如2009年3月18日的《央广新闻》节目中,多次播报了“大陆游客在台湾遇到绿营民众骚扰”的新闻,新闻的最后一句说,这件事情“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游客的心情”。这句话不仅犯了常识上的错误,更不符合两岸报道的默契。

新闻稿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正反映出“中国之声”新闻稿件的编审制度在新形势下亟待改进。

第二,片面强调直播,轻视播音创作。

自2008年12月1日起,“中国之声”将新闻直播常态化。“中国之声”所有的新闻节目全天直播时长达15小时35分钟。然而,与“精益求精,保证播音质量,避免差错,减少次品”的录播相比,直播往往难以保证播音质量、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仅以每日滚动播出23次的《央广新闻》为例,在短短30分钟一档的板块里,有7个小栏目依编排顺序播出。播音员除了要播送国内、国际、财经、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外,还要跟多名记者做直播连线报道,期间更要求准确播放新闻的录音素材,及时准确地点播各类节目片花和广告。整个直播操作过程完全由两名播音员中负责操控直播台的那一名播音员独立完成,播音员又肩负一部分导播的职能。

“中国之声”的播音员能够在直播中一次性合成,这固然很好,但前提是相关各方必须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单靠在直播间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播音员难以保证节目播出质量和播出安全。

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时如何摆脱操作环节的繁杂对播音创作的干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加之为了“抢时效”,播音员常常是在临播出前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才拿到新闻稿件,而且播音员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新闻直播工作都是在这样仓促备稿,甚至不备稿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便让听众感到“中国之声”的播音员总是慌里慌张的,这种状态下播音创作活动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闻并非不可以直播,相反,直播还能增强新闻的新鲜感和时效性,但片面强调直播会降低新闻播音的质量,最终拜倒在形式主义的门下。

由此可见,“中国之声”当前的播音质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在事前进行节目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播音的因素。加之“‘直播比录音容易、方便’的怠惰思维定势,‘录音比直播麻烦’的懒散心态”,使得新闻直播节目匆匆上马后,把最关键的矛盾统统留给了话筒前的播音员。

第三,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

如今,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员队伍中,有很多人对新闻播报并不熟练,有的还是新手。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将“直播”这样一种传播方式,应用为新播音员的“练兵”之法,将他们半训练式地提到新闻直播工作中来。因此,有的新闻播音员在播报一条消息时频繁出现口误,充分暴露了其语言功力和直播能力两方面的准备不足。

随着中央台播音部的撤销,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被分散到各个栏目组,这不仅阻碍播音员(主持人)相互之间播音业务的学习和交流,更不利于在日常的播音工作中考察和培养新人,为重大新闻节目储备人才。而当前《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的播音质量滑坡正是由于“中国之声”缺乏足够数量的重大新闻播音人才所致。

以上这些都暴露出“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的科学使用、有效管理和积极建设方面一直存在缺失,导致了“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明显滑坡。

从忽视稿件质量到片面强调直播,再到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这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之声”在管理上对于新闻播音质量重要性的忽视。

3.播音创作主体忽略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语言功力的疲软。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说过:“播音质量的高低是和播音员本身素质的高低、水平和语言功力分不开的。”可见,播音语言功力是来之不易的,不进则退。

作为新闻播音的创作主体,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就难以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传情达意的有声新闻语言”。在新闻播音过程中,他们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稿件的创作。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在所难免。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说过:“语音规范是练出来的。”要想在新闻播音创作中轻松自如地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在平日里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让“字正腔圆”成为习惯和自然。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从而在新闻播报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为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第二,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

新闻播音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是令人厌烦的,它使播音创作活动变成了机械的语言处理,不管文字上什么含义、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

可就是这样一种应该摒弃的,违反语言表达规律的,与播音语言特点相悖的毛病竟让很多“中国之声”的播音员和不少基层电台来的同行们误认为“这样才叫播新闻”!新播音员和基层同志以此为模板,盲目、机械地模仿,老播音员则对自己的这种“腔调”毫无察觉,甚至自赏。随着“中国之声”的部分新闻播音员对这种语言定势的不以为非,因“固定腔调”所产生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日益显现。

第三,忽视话筒前状态的调整。

“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员的基本功,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好的话筒前状态,能使播音锦上添花,提高新闻播音质量;不好的话筒前状态,则使播音功败垂成。”因此,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必然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从“中国之声”当前对新闻节目的设置看,播音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使得播音员没有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准备就坐到了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于是就产生了种种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而当播音员处于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其播音质量必然滑坡。可见,疏忽对于话筒前不正确状态的调整也是造成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闻播音员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疏忽对话筒前状态的及时调整,正反映出播音员自身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以上这些干扰播音创作的重要因素,说明在播音创作主体层面没有正视新闻播音的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可以看到思想上、管理上和播音创作主体这三方面对于新闻播音质量的轻视,这是产生问题的表层因素。要切实提升“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必须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

1.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稍有播音体会的人都知道,新闻播报并非易事,不是嗓子好,认识字,照着念就行的。张颂在参与2002年度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政府奖评选时强调,“新闻播音主持是政治敏感最强,思维反应最快,语言表达最难的创造性工作”。

在“中国之声”当前的新闻播音队伍中,有的是正规学校分配的,有的是从本系统内一级级选拔上来的,有的是社会上招聘的,甚至有的是兼职的、业余的。“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新闻播报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于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对于这类问题,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曾指出:“这种状况主要不应该怪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本身,主要责任在管理工作。”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也认为,这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有些广播电台、电视台负责人的观念不对头”。

可见,当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队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管理指导思想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和社会心态是分不开的。

当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当广播电视的“服务”职能被片面地强调,用生活的语言播新闻成为普遍的追求,新闻播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没态度、纯自然,像一杯“温吞水”,这也在无形中宽容了许多毛病和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广播电视界弥漫起的“口语至上”迷雾,又使这种宽容变得无度,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在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有人甚至认为播音的“规范化”是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生活化”的不利影响。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为“播音无学”、“念稿无能”的论调增添了新的注解。“播新闻”逐渐被视作“拖了改革的后腿”而遭到轻视,一些所谓改革派甚至想取代它,淘汰它。

在这种情形下,“主持”成了宠儿,“播报”只是个附属品。似乎只要是能够主持节目的人就都能够在话筒前播报新闻。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曾这样形容如今广播播音的总体现状:“采,不深入;编,不精细;播,谁都可以在话筒前说话,谁都可以来播。一天也没学的也可以来播,南腔北调的也可以来播,‘沙嘶劈哑’的也可以来播。”

正是由于“重主持,轻播报”的管理指导思想,“中国之声”自2004年成立以来,招募并培养了大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却鲜有纯正的高素质的“新闻播音员”。仅有的新闻播音员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同志。在连续多年的改革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部也被撤销了,而成立多年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委员会也一直难以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在“最新闻”的频率定位之下,改版后的“中国之声”为时刻抢占舆论制高点,把广播“快”的优势和直播“快”的特点加以重合,并着力培养采编播人员的抢“快”意识和能力,“快”已成为“中国之声”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家常便饭”。结果,“直播”这样一个传播方式沦为“练兵之法”,一些不具备直播能力甚至无准备的播音员坐进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映射出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2.新闻播音员受此影响而轻视“播报”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主持人》中说过:“播音大门的外面可能会有好的主持人,因为‘森林里的树高,但是高的树不一定只在森林里’,但是过度大张旗鼓,就会造成现有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会进一步造成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也搅乱播音队伍的思想,长此下去,这支队伍必会不成队伍。”

可见,“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会扰乱播音队伍的思想。而受此影响,新闻播音员也随之轻视“播报”,并产生了“做播音员易,当主持人难”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播新闻”决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外壳,“播新闻”本身就有着“入耳入心”的要求。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念和说》中回忆:“夏青老师的‘九评’播出之后,大家对苏联的做法义愤填膺。凡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不记得他们的声音的,余音绕梁。”可见,播新闻“是生活中的高档次的说话,要能够协助听众理解内容,让听众有所收获,不仅仅是知道‘字’,而是明白‘事’。”

另一方面,“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也暗示了新闻播音员应该多注重采编和主持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至于播音的语言功力不锤炼也无妨,致使部分播音员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而这种认为“练不练无所谓,钻不钻都领先”的良好感觉是极为有害的。张颂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说:“在语言上无欲无求的观点,是对语言精妙的扼杀。”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必须经过锤炼。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语言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贴近生活》中也强调:“不经过严格的播音训练,片面强调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就容易走偏路。”

所以,在“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下,新闻播音员轻视“播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照本宣科,无所作为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话筒前的有声语言创作”,更导致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有些甚至无动于衷。最终,累及新闻播音的“播报式”代之受过!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在于“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注:本论文第三部分“高质量的新闻播报是‘中国之声’的品牌保证”省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同类推荐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本书选取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伯明翰学派各个时期的受众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探讨了不同时期受众理论的特征。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春苑论史

    春苑论史

    本书收集了作者散布在杂志、论文集里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人物及著名的历史运动等方面。
  •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晚清时期乾嘉学派把中国的“小学”传播推向空前的繁荣,但这只是钻在故纸堆里封闭式的诠释传播。也曾产生直面社会的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通俗文学传播,但是在末日王朝的封建统治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传播和民主思想传播始终受到严格的控制。在这時代,西方的学术和文学艺术急速袭击而來。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使早先只埋头于古典书籍的文人头脑清醒。
  •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教学大纲编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模式、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评估体系等做了全面调查和分析。下调查访问后的研究后果,对播音主持工作、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素质、播音主持人才能力需要的新趋势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热门推荐
  • 最零

    最零

    在『里世界』中,有着一个传说级的称号——『No.0』。它代表着现世的最高级战力。它是顶点之上的存在。它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不可超越”!“你就是『No.0』?那么只要打败你我就能成为最强!记住,我叫……”“我可不是最强,我只是刚好比这个世界强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凌兮看着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挑战者,摇头说了一句。这是他在得到『No.0』的称号之后说的最多的话。
  • 青春只有一次,嗨起来!

    青春只有一次,嗨起来!

    高中的时候,叛逆期到了!都给我嗨起来!“吕姐,该改改你这平静的表情了。”李宁儿说,“我都跟你说了我比你大一岁而已。”吕方圆说,“你们两个给我快点”
  • 婢妾

    婢妾

    语言天才意外穿越,惨遭宅门职场潜规则。这是个炖肉多过谈情的年代,渣爷觊觎,渣奶陷害,小小通房忍辱负重,只为了攒钱赎身幸福奔小康~——PS: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么~
  • 疮伤

    疮伤

    一段不幸的历史就像纱布下面的疮口,有的也许已经结茧,而有的仍然血迹斑斑,触目惊心!故事叙述了六七十年代几个家庭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深思,催人泪下。
  • 天胤乱

    天胤乱

    险些被包子击杀的男孩改如何生存?高/潮,总在缓冲后!
  • 武禁荒古

    武禁荒古

    万载星空下,浩瀚纪元,妖魔横行,百族林立,人族势弱,仗剑御天的豪情壮志,禁断一切之不公,变不公为荒凉墟无横穿古今。不与公义,不与公理,那便莫要怪我。《武禁荒古》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暴君病毒之重生

    暴君病毒之重生

    2012世界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大危机。暴君病毒现于人世,通俗说就是“丧尸病毒”,其被感染者会变成一具无意识但会吃人的行尸走肉。主角张涛在20岁时死于尸口,就在被丧尸扑倒的瞬间,他绝望的闭上了眼睛。---重生了---’
  • 意道孤仙

    意道孤仙

    (又名道魁)浩瀚神奇的五洲,光怪陆离的世界。三修七法,运朝逐鹿,千宗角力,百家争鸣!周秦楚?道释儒?主角夜孤,机缘踏上修道之路,开启一段神奇之旅。大道三千,便是定局?我意创道,当为道魁!一道御万道,一己压万古!
  • 浩天道

    浩天道

    天地之间,有浊、清二气,诞于天地之初,清乃贤明、公廉,浊秉邪恶、贪婪,故天之罚道,应运而生。
  • 雪球专刊·国庆特刊01·低风险也能高收益!

    雪球专刊·国庆特刊01·低风险也能高收益!

    2005年初将家庭所有资产投入股市的时候,我对股市收益率的预期是年化15%,当时我做了一个财务自由的规划,那就是赚够500万元,那么即使一年只有6%的收益率,也有30万的现金流入,够花销了,如果能保持住15%的复利,则一年75万现金流,不仅能保住生活开销,还能继续滚大雪球。当然,最终我10年的复合收益率超过了30%,不过我对未来的预期仍然不变,还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