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800000018

第18章 传承而后言创新(1)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新

赵若竹

三年前,我曾带着“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实现创新”的问题,采访过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张颂教授和中央电视台梁晓涛主任、王世林老师等业界一些专家和主持人。由于当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相对零散,除积累了一些资料外,最终没能形成完整的文字。时至今日,在学院倡导为实践一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下,我再次想到这个题目,于是,下决心将它形成下面的小文,愿与各位同人共同探讨。

反观我们所处的电视媒介环境,中国电视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节目形态、技术、手段、功能、播音员、主持人……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外的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范围,全球娱乐化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头脑,电视观众的收视诉求发生着变化,这使得中国电视义不容辞地走上了改革之路。从《东方时空》的推出到历经几次改版;从《实话实说》产生的巨大影响到上百家电视台跟风;从《快乐大本营》红遍全国到《综艺大观》停播;从《开心辞典》、《幸运52》的成功移植到《超级女声》遭封杀;从民生新闻的兴起到对新闻娱乐化的斥责之声……一些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口味喜好:综艺爱《情书》,访谈爱《康熙》,电视剧爱《越狱》,新闻爱网络……在赞赏、欢笑、争议、怒斥声中,十几年的电视革新之路可谓鲜花与荆棘并存;在媒介环境近乎飞速的发展变化中,电视人本应美好的创新理想与灵感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压力;在电视节目形态千变万化、语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的审美标准是否可以一降再降?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1998年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2020年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在尼尔·波兹曼警示我们“娱乐至死”的生存状态时,媒体已经在社会大潮的推动下大踏步进入一个勇于创新的时代!

一、创新的误区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追求变化、力图创新,但是创新是受原则制约的。比如新闻节目严肃性、庄重性的播报主持方式是全世界强势媒体的共同行为规则,一旦打破它去追求新奇怪异,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不会认可。近年来,有些电视节目一时尝到了收视率的“甜头”,在所谓创新的追求中走入误区,概而言之大致有三类:

(一)“新”的就是“好”的

中国的受众是在传统电视节目庄重美的感染下成长起来的,这是我们心灵深处融化在血液里的情结,然而一夜之间却成了千夫所指!突然有人在喊“这种美过时了,我们需要新的样态”,于是揭竿而起,纷纷求变,效仿国外!形式上一味追求“奇”、“特”、“与众不同”、“与过去不同”,认为只要不一样就是创新。致使电视传播的形式出现了一些混乱:艺人报新闻、新闻娱乐化、专题节目选题边缘化……主持样态也发生了变化:把新闻播报变成侃和聊,把综艺主持变成演和闹。新奇的事物难免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注意力,但就像流行歌曲容易昙花一现一样,曲终人散之时却不会留下太多痕迹。比如乔恩·斯图尔特在美国可以获得艾美奖,可以受到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追捧,但在中国如果启用一位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一定会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把新闻作为娱乐节目的素材都不会被大众原谅和接受。播音员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其“文化身份”是形成“角色构念”的预设前提,起用演员担任新闻主播,既定文化身份与受众角色期待出现错位,可能混淆新闻真实与文艺虚构的界限,损害信息的可信度。新闻娱乐化是舶来品,是西方商业媒介的“发明”。我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尝试,视频播放中国艺术家饱含深情地朗诵时,许多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都还是会为之动容并产生共鸣的,而谙熟于中国话的美国学生则完全看不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土壤不同所决定的大众情怀和品位的差异。

(二)“草根”是宝

在主持人领域中,丑男丑女、普通话不标准、非主持专业出身没有“播音腔”的主持人一时间被奉为至宝。2006年我做过一项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创新能力”的受众调查,其中竟然有5%的受众认为“主持人不讲普通话”就是一种创新。对于“到底要不要有播音主持和新闻的专业性,要不要科班出身”,35%的受众选择了“不太重要或几乎没有关系”。长久以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共同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声形俱佳,但在创新大潮的推动下,一些媒体的管理者、主持人、观众无所适从了,认为只要长得漂亮就是“花瓶”,普通话标准就是“播音腔”,非科班出身才是“有文化”……试问:电视只是一个展现市井百态的大众舞台,还是一个肩负着引领示范作用的大众传播平台?如果明知是丑还要传播那便是文明的侵害者,若把缺陷当成了美在传播,那就是走入了歧途和误区!

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的梁晓涛接受采访时说:“因为中国语言的丰富,尤其是新闻的播音主持,确实需要你有专业的培训,这很重要!现在有一些主持人不是科班出身,他们也有压力,至少语言关就比较难过,比别人总还是缺一块儿。”我们当然可以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满足受众审美多样化的选择。但是,如果为追求收视率就用港台腔地“说”,甚或耍贫嘴地“侃”,或嬉皮笑脸地“戏说”,就不仅有违新闻的专业规则,甚至可能歪曲、损害新闻。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度的体现。“平民化”可以是播音主持的一种样式或风格,但并不等于提倡“平民”或非专业人员播报主持新闻。

(三)“各色”就是“个性”

在对主持人个性化的呼声中,“张扬个性”又成了新的误区:标新立异的造型谓之个性,出其不意的逗贫谓之个性,唯我独尊的态度谓之个性……个性不是各色,个性也不能喧宾夺主削弱节目内容。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张扬个性的年代里,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对“个性”问个究竟就已经学会“张扬”了,以为像王菲一样不苟言笑叫做个性,以为像周杰伦一样吐字不清叫做个性,以为丝袜配球鞋也代表个性……崔永元认为:“这个人越有个性,越说明他涉世不深。换句话说,知道的事越少,就越有个性。我在做电视之前,正式工作之前,个性非常鲜明。现在做了这么长时间,马上就人到中年了,确实有了很多变化。”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中往往最终体现为一种风格,或是清晰明了的智力风格,或是生动形象的想象风格,或为情感激越的情绪风格……

播音主持的平台是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平台,不是个别人施展个性的舞台,也不是私语聊天的场所,所以,无论是强调造型上的“自我”,还是语言观点上的“个人化”,都是无视大众审美标准的行为。优秀的主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并能与节目内容的传播相得益彰共同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不是抛开节目内容主旨,完全自我的个性。

二、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不见得是“从无到有”

“创新”的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一般认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德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创新类型。可见,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造,最初的“创新”是在强调一种要素和条件的“新组合”。正如爱因斯坦和毕加索都试图理解空间的真实特性,并将他们的理解与不同的人对空间的理解融合起来,以至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毕加索首倡立体主义的时间几乎相同。也正如当所有人都将钟摆看成来回摆动时,伽利略却把他看成是下落和上升,并用这种方式发现了下落物体的本质。创新应该包括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还包括在汲取传统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达到的再创新。

中国电视的现状表明其自我创新的能力还不强,跟随世界电视潮流发展的趋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从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看,已经伴随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走过几十年,在有声语言传播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学科和相对稳定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符合我们媒体特性和中国观众口味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味道,不会在西风、韩风的吹拂下轻易被替代,中国千百年来蕴积的博大精深的语言内涵决定了她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精湛美好,颠覆性的“创新”和抛弃传统的“创新”必然行不通!

同类推荐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档案信息检索

    档案信息检索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档案信息以及相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尤其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实施。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论证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天剑问情

    天剑问情

    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界中任君游。在逍遥界中,不再有什么武功,有的只是神法;不再有什么武者,有的只是神士;不再有什么江湖,有的只是天剑池;不再有什么真气,有的只是可御神气。剑一,五年前被称为废柴的男人,因为一个巨大的变故得到“重生”,他曾说五年前的自己已经逝去,五年后的自己要只手遮天。一把绝世好剑,斩尽天下英雄汉。或许是因为自私,为了昔日的恋人,报仇雪恨;或许是因为大局,为了逍遥界中的芸芸众生,除恶扶正。惊世的阴谋,如同一场高手博弈,究竟鹿死谁手?胜负难定。天剑联盟的成立,剑一不再是孤身战斗,仰天长啸一声:“倘若有日我暴走,老天也要抖三抖!!!”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流氓小神仙

    流氓小神仙

    一个人界的热血少年,在踏入仙界后却在神仙的授意下变成一个流氓……他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
  • 穿越古代去压寨

    穿越古代去压寨

    (全文概括:轻松幽默,诙谐搞笑,酸酸的甜,暖暖的幸福)意外自杀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杀了没能死透……你知不知道有一种心脏停止跳动的状况叫“假死”?假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糊里糊涂的穿越了……那叫勾魂死者的神棍说要完成“任务”才能回家。完成任务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完成任务,就被人虏上了土匪的山寨……不过,这山大王也腻是英武邪霸了点吧!假扮哑巴,冒充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山大王”好似就喜欢“男人”……传说,他有断袖之癖。他乃落草为寇的一朝藩王……!他沾花惹草不是正人君子……!他有家事显赫的未婚妻……!为了退亲,他连番使计,不仅欺君,还抗旨……!
  • 千金女王

    千金女王

    前世她家破人亡却也复仇成功,代价是自己也死于那一夜。重生归来,却发现了自己有着神秘的身份,和一个无缘见过的弟弟。但是一夜之间父母离开,然后弟弟失踪,好好的一家瞬间支离破碎。国家,她是身份神秘的军官。商场,她是铁血手段的总裁。黑道,她是人人惧怕的暗帝。异能,她是强者之列的魔神。校园,她是清冷完美的校花。男人她有,不止一个!钱财她有,不止一点!实力她有,不止前进!权利她有,不止···“我是真心的。”“真心不值钱。”“我有你想要的。”“那些我自己可以做到。”“我知道你父母的消息。”“对不起,我已经查到。”“你到底想要怎么样才接受我。”“以后不要出现在我面前就接受你。”
  • 轻心

    轻心

    这是一个人心不定的世界,每个人都为着利益而活。写着作品,就像写着世界。它,是我的回忆与成长。
  • 神都龙域之暴风

    神都龙域之暴风

    这个世界,充满惨淡的回忆。人们对自己过去所懊悔,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淫欲七罪充斥着,放我们放弃自己但!我不!既然我拥有不可回忆的过去那!我就改变未来的自己
  • 落竹林湘记

    落竹林湘记

    神降竹林家男婴为皇族人神谁更贵凡间结白发其实何需一定要写长长长长长长长的篇章,偶尔写一篇这样的故事,短短一天,就可让终亲家看到故事的开头、结尾,免受等待更文之苦,哈哈哈,谢终亲家。
  • 鸿断君不离

    鸿断君不离

    她背负着杀父之仇活着,他在冷落和嘲讽中活着。她本天真无邪,笑靥如花,他因回眸一笑,一见倾心。她沉着冷静,聪明睿智,却会在见着他时土崩瓦解。他拒人千里,不苟言笑,却会为她的一颦一笑魂牵梦萦。君离:你若不离,我定不弃。断鸿:倾尽一生,只愿鸿断君不离!
  • 晴天痞俪

    晴天痞俪

    遇见你,便是此生最美的风景。浓烈相守,淡淡相依。你若归来,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