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综合性新闻的“喉舌意识”更强,导向意识更为自觉。但它们所承担的分量并不完全相同,表现形式也有一定区别。正如喻国明先生所说,“《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比起央视其他新闻节目,它的“喉舌”功能被凸显,舆论引导意识更强。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新闻联播》更关注国计民生方面的大事,以硬新闻为主。如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政策法令、经济形势、改革方向、典型人物等,是《新闻联播》报道的重点。“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成为《新闻联播》的基本定位,也因此形成了它的栏目风格:庄重沉稳,权威大气。
在新闻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泛滥的今天,《新闻联播》成为人们获取重要信息、权威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朝闻天下》尽管在传播主流声音上与《新闻联播》有一致的要求,但在内容选择上更突出服务性和趣味性,其定位是“从内容上着力于拓展选题范围,确保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报道权威的优势不丢,加大观众收视意愿更强的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天气出行资讯、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在形态上,从主持人表达、节目包装、演播室设计等元素入手,改进节目的形态,使节目形态更趋时尚”。即使报道一些硬新闻,导语也经常用软新闻的语体特点进行引入,由此形成了自己栏目的风格:清新、亲和、明快。
需要说明的是,近些年一些媒体引进国外类型台的运作模式,更强调频道风格,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也体现了“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的报道思路,突出了频道特色。不过,就目前来说,打造品牌栏目,依然是提升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新闻节目语境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新闻节目的语境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方面要保持新闻节目整体语境的特点,即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迅速,杜绝假新闻,避免非新闻;另一方面应保持栏目语境的个性特点,以形成栏目品牌特色,增强栏目的影响力。保持稳定是为了保持栏目个性,保持受众的忠诚度。如果不断改变,想迎合所有人的需要,反而会失去特色,失去受众。此次央视新闻频道调整改版,除增加新栏目、调出某些新闻性不强的栏目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仅保留原有品牌栏目名称,重新进行栏目定位,如《东方时空》、《共同关注》为体现新闻频道“淡化专题、强化新闻”的方针,都变成了“资讯类”新闻节目。之所以要保留名称,应该是希望借助原有品牌栏目已有的影响,留住原有的受众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保持栏目语境的个性稳定是必要的。
新闻节目语境的动态性表现为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的态势。有人说,在中国,广播电视最流行的词语是“改版”。我们看到,每年都会冒出许多新栏目,消失一些旧栏目,即便是已有栏目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应该说这既是广播电视转型期的必然反映、栏目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受众的期待。从这一点上来说,任何栏目的语境都在动态变化中,都需要调整变化。因此,《新闻联播》要“变脸”也是自然的事情。实际上,《新闻联播》从栏目创立到现在,中间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但无论怎样变,《新闻联播》的主流性和权威性,及其“报道国内外大事”的定位,都应该坚持和加强而不是削弱,更不必去“娱乐”,否则,《新闻联播》就不是《新闻联播》了。
三、新闻节目语境与新闻播报风格
新闻播报风格简单说是新闻报道过程中有声语言的独特风貌,是新闻传播主体为了适应语境需要,更好地达到传播沟通目的在新闻播报过程中运用有声语言表现手段所呈现出的一种格调。区别于访谈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的语言特点。与一般语言风格一样,新闻播报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处的语境有密切关系,它是有声语言适应新闻节目语境的结果,反过来又构建并呈现特定的节目语境。
(一)新闻报道核心语境对新闻播报风格的共性要求
1.真实——庄重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维护和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事实本身要真实,写得要真实,表达上也要真实可信。在新闻播报中,庄重的语气态度、庄重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真严谨,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呼应,是受众对信息真实性认可的前提。沃尔特·克朗凯特在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时“始终保持着沉稳、自信、忍耐、执著、持之以恒和严肃认真的品质”,这应该是他得到受众信任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庄重不是刻板,不是呆板,庄重的反面是轻浮、随意、虚夸。应该说,新闻播报风格必须庄重是一条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基本要求。
2.新鲜快捷——积极明快,新鲜感强
新闻播报要积极明快、新鲜感强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它既能满足新闻报道内容新、速度快的语境要求,也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新鲜快捷的语境特点除要求语言传播主体播报状态要积极,要有较强的新鲜感外,还要求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明白准确,不啰唆,不渲染,节奏紧凑明快。由此形成了新闻播报的基本样式——播报式。
节奏紧凑明快表现在播报速度上有这样的特点:横向看,新闻播报的语速一般比非新闻节目的语速要快;纵向看,新闻播报的语速“提速”最快。20年前为每分钟200字左右,现在为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节奏、生活节奏、人的心理节奏的不断“提速”,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播报对社会语境动态变化的适应。然而,播报语速加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新闻播报中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追求单位时间内传播信息的数量而忽视传播的质量。新闻播报速度过快,吐字不清,表意不明,情感处理不恰当的情况大量存在,影响了受众的收听收看意愿,干扰了传播效果。此次央视新闻频道的调整,加大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建设力度,单位时段内信息数量大,内容更新快,较强的播报能力更是成为对新闻传播主体的普遍要求。对此,一方面要注意语速适当,保证信息传播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语言基本功,避免因吐字不清、语流不畅而降低新闻传播的质量。
(二)新闻节目的个性语境要求——播报风格多样化
播报风格多样化是新闻节目语境的个性要求。播报风格多样化源于新闻认知的多元化、栏目定位的差异化和受众需要的多样化。
1.表达样式多样化:播报式、播说式、播评式
播报式是新闻播报的基本样式。十年前曾热烈讨论过新闻要“播”还是要“说”的问题。“播”被妖魔化,“播”就是照本宣科,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说”则是口语化表达,亲切自然,个性突出,易于沟通。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照本宣科”依然是新闻播报的主要形式,语言简洁、节奏明快仍是新闻播报的风格特点,为了口语化和亲切自然而硬塞进去“呢”、“吗”的现象现已销声匿迹。播报式在当今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传播活动中,依然是最有效率的表达样式。当然,“播”“说”之争对新闻播音的理论与实践有积极的影响,它推动了新闻播音的发展,强化了传播主体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重视,对新闻播报风格的多样化亦有积极的作用。应该说,现在的播报式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
播说式、播评式,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播报过程中融进了讲解、谈话、评议的语气特点,在以报道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为主的节目中被经常使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在承上启下串联节目时经常会转换表达样式:播+讲或播+说或播+评,即对上下节目的承接转换根据需要或评议或介绍或交谈,但对新闻本身还是以播报为主。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栏目新闻主播集串联、口播和配片于一身,不同环节表达样式经常转换。具体运用怎样的表达样式,与栏目的内容、栏目的形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表达格调多样化:庄重严谨、平实正规、轻松灵动
表达格调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新闻节目的风格定位,换句话说,一个栏目以什么样的表达格调为主,不仅体现出该栏目的风格追求,同时这也是对受众多样化需要的满足。尽管庄重严谨、平实正规、轻松灵动是几种不同播报风格的基本格调,但它们并非水火不容,何况每一种格调本身也具有多个层次。在以庄重严谨为主要格调的栏目里,同样可以加入一些轻松灵动的色彩。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新闻播报风格的庄重性是新闻播报风格的共性要求,但具体到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内容,对庄重性会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庄重严谨的格调对庄重度要求最高;平实正规的格调对庄重度要求适中;而在以轻松灵动为基本格调的栏目中,庄重度以不轻浮、不随便为底线。
表达格调的确立与内容本身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完全对应,而是取决于这个内容存在于哪个栏目。比如同样是宣读一个决议,在《新闻联播》里就会更庄重严谨,不仅要准确传达决议内容,还要体现决议的重要程度,进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一般的整点新闻里恐怕就要平实得多,主要是传达表层信息。所以说,表达格调主要受栏目整体风格的制约。
喻国明先生在谈及《新闻联播》的问题时,认为《新闻联播》存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并以罗京因承受压力必须“不苟言笑”,说明《新闻联播》可以再亲民些。确实,《新闻联播》的“变脸”,成为许多媒体、专家、受众的期待。但是“亲民”是不是就要“活泼”值得商榷。从媒体报道看,对《新闻联播》的“变脸”主要寄希望于三个方面:一是减少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批评;三是加强新闻性,关注社会热点。但是,即便这些期待真能实现,《新闻联播》是否就可以“活泼”?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批评不能活泼,关注社会热点恐怕大多不宜活泼。“亲民”的关键是新闻报道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要更多承担媒体责任,要满足人们对重大事情的知情权,如果做到了这些,无论怎样“严肃”都会很“亲民”。
《新闻联播》承担着“党和人民的喉舌”的重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播报风格:庄重大气,严谨正派。播报风格与栏目风格达到了高度一致,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在播报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坚持庄重严谨,坚持高品位,既是栏目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国家权威媒体的需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说到《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往往少不了用“字正腔圆”这个词,但在不同语境中“字正腔圆”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处于褒贬两重天。“字正腔圆”在肯定者那里代表着庄重、大气、正派;在否定者那里则代表着刻板冷漠、不亲切自然。限于篇幅,本文不在此做深入分析,只想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字正腔圆”是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基础,是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有力保证,是提升有声语言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那些刻板的、僵化的语言表达不是“字正腔圆”的专利,进入不了风格的范畴。
行文至此,也许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已有了答案。《新闻联播》要改变,但庄重大气、严谨正派的播报风格不应改变。在具体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期待:
避免把无动于衷错当为端庄;
避免把固定腔调错当是字正腔圆;
避免把引导当做命令;
避免把实事虚化;
避免把大事弱化;
避免语言僵化。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