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净、路英、罗莉梅、马佳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高校近些年的飞速发展,三级建制二级管理机制的建立、管理重心的下移、大类招生的实施,使得以学院为主体的基层教学管理单位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当前的新形势,并探讨了新形势下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所应进行的改革。
关键词:教学管理、基层教学管理单位、三级建制二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大类招生
资助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教改项目“基层单位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一、当前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所面临的新形势
1.三级建制二级管理机制的确立
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模式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系级建制得到有效加强,无论是单科性的大学还是单科性的学院都建有系级建制,校系二级建制成为大学的基本建制形式。[1]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以及学科、专业数量都在增加。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数量增长对高等教育的每一个活动和表现形式都产生了影响”。[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无疑也受到了这一增长的影响。随着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高校原来实行的校—系型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高校在校、系之间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学院,形成了现在实行的校、院、系三级建制。同时,从拓宽学生专业口径、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等因素考虑,在管理机制上采用的是二级管理机制。
2.管理重心的下移
正是由于三级建制二级管理机制的确立,高校采取了将部分管理功能下放至学院的管理方式,即所谓的管理重心下移。管理重心下移,可以使学校实现真正的“简政放权”。
学校领导将从繁重琐碎的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进行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宏观决策;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也将转移到制定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方面。学校将财务、人事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多的责、权、利下放到学院,更有利于激发学院的组织活力,也更有利于调动学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院加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从而达到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3.大类招生的实施
近年来,为了矫正过窄的专业教育弊端,很多学校尝试按学院进行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招生,它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3]实行大类招生后,在教学计划上将实现大类中所有专业前两年的课程完全打通,学生将在前两年学习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直至第三年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以及两年中对专业的理解来选择专业。这样既真正达到了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学生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
二、学院在高校中地位、作用改变的必然性
从学院的地位看,无论是三级建制二级管理机制的建立,还是管理重心的下移,或是大类招生的实施,学院的管理都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点,提升到了高校管理的中心地位。
这一方面意味着学院管理的重要性增加了;另一方面意味着学院不再仅限于接受和完成学校指派的任务,意味着学院管理任务的增加以及管理模式上的转变。这就给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从学院的作用看,学院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职能,起着承上启下、执行与协调的作用。[4]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状况,由于学院在高校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学院的发展状况势必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情况。
三、基层教学管理单位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三级建制二级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高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学院在管理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了,任务量也更大了。在这种管理形式下,学校仅会对学院进行必要的管理工作,重点是进行宏观调控。学院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管理和办学水平,使学院进入良性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的规范化,而管理的规范化首先离不开各种管理制度。学院原先都是在遵循学校的政策、法规,没有或者仅有少量的院级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需要,因此学院首先要制订和完善各种院级教学管理制度。
2.改革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教学管理运行中学籍和课程管理是两项重点任务,新形势下这两项重点任务都面临着改革的要求,要求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从学籍管理上看,实行什么样的学籍管理规定无疑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现在还没有条件实现完全的学分制管理,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过渡制度。大类招生改变了原有的招生方式,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专业建制和班级建制,这种招生制度的改变必将影响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新的调整,使其具有更多的灵活度。
从课程管理上看,现在大多数课程都是必修课,只有极少数选修课,课程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实行大类招生之后,教学计划中前两年的课程被打通,并实行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这种改变使得选修课的数量大大增加,加上学生是按大类招生入学,在选择课程模块时容易出现盲目性,势必会加大课程管理的难度。为使学生能在专业和课程的选择上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应积极推行学业导师制,逐步建立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课制度。
3.充分调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性
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大大增加了基层教学管理的内容和难度,而多数学校并没有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整日疲于应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承受着超强的心理压力,加上超繁重的管理任务、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难有工作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应注意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以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其能够专心用心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4.注重学院自身特点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的命脉,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学院毋庸置疑的任务。然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能搞一刀切,学院一定要按自身特点进行。以前只是片面地讲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所谓合理的评价系数,制订一些所谓合理的评价标准,规定一些所谓必要的制度措施,却忽视了学院之间的差异性。
学院是高校按学科、专业性质进行分类设置的,每个学院都拥有本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因此学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人有人的个性,学院也有学院的个性,这种专业性和学术性正是各学院的个性。学院的个性差异,导致其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以及管理特点也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到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针对自身特点,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必裕。校系二级管理走向校院二级管理的内在动因。南通大学学报,2006(4):23-25.
[2]王香丽。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3]姜静。论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现代商贸工业,2009(10):83-84.
[4]陈丽荣。对建立学院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2(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