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宝、柴剑平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
摘要: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了综合测评和选修课的意义,进而论述了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的意义并提出改革目标。
关键词:综合测评、选修课、改革
一、综合测评的意义和用途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综合测评的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学生,同时作为学生评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业择优留京指标的重要依据。每学年的综合测评结果存入学生的档案。可以说,综合测评是大学学生考核唯一的权威手段。
二、选修课的意义
选修课的意义在于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带着兴趣爱好去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大有裨益。
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拓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的动态联系。
2.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而选修课既在科目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的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选修课尤其是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选修课,有助于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课程结构封闭、僵化、萎缩的现状,重构课程结构,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三、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的意义
我校综合测评体系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存在偏差。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学习成绩外,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测评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以前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把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作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
如果将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进行综合测评的改革,学生会重视选修课,肯花时间去进行自己喜欢的课程研究,学习会更加深入,学习效果会有极大的提升。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何况是一门课,而且选修课占据了学生课程三分之一的比重。将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教学质量提高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选修课没有纳入综合测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一种科学的、公平的选修课测评办法。面对社会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必须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制订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等诸多因素来考查,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画等号,把“智育”与考分画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
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具有重大意义,是很好的综合测评改革目标和手段。清华大学的做法是制订了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的过渡措施,两套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并行,一套纳入选修课考核,另一套则不纳入选修课考核,根据用途不同分别提供给学校不同职能部门和社会招聘单位,应用于不同的考核领域,尽量全面地考查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应当发挥全校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研究、调研制订出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的改革方案。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选修课纳入综合测评,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公正、公平地考核学生,尽可能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