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58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研究概况

1866年,《形态学大纲》在德国面世,在这本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首部教科书中,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了“生态学”(德文为“Oikologi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作为专门研究生态现象的生态学自此起步。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时至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现代生态问题愈发醒目。20世纪初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危机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理论界的深度反思,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乃至哲学、神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开始逐步加入到生态问题的探讨中来,生态学开始了它的“人文转向”,而“生态”与媒介的结合最终培育出“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

1934年,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出版了其代表作《技术与文明》,在“技术与文化”关系的论述中最早包含了“Media Ecology”的思想。由于芒福德的研究涉及了对整个科技文化体系的批判,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看做是整个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集成典范的规划化》(另译为:《面对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范式集锦》)是关于媒介生态学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主要文献。在这份1973年的博士论文中,作者克里斯汀·尼斯纯(ChristineL.Nystrom)将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的论述作为媒介生态理论的基础。在威廉·昆斯(William Kuhns)1971年编纂的“主要媒介生态学者名录”中,也将芒福德名列首位。

继承芒福德的基本思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发展了“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媒介是技术的主要代表,媒介的产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感官的均衡状态,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立意,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共同创建了传播学的“媒介决定论”。

“Media Ecology”这一术语由麦克卢汉首创,而真正衍生成一个学科则要归功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许多学术著作在波兹曼的领导下得以整合,形成了媒介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基础,并在纽约大学设立研究学位课程,最初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这一学科引入国内,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思想无羁》、《软边缘》和《手机》,约书亚·梅罗维兹的《消失的地域》,詹姆斯·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等等。

在引进之初,我国学者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旅美学者林文刚亦同。但这一“媒介生态学”与国内学者首创的“媒介生态学”在研究取向上可谓大相径庭。

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互补关系。两种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同时都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媒介本身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眼里,“媒介生态”概念实际上就是将“媒介本身视为一种环境结构”。也就是说,“Media Ecology”等同于“媒介环境”,这与波兹曼定义媒介生态学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从上个世纪中期至今,日本学者在指称“Media Ecology”时长期使用的亦多是“媒介环境”这一概念)。此类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比较深厚的学术根基,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属于宏观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起步于传播学者的主体自觉,与美国学者发起、延续的媒介生态研究和日本学者开展的媒介环境研究并无内在渊源。从研究伊始,中国学者们的关注点即不谋而合,侧重于媒介生存发展的环境方面。邵培仁关于媒介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等,张国良的媒介生态的实证研究课题“关于上海市民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童兵的《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张立伟、李之侠、杨飚、邓斌的《入世一年四川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基本对策》等文章都是类似的研究意向。甚至台湾学者臧国仁在1987年提出的社会相对论,也是探讨传播生态环境中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的。崔保国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当前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比较,并得出结论:“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我们国家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目前的切入点,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

尽管目前国内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尚显模糊,但从本质上,我们已可以把它视作是“从生态想象介入传播研究,在负责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的一个领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李明伟和丁未三名学者考虑重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名称,在与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两位教授经过几个月的切磋后,决定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将译名替换为“媒介环境学”。2006年,林文刚在其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一书中,正式启用此名。2007年8月,在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讲演《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中,何道宽谈到“Media Ecology”学派的历史传承,也统一使用了“媒介环境学”这一译名。

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时候,“生态”一词系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环境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至于媒介生态,与媒介产生互动关联的环境则可以被看成是媒介生存的外部生态因素,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这些因素和媒体的互动构成完整的“媒介生态”。

长期以来,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将论述集中于技术或者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诸方面生态因素对媒介所施以的作用力,尤其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十分薄弱。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恰是“媒介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凭依。这显示出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不足:没有体现“媒介生态”的互动性,仅专注于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反思,而忽视了社会控制因素对媒介的反作用,在“诠释现实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雷蒙德·威廉斯曾经批评过这种倾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断言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由于起步很晚,中国在媒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显得薄弱得多,特别是对理论的本体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很少。但我国的媒介生态研究是以媒介为中心开展的,这与西方媒介生态研究形成了互补——如果说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关注“作为环境的媒介”,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媒介的生存环境”,两相契合则能完成“生态”原初意义上的“互动”。我国的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影响媒介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等,这种取向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状况联系紧密,更符合国情。

同类推荐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热门推荐
  • 异界天外飞仙

    异界天外飞仙

    他,是白云城主叶孤城。他,是与西门吹雪齐名的剑圣叶孤城。他,是四条眉毛陆小凤的朋友叶孤城。他,是一个一心只忠诚于剑的叶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天外飞仙是他的成名绝技。异界天外飞仙能否续写天外飞仙的传奇。请读者多多的收藏推荐,你们是叶孤城施展天外飞仙最大的动力。
  • Cymbeline

    Cymbel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敌系统之君临天下

    无敌系统之君临天下

    ”我去,喝口水都能穿越,老天爷你丫的逗我!!!“陆凌云看着周围古朴的房间布置喃喃道。一个系统,一个宅男,且看陆凌云如何在这战火纷飞的圣武大陆统一天下,”本来只想随便找个地方隐居,奈何你们无缘无故总是找我麻烦逼我称霸,唉。“陆凌云看着跪在面前的男子道......
  • 北窗下允儿

    北窗下允儿

    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人都要忘记自己以前是个怎样的人了,九零后孩童年生活,在那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没有烦恼,若有,当天晚上睡觉后第二天一样可以那样到处蹦蹦跳跳。到了少年时,也有他们各自的独特的感情,没有无奈,只有害羞和不敢表达,那可处处让人回味,主人公是这个小地方的公认的小公主,但她没有小公主病,而是有一种特别的惹人爱,受人尊重仰慕的小小。若可以回到那时候我一定要多回头看看你那我总爱在脑海里回忆的样子,而不是那时那样害羞地偷偷地回头看你那迷人眼睛
  • 刀剑解封

    刀剑解封

    2024年之后,刀剑解封;科技与文明融合,修行与现实碰撞,动乱之后文明再上一个台阶......(本书暂停更新,各位读者抱歉了,参白在此赔罪)
  • 痴恋十八岁

    痴恋十八岁

    你有没有曾经深爱过一个人,然后在计划两人将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做的一切在别人看来都是多余?你有没有那么一刻看着自己深爱的人,只想他永远不曾出现在你的生命?你有没有那么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可是自己想改却无能为力?……年少的我们总是以为,爱情,是生命中的全部,其实,我们到底是爱那时的他,还是爱着他时的那个时光,那个自己?时光是琥珀,因为它会把最美的时光留在记忆里,但是谁又说过,时光留下的就没有伤痛?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不管是表面安静内里热情的王荔妍,还是自卑温柔的严芳华,亦或是痴心绝对的叶臻,亦或是怒其不争的曹粲,还是开朗机灵的花花……在这样似水的年华里,我们是渐行渐远还是相拥在未来?
  • 萌妹契约者

    萌妹契约者

    我,宅男愿望,非常想要一只兽耳娘。欢迎回来,御主人大人。要先吃饭?要先洗澡?还是说先要我……嗯,如果能这样就幸福了。愿望,偶饿了,汝今晚会做什么吃的……呣?有心愿到来了!愿望,偶们赶紧出发吧!但现实为嘛是这样!?明明都是兽耳娘,我身边契约的这只却为嘛只会让我到处奔波啊?“现在是晚上十一点,事不宜迟哦。”……呐,请问我能够毁约吗?
  • 嗜血狂后:废材嫡公主

    嗜血狂后:废材嫡公主

    她,冷血杀手,一朝穿越成为朱雀大陆的废材嫡公主。他,玄武大陆的王者,紫发金眸。这一世,他们注定要站在这个世界的顶峰成为王者!
  • 最强系统之装比之王

    最强系统之装比之王

    本人第一次写书,勿喷,本书以搞笑,与系统流为主,请多多关照。看主角如和装逼,给种爆笑与扮猪吃老虎。本书已创书群,欢迎各位书友交流,欢迎加入,群号码:476045292
  • 朱雀的守护女大人

    朱雀的守护女大人

    当有主的守护女遇上狂傲的朱雀兽神。“是你当我的守护女,还是我当你的兽神大人?”腹黑某鸟轻佻地勾起李梦月的下巴,施展无敌媚眼神功。“你谁?”李梦月淡漠的目光无疑是最有杀伤力的。“守护女是吧!好!那么我就来重新举行一个仪式,让你成为我的守护女!”腹黑某鸟咬牙切齿道。“哦。”依旧淡漠。从此,大陆之上有个气死人秘诀,就是无视、淡漠、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