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和杠杆。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目前如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逐步趋于双方的互益反馈与良性永续,成为人类面临的难题。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科学与技术的内涵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成果,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活动,是人类追求真理,揭示规律、创造财富的过程。而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与技术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具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性”,而技术则是综合利用知识的研究,具有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性”。科学是一种“纯”知识,它是人们的认识成果,不直接应用于生产,特别是不解决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问题,不直接创造生产力。而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并转化为产出的研究,直接创造生产力。可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在英文中,人们常把科学称作“Know-what”,把技术称作“Know-how”。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只提供物化的可能;而技术要回答的是“做什么”、“如何做”,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常常使用“科学技术”这一合成词。现在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成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变成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工具,也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状况,人类就是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是197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同时指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政策上必须满足七点要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把人口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中去。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容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包括自然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包括经济目标、环境目标、资源目标、社会目标等。经济目标就是要求维持自然资源的供应,实现经济的适度发展和效率。环境目标就是要求维持适度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服务,增强环境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资源目标就是要求资源的消费方式应是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社会目标就是要求维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公平分配,包括代内的公平和代际的公平。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方面进步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人作为主体,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解决和调节人类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问题和关系。科学进化是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成为自然界的对立面。但无论这种作用如何巨大,也还是要依存于自然,始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构成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联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对自然界施加一种作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形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科学是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并且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离开人与自然这一基本关系,科学和科学的进化便无法解释。技术是科学革命的产物,是由科学转化而来的作用于自然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以科学技术是从理论和方法上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存在目的上的一致性。
第二节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与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手段。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成为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没有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就不会有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促进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内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18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后大量使用机器和能源,实行唯经济的发展战略。工业文明使部分人自认为能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主宰地球的精灵,由于掠夺式、无节制地开发资源,使得一些不能再生的资源日益趋向枯竭。以我国为例,自然资源缺口日益增大,缺水城市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我国人均年耗煤0.7吨,而日本、美国分别为3.5吨和4.9吨;在45种主要矿产中有10多种查明储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铁,钢、铅、锌矿生产能力在2000年分别消失了10%、38%和40%。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严重限制的,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科技进步可以使上述方面不受限制。
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去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去寻求新的替代资源,使以前人们难以想象利用其价值的自然物成为宝贵的资源,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希望。例如,在不久的将来,核裂变反应堆有可能成为终极能源,核裂变时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是化学能的几百万倍。人类利用核技术发电不但运输量小、成本低,而且污染也小,从而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危机。纳米技术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技术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是发展自身的要素之一。据1999年10月2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会议公布:全球气候在近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均气温增温在9℃~16℃之间。气候变化固然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来自人为因素,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异常。联合国于2001年2月19日发表一项报告指出:随着世界各地气温的持续上升,可能会出现全球性的“极端气候现象”,热浪、干旱、洪水、滑坡、雪崩、瘟疫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严重的威胁。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矿物资源被开采出来,大片原野被开发,大量的“三废”排入环境中去。都市汽车排气与光化学烟雾、农药化肥污染导致疾病产生、生态系统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人类与环境关系失调,危及人们的生活与健康。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增值需要时间,在短期内恢复比较困难,甚至不可逆转,南极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一个世纪里就破坏了60%。地球之肺——热带雨林被毁,物种急骤消失,其恢复之难不可想象。太湖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发达地区之一,也是近年来资金投入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每年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8。但是太湖水的严重污染又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部分工厂停产,居民饮水得不到保证。在仅有的耕地中,受污染的近1000万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达530万平方公里,每年使粮食减少120亿公斤。水土流失使资源效率下降,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每年耕地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可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以严重的污染为代价的,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科学技术落后。首先,科学技术落后是自然生态破坏的内在原因。事实表明,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其次,科学技术落后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生产技术水平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高,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相对就少;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低,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自然就多。最后,科学技术落后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直接症结。
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技术在认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就不可能很好地认识环境污染物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没有近代生态学的诞生,就不能深刻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人们将环境问题提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应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活性炭技术等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广泛运用,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改造,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潜力。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导航器
如前所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必须给现代科学技术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即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解决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效应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负效应限制在可持续发展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正效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一、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具有导向作用
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导向作用表现为:
1.发展速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来解决人口膨胀问题,克服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且随着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和自然进化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说,科技可持续发展观并不是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
2.发展质量
发展速度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量的方面,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发展质量则是强调质的方面,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具有形而下的工具意义的物理关怀,也具有形而上的价值目的的终极关怀。科学技术发展的“质”表现在要能够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包括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发展要面向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3.持续延伸
这里所说的持续是从时间维度上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仅要求科学技术在短时期内具有发展速度和质量,而且要求在充分时间内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要为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包括科学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培养、服务体系的完善、创新环境的营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