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现象看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意义
张宏
一
2009年春季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与此同时,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剧也在全国各地陆续热播。该剧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围绕着“借钱筹款买房”这一核心事件,讲述了几位主人公因此命运改变,甚至走上悲剧之路的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小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却在社会中引起了让人惊讶的强烈反响。可以说,对《蜗居》的评说与讨论已经成为2009年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从类型上,《蜗居》被定位为家庭伦理剧或都市情感剧,一些媒体也用诸如“小人物的苦恼”、“婚姻保卫战”来概括该剧的剧情和主题。不过,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充分的,也不能够完全解释《蜗居》的风靡。实际上,如果看完全剧,我们不难发现,《蜗居》在内容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家庭伦理剧的范围,其关注的对象也由具体的家庭危机和情感困惑出发,辐射到了对更加广阔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的考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蜗居》在剥离情感戏的外衣之后,真正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具有严肃态度和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
细观《蜗居》,我以为它的确贯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两个基本原则:写真实和写典型。首先《蜗居》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真实性。一篇关于《蜗居》的报道认为:“‘房奴’、‘小三’、‘官商勾结’……所有你能想到的社会焦点这里都有,而且真实得近乎赤裸,并因真实而备受争议。”当下中国,住房、教育和医疗问题,被民间戏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其中住房问题更是当下社会的第一热点问题。尽管早在唐朝,大诗人杜甫就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心愿,尽管现时代的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使居者有其屋”的努力,但是,中国的房价这些年来却几乎一直飞速上涨。很多工薪阶层要么要集中全家几代人之财力,要么要背负巨大的银行房贷债务才能够勉强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言而喻,在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正在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蜗牛”———这个普通甚至有些卑微的小动物,一生都在吃力却缓慢地四处爬行,而压在它背上的重壳,是它赖以生存的居所也是它无法摆脱的重负。“房奴”的痛苦和无奈对于许多生活在当下的老百姓来说就像一道枷锁一样缠绕着他们的生活。“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是《蜗居》中女主人公海萍的自白,却同时真正道出了现实中太多“房奴”的共同心声。《蜗居》里的很多情节、台词都让观众联系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从而触景生情并激发强烈共鸣。此外,作品还涉及到了其他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真实,并且同样是现实的热点现象,例如“啃老族”、权色交易与权钱勾结等。
其次,《蜗居》还贯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典型化原则。在《蜗居》中,创作者精心选取了“房奴”的生活作为切入现实的“横断面”。剧中的主人公郭海萍和苏淳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大学毕业,怀着一份希冀和梦想留在大都市打拼。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美好的梦想很快变成了压抑的梦魇,作为大都市中普通的一对工薪族,他们长期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活,并且在那里结婚生子。为了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努力工作,拼命攒钱,但是工资收入却赶不上房价暴涨。
在这样的无奈、压抑、烦恼与焦虑之下,往日恩爱的模范情侣似乎变成了没完没了地吵架的仇人,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家庭中的问题、障碍甚至冲突爆发的线索。可以说,以郭海萍夫妇为代表的“房奴”,已经成为今天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蜗居》将“房奴”的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无疑具有了广泛的现实代表性。而剧中真正吸引观众眼球并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并不是人物的情感危机,而是他们因为房子问题导致生活艰辛,甚至被迫改变整个人生的方向。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除了坚持写真实与写典型的创作原则之外,还应该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与启迪。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的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辉煌、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过大和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等。而住房问题就像一面镜子,将这些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如何能够解决底层民众的生活重负,让居者有其屋,进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这是《蜗居》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愿。
二
在以《潜伏》等引爆的谍战剧与反特剧正在成为国内电视剧市场的“主旋律”的今天,讲述现实生活中小人物故事的《蜗居》却能够横空出世,另辟一片天地,甚至成为2009年度人们街巷热议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在我看来,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它是什么题材和类型,而是要具体看它的叙事表意和创作方式,其背后则是创作者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立场和创作态度。同样的,一部影视剧被大家关注与否,也并非取决于它的演员阵容、制作资金和商业操作,而是要看它是否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是否表达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心声,最终能否得到社会和观众的认同。如果从这些指标来衡量,《蜗居》显然和同期许多商业剧有所不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影视产业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国产电视剧也在很长的时间里陷入了一个“娱乐至上”的误区。进入21世纪,国内电视剧的播出仍然在长时间里沿袭了“剧集当家,娱乐做主”的陈旧模式,所谓“美潮过后是韩流,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引进电视剧的挤压之下,国产电视剧开始迅速向消费主义和娱乐化需求靠拢,戏说、言情、侠客与鬼神在荧屏上到处泛滥。这种商业电视剧唯“收视率”马首是瞻,在叙事上与时代现实和社会生活严重脱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乏善可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则源于“理想主义的80年代”被消解之后,文艺和影视界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