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一、反差
“反差”一词最早是摄影专业的词汇,指照片、底片或景物黑白对比的差异。后来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表达事物的对比度,泛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白天、晚上,生长、枯萎,成功、失败,清廉、腐败,冷、热等等,它们处在相互对立的矛盾状态,但又相互依存相互排斥。有时是僵持,力量对比相当;有时则是不均衡,力量对比悬殊。因此,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也随之发生相反的变化;如果其中一方的量增加,另一方则减少。有时矛盾激化,形成剧烈的冲突,最后达到绝对失衡,产生事物质的飞跃和变化。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反差,要更好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就必须通过反差的手段来加强受众对事物的感知。反差的运用是增强电视节目可看性、可听性的重要手段。反差的运用体现在增加节目的悬念期待,增强节目的故事性、情节性,如果再附以适当的音乐加以烘托,能够更好地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可听性。
二、伏线
伏线是表面现象的一条线索,它就像一条暗流,潜藏着不被人注意。伏线和表象有时是平行发展的,有时是时隐时现交替进行的。例如《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一节,路途中两个公差始终预谋要杀害林冲,便是很具体的伏线;而鲁智深一直暗暗跟随保护林冲,也是很具体的伏线,形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可看性情节。
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存在伏线,因此反映生活的传媒与影视艺术也离不开伏线的运用。伏线运用得好可增加节目中事件的悬念,突出和激化矛盾,从而使节目更具可看性。同时,也能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和对节目中事件发展和人物真实面目的判断和想象,增加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
音乐对伏线的表达和烘托,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伏线和制造节目的紧张激烈。音乐的表达甚至可以超越语言的表述,表现出比语言更复杂、更准确、更动人、更具感染力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音乐对伏线的烘托,对节目的可看性、娱乐性、情节性、故事性的提升,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同步练习
一、教学内容
(1)讲解反差、伏线理论及音乐知识。
(2)介绍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家马勒、施特劳斯、理查·普契尼、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拉威尔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反差、伏线只做语言部分训练,用语言将反差、伏线表现恰当、自然,在短片中就会使用自如。
二、同步练习
(1)用《月光》做反差练习训练。
(2)用《窗外有蓝天》、《芬兰颂》、《小品》做伏线练习训练。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目的与要求
一、教学方法
1.反差
(1)要求学生听音乐,表述具体内容。
(2)再次听音乐,要求学生做适当停顿,语言要停顿在音乐的适当位置(即要“卡住音乐”)。运用音乐表现反差,可用音乐表现反差的—方,也可接连双方的反差,但要合理、流畅。
(3)语言表述逐步减少,增强音乐本身的表现力。也可以只讲出音乐表现的画面,教师检查音乐与学生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调整不恰当之处,给出具体建议。
2.伏线
(1)伏线练习要循序渐进,建议提出多种设想,给予学生启发。
(2)先考查学生主观意图和所表现的内容是否符合,符合要求后开始配合音乐。意图与要求、音乐不相符合的,要在构思上和音乐运用上给以调整,并给出具体建议。
二、目的与要求
1.反差
(1)表述的内容要求绝对反差,要求包括不同场景、不同条件、不同时间的绝对反差,要有反差变化的结果。
(2)要求尽量多地用音乐表现画面,用音乐表现反差和反差结果。
(3)做到语言、画面、音乐相结合。
2.伏线
(1)伏线要求时隐时现,必须要用音乐烘托、表达,也可以只表达一个方面。
(2)可以用音乐表达双向,也可以表达单向,但要主次得当。
第四部分学生作业例稿
一、反差练习
〔法国〕德彪西《月光》作业一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阳光灿烂得有些刺眼,街道上顿时热闹了起来。你看,大街上车辆拥挤,时而响起焦躁的鸣笛声。人们手里拿着早点,形色匆匆地走在街道上。一切都像是电影中的快镜头,快得让人目不暇接。
一眨眼的工夫,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同样是太阳,却变成了温柔的一抹红。一群放了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街上,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也不再形色匆匆。慢慢地散着步,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依旧热闹的街道,少了些匆忙,多了几分闲适。远处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偶尔飘来一阵阵饭菜的香味儿,迎接着回家的人们。
作业二
厚厚的高墙,冰冷的铁窗,阻断了他对外界的美好憧憬。两年的铁窗生涯,让他早已经习惯了孤独和冷漠。他平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终于三年刑满,他即将出狱。但他却有些迟疑,他害怕这原本熟悉现在变得陌生的狱外生活。
走出监狱大门,一股微风拂面而来,带着些许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射在他脸上,有些刺眼,却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他提着随身的几件衣物,缓缓地行走在狱外的小路上。路边的青草随风摇摆,树枝上的小鸟清脆地鸣叫,几个玩耍的孩子爽朗地笑着,他深呼一口气静静地感受着这陌生的自由。他并没有高声欢呼,而是静静地享受着。内心的欣喜化作了对未来的憧憬,脸上也洋溢着轻松,他望了望天空,心想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作业三
她是年轻的白领一族,她追求快乐,热爱生活。夜晚酒吧的音乐响起,她将头发随意地披散开来,摘下眼镜和朋友一起手拉手,扭动身体。她脱掉高跟鞋来到吧台中央,紫色的纱裙在空中摇曳。她紧闭双眼忘记烦恼释放压力,这里是她的舞台,她欢呼着,释放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这个大厦的每一个落地窗前,此时还没有到上班的时间,她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整理了所有的文件。冲好咖啡,她站在落地窗前,呼吸和感受早晨的空气。她一身白色套装,头发整齐地梳成一个马尾,精神干练。当同事陆续地到来,她微笑着寒暄。她是年轻的白领一族,她追求快乐,热爱生活,珍惜每一种快乐和享受不同的人生。
二、伏线练习
1.〔意大利〕普契尼《窗外有蓝天》
作业一
这场仗打得如此惨烈,现在是战争的间歇,四周如此的静谧。但每个人都按捺不住心里的渴望,他们渴望和平,渴望得到真正的安宁。他们似乎看见阳光拨开了云层。天原本是那样的蓝,而风如此轻柔地吹拂着。在蓝色的天幕下,一群白鸽自由地展翅飞过。
炮声又开始轰轰作响,为了心中的渴望,将军和战士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前冲杀。
作业二
这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在片片树叶儿上。绿茵茵的草坪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女生谈笑风生。她们有的互相逗乐,有的躺下来静静地欣赏着这迷人的夜空。
这时树林边闪过一个男孩儿,手拿着一束玫瑰花。他躲到大树背后,把花藏在身后。他喜欢这个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的女孩儿,可是他又没有信心和勇气向她告白。
女孩儿们依然有说有笑,享受着这迷人的夜晚。那个女孩儿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那位苦苦等待她的男孩儿。男孩儿想迎上去,把手中的玫瑰花亲手送到女孩儿手中。他想象着女孩儿收到玫瑰花时娇羞的表情,想象着女孩儿如花的笑脸。他想象着女孩儿纯净的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捧着花时闻着那淡淡的花香而沉醉其中。男孩儿如此幻想着,终于鼓足了勇气,疾步走了过去。
流水的月光,鹅黄的路灯,摇曳的身姿,女孩儿们在星空下说着只属于她们的悄悄话,直至深夜才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回到了宿舍。这时男孩儿彻底地失望了,他又回到那棵大树下,一边踢着小石子一边使劲地捶打着大树。他懊恼地捏着玫瑰花,把花瓣一瓣又一瓣地抛向空中。最终,他扔掉花枝沮丧地走了,只留下这依然月明星稀的夜晚。
2.〔法国〕拉威尔《小品》
作业一
遍地的尸体,烧毁的房子,丑陋的日军,老人被迫逃离了南京,逃离了战火纷飞的城市,躲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地方。老人的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颤抖,他害怕南京的一切重新上演。他常常从梦中惊醒,他想起了那个埋葬了无数尸体的万人坑。他从惊恐中恍过神,环顾四周,似乎一切还在安宁中。他看到桌上那把防身的匕首,他想起那一把把还滴着中国人鲜血的军刀在不停地举起、落下。他感觉到了异常,他起身推开窗户,他仿佛听到了日军的铁蹄逼近的声音。
隆隆的炮响让老人意识到,原来一切都来得这么快。日军已经开始逼近这座城市,老人在惊恐中看到南京的血腥和罪恶似乎又要在这座城市上演。
作业二
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还伴着一些零星的小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马耶独自走在这条空旷的小道上,两眼无神,左右摇晃。曾经的誓言在耳边不断地回响,曾经的幸福画面不断地在脑中闪过,恍如昨日,却已是物是人非。难道毕加索就真的背叛他们之间十年的感情了吗?她不愿也不敢相信,可是,刚刚看到他和另外一个女子亲密地抱在一起,嘴里说着曾经对她的承诺。别人说的时候,并不相信,可是如今已经亲自证实,还能期盼什么呢?
十年的感情化作了一场梦,心已死,泪已干,留下的只是一个孤独的背影。
作业三
女孩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虽然并不是特别的富裕,但父母的疼爱和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她成为一个乐观、开朗、快乐的女孩。然而最近,她那个充满温暖记忆的家却仿佛蒙上了一层灰暗,家里很久都没有欢声笑语了。
父亲的心事越来越重,他经常失眠,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抽烟,连和平时最疼爱的女儿也很少说话,家里有了些死寂。女孩看着墙壁上的全家福,温柔贤惠的妈妈、善良能干的爸爸,他们多么相爱,这个家庭多么温暖。然而现在,母亲经常晚归,父亲对母亲拳脚相加。那一晚她一夜未眠,门外是不断的争吵声、哭声、叫声,躲在被窝里的女孩感到无比地压抑和恐惧,她从来没有这样的无助。
当女孩看到桌子上已经签了名的离婚协议书,当她看到一个陌生男子开车将母亲带走,她明白,她的这个家永远也回不到从前了。
作业四
在这样一个潮湿、昏暗、空旷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泥土,卡蜜儿将自己一个人关在这儿已经三个月了。她手中拿着铁锤,在不停地敲击着,飞溅的石头就像她的内心一样,早已支离破碎。她将一切的愤怒和伤痛转化成了一件件雕塑作品,含泪的老妇,还有那仰望着天空的女人,似乎就是她对爱情绝望的呐喊。黄色的月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在她瘦小的身躯上,突然一个人影从窗边隐隐划过,当她转过头去看时,却又不见踪影。她感觉有一个身影在外面默默地关注着她,卡蜜儿夺门而出,追赶着那个黑色的身影。她看到了,看到了那个满头蓬发的男人罗丹。她立即停住了脚步,带着一种绝望走回了房间。
3.〔芬兰〕西贝柳斯《芬兰颂》
作 业
夕阳西下,年轻美丽的少妇正在河边洗衣。潺潺的河水生似乎让她忘掉了所有的一切,可是她并不知道邪恶正一步步朝她逼近。
一群群挥舞着大刀的军官,面目狰狞,他们像发现猎物般地悄悄地走向河边,不时发出阵阵淫笑。可怜的少妇并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厄运。只是当她看河边的倒影时,突然发现一个个面目狰狞的人影,可是来不及了。这时军官们已经急不可耐,他们扔掉刺刀抖动着衣服,卸下皮带,慢慢地向少妇靠近。军官们一起扑了上去,如禽兽般疯狂地撕扯着少妇的衣裳,发出阵阵淫笑。随即一声枪响,潺潺的河水上泛起殷红的鲜血。
一个如此年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
一、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运动在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坎坷与辉煌后,作为音乐流派,在音乐舞台上逐渐隐退下去。出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作曲家们,到19世纪末期的时候,在音乐艺术上已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音乐家所进行的音乐探索和音乐表演实践都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内容,促进了近现代音乐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了19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崛起,更对20世纪西方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萌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古斯塔夫·马勒
(1)生平介绍
马勒(1860-1911)出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商贩,母亲是贵族商人的女儿。夫妻共生了14个孩子,由于遗传病许多兄妹都相继夭折。马勒排行老二,他从小就喜爱民歌,父亲很早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6岁时就让他学习钢琴。10岁时举办钢琴音乐会,15岁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这期间还学习了哲学、音乐史的知识。从20岁开始从事指挥,还曾在多个歌剧院任职。他还在闲暇之余,创作了许多作品。
1888年,马勒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巨人交响曲》)。该曲表现了刚刚认识人生的青年人的情感,表现了他们在狭窄的世界里无畏地奋斗,勾勒出了他心目中的主角:一个伫立在天地间的巍峨巨人。标题“巨人”是由德国浪漫派作家尚·保罗的一首同名诗而来。马勒最早将这部作品称为交响诗,分为两部分:“青年时代的回忆”和“人间喜剧”。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马勒早期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