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2400000027

第27章 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6)

中国电视的体制改革就在当时央视领导“经费包干”的政策下开始了。孙玉胜首先使用了当时社会上普遍使用的“承包”的概念,制定了一份《关于〈新太阳60分〉节目申请承包的报告》(《新太阳60分》是《东方时空》诞生之前央视拟订的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名称)。在这份报告中,孙玉胜提出了自己的承包方案:一年内中央电视台拨款经费904.7万元,栏目组制作365小时的节目(每天1小时)。预计每年创收收入将达到291万元,这包括每天5分钟的广告收入和标板收入。如果栏目组实际创收额超过此数目,那么其差额按照50%返回,用于工作人员的奖励和节目再生产。如果栏目组实际支出少于拨款数目904.7万元,其差额同样按照50%返回栏目组,用于工作人员的奖励和节目再生产。但是,如果栏目组未完成承包指标,如超支或减收,那么台里将对栏目组工作人员实施惩罚,经济上要扣除每人月工资的50%,扣除期为1年。报告上报以后,当时央视的台领导觉得承包措施过于复杂,于是重新给孙玉胜指示,这一指示蕴含了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精髓:“……给你们5分钟的广告时间,其他一切就不管了。5分钟的广告时间里,你们能挣多少就花多少。”关于这一政策的实施,孙玉胜本人也是非常兴奋的,他说:其实,这第二个方案应该是让人兴奋的,这才叫承包。今天,远离风险之后我们能够看得很清楚,这是一个更大胆、更信任早间节目的方案,在这样的“特区政策”中,台里对《东方时空》的未来前景做出了更高的估价。

这一政策实施以后,由于《东方时空》的节目优良,5分钟的广告价位不断攀升,在1年时间内,由最初的每30秒2500元迅速攀升到接近30000元的高度。这样,广告收入与栏目质量形成了良性互动。《东方时空》由此形成了两个指标的开门红:一是收视率,以及由节节上升的收视率带来的领导、观众以及其他媒体的关注与好评;二是广告收入的节节上浮,这二者交叉互动上扬,非常令人振奋。可以说,电视节目制片人制在《东方时空》这一栏目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得到了成功的实施。这一成功经验在接下来的几年迅速普及到全国电视界,各地方台也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中国电视格局为之焕然一新。

在确定电视制片人体制这件事情上,孙玉胜是始作俑者,是这一政策得以顺利成功实施的重要推动者,而他后面的央视领导——台长杨伟光、主管新闻的副台长沈纪和新闻中心主任李东生等是重要的支持者和这一决策最终的拍板人。固然,电视制片人制在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顺利实施有当时宏观的社会背景,比如有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政治背景,有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背景,甚至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大众普遍意识形态的文化背景等等。但是,具体到这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孙玉胜等人。他们一方面了解“制片人制”的内涵和运作规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们知道,在中国特殊的媒介环境和政治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能真正地将这一制度推广开来,即他们有能力将制片人制真正地中国化。所以,理解这些人的知识背景、工作背景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路径,是理解中国制片人制度内涵的重要内容。

2.陈氓与纪录片栏目化

90年代,纪录片是中国传媒事业中引人注目的风景,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新纪录片运动”。在这场运动当中,陈氓凭借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平台,开创了《生活空间》这一栏目化的纪录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活空间》的创办和实施,固然是《东方时空》栏目整体运作的结果,但陈氓的个人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生活空间》虽然大量地播出了纪录片,但是这些纪录片制作的动因和其他的纪录片是不一样的,简而言之,“栏目化”和“生活化”是《生活空间》纪录片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

纪录片的题材是要具备一种记录价值。这种价值要么表现为一种奇观,即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又有震撼力的场景展现。比如,最早的纪录片是和探险联系在一起的。在电影技术刚刚诞生的时候,第一批纪录片工作者加入了各种探险历程,他们深入到北极冰原、热带丛林,将那里的景观拍摄下来,这些景观是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人群所无法观看甚至无法想象的,于是,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得到了巨大的满足。福拉哈迪在1922年拍摄的关于北极风光以及北极人生活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列昂·波瓦利埃在1926年以热带非洲为背景拍摄的《横越黑非洲》,就是这类题材中的佳作,直至今日,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依旧延续这种题材的纪录片。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因为你没有看过,所以我展示给你看,以此让观众产生另外一种视觉体验。就像美国学者艾里克·巴尔诺所说的那样,纪录电影工作者要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是探险家、记者和画家。

此外,纪录片的记录价值还表现为展示另外一种生命体验,以此引导观众进行所谓“人文精神”的追问。这类纪录片展示的场景可能不是什么“奇观”,只是经过“陌生化”处理后的生活场景,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意义却直逼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往往属于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比如,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真实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会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揭示一些具有人类生存普遍意义的社会现实。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在60年代就拍摄了大量的这类电影,比如《新宿小偷日记》、《他在战后死去》等等。前者揭示了都市边缘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处境,生命的卑微与生存的意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后者力图通过个人的生活揭示二战后日本社会进程的特征,同样具有反思意义。

《生活空间》诞生的首要动因,倒不是因为其栏目记者和编导们发现了社会现实中值得记录的因素,而是以陈氓为首的一批纪录片工作者面对栏目化的电视改革开发电视节目资源的结果。

决定《生活空间》最终成形的有两股力量:一是以孙玉胜为代表的当时《东方时空》的领导,他们刚开始时对《生活空间》有一个含混的、宏观的定位。陈氓后来这么回忆当时的情况:我来之前,当时《东方时空》的总制片孙玉胜跟我交代了两条:一是《生活空间》的节目做得宜碎;二是这个节目是服务性质的,有关领导是从《东方时空》栏目的总体布局出发对《生活空间》提出这样的要求的。我初来的时候,也是本着这两个出发点来办节目的。

第二股力量就是陈氓自己。当时他领会精神以后便着手对《生活空间》进行了改造。他对“碎”的理解是要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一些宏大叙事和社会变迁;对“服务性质”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即是为人们的精神塑造提供一种高档次的服务,而不是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指南。可以说,陈氓个人的这种人文追求,最终决定了《生活空间》的定位,他认为这档节目:……凭着直觉感到不能只是单纯地向观众灌输一些过日子的生活技能,起码我希望这个节目能够向人们提供一些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服务。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很多旧的东西都给打碎了,就像崔健在歌里唱的,是“一无所有”——说中国人缺这缺那,我看最缺的是一种人文的重塑,这种精神上的需求要比你交给他一些养鱼养花之类的技巧更为迫切。

可以说,《生活空间》最终演变成“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与陈氓个人追求这种人文精神分不开的。也正是在陈氓的坚持下,纪录片这种充满个人创作意味的电视体裁走上了栏目化的道路。

陈氓曾经坦言,在刚刚开始构思《生活空间》内容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将他所谓的“人文精神”的表达落实到纪录片的体裁当中去,而是做了种种体裁上的探索,其中有新闻专题片(《实话实说》),服务类专题片(《健康城》),甚至还有民俗专题片(《走天下》、《话今日》)等等。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活空间·老百姓》板块引起了普遍关注,这一板块主要表现人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诸如搞收藏啦,京剧发烧友什么的。而百姓当中的趣事引发了观众普遍的收视兴趣。比如《老百姓》曾经播出了一部叫《老两口蹬车走天下》的节目,讲的是一对老夫妻退休后把一辆三轮车改装成能在上面烧饭、睡觉的多功能交通工具,然后骑着这辆车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这部片子引起了一定的震动效应,因为老两口显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热情令人震撼。于是陈氓进一步构思,老百姓的生活应该能够成为一个丰富的节目来源。于是,纪录片开始被考虑作为《生活空间》的核心内容。但是,对这种考虑,栏目内部有反对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选题有限,像《老两口蹬三轮》这样的题材不是很容易碰到;二是拍纪录片其实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的激情和灵感,这不符合电视栏目批量化生产的制作规律。在这种情况下,陈氓请示了孙玉胜,孙玉胜拍板就做这种“老百姓”的题材,于是《生活空间》的定位就此完成。可见,《生活空间》栏目的最终成形是和陈氓等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媒介英雄”比比皆是,我们能够轻易看到很多“媒介英雄”和某一电视栏目甚至一个媒介休戚相关的命运,比如魏文彬与《超级女声》,章剑华与《南京零距离》,胡玫与《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电视剧。所以,关键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命运同样也是我们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和媒介发展规律的重要因素。

思考题:

1.简述当前世界上正在实施的三种广播电视体制的内涵。

2.以“文人电视”为例描述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氛围对当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举例说明新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变革的促进作用。

同类推荐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 魔鬼成语

    魔鬼成语

    本书分为人性的张扬、世态的感悟、思维的花朵、文化的传承四辑。从生命的价值、做人的真谛、审美的情趣、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理解成语蕴含的文化精华。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热门推荐
  • 明末特使

    明末特使

    ’特使到,流民笑,安心种地吃得饱‘这是流传祟祯十一年末的一首民谣。祟祯一时心血来潮,让明末多了‘流民安置特使’这一道官衔。尽管是无品无级,连起码的俸禄都没有,奈何文德生属于是有了阳光就能灿烂的人,照样当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从收容流民入手,操练庄丁,收编官军,降伏流寇。打得多尔衮满地找牙,逼得顺治小儿出家当和尚......
  • 血与誓言

    血与誓言

    为了最初的理想,为了儿时的誓言;身为世家弟子,却被仇家逼迫的有家难回。树秀于林,风必吹;那我就长的再粗壮点,看它吹不吹的动。“我只是想守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哪怕要流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誓言。”叶枫坚定的说道。让我们一起奏响血与誓言之歌,为叶枫加油吧!!【新书求支持!!】
  • 店王

    店王

    从前有一家书店。老板的女儿是个小美女。王自要教小美女谈恋爱。……传统书店没落的大背景下,濒临倒闭的书店里的小店员,如何把一家书店经营为店王,一步步扩张,建立连锁王国,走向世界?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大荒之穹

    大荒之穹

    当所熟悉的一切都变了当生存法则降临妖魔鬼怪神横行无忌邓七决定做些什么他手搭在剑柄他看着目光所及的一切忽然觉得生存法则真好一剑光寒耀苍穹破开虚空成真我PS:新书求收藏,求推荐,多多益善
  • 暴君的眷宠:千金侍婢

    暴君的眷宠:千金侍婢

    三年前,她是宰相的掌上明珠,三年后,她只是九王爷身边一个卑贱的妾……不,连妾也轮不上,只是一个低下的奴婢。他九王爷,天之骄子,因为她的任性,成了瘸腿王爷,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放纵声色……他七王爷,冷宫弃妃之子,借着她家势力,登上东宫之位……
  • 九龙仙说0

    九龙仙说0

    龙生九子的传说,龙子宪章的推理判案,悬而未决的身世之谜,龙子嘲风的王霸之业。。。
  • 傻瓜与笨蛋——谁也不后悔

    傻瓜与笨蛋——谁也不后悔

    记得,他那张充满稚气的脸,又帅又拽的样子,在脑海中浮现。桃花林中,漫天纷飞的桃花瓣。“你长得这么笨,长大了没人会要你。算了,我大发慈悲,将来我娶你。免得你没人要。”他信誓旦旦地讲。“少臭美,我才不要你呢。你才没人要。”她不领情。“真是笨蛋一个。”他坏坏地笑着说。“你…傻瓜……”她不甘输地骂回去。“笨蛋。”“傻瓜。”“……”小时候的约定,长大后能否兑现?不得以分开了,会不会再遇到?长大后的相遇,会发生什么呢?
  • 潇洒香江

    潇洒香江

    汪岳来到1985年的香江,潇洒红尘的故事。尽量不幼稚,不会专门装逼打脸。(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眼泪都听见了

    眼泪都听见了

    命运是棵树,我们是那交错的根,汇聚成只属于我们的树干。我们的皮肤满是沟壑,却拼命守护着内心的东西。我们汲取着泪水,和着时间的肥料,最终开出盛大的树冠。繁茂如花。她只是一个被丢弃的孤儿,可命运的树根把她和他们缠绕在一起,偏偏又开出一个悲欢离合的形状。我在说爱你,你听见了吗?我在说爱你,连眼泪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