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定位个人形象
奥巴马在分析并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准确进行了个人形象定位,选择了一个变革、打破传统的定位,树立“年轻、时尚、梦想与变革”的个人形象。既有别于年长、严肃的克林顿时代希拉里形象,更鲜明区别于传统、守旧的布什时代麦凯恩形象,以年轻时尚又满怀梦想的改革家面貌出现在选民面前。奥巴马一开始就被看作是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希望之星”,着泳装的大幅照片登上了《人物》杂志的彩色插页,标题“海滩美男”。“梦想和变革”是指“变革”的政治理念,描绘梦想,为美国民众带来新的希望。奥巴马之所以定位为“梦想和变革”,是因为他在竞选总统时,所处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在国际上,美军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在阿富汗处于被动和守势;在国内,美国的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了次贷危机,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失业人数上升。所以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政治和社会团体强烈地要求新想法、新面孔和新型政治路线的出现,以便引领美国走出困境”。而他的这一形象定位正好迎合了美国人对于变革的要求。“奥巴马在政治主张上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险、为中产阶级工人和家庭减税、提供就业机会、结束伊拉克战争等。而这些都是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在个人特质方面,奥巴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有社区工作经验,担任过州和国会参议员,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能言善辩的口才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是一个爱妻顾家的好男人。为此,奥巴马竞选团队把他定位为“美国梦的实践者”和“美国光荣的恢复者”。他的新锐形象给美国民众带来了一种梦想被重新激发的自信心。
2.成功的电视竞选广告
在各种媒介的宣传下,个人的魅力可以无限放大,就能产生明星般的光环效应。竞选广告是政治广告的典型形态。竞选广告推销的是候选人及其主张。“鉴于候选人对于媒体的报道是难以控制的,这种付费广告宣传能以候选人所希望的形式或者基本上希望的形式,向选民准确提供候选人希望传达的信息和基调。”所以,从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电视竞选广告就真正成为有力的竞选工具。
根据尼尔森的调查,在总统竞选最后投票前的一段时间,奥巴马阵营投放的广告量是麦凯恩阵营的两倍多,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奥巴马在广告上的花费处于三位候选人之首。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5月,三位主要候选人的广告花费清单是:奥巴马为7832.2万美元,希拉里为4881万美元,麦凯恩只花了1100万美元。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巴马阵营大规模的电视广告投放使得麦凯恩阵营的信息很难被传达出去。正如威斯康辛的麦迪逊大学教授、政治广告研究专家肯·高登斯坦所说的:“在新闻自由的大环境下,广告投入差异是吸引选民和影响竞选的潜力最大的因素。”奥巴马问鼎白宫之路,包括党内预选(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和代表本党参加总统竞选两部分。奥巴马的电视竞选广告从2007年6月开始,到2008年11月初结束,历时16个月。奥巴马竞选广告的投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提高对奥巴马的认知度(2007年6月~2008年1月);第二阶段:宣传奥巴马的政治主张(2008年2月~2008年6月);第三阶段:号召大众选择奥巴马(2008年7月~2008年11月初)。另外,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还买下Dish电视台的一个频道,一周7天全天24小时循环播放奥巴马的竞选广告。
利用多样的广告形式可以展现候选人的不同方面。例如,传记式广告以纪录片的方式将奥巴马的家庭背景、价值观、人生经历和改革政策介绍给美国民众,增强奥巴马在选民中的亲和力。证言式广告利用竞选阵营中的普通市民、州长、参议员、参谋长以及奥巴马的家人等表达自己对奥巴马的信任、肯定他的领导才能、支持其政治主张,增强奥巴马的可信度。
在电视竞选广告中,奥巴马的竞选标志被设计成一个圆形,象征着奥巴马(Obama)名字的首字母“O”。O形的上半部分呈环状,为蓝色,象征着蓝天;下半部分为红白相间的条纹,象征着跑道。每一处细节都极富寓意,透视着奥巴马的参选口号,意指奥巴马组建的政府将带领美国人民走向希望。总而言之,奥巴马的电视竞选广告以选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采用丰富的广告表现方式树立候选人形象,表达候选人政见,为奥巴马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3.政治演说打动选民
政治演说是一种一对多的政治形象传播的手段,以说服作为目的。从传受双方的空间关系来看,政治演说可以分为面对面的和远距离的两种;从政治演说的方式来看,有即兴演说、脱稿演说、背稿演说和照稿演说四种;从政治演说的目的来说,可以分为说服性政治演说、鼓动性政治演说、传受性政治演说、论辩性政治演说和吊唁与祝贺性政治演说。政治演说是一门艺术,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演说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治人物能否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能否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政治演说一直受到政治人物的青睐。例如,林肯、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都是优秀的演说家。而对于需要通过政治演说展示自己政治形象的政治人物而言,高超的政治演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奥巴马是一位天生的杰出的演说家,他有着“令政客嫉妒的嗓音”,加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一流的调动现场气氛能力,演说中带着某种直指人心的魔力,每每能使群情激昂。
就连麦凯恩的选举团队也不得不佩服奥巴马的演说才能,称他为同代人中难得一见的雄辩家。所以,相对于常常词不达意、强词夺理的小布什,奥巴马口头表达的准确和流畅,无疑令人耳目一新。他最重要的几篇演说都是气势磅礴,节奏分明,言简意赅,既有林肯式的深邃和思辨,也有马丁·路德·金的激情和抑扬顿挫,不仅能打动眼前的听众,事后也经得起推敲细读,反复品味。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的演说富有节奏感,味道十足、语气恰到好处,几乎带有一种催眠和传教的功能,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所以,即使当奥巴马面对成千上万人演讲,也能让每个受众都觉得这是奥巴马对他一个人在说,而这样的感受在希拉里和麦凯恩的竞选集会上是难以看到的。
奥巴马不仅通过政治演说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赢得选民的支持,而且他还通过政治演说塑造自己良好的政治形象。2008年3月18日,奥巴马选择在美国宪法诞生地费城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于种族问题的演说。这篇演说稿是奥巴马在当天凌晨3点写完的。一些评论家赞赏说,这是美国历代重要政客有关奴隶制往事的讲话中,“最个人化兼讨论最广泛”的一篇。演说结束后,奥巴马看到非洲裔的妻子在后台哭泣。和克林顿不同的是,奥巴马更加可信、坦白和透明。奥巴马喜欢讲自己的成长故事。2004年7月27日,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是主要发言人之一,他坦诚地介绍自己的身世,如“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我是同胞姐妹的守护人”。
在奥巴马最为著名的竞选获胜演说中,他一方面巧妙地提出“Yes,we can.”的口号,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使公众倍感亲切,拉近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甚至与公众站到同一立场上,从而产生共鸣,这样就更容易赢得公众的支持并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政见和立场;另一方面用恰到好处的语气表达与希拉里相比自己是更合适的总统人选,但在获得胜利的同时,不忘对同属民主党的竞争对手希拉里加以夸赞。这让公众深深地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的难能可贵的品质:谦逊、自信、包容。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女卡罗琳·肯尼迪这样称赞奥巴马: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能像我父亲打动别人那样打动我的总统。但是这次,我相信这样的人已经出现了———他不光能打动我,而且能打动新一代美国人。
4.“网络总统”
在个人形象的传播中,奥巴马重点运用新媒体,即互联网、视频、博客、彩铃、搜索引擎、手机短信、电子图书等对个人形象进行广泛传播,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以迎合新生代选民高涨的政治热情。在竞选过程中,网络对奥巴马的作用就像广播对于罗斯福、电视对于肯尼迪一样意义巨大。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将奥巴马的竞选广告、演说视频和最新拉票行程的视频片段上传到网站Youtube上并开设专页。这不仅节省了广告费用,而且还增强了候选人与选民的互动性。一些支持者还自发创作歌曲并将歌曲配上视频上传到网站上,其中不乏著名的音乐人和音乐组合,这些视频一推出,便获得了空前的点击率。
奥巴马的个人网站基调以“开放”为主,设计新颖、互动性强。网民可成立部落、加入社群,还可以下载奥巴马的演讲作为手机铃声,这给了其支持者表达支持的方式。奥巴马还建立了许多互动网络工具、邮件系统等,让选民在第一时间了解他的动向。他还在人际关系网站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档案,支持者可以将他加为好友,还可以给他留言。这样做更拉近了他与选民的距离,使人们感受到奥巴马亲民的形象和高超的沟通技巧。但是当有些人有意制造假新闻、或传播负面信息,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和支持者立即通过网络进行否认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