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公共新闻领域,《环球时报》注重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那些在国际事务、国际活动中的新闻信息,只要与中国有关、与中国人有关,肯定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这是新闻价值选择中接近性要素的体现。在《环球时报》驻外记者采访各种世界性的活动中,读者常常可以看到“中国元素”,如国际产品展览会上,介绍中国产品摆放的位置如何、产品是否受到欢迎、成交量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等。
200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在美国举办,《环球时报》以《国际电子展中国企业成配角》为题作了报道。一方面介绍了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近年来保持了飞速发展势头,并根据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预测,说到2008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将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报道了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展位偏僻,光顾的人不多的情况。文章指出,中国消费电子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落后、附加值低,认为中国厂商必须注重品牌建设,而不应继续扮演单纯的低成本生产商的角色。
这样的报道还有《中国玩具要追流行趋势》、《朝鲜展览会喜迎各国客人》、《希腊海事展,韩企与我抢订单》等,介绍了在国际展览会上中国产品遇到的挑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足以引发思考的信息。
(四)国外的安全问题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环球时报》关注的话题。这方面除了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外,《环球时报》通过越洋电话,采访驻外使馆等办法,报道发生在国外影响居民生活的骚乱新闻。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规模骚乱时,国内读者最关心的是当地华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况。报社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从使馆官员那里及时准确地得到第一手信息,然后通过报道把当地发生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报界普遍采用的做法,但首次采用,则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执行力。
《环球时报》在选题策划上,除了选择与中国国家利益有关、与中国人的兴趣有关的国际新闻,在落实稿件中,非常重视对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海外华人的采访,要求他们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解析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驻外记者采写的国际报道,自然也离不开中国人看世界的视角。
二、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
《环球时报》以“中国”为参照系,从里往外看,是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由外向里看,则是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两种视角,折射出同一个主题:当今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世界如何看中国”与“中国如何看世界”一样,成为《环球时报》的主要视角。此类报道不局限于年终专刊之类的集中报道,而是贯穿于日常报道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人要认识世界,也要认识自己。知道世界怎样看中国,对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环球时报》通过各种方式,让中国读者了解当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帮助读者对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自身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环球时报》主要通过引用外国媒体的报道,驻外记者采访驻在国各阶层人士,国内记者访问在华学习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报道他们对中国的感受和看法。“关注中国”版,就是专门刊登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向读者介绍“外国人如何看中国”。
外国人看中国,一般有肯定、否定和中立三种态度。《环球时报》既反映正面报道,也反映负面报道,还反映中立报道。总之,客观地反映世界对中国的各种看法。
(一)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国外媒体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多数是积极评价。
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环球时报》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反映各国舆论对十七大盛况的热情赞扬,对中国党和政府及其政策的充分肯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度评价。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中国军队在地震中的冲锋陷阵,中国民众团结一心救援灾区的勇气和力量,许多平凡的中国人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的故事,中国媒体对地震报道的公开、透明等,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国外媒体大量报道,《环球时报》大量援引,让读者从中看到各国对中国受灾的同情和对救灾举措的肯定。
200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世界一片赞叹。奥运开幕前,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举办奥运会多有挑剔和指责,但在临近开幕的日子,随着各国运动员、游客和记者到达北京,外媒报道发生了变化。8月6日,《环球时报》头版刊登《赞扬北京的声音迅速增多》一文,报道了奥运盛会举办前夕,世界对中国的友好和敬意:美国总统要来北京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尊敬;英国BBC调查表明“英国、美国和印度等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人是‘友好’和‘现代’的”;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位著名主持人说“与自己上个世纪在中国的见闻相比,这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美国人应当超越眼前所见来理解中国”。《环球时报》及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世界主流意见都是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的。
奥运会举办期间,从开、闭幕式的精彩纷呈,到运动员的不俗表现;从奥运场馆设施的健全方便,到组织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周到;从东道主展现的大国胸怀,到老百姓的掌声笑容;从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到奥运后中国经济的前景展望……,外国记者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观察中国,真切地感受了现代中国的巨大变化。正如一位美国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所感慨的,“2万余名全球记者聚集北京,除了体育赛事外,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连续两个星期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集中‘轰炸’,让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发现,中国远比想象的要现代。”
《环球时报》除了用多个报纸版面对奥运体育比赛进行详实报道,还在重要版面以较大篇幅连续传达世界对北京奥运的关注目光,把世界对中国的评价传递到中国,给读者带来以下启示:
——中国人应当更加自信。百年奥运梦想已成为现实,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极大的激发。国外媒体的赞扬声印证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完全有理由对未来充满自信。
——中国要更好地融入世界。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外接触的巨大平台,国际媒体大篇幅集中报道中国,各国电视台大规模直播中国,众多外国人涌入中国,耳闻目睹感受着一个真实的中国。此前从来没有这样一种机会让世界如此直面中国。为了增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中国要创造更多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只有在广泛接触和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和世界才能彼此加深了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才能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
——中国要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今天的中国有实力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是几十年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结果。由经济实力、国民意志力、政府组织管理能力等构成的国家综合国力,在这次奥运会上得到集中检验。不仅让世人感到震撼,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思考,他们会对中国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奥运热给中国带来了持续效应。北京奥运会“颠覆”了许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这将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新起点。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进而对中国了解的日益深刻,少数西方媒体若想继续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歪曲报道、丑化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北京奥运会告诉世人:中国前进的航向正确坚定,中国强大的步伐不可阻挡。
《环球时报》正是通过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的报道,让读者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态度,让读者非常自豪地看到了外国人眼里关于中国的正面形象。
(二)关于中国的复杂评说
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让世界惊奇的同时,也让世界来不及适应。国外媒体一方面称赞中国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对中国充满质疑,其中不乏有意歪曲。《环球时报》将各种复杂的声音一并呈现,并附诸有理有据的说明,让读者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去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
2007年上半年《环球时报》头版刊登的世界关注和评议中国的报道有17条,其中有肯定的,也有怀疑的。
1月1日的《世界关注中国歼10战机》,报道了中国歼10战斗机正式解密后引起一些大国的不同反应。多数外国媒体报道了新战机的先进性和不足之处,并分析了其诞生后对于加强中国国防能力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外国媒体发出了担心的声音。如日本有些军事媒体和网站,对中国具备研制如此先进战机的能力表示惊讶,认为这对日本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军事构成了威胁,要求日本大力开发或引进新型战斗机进行抗衡。
1月3日的《世界媒体复杂说中国》,大量报道了国外媒体对中国2007年的各种预测。世界关注中国的报道,还有“股市”、“两会”、“造大飞机”、“军工开放”等,都是各有说法,莫衷一是。但无论报道角度如何,如此大规模的媒体聚焦,都是因中国飞速发展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所致。
针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误解、歪曲,《环球时报》及时予以纠正和揭露,以正视听。2007年3月19日头版《西方记者没读懂中国》指出,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在两会后总理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又一次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西方对中国政治军事题材的报道,基本是两个八股文式的套路:或者顺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用中国的经济成就印证“中国威胁论”;或者顺着西方人的老思路,想方设法印证中国的“不民主”。法国《世界报》的记者这样问中国总理:您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百年,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表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仍然把达赖视作民族分裂分子?还有美联社的记者,不顾美国自己是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制造商,竟然质问中国不久前的反卫星试验是“负责任的大国的行为吗”?文章指出,国外媒体参加中国的记者招待会,总有人会提出“刁钻”问题,少数外国驻华记者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显然不了解驻在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驻在国人民和政府当前在想什么、干什么。
这类报道还有《西方离谱炒作中国军力》、《有人拿抵制奥运要挟中国》、《杂音难挡中国办好奥运》、《西方歪曲中国军事意图》、《世界不同眼光看中国》等。《环球时报》在转述国外媒体曲解中国言论的同时,也将国外其他媒体对曲解言论持不同意见的观点同时在版面上刊发,形成强烈的对照,然后再请专家予以点评、分析,让读者通过比较,了解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为什么存在偏颇的原因。对那些有失公允的外媒报道,读者通过比较,辨别得非常清楚。
(三)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
《环球时报》所反映的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些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判断,是故意挑剔,甚至是恶意攻击;有些则是善意的规劝和中肯的建议。《环球时报》怎样帮助读者鉴别哪些是有益的、哪些属无聊的。以“关注中国”版为例,试对香港媒体和一些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作些分析。
——从文章数量看,大致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状况。就是说,多数文章持中立态度,比较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明显赞扬和明显批评的文章,都占较小比例。
——从稿件来源看,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芬兰等欧美国家,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中国周边国家,阿联酋等中东地区的国家,一些非洲国家,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
——从所载媒体看,纸质媒体居多。以报纸为主,少量杂志;还有来自通讯社、广播、网站的。这些媒体中,美国媒体的数量位居前列,报纸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盐湖城论坛报》、《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生意人报》、《今日美国报》、《得梅因纪事报》、《底特律自由报》、詹姆斯顿基金会的《中国简报》等,杂志有《新闻周刊》、《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商业周刊》、《防务新闻》、《华盛顿观察》、《信息周刊》等,网站有《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民族》杂志网站、《全国广播公司》网站、“历史新闻网”等,还有合众社、美国之音等通讯社或广播媒体。其他国家不如美国那么多,但大部分是所在国的权威媒体,如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德国之声、日本《朝日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从稿件内容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等各方面。其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媒体的文章,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观点各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08年9月“关注中国”版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文章,共有93篇,其中负面报道19篇,约占版面文章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