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瞄准资源优势行业
“从广告的行业构成看,在我国,房地产、医药、通讯、汽车、计算机、家电等10个行业的广告占了报刊广告总量的三分之二。它们成为媒体所依赖的主要广告资源,一个媒体如果在这些行业的广告经营上无所作为,则很难成为广告经营的强势媒体。”
《环球时报》广告行业结构呈现多样化:IT、汽车、通讯三大支柱行业稳定投放,在品牌客户中占到40%—50%,宝马、奔驰、奥迪、惠普、联想、中国移动、GE等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广告长期在《环球时报》投放。金融、医药、家电、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环球时报根据广告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划分行业组,建立行业负责人制度,对每个负责人都提出了做“行业专家”的要求,并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运用数据对市场进行分析,为客户制定有效的广告发布计划。行业细分使责任更加明确,客户服务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各行业的广告都有较快的增长。
2004年,IT、汽车、通讯等行业广告在全国性报纸的竞争中都保持了明显的领先优势,这三大支柱行业的稳定投放是《环球时报》广告持续增长发展的基础。在深入挖掘支柱行业客户的同时,环球时报也加强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力度。金融、医药、家电、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形成了《环球时报》广告新的亮点。
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数据显示,2006年1—5月,《环球时报》广告额与2005年同期相比上涨20.5%。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柱行业持续增长。其中,IT广告额上涨22.4%,汽车广告额上涨14.3%,通讯广告额上涨35.9%,医药广告额上涨77.9%。二是新兴行业高速发展。其中,服装广告额上涨900.1%。金融广告额上涨37.6%,旅游广告额上涨268.1%,航空广告更是迅速增长。2006年,《环球时报》新增品牌客户达到17家。
《环球时报》广告在全国性媒体中居领先位置。2008年,环球时报IT、汽车、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金融、旅游运输、服装及饰品、家居用品和教育行业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尼尔森媒介研究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环球时报广告在全国性报纸媒体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从行业广告来看,环球时报IT、通讯、汽车、医药、教育等传统优势行业稳定发展,在酒类、奢侈品等新行业广告开拓方面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环球时报》的广告行业结构合理,占有了广告市场的重要资源,保持住优势行业,开发出更多细分的行业领域,跟随广告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形成了广告经营的规模效应。
(三)创新客户服务模式
环球时报加大了为广告客户服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资力度。所谓“硬件”,是指对客户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软件”是指对广告部业务人员开展的多项培训。先后购买了广告订版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尼尔森广告监测数据库以及央视市场研究数据库,使订版、发稿、合同、财务、业绩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广告部门工作人员更加了解市场,为客户提供的市场分析和投放建议更具针对性。
客户关系管理已被许多媒体和广告公司认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球时报认为,客户是广告的主体,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广告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报纸广告量的快速增长,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加强与客户沟通和交流,印发宣传资料,向客户传递报社的最新信息,为客户投放广告提供参考;“广告公司座谈会”、“广告客户消夏联谊活动”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也有助于加深报纸与客户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环球时报经常邀请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培训广告部门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
二、创造更多广告附加值
(一)特色发行提升广告效果
除常规发行外,环球时报还采用了其他特色发行模式以方便读者阅读,这种策略,即有针对性的发行,直接提升了广告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通过航空发行,加大对高端人士的覆盖。尤其对提高IT、汽车、通讯、旅游航空、金融、高端教育、投资性房地产、高档消费品以及招商广告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进入香港发行,给广告客户带来新商机。2005年4月1日起,《环球时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发行,成为率先进入香港市场的内地国际时政新闻报纸。在全港所有报刊零售点及上百家OK便利店,读者都能买到最新出版的《环球时报》。报纸上市当天,广告客户即接到了来自香港地区的业务电话,广告效果立竿见影。
——借助药店发行,提升医药产品广告效果。2005年初,《环球时报》及其子报《生命周刊》进入北京、上海、广州近千家药店,在店内醒目位置陈列报架及报纸,提供给店员及顾客阅读。报纸进驻药店,牢牢抓住了医药企业销售渠道的终端,直接提升了医药产品的广告效果,也拉动了报社医药广告的发展。
——重视校园发行,培养潜在高品质消费者。《环球时报》在校园青年读者中本来就有一定影响力,现在直接进入校区发行,对培养潜在市场意义深远,大学生不久就会成为社会的中坚,是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重要群体。2005年,报社加大了在校园的推广和发行力度,先后在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高校设立奖学金,开展读报周活动。此举,对数码、通讯、教育、运动等产品的推广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事件营销扩大广告影响
所谓“事件营销”,是指企业在真实与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借助“热点事件”吸引社会公众的兴趣与关注,以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简而言之,“事件营销”就是利用突发的重大事件来帮助企业做市场营销工作。
《环球时报》借助驻外记者的力量,建成了敏感的报道网络,对国际突发事件的预测和报道非常准确、迅速。重要新闻事件报道后,发行量往往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广告部门利用这一优势,向客户提供了不少结合重大事件的营销推广方案。如每年的“两会”、汽车展、“5.17”电信日、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美国总统大选、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不少客户通过事件营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2005年开始,《环球时报》作为“两会”指定报纸,进入会议代表驻地,成为报界的资源优势。广告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几年向重视政府采购的企业推荐“两会推广方案”,取得了客户的认可。2008年“两会”期间,《环球时报》每期向“两会”代表提供6000份报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领导、商界精英以及社会各界杰出人物提供信息服务。《环球时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里拥有相当高的阅读率,这对促进企业的政府公关和政府采购,非常有利。
环球时报对直销类客户的产品促销也取得明显效果。报纸庞大的发行量和高素质的读者群,直接拉动客户的产品销售,直销类产品的广告投放效果非常显著。有效的电话反馈和实实在在的业绩提升,促使直销类客户将《环球时报》作为重点投放的媒体,戴尔电脑、VANCL服装等对《环球时报》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的一系列知名品牌长期稳定地投放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