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来的路被炸毁,记者只好多走一段山路。山路途经的地方多是基督教民众的聚居区。由于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多集中在黎巴嫩南部,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战争,闻不到硝烟。有的人去教堂做礼拜;有的和朋友在家门口的葡萄藤下吸水烟、聊天。穿着入时的小姑娘和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小伙子三三两两在街边小店的门口交谈着……我们的车子进入迈哈穆顿市时,甚至出现了交通堵塞。不少身穿露背装的女性驾着奔驰、宝马等各种名车往来穿梭,在她们的脸上看不到战争的气息。”
23日上午11时,记者租车来到近日被以色列轰炸的贝鲁特南郊、真主党总部所在的街区。大批的西方和阿拉伯国家记者也同时赶到。记者看到“半数西方记者都穿了防弹衣,有很多人还戴了钢盔。”在断壁残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定格在记者眼中:“废墟的一块水泥板上,一辆儿童玩具卡车和一个小毛绒玩具熊落满了尘土,一名西方记者俯身拍下了这些见证了这场灾难的无声的‘证人’”。“在黎巴嫩政府特意制作、分发给国外机构的大相册中,记录了这些玩具的小主人被炸死炸伤的惨不忍睹的情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辆应该是属于真主党的卡车,装了七八个大音箱,高声放着激进的歌曲,让紧张采访的各国记者不免有几分恐慌——谁知道以色列的飞机会不会闻‘声’而来呢?”
这篇报道采用的就是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记者见证了战争中的场景,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见证人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战争残酷、紧张的气氛,以及见证人恐慌的心情。
(二)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
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不同,这种叙事视角的记者不是作为事件的旁观者,而是事件的主角,他在新闻报道中讲述的完全是他自己经历的故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见于亲历性报道。钢筋水泥的碎块从我眼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整个使馆大楼内一片白光,我意识到,使馆大楼被击中了。
……
说起来也是不幸中的万幸。晚上11时半,潘占林大使见天色已晚,而且天气又变得很凉,就劝大家早点休息,第二天好早点起来工作。于是大家返回了楼上宿舍。没想到大使的这句话救了我们十几个人的命,因为北约随后发射的几枚战斧式导弹正好落在我们刚刚坐过的地方,如果我们晚一步上楼的话,大家肯定就都没命了。另外,北约对南空袭以来,大家一直警惕性很高,一开始都住在地下室(使馆简陋,没有防空洞)。但空袭已经持续了40多天后,大家又开始回自己的房间里休息,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在看来,如果大家昨晚还是住在地下室的话,也肯定全军覆没了,一枚导弹的落弹点正好是地下室,现在地下室已经被彻底地摧毁了。
大家听了大使的话,陆续回楼休息。我和夫人小赵刚刚上楼没有一分钟,就听到了一声巨响,当时屋里漆黑一片,我们还没来得及点蜡烛,小赵刚刚走进卫生间洗手,我正好站在卫生间的门外和她说话,我们还没对那声巨响有所反应,就看到我前面的屋顶轰然塌落,钢筋水泥的碎块从我眼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紧接着,第二次爆炸声又响起,只见整个使馆大楼内一片白光,不是红光,而是爆炸近在眼前时发出的那只刺眼的白炽灯一样的白光。这时我意识到,使馆大楼被击中了。
我们来不及多想,出于一种本能,迅速走到窗前拿起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朝门口冲。这时,住在同一楼道的三个人中有两个也出来了,大家手拉手,互相搀扶着迈过废墟,这时门都已经炸掉了,什么都看不清,滚滚浓烟散着涩涩的苦味,呛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也喘不过气来。当时没有水,也根本找不到毛巾捂嘴,只能用手捏着鼻子往楼下走,可楼梯已经炸毁了,有的楼梯栏杆已经没了,我们只能拉着从房顶掉下来的、被炮火烧得烫手的钢筋一步一步往下挪。
……
北约的这次轰炸是有目的、故意的,他们蓄意用五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从不同的角度轰炸中国大使馆,想把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置于死地……这是1999年5月9日头版《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一文中,记者吕岩松在向读者讲述他的亲身经历。使馆被炸时,吕岩松和其他中国同胞正置身其间。他就是事件的主人公之一,从头到尾经历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由吕岩松本人以第一人称讲述的这段经历,让人感受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所带来的震撼。
(三)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
由于许多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新闻记者无法亲临现场,这样,新闻事实就只能从各个证人的眼光来叙述和透视。有些情况下,面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质疑的声音,要通过众多证人的求证,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民族问题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焦点。2008年10月21日中国公安部宣布,在全球范围内通缉8名参与针对北京奥运的恐怖活动的“东突分子”。恰好前一天,美国联邦上诉法庭驳回了地区法庭释放关塔那摩“东突”囚犯的决定。这两个事件证明,“东突”在国际上已走向穷途末路。但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依然抱着双重标准不放,在描述“东突”分子时,都在“恐怖分子”一词上加了引号,并借机歪曲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环球时报》10月22日在头版发表文章《中国全球通缉8名“东突”》,对真实情况进行了客观报道:
“公安部公布的材料披露,被通缉的‘东突’分子进行了大量旨在破坏北京奥运会的恐怖活动。”文章详细介绍了恐怖分子的活动,公安部发言人表示,“希望有关国家对8名恐怖分子依法进行刑事调查,发现其行踪立即予以拘捕并移交中国”。然而,西方媒体继续发出奇怪的论调,在他们的报道中“很少提到这些恐怖分子的犯罪事实,有的甚至提出质疑,还有的链接了所谓‘中国政府压迫新疆少数民族’的材料”。
文章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进行了直接反驳。对西方关于“逮捕160名孩子”的报道,环球时报记者在新疆采访一位自治区政法委干部时,他明确说,这根本是无中生有。他表示,欢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到新疆来调查这件事。
文章写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委秘书长郭永辉21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看看“东伊运”今年针对北京奥运会在网上发的4次视频煽动,足以证明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这些人甚至说出“只要有瓶汽油就可以做事情”,他们不是恐怖分子,又是什么?
文章继续写道,记者日前在喀什见到了还在养伤的喀什公安边防支队的彭志章中尉。8月4日清晨,恐怖分子开车撞向出操的公安边防官兵并投掷土制炸弹、挥刀砍人时,彭志章迎刃而上,把罪犯摁倒在地。他告诉记者,那两个凶手就是看了“东伊运”煽动“圣战”的光碟后开始策划暴力袭击行动的,也是按照“东伊运”恐怖分子网上传授的方法自制炸弹的。
文章载引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日发表的“中国政府干涉新疆宗教自由的文章”的内容。那篇歪曲文章称,中国政府对去麦加朝觐者进行资格审查。……在斋月,一些城镇要求餐馆在白天继续营业,妇女不得戴面纱,男人要刮胡子。反对人士认为政府限制维吾尔人的行动自由。
其实,那篇文章的描述,与记者近日在新疆采访到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在180万人的和田地区,约有4000座清真寺,而当地的学校只有1000多所。走在南疆的城市、村庄,不少阿訇都留着胡子,向当地人谈起所谓新疆维吾尔人被强行要求不留胡子的传言,他们都不屑地表示,“完全是瞎说”。
真实的情况是,记者在新疆和田采访时碰到当地一位阿訇,他认为,“‘三股势力’不可能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他说,现在的农村整个变了样,学生的学费免了,农民的农业税免了,实行了合作医疗,村村通道路,家家送台电视机,“‘三股势力’的名声现在在和田臭得很”。
面对西方媒体的质疑和歪曲报道,《环球时报》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既有记者的观察,也有当地人的证言。“自治区政法委一位干部”、“政法委秘书长郭永辉”、“喀什公安边防支队彭志章中尉”、“当地的阿訇”等,实际上都是证人,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事实真相,批驳了西方媒体的不实之词。
(四)多重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
多重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的特点是,采用不同当事人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或同一现象,每一个当事人叙述的都是自己身在其中的看法和感受,只有把他们的叙述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整体上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是一种多元的内视角。
2007年,一份在网上误传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的报告,让中国人对白领这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产生了热烈的议论。《环球时报》由此做了一个关于世界其他国家白领生活得怎么样的调查《全球白领,活得都不容易》,11月9日在“财经观察”版上推出,文章注明是“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报道涉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埃及、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还有中国香港地区的白领生活情况。下面是记者采访的几个主要片段:
记者的一名29岁的女性朋友现在独身一人居住在东京,平时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喝喝酒,周末不是和朋友去品尝美食,就是到附近的温泉等旅游地区观光。她还喜欢读书,喜爱罗马等国家的历史。但却不思婚嫁,眼看就到30岁了,还没有男朋友。“我可以养活自己,生活很自由,何必那么早结婚呢?”
香港一家小型金融企业经理在总结自己八年来的职业生涯时说:“真的很不容易,但我坚持下来了。其实香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白领也好,其他人也好,好的生活还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不是说你是白领就会怎样。”
记者的一位朋友,34岁的阮秋庄在胡志明市的一家美国银行工作,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没几年就当上了部门经理,月薪达到两三千美元。近几年,阿庄和丈夫一起投资越南股市和房地产,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压力无处不在。阿庄对记者说:“压力在我身上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经常忘事,去年一年我就丢了8部手机。感到压力大时,我经常不停地吃东西,所以越来越胖。”她说,“有时会在半夜里大哭一场,释放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在美国,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仅是制造业,许多传统的“白领”职位也流向了海外。软件业首当其冲,“现在,只要是能远程完成的工作,不管是写程序,还是填税表,都可以交给海外去做。”硅谷一家公司的CEO对媒体说,公司节约了成本,白领们却失去了饭碗。
这里所截取的文章中的几个段落,都是身为白领阶层的当事人叙述自己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话语以及记者的观察,文章将白领的生活状况归纳为“收入高,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趁年轻努力积攒财富”、“压力大,有人想转行当蓝领”。总之,正如文章题目所揭示的那样:全球白领,活得都不容易。
以上将《环球时报》的叙事视角概括为四种。实际上在具体文本中,这些视角不是泾渭分明地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也不会判然有别地占据着某一类报道。在单篇作品或一组报道中,可以是一种视角为主,也可以是复合视角,而且往往是多元视角的组合。上面所举的实例大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