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200000010

第10章 视野与内容(3)

——对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过热估计。1993年7月22日,《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中国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吗?》反映了当时世界对中国经济的总体评论。文章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世界经济展望》杂志,研究中国1992年的国民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数字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座次从第十位一下子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先于德、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舆论为此哗然,不少国外媒体也不认同。德国一家媒体语带嘲讽地说,“毛泽东的‘大跃进’所没有做到的事情,现在由联合国的统计人员完成了。”面对不实报道,《环球时报》冷静指出,“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科技、社会、文化、环境等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目前中国仍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居世界后列。我国城市化程度不高,农业比重还很大。我国居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生活质量尚有待改善。毫无疑问,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以数据和事实,纠正了国外媒体的不实判断,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

——对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复杂心态。中国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引起国外一些人“悲喜交加”。出于对中国经济实力超过发达国家的担心,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是威胁谁,还是帮助了谁?《环球时报》作了大量的报道,帮助读者了解真相。1993年4月11日,一篇题为《洋人喜爱中国货》的文章,报道了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约旦、沙特、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产品展销会,中国的工艺品、服装、化妆品、首饰、方便食品等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情况。一篇发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文章《在瑞典购物》,第一次提到了价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文章说,当时在斯德哥尔摩市,即使买一个极其普通的旅行小帆布包,至少也得花500克朗,而在市中心最大的一家百货公司,一款中国制造的造型独特、样式大方的咖啡色羊皮包,仅售250克朗;中国生产的毛衣,总放在柜台最下格不起眼的地方,价格也总比当地衣服便宜一半以上;中国的男式布鞋成堆地放在摊位上,每双只售25克朗。据说,因为进价低,才如此便宜。作者感叹,“看来咱们中国人得学点做买卖的本事,不能过分谦虚和亏待自己。”

类似的文章还有《中国家电在南部非洲》、《中国产品在国外》、《在美国买中国货》等。报道说,中国制造的日常生活用品正在大步走向南部非洲、阿富汗、美国等地的消费市场,而且品种繁多,仅家电产品,就有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电风扇、电饭煲、电熨斗、电话机、电热水器、电动菜刀等,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文章援引津巴布韦工商部一位官员的话说:“中国货物美价廉、工艺精细、质量可靠。尤其是家用电器,中国货比日本产品便宜70%,既有吸引力,又有竞争力。”

2001年4月,一篇题为《中国产品有优势》的文章让读者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中国制造的联想电脑大批出口到美国市场。美国人做梦都想不到,这种中国造的电脑,使用微软的芯片,价格比美国制造的要便宜得多。同一年,记者在法国发回的一篇题为《欧洲大商场欢迎中国货》的报道中指出,中国制造在欧洲开始“显山露水”,中国商品不仅进入欧洲许多国家的中小型商店,而且正悄悄登上这里的大雅之堂。

《环球时报》驻华盛顿特派记者发来文章《人在美国》,也谈到了类似的情况:“有人回国,想给家人带些礼物,去商店看上件衣服,标签上注着中国制造;……我们看上的、买得起的东西竟然全是国产的。”

2007年7月27日,“经济观察”刊登了一篇报道《家家户户离不开中国制造》,介绍了记者走访德国、美国、韩国的一些普通家庭购买和使用中国商品,受到当地人民普遍欢迎的情况,用事实驳斥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宣部阅评认为,这篇报道解疑释惑,很有说服力。

三、推广经济成长中出现的新词语一些经济词语,如“复关”、“入世”、“知识产权”、“经济发动机”、“反倾销”等,今天的中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第一次在《环球时报》上出现时,读者除了感到新鲜,还有发自内心的兴奋。这些新词语,见证了中国成长的脚步。

——复关与入世。这个现在听起来有些遥远的词,是《环球时报》创刊两个月的时候与读者见面的。当时中国的目标是恢复在世界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地位。1995年元旦,《环球时报》“经贸纵横”版推出长篇报道《1994中国入关》,介绍了中国的努力。1999年12月,发自比利时的《10年目睹入世谈判》说,当年的“关贸总协定”已经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由“复关”变成“入世”,是中国经济与世界逐步融合的“痛苦”过程,道出了中国入世的艰难与曲折。

——知识产权。当时是个新鲜的名词。1993年7月,《环球时报》第一次报道了“海盗公司”对电影业的冲击,指出“如何完善法律,更有效地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犯罪活动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课题。”1995年1月刊登的《知识产权问题谈判》,回顾了中美之间对知识产权问题历时数年的争执,让读者了解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做出的巨大努力。文章指出,解决中美知识产权方面的争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2月26日,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第九轮磋商在北京结束,双方就知识产权问题达成了协议。中美之间险些爆发的一场贸易大战被压下去了。《中美握手:贸易大战偃旗息鼓》一文发出感慨:“通过知识产权问题谈判,我们看到了迈向国际化的艰巨性,每走一步都要进行斗争。”

——经济发动机。这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中国经济不断成长,具有了冲击世界的力量。2002年7月,一篇译自美国媒体的文章《中国正努力取代美国》,让中国读者透过美国记者的眼睛看到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巨大冲力。“中国正在迅速加强在整个亚洲的经济存在,吸引外国投资,争取成为亚洲的经济发动机。”“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从邻国大量采购商品、零部件和原材料,他们正在通过外交努力让这些国家相信,中国是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当美国正在为自己的经济复苏苦苦挣扎的时候,许多国家迅速投进了中国的怀抱。”同年9月,环球时报组织中美学者对话,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责任”讨论中,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责任被提了出来。

——反倾销。以前非常陌生的词语,如今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创刊之年最后一期刊登的《富国角斗场》中,“反倾销”这个词与读者首次见面。1997年,欧盟对中国的硅锰铁进行反倾销调查;1998年,欧盟将中国的棉坯布作为反倾销对象;1999年,中国彩电在欧盟受阻;2000年中国苹果汁在美国被判倾销。此后,反倾销一直伴随着中国商品闯荡市场,可以说两者“形影不离”。面对反倾销,2003年1月的报道《中国企业要准备打硬仗》,3月《中国彩电在美又遭反倾销》,6月《美为何对我产品频频发难》、《平常心看待反倾销》,7月《中国打火机打赢了反倾销官司》。2003—2004两年间,《环球时报》报道反倾销的文章达120篇。中国产品在闯荡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进程中,倾销与反倾销将成为难以回避的经常性话题。

四、关注走向海外的创业者

海外中国人的创业经历,是《环球时报》经济报道的重要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纷纷到东欧和周边国家寻找商机。1993年1月的《海外华人经营有方》,介绍了海外华人的经营之道。1995年的开篇文章《中国人下海莫斯科》,讲述了在莫斯科的中国个体户的经商情况。当年莫斯科的华商有5000余人,“12年后的今天,在俄罗斯联邦移民局登记的中国人已经达到21万余人,其中40%的人在莫斯科工作。据俄新社报道,仅2006年一年,在俄罗斯境内登记注册的中国人就增加了5万”,“莫斯科每年来很多人,也走很多人。”一位在俄罗斯多年的创业者道出了经商的难处。

1995年4月9日,《环球时报》刊登《北京个体练摊东欧》,一名29岁的北京厨师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南斯拉夫的坎坷谋生之路。4月16日刊登的《中国人中亚历险记》一文,记录了三名想赚大钱的中国人在阿拉木图掉进“黑社会”陷阱,最终艰难逃脱的故事。大量反映中国人在海外艰辛闯荡的报道,为当时一心想出国淘金的人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警示。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国商人在海外由初期创业的摆地摊、开小店,转而向住宿、餐饮、娱乐等连锁企业以及电子、金融等高科技产业大举进军。他们在海外不仅获得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也逐渐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很多人跻身主流社会,成为当地华人的骄傲。1997年《环球时报》开设“国门内外”版面,记载着中国商人走出国门后的各种甜酸苦辣。《中国人在西非》、《南非华人创业史》、《首钢:秘鲁不是滑铁卢》等文章,反映了中国商人的脚步正在踏遍全世界。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争取市场、赢得利润的同时,频频惹来了摩擦与纠纷,甚至招来了灾难。2002年4月《荷兰烧毁中国冻肉》、2004年9月《中国鞋在西班牙被烧毁》、2005年6月《英国华人在外卖店联合争权益》、9月《中国啤酒“惹”谁了》、2007年2月《中餐馆血案震惊德国》、3月《中国企业德国参展遭搜查》等文章,让国内读者看到了走出国门的风险。

第三节介绍国外社会发展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读者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管理方法,甚至教训,是《环球时报》重要的报道内容,覆盖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交通管理、竞技体育以及廉政建设、公共道德等许多领域。《环球时报》的“他山之石”、“开阔眼界”、“环保视线”、“异域传真”等栏目,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读者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很好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环球时报》创办之初,开设了“驻外记者话国外”专栏,向读者介绍驻外记者在国外的见闻和感受,国外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的做法,以及他们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念和风气。比如《新加坡:独辟蹊径发展旅游》、《敬业·负责·认真——日本人的作风》、《美国人怎样办公》、《瑞典:医院像是图书馆》、《日本义务教育不鼓励竞争》和《美国重视公益心教育》等。读者在阅读中,一边感受不同国度、异域文化的新鲜感;一边通过国内外情况的对比,转变旧观念,启发新思路。

驻外记者报道的选题,一开始以自选为主、比较分散,随着栏目的成熟,选题要根据国内一个时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定,有选择地报道,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外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环球时报》他山之石类的报道,介绍国外以人为本、注重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民生问题

高房价和就医难,一直是国内比较突出的矛盾。虽然中国的国情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国外也并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些难题,但国外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对解决国内类似问题,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环球时报》策划了国外怎样解决城市人口住房和全民医疗保障问题的选题。

2004年2月11日“记者调查”版的《巴西让穷人看得起病》,介绍巴西的医疗体制让全国90%的公民享受着“统一卫生体系”的免费医疗。《美国人爱去社区医院》、《埃及,人人都看得起病》、《印度医疗敢与欧美拼》、《各国如何保障穷人看病》等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些国家各种成功有效的做法。如美国医疗市场井井有条,大小医院都能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埃及设立了众多的医疗设施,使百姓看病很方便;印度社团为农民集体投医疗保险,解决没钱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好的做法和探索,对中国来说,都值得借鉴。

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中国,实现居者有其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房价居高不下,工薪阶层不堪重负,想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人。2002年4月22日“经济生活”刊登了一组文章,介绍一些国家解决城市人口住房问题的经验:《新加坡,公积金建组屋》、《美国,贷款让人们有房住》、《英国,上班族寄望活动房》、《日本,租房解决大问题》。这些报道,对解决中国城市的住房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本书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与职业融合、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实用效率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产业现状与结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从产业理论、行业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等角度,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进行了深刻剖析。本书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本书详细讲解了小主持人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包括语音基础、用气发声、语言表达、朗诵艺术、歌唱艺术、表演技巧、演讲要领、礼仪常识、采访写作、口头评述、主持艺术等,还提供了大量的训练素材。本书内容全面,论述精当,既可以作为小主持人高效实用的学习训练宝典,又可以作为小主持人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用书。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得失作出的反思和总结。
热门推荐
  •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从美国转学回到云城一中的张狂加入刚刚组建的校篮球队,一路磨合并且披荆斩棘获得了参加全国高中篮球联赛的资格,以黑马的姿态,林寒和张狂率领球队在全国的赛场上过关斩将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新星。但是所有的努力真的会立竿见影吗?云城一中真的可以一次性登顶,拿到全国第一吗……那些逗比而又热血沸腾的时光,最美的时光!
  • 苏少的契约前妻

    苏少的契约前妻

    单初心和苏千帆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第二次相遇他就和她发生了关系,第二日早上醒来后她决然离去,本以为这样就会风平浪静。谁知,两个月后,他却突然找上她“女人,要不要考虑和我结婚?”“……”他是大名鼎鼎的苏氏集团的CEO,手段狠辣,雷厉风行,婚后却宠她如命;她是普普通通的小警察,却背负惊天秘密。当霸道酷总裁遇上人民小警察,究竟是谁先将谁驯服?
  • 路够黑,光才亮

    路够黑,光才亮

    一位年轻人对人生百态的感触,对往事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一篇篇似从相识的故事,人生中的你我或许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
  • 霸之子

    霸之子

    一边写这本《霸之子》,一边写《我是不平凡的人》。不知道起点编辑部给多少钱。书籍介绍:每个时代,都有无数的传奇。有些传奇,能穿透岁月。成为不朽的记忆。在这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他,就是唯一的传奇...............请看《霸之子》之《我是个传奇》快看看我的《霸之子》吧。一定爽.........................................
  • 华凤九天上

    华凤九天上

    【绝言篇】我只记得,当我睁开眼的第一眼,看见的是青炎洞内的冰天雪地,而没有我期待的那个白衣长裙的女子。就像我睡了那么久,醒来却发现丢失了我至生所爱一般,心里空荡的厉害。我试图抬手捏诀,却发现我半点神力都没有,丹田处有一股熟悉的气息封锁着,不让我的神力出来一星半点。那一瞬间,我犹如遭受了九天荒雷一般,整个人从上到下都失了血色。“主子。主子!”我听得洞外那如血如泣的叫唤,而我的鼻尖依稀闻到了独属于她的清香,和浓烈不已的血腥..........是你吗?涣离?【苏阡涣篇】我只求他还在就好,这世上从来都少不了一个苏阡涣。紫府犹记得她那日的话,像一段梦魇一般在耳边回。
  • 暗恋成真:老公太腹黑

    暗恋成真:老公太腹黑

    某女霸王硬上弓后,先溜为上。被吃干抹净的某男磨牙,还未找女人算账,就收到一封来自顺丰到付的休书信件!等了四年,一家团聚。原以为是皆大欢喜,结果却是喜当爹。“睡了我的人,不打算负责了吗?”顾少俊美的五官,配上委屈的小眼神,仿若写着大大的五个字:你是负心女。苏落雅心虚,左顾右盼,顾少,我们有话好好说啊……喜当爹这事……我解释不了啊!“我……我……”苏落雅半晌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良久,“顾少,你今天是不是忘了吃药?”顾辞脸绿:“……”
  • 相思引,初华篇

    相思引,初华篇

    将天界太子推下诛仙台?不要紧,再将他寻回来便是。什么?还要历劫?丑媳妇追夫?司命神君你成心玩我是吧,看我不把你打的满地找牙连你亲妈都不认识你!求饶?很好!本君要求不高,金银珠宝吃喝不愁!噢别忘了将“夫”画得帅一点。
  • 邪帝狂妃

    邪帝狂妃

    【群号:292252220】当世界第一特务彼洛薇【血蔷薇】被姐姐拽到异世,灵魂重生,废掉整个凌家,算是为了原主复仇了吧,宝贝灵兽什么的也不要和我抢,如果你那叫天才,那我算什么?还有,谁说这个笑的花枝乱颤的妖孽不近女色?那么现在一直自己占便宜是谁?且看一代天骄的江湖之路。【新名字,邪帝狂妃。原名:至尊邪帝:废柴小姐万万岁】女主其实真名是眠玥雪染啦
  • 何望花未央

    何望花未央

    暮时葬花落殇意,何必藏等聆陌轩。花未了,情何断,喧嚣之下情意寥落飞;花已残,念须结,彼岸之中轮回惆怅思。我们妄自改变命运,最后只能获来生死相争的结局。
  • 超品跟班

    超品跟班

    他是荒芜之地走出的妖孽少年,也是代号“大圣”的传奇骄子。重回校园后,却不幸沦为千金小姐的贴身跟班……美女太多?通吃。宵小张狂?横扫。婆娑世界,万族争锋,且看少年如何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