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发生7.5级强烈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一电讯稿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对受灾情况一带而过,而将报道主体放在人与灾难如何斗争上,即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唐山地震将一座美丽的唐山城化为瓦砾,造成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和上百亿元的损失,而当时的报道中,是看不到这些灾害内容的。“不是任何灾害的情况都可以当做新闻向全国报道的,这要根据国内外全盘斗争的利益,要看灾情大小、受灾时间长短、受灾地区重要不重要,以及它对国家和人民生活影响大小来决定,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和时机,决定讲什么不讲什么,如何讲法”。
另一次发生在1970年云南通海县的7.8级地震更是鲜为人知,作家刘心武在1970年的春天偶然从一位同事的报丧家书中洞悉此事,信中提到了家乡发生的特大地震,家族遇难者的名单列了一串。30多年之后,已经成名的刘心武对那封可怕的“密信”记忆犹新。在其回忆录中,他写道:“那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我捏着别人的信,呆立了很久,惊诧莫名。云南1月5日真的有那么大的地震吗?报纸上没那么报道过,广播里也没那么广播过。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样大的地震,仅同事的亲友就死了那么多,那个地区一共死了多少人呢?”
事实上,云南省档案馆所藏1970年6月15日《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记载如下数据:总死亡数15621;死绝户数836户;重伤5648人;房屋倒塌166177间;遗下孤老孤儿261人。但当时无人知晓,因为这份统计资料在当时是作为“绝密”材料封存在档案馆中的。地震发生后,中央提出了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灾区人民则主动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当时最响亮的宣传口号是:“千支援、万支援,送来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援”,于是成车的《毛泽东语录》、毛泽东像章被运到灾区。那时的灾区人民认为只需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如此,这场大地震的灾情不仅被遮蔽,而且完全拒绝了国际援助,甚至堵住了内援。
(二)传统新闻舆论控制模式简析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奉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决定了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钢性,传统舆论控制模式主要以屏蔽负面信息的方式,实现单向硬性的控制,其控制模式的特点可以在其控制的目标和要素中显示出来。
1.传统新闻舆论控制模式特征
(1)控制的目标——“统一舆论”
传统新闻舆论控制的目标就是要“统一思想”,即“统一舆论”。之所以如此,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即我们的党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人民不是铁板一块,人民中间也包括先进分子、落后分子和中间分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人民需要一个正确、强有力的领导,通过“统一思想”、“统一舆论”,把人民团结起来,把力量集中起来,以防止人民处于分散状态和无组织状态时被敌人击破。具体来讲,以新闻机构的思想(实际是某一阶级、政党、政治集团或这一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去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广大群众的思想,以自己的思想去改造世界,至少,也要让人民的思想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这是最低限度的思想统一。
(2)新闻舆论控制系统的要素
其一,封闭的环境。一方面是指由于国际政治斗争,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另一方面是指传媒渠道的单一性和屏蔽性。这是由当时传播技术的有限性决定的。当时传播技术手段还比较单一,电子传媒还未得到普及,所谓的大众传媒,还主要是由报纸担当,所以,社会的信息环境本身比较适合于建立一个比较屏蔽、封闭的社会,能够达到那种“釜底抽薪”的程度。如果报纸不加以报道的话,相当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社会进程,不了解事实就不利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无从形成舆论;或者报纸报道也是统一口径,最终能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
其二,控制主体的一元性。这是由政治的一元领导所决定的。其基本的认识是,无产阶级是肩负着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历史使命的阶级,它需要由先锋队组织——共产党来领导,因为共产党比一般人民群众更加深刻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比普通群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然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那么,新闻舆论也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
其三,控制客体的简单性。其简单性,一方面体现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初建时期,社会矛盾主要定性为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当时的社会成员认知心理、价值观念同质性程度高。
其四,控制渠道的单向性。由于此间新闻传媒被定性为党的“耳目喉舌”,传媒的任务以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为宗旨,因此,新闻信息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单向的线性模式特征。
总之,传统舆论控制模式是单向灌输式,其表现为目标的“点”式一律、主体一元的硬性控制;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模式呈简单、显性化,效果评估缺位。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控制目的体现于受控对象的行为状态中。受控对象必有多种可能的行为和状态,有些合乎目的,有些不合乎目的,由此规定了控制的必要性:追求和保持那些合目的的状态,避免和消除那些不合目的的状态。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可能状态的对象没有施控的必要。
2.理论解析
传统新闻舆论控制模式,无论有何种局限性,它的存在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事实上,也不乏理论根据。单向灌输式的模式确实具有一定的宣传效果,从本能心理学来说,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如果在屏蔽多元的信息条件下,仅仅受到一致性的信息刺激,便能引起一致性的近似反应。
从信息变异原理中我们可以找到的解释是,在任何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从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到达信息接收者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这种衰减不仅包括物理衰减、语义衰减,还存在着语用衰减。
“压”新闻其实就是根据对信息时间范围的超越,使事实信息本身对于接受者的价值减少或消失,减少人们对该新闻事件的集中关注,进而避免了该舆论问题的敏感度,而缺乏了敏感度的社会问题很难再被紧迫地重新提到社会公共议事日程上来。
3.现实意义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单向新闻舆论控制模式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现实性。
首先,单向新闻舆论控制模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报纸在调动各界群众,结成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日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报纸在统一思想、统一舆论上功不可没。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新闻事业反复宣传“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朝鲜战争时期,在我国所有新闻机构的一致动员下,举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的最高任务莫过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闻机构将舆论集中和统一到这一中心上来,功不可没。
其次,从必要性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一方面在国际上,有强大的反华势力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国内,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上,还处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交集点当中。应该说,在“敌我”力量相对比我们不占明显优势时,或者说,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我们的掌控能力比较弱时,采取“压”新闻的方式,从政治上讲是有利的,这样可以降低信息传播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舆论聚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波。
但是,当社会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在整体上采取这种“压”新闻的措施,还合不合时宜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对舆论的引导主要依靠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的,以指令性权威以及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为特征的感召权威来实现。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两种权威的引导力度都呈现逐步减弱趋势,许多引导工作被推向社会。人们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一些思想意识形态的副产品,都会极大地增加舆论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只有一种作用手段的主体实际上没有施控的可能性。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目的的变化,或者呈现有益的行为,或者抑制并消除不利的行为。所以,控制就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