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研究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置身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其现实景观往往让任何一个观察者应接不暇。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起步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向者”。中国在同时经历美国历史上的好几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期靠巧取豪夺及残酷剥削致富的原始资本主义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投机金融风潮、30年代的农村向城市移民时代、50年代的“第一辆车、第一套房子、第一套时髦服装、第一次大学教育、第一次全家度假”的中产阶级消费时代,甚至还有类似60年代的社会动荡时期的某些方面。
当人们充分领略社会转型展示其“硬币”光鲜面时,我们也就不能回避其“硬币”的问题面。20多年来平均9%的经济增长率改变了中国,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人们明显感受得到社会经济分化的现实。
大大小小的城市富裕起来,但许多农村地区和老工业区依然贫穷;虽然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些,但比起那些真正的“富有者”,自己不啻于一个刚刚脱贫者。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加入WTO的头两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收入分配极度不公平,其中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增加了16%以上,而同期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这表明一些社会群体的收入甚至出现绝对下降。一些突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大家有一定共识。老百姓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问题,这客观地反映出改革多年积累了一些矛盾、经济发展后出现了新问题,如改革中的巧取豪夺与官员腐败、增长中的收入分配不公、发展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不均,以及普遍的社会信誉丧失、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等。
鉴于此,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也许有人会说,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领域,观照社会问题、洞察社会问题抑或解读社会问题是社会学者的任务,那么,社会问题跟舆论学有何干系呢?
事实上,无论对“什么是社会问题?”的定义有多少歧义,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即社会问题离不开从社会性和问题性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或者说,社会问题的构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观上有“问题”状态出现,即对公众有负面性的困扰状态存在;二是离不开公众主观评价及其行为反应。比如交通拥堵,本身对公众形成了一个“问题”性的困扰状态,但很多大城市人们已习以为常,就不是“问题”。再比如,吸烟在某些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但在有些地方就是制定严格措施,加以制止的扰民“问题”。也就是说,对“社会问题”本身的确认,离不开社会成员的认知、评判。
因此,无论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认识,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察觉”都离不开公众的认知、判断及评价,或者说,离不开舆论的评判。一定程度上,不仅社会问题的确立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建构过程,社会问题的治理也同样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建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媒因其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不仅具有社会议题的设置功能,同样也具有社会问题的议题设置功能,通过它的这种议题设置,发挥着舆论调控功能,不仅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确认,还影响着社会问题的治理和解决。
既然舆论的一个作用就是不断探索社会新问题,如何通过它的这种议题设置来适时建构社会问题,既能使我国社会转型期既有的制度文明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以提高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也能通过凸显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社会问题,提高社会问题治理和解决的效率,这不仅是舆论调控功能的现实使命,同时也是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探析舆论调控状况的初衷。
第一章:社会学视野下: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本章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
第二章:舆论学视野下的社会问题。本章对“社会问题”进行了舆论学解读,进而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第三至第十章,分别就当转型期诸多典型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通货膨胀问题,药品供应保障问题、房地产问题、能源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慈善问题、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即对各社会问题的现实议程、政策议程和公众议程分别予以梳理,进而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体,进行了社会问题的媒介议程的呈现,进而把握社会问题在传媒建构方面的得失,以期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应对提供舆论学的解读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喻国明
2011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