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0700000016

第16章 鸟巢(2)

(二)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念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别的先不提及,仅就对“财产”或曰“钱”的态度上,已经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在过去饱尝过贫困的中华大地上,很多人现在都把追逐金钱当做人生奋斗的目标。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时,也把能挣多少钱放在衡量标准的第一位。有的媒体,经常介绍美国“福布斯”富人榜,还给中国的富人排名次。有的名牌大学,为新生组织的成功人士讲座,首先强调的是此人年薪多少多少。在这种价值观的导引之下,滋生出一批“哈富族”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哈富族”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不少青少年。在聚集着富家子弟的小学和中学里,比穿名牌衣鞋,拿名牌手机,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有的“富人”家的孩子,或者有的并不太富的孩子,竟然公开“比阔”,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比谁家住的房子好,比谁家开的是“香车”。一位朋友告诉我,这种现象,甚至已经出现在了一向以“知识”和“品德”为追求目标的百年名校里,以致于有的虽然经济宽裕但却仍然坚持操守的家长,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害怕这种被扭曲了的价值观影响自己的孩子。我的这位朋友就是如此。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仍然依仗家长或者依靠国家供养的莘莘学子中,也有人开始崇拜金钱了。他们以富为荣,以穷为耻,这种现象催人思考。当然,马加爵是个心胸狭窄、暴戾残忍的人,他杀死了自己的同窗,触犯了刑律,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然而,再往深处想一想,为什么都是同窗、“朋友”,本人也并不富裕,却要嘲笑另一个好友的“穷”呢?他出生在偏远的农村,生来就是穷的,这是他的宿命,他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奋斗,逐步改善自己的命运,友好者应该鼓励他和关怀他,为什么却要冷漠地嘲笑他呢?“穷”与人的品格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仿佛是追逐金钱的孪生兄弟,有些刚刚富裕起来的人,同时开始追逐“贵族”身份了。住房要在什么什么贵族小区,孩子要上所谓的贵族学校。北京郊区一条偏僻小街上的饭铺,竟然起名叫做“五人贵族”,我看到后,不禁哑然失笑。这种“贵族情结”,或曰对“贵族”二字的崇拜与向往,正是国民性中“奴性”的反映,这是鲁迅先生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指出过的。钦羡贵族的人,也许不知道卢梭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不知道人权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不必在另一个人的面前屈膝,任何人都没有主宰别人命运的权利,大家都应该彼此互相尊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无所谓“贵”“贱”之分。

前些日子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位作者给“贵族”二字所下的讽刺性定义,说:什么叫“贵族”?“贵族”就是那些上辈子是乞丐,或者自己的上半辈子是乞丐的人。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刻薄,但对某些“穷人乍富”的爆发户心理,也是入木三分的描绘。

两百多年前,法国的1789年大革命,就已经把皇室连同贵族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我国,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已经成功了将近一百年。九十几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宗师们,就高高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可是,今天,有的人仍然把“贵族”二字当做自己追逐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我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一位常住发达国家的中国青年学者曾经撰文指出,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名人”,逝世的时间也相近,媒体对她们的关注程度却大不相同——对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穷苦大众的特丽莎修女兴趣不大,虽然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对享尽了荣华富贵的戴安娜王妃却兴致盎然,连篇累牍地报道仍嫌不够,总想借题发挥。

(三)

当然,在我国,在世界上,都生活着一些令我钦佩的人。

他们(或她们)耐得住寂寞。社会生活中的浮躁氛围影响不了他们,动摇不了他们。他们一心一意地埋头书中,钻研着自己热爱的专业。心态平和、轻松、坦然,远离市井的喧嚣,与一切负面的东西不搭界,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日子。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间房子住,就很知足了。

我很喜欢“宏志班”的孩子,虽然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家境都很贫寒,可是他们个个有志气,自尊自强。我更敬重他们的老师和学校,把培养这样的学生当做自己的责任。艰苦的生活环境可以锻炼出坚强的意志,若干年后,他们就是社会的栋粱,你能够因为他们现在的“穷”,就浅薄地讥笑他们吗?

其实,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曾经是个苦孩子。

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就有一个贫困的童年,他是遗腹子,母亲做过女佣,常常寄人篱下,他从不回避这段经历,相反,他在自己的散文和小说里,还经常叙述与描写过去的“穷”和“苦”。

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也曾经饱尝过苦楚与苦闷的滋味,他的那句名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是对社会的透视。

俄国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个苦到家了的人,如果他本人不在自己的自传三部曲中如此这般地写出他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窘迫和痛苦,外国读者如我等,又怎么会知道他呢?

然而这些有过苦难历史的人物,又个个具有慈悲的心肠,他们对穷人,对青年,都表现出了真诚的爱心。

有时我还会想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封建制度下的世袭伯爵,可是在他的作品里,贵族们大都虚伪无耻,而农奴和穷人们却个个纯朴善良。这位真正的贵族,在他晚年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伯爵”头衔。我曾经拜谒过他宣布放弃头衔的故居,那是位于距莫斯科市中心不远处的一所房子,那所房子所在的街,今天就叫托尔斯泰街,他在这里完成了长篇小说《复活》。他的行为,令千千万万个读者敬仰,但是那些梦寐以求钻入“贵族”营垒的人,能够理解他吗?

(四)

每一个国家,都是它的人民大众的国家。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古希腊伟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让所有的人都富裕,才是高尚的人追求的目标。

我从媒体上看到不少案例,有些在过去拼命地追求权力的人,现在转而追求金钱了。权钱交易,钱权互动。他们学着因为腐败而倒了台的历史上的贪官,把人民大众的血汗钱据为己有,吃喝嫖赌,有的甚至把赃款转出国门,让子女成为寄生虫。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传诵了千余年。“智取生辰纲”的《水浒》好汉们吟咏的“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甚至唱到了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方志敏烈士,为了穷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民族魂”鲁迅先生,决不屈从于权势者和“钱”势者,而对待青年人和贫穷的人,却慈祥如父。

中外古今的许多人道主义作家,都悲天悯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贫苦大众的生活惨状。

富裕起来的人,应该帮助穷人和无助的人。这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要与国际接轨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位哈佛大学的辍学生,用科学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常常拿出大笔资金,资助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项目,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救助非洲穷人的基金会,请他的律师父亲担任这个基金会的主席,为此,这位年逾古稀的主席,不得不时常坐着飞机跨越美洲和非洲。比尔·盖茨本人没有花天酒地,没有“包二奶”,没有去赌场狂赌,而是把相当大的一笔财产拿了出来,回报世界。他的这种行为,说明了他有仁慈与高尚的品格,但是同时也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因为他的回馈社会的行为,有大部分原因是法律促成的。美国是个法制国家,它的法律多如牛毛。只谈有关税收的,在美国,收入愈多,纳税的比例愈高;收入少的,年薪在多少美元以下的,就不用交税。在个人所得税的项目中,收税最高的,要数遗产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遗产税要收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对偷税漏税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要么让你破产,要么让你坐牢。因此,没有什么人敢于和税务部门捉迷藏。每一个人,包括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只要有收入,都很自觉地乖乖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去交纳税款,不敢耍滑头。善于敛财的富翁们都很精明,他把应该交税的大量金钱捐献出来(捐款至一定数量就可免税),既可以不再纳税,又可以赢得“慈善家”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也是从媒体上得知,我国“大款”们偷税漏税行为严重。他们也非常害怕上“富人榜”,因为有人的致富原因非常可疑。还有一发了财,就沾染上恶习的。老百姓里不是早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吗:“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用法律约束富人的行为,缩小贫富的差距,这应该是我国向发达国家借鉴的重要一条吧?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叔本华说:“寓于健康身体内的健全的精神,乃是幸福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赞同他的话。

(原载《海燕·都市美文》2005年5月号。被收入《2005年中国散文年选》一书,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丁克”家庭及其他

第一次听见“丁克”这个词,是从儿子口中得知的。那还是几年前,他是大学英语系里一名研究生的时候,在一次普普通通的家庭闲谈里,他向我们介绍了发达国家一些年轻夫妇的“丁克”式家庭,不生孩子,只有夫妻二人,既有家庭的温馨,又保持了“单身贵族”的潇洒。

近几年来,这样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地被我国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夫妇所认同。最近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一条篇幅很短的消息,说是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去年我国的丁克夫妇总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万对。

由于我国的人口太多,而造成的许许多多的困难,已是有识之士人人共知的事实。假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尊重马寅初先生的科学预见,我国的人口也不会在四十几年里暴涨三倍。人口问题不像别的,多了可以减少,人生出来了就要生存,而且还要繁衍后代。一个人在人口问题上犯的无法挽回的错误,需要由全体国民沉重地背下去。

青年知识分子群体非常敏感,而且注重生活质量。他们深知在大城市里养大一个孩子,该有多么艰难。收入有限,而物价上涨,从怀孕之后的产前检查开始,就有经济负担;之后是孩子的出生、喂养;再以后是进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系列的费用开销,还有房子问题,这是大城市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她即将临盆,可是夫妇俩只有一间没有卫生设备的八平方米小屋,在什么地方养育孩子,就成了不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我们在年轻时都碰见过,不过我们这代知识分子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遇到的困难太多,反而不以为意了。然而我们不愿意看到下一代知识分子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吃苦,既然祖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腾飞,就希望他们的生活质量比我们年轻时高些。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问题,又没有能力解决,于是他们干脆选择“丁克”式的生活方式,以免再去面对那些困难。

但是许多优秀的青年男女选择“丁克”式,也让我觉得可惜。在我的学生和青年朋友中间,就有几对丁克夫妇,他们聪明、美丽,具有很好的遗传基因,可是他们坚决不生孩子,结果这些基因无法流传下去。

而在“都市里的村庄”,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在那些流动人口群居的地方,你会发现远离了农村家乡的无户口居民,有些正在接二连三地超生。有一次在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里,看见记者到西南边陲的贫困地区采访,一个三十五的文盲妇女竟然已经生出了五个孩子,而负责管理计划生育的部门根本无人过问此事。

对比之下,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拒绝生孩子,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却在拼命地生孩子,如此下去,久而久之,我国的人口素质会不会下降?这恐怕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真希望政府的有关部门好好地管理流动人口,也希望制定出更详细的人口政策与奖罚条例。

1995年春于北京

(原载《羊城晚报》1995年8月16日)

鹿回头夕照

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好去精心挑选出最迷人的彩色,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最高明的技巧,来细腻地临摹鹿回头的晚景;或者恳请比米勒、列维坦还要高明的中国油画大师,让他把鹿回头的傍晚留在画布上。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好能选择质量最好的摄影机与彩色胶片,耐心地坐在鹿回头的沙滩上,等待着夕照的到来,然后把它摄入镜头,让这迷人的晚景在摄影机里得到永生;或者请来比好莱坞的黄宗霑更有才华的中国摄影大师,我会自愿地为他扛起机器,请他来到这天涯海角,摄取终生难忘的镜头。

可惜,我只有一双眼睛和一支钢笔。

我常想:在彩色电影和电视如此普及的今天,用一只秃笔来描写风景,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当我在漓江泛舟,在湖光岩的山路上漫步,坐着面包车在海南岛的丛林中穿梭而过的时候,南国风光特有的秀丽与千姿百态虽然也曾令我心荡神怡,但是我却没有拿起笔来。

然而,这鹿回头的晚景,是怎样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啊!

同类推荐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册)(选题报告1)

    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憧憬;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哲思,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给人欢乐、温暖和爱。本书所选作品有的精练优美,有的朴素自然,有的音节铿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长于抒情,也有的侧重于叙事。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在不确定的尘世

    在不确定的尘世

    本书是王志成先生的第二本个人散文集。比起第一本《后现代生活沉思录》(我社出版),作者的文笔更加成熟,思想也越发深邃轻灵,内容包括“圣人的顽固和思想的用场”、“真理的流淌和意志的力量”、“滋养的世界和简单的生活”、“神秘的自我和不确定的尘世”等。这些散文,不是晦涩的哲学思考,它们来源生活,将哲学世俗化,同时又带着一种沉浸于哲学者的天真,帮助读者净化思想,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
  • 以小见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以小见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银杏王

    银杏王

    “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阮道明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
热门推荐
  • 鸿蒙鬼道

    鸿蒙鬼道

    天地万衍归一梦,大道殊途同归中,君尚有情天地变,化鬼化神不留空,人修天道有自成,吾休鬼道自称雄。
  •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本书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七海霸主

    七海霸主

    顶级玩家穿越游戏异界,头脑之中记载着无穷尽的游戏经验,拳头中蕴含着龙之后裔的狂暴力量!两世为人,誓要圆上前世未完成的夙愿,成为那称霸七海的豪强霸主!失落的遗迹,国王的宝藏,美人鱼的香吻,力量的传承……海上有你想要的一切,就看你有没有实力去索取!雇佣最强的隐藏船员,制造最强的帆船大炮,组建最强的海上舰队!大海之上,谁与争锋?……PS:作者已有二百万字完本作品《海盗系统》一枚,是写此类题材的老手,放心收藏阅读。新书《最强狂暴作弊系统》欢迎阅读
  • 幻恋缘

    幻恋缘

    “翔烨”开学第一天的食堂,大二女生宁暖暖为新生打抱不平,因而得罪了校董之一萧任均的公子—萧墅,也认识了另一位校董司傲海的公子—司予梁,还有从小就喜欢司予梁的“白氏”董事长白策的千金—白圣妃,白圣妃又会因仇恨和嫉妒,与宁暖暖、司予梁、萧墅之间发生什么样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司予梁的活宝老爸司傲海,去学校想低调地看一下自己儿子喜欢的女生,却撞见惊恐的一幕,司傲海会作何处理。从小就是孤儿的宁暖暖一夜之间成了一场家族阴谋的女主角,变成了“宁氏”百货前董事长的亲身女儿,而现在疼爱她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她的亲叔叔婶婶。
  • 人生提醒:法制篇

    人生提醒:法制篇

    日常生活中存在最多的是民事法律关系,如购买房屋发生买卖的法律关系,出租房屋发生租赁的法律关系,向银行贷款发生贷款法律关系等。法律关系是由一些事件和行为所引起的,在法律上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除的客观情况,被称为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包括: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的法律事实的“事件”(如:自然灾害、国家风险等)和根据当事人有意识的活动而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事实,即“行为”。行为则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 盛世情:呆萌是态度

    盛世情:呆萌是态度

    她是叶氏集团的私生女,因为两个女人的死被迫寄人篱下12年。在一场绑架后,她终于下定决心要成为强者。于是在他的帮助下走上逆袭之路。当她真正变强时,他的一句表白却又让她成为了软萌的小兔子。
  • 末日神寰

    末日神寰

    请支持新书《死神在都市》请支持新书《死神在都市》书号:2092702——————————————————请加入此群:97414495(500人大群)
  • 三种爱人

    三种爱人

    夏莱茵是身居高职的金融白领,生于荷兰一个莱茵河流经的城市鹿特丹,却死在了繁花落尽的季节,烟消云散于异国他乡萧条清冷的花田中。她从小过着单身妈妈给的公主般优越的生活,一次偶然机遇,她得知这是外表高贵、美丽的母亲用身体换来的奢侈世界。夏莱茵的妈妈曾告诉她,每个男人一生中都至少有三个与爱相关的女人,一个曾经深爱过的,一个彼时深爱着的,一个分不清爱与不爱,却深埋在心中挥之不去的。直到遇到乔勋,夏莱茵才彻底认同妈妈的话,于乔勋而言,贝尔娜曾经,陌缓缓是现在,也是将来,更甚至是一辈子。而自己,只是那个被乔勋分不清爱与不爱,灰飞烟灭在异国他乡的花田中,只留了模糊的轮廓在他的回忆中。
  • 绝域裂天

    绝域裂天

    半本残缺不全的医书,一柄没有刃锋的石剑,一枚拥有两种空间的纳戒,一百零八根无坚不摧的银针,成东行无比贫穷有无比富足的走着,他决定当那一刻时间到来,他一定要去把那件大事做了……
  • 快乐有捷径

    快乐有捷径

    本书通过真实生动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乐观生活的真理。